查看原文
其他

焦点 l 2016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

2016-11-10 清华大学

 本科生 特奖答辩
11月10日下午,2016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在主楼后厅举行。15位候选人先后分享各自的成长经历,展示充实而惬意的清华时光。请跟随小编一起进入答辩现场吧!


答辩妙语


张晓
密仪器
精32班。学业成绩三年均排名全系第一,曾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立项并负责本科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北创、国创项目各一项,在SCI期刊发表论文两篇,获软件著作权授权一项。曾获清华大学挑战杯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介绍人吴冠豪老师(张晓声SRT项目的学术指导教师):张晓声学习成绩突出,科创能力突出,学术能力突出。绝对配得上清华特奖称号!

精益求精,砥砺前行
张晓声说:“科学的诗意和美好,鼓励我一直前进。”

大一时,以高年级难度水平的“现代光学导论”课程为起点,张晓声打开了飞秒激光频率梳研究的大门,走进了实验室。
从第一个SRT成果——飞秒激光高精度测距,到仅仅23天即被SCI期刊Optics Letters录用的科研成果,张晓声在科研道路上精益求精,他表示,没人能比精仪人更理解精益求精这四个字,让科研成为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诗意而美好。
团队是张晓声的又一关键词:挑战杯的科创团队、星火和精仪科协的服务团队、国旗仪仗队第20届队员。这些都是他的担当与财富。
不忘初心的张晓声,他的目标是:做光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造国家所需最精密的仪器,成为一名纯粹而优秀的“工科男”。





刘一锋
热能工程系
热动 33 班。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获9项国家专利。创新创业,研发出的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达到国内领先的22.09%转化效率,研究成果投入生产应用,产品得到联合国人居署、国际生态安全组织的认可。

介绍人李政老师(热能系主任):刘一锋是系里唯一通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录取的学生,他将创新成果推向应用层面,得到市场初步认证,是本科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一面旗帜,是清华开展创新创业的典型缩影。

八度阳光  实业兴邦
刘一锋说:“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专注于一个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关键;从工业实际出发,和生产企业紧密结合,是研发取得快速进展的秘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专注于太阳能这个梦想。”

上初中的时候,刘一锋的家乡受到汶川地震的波及,经常电力中断。他开始思考,能不能使用太阳能来供电救灾。
以此为契机,刘一锋将创新创业落到实处:“我从N型硅入手,通过改造栅线、降低硅片厚度,改变硅片表面处理工艺的方式提高转化效率,同时使晶体硅变软。加之清华管理学双学位、创+和启创班的业务点拨,刘一锋顺利拿到风投成立公司。
刘一锋团队研究出的 “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经检测,达到了22.09%的转化效率,获得了八项专利授权。公司已投产年产能1000余万元,并参与了一些国际援助项目,为非洲难民带去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刘一锋的梦想:我想让太阳能材料更高效、更轻薄、更便宜,让太阳能与其他户外设施相结合,推广太阳能+,让更多的科技手段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业振兴祖国。




许弘智
社会科学学院
社科 31班。曾获多项校内奖学金;立项和参与“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阶层流动比较研究”、“互联网+约租车的合法化之路”等课题和实践项目;获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和校级挑战杯特等奖,2016年清华公共案例大赛一等奖等。

介绍人李强老师(社科学院院长):许弘智的特点是——实证精神、社会情怀、学术追求。

关注底层,心系民生
许弘智说:“我希望担负起社会学的训导,极力客观,但绝不冷漠。”

在社会学的探索之路上,许弘智逐渐从社会现象走进社会科学。三年来,他一直走在社会实践和调研的路上。
通过留守儿童的社会网分析,他关切一种可能的“底层黑洞”和阶层流动:因为教育问题,二、三十年后,农民工的孩子们可能成为第三代、第四代农民工,缺少流动。
在关注底层的学术探索中,学以致用,许弘智对农民工欠薪问题的研究拿到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他选择继续在清华读博,做清华社科人,做责任担当者。
许弘智的学术追求:创新,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担当,关注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复兴老清华的社会科学。




李阳垟

数学科学系
数32班。选修超过100学分的数学专业课,三年学业成绩总排名年级第一。课余组织多个数学讨论班,学术系刊《荷思》编辑。2016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应用与计算数学方向金奖及最高荣誉——个人全能金奖。

介绍人肖杰(数学系系主任):李阳垟在我的两门课上,永远坐第一排,在我的左手边。希望他发现大自然最惊人的奥秘之一。

数学之路
李阳垟说:“在未来,我要花一生去挑战自然留给人类的谜题,去探索大自然最惊人的奥秘。”

《什么是数学》是李阳垟进入数学研究领域的启蒙读物,丘成桐教授的理论加深了他的兴趣。
三年来,李阳垟选修了超过100学分的数学专业课,高强度课程压力与学习质量并重。2016年,他在华人数学本科生最高端竞争——丘成桐数学奖中拿下个人全能金奖等4项大奖。
科研上,他接触极小曲面研究,希望将理论在算法层面加以实现。在完成非线性方程后,他发现法国学者已经将类似学者以法文形式发表。

但这并非他科研的绊脚石,虽然攀登至山顶,发现已经有别人的足迹。但是他依然不断学习,保持好奇。
无论是凌晨一点半的星空,还是堆在书桌边的一叠草稿,这些都是我在数学之路上行走留下的足迹。





陈立杰
交叉信息研究院
计科30班。大三学年学分绩年级第1,专业核心课学分绩达98.3。曾获IOI全球第1名,在AAMAS、COLT和ISAAC发表论文。多次在ACM-ICPC竞赛中获区域赛冠军及中国区总决赛冠军,2014年代表清华参加世界总决赛并获得第11名。

介绍人李建老师评价:陈立杰学习不断进步,学习和竞赛成绩辉煌,但最让我印象深刻是,他已经是一名能够独立寻找问题的年轻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陈立杰说:“我被这个问题深深的吸引了。整整3个星期,我每天都苦苦思索,废寝忘食,但却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直到有一天,我在波士顿的街上漫步时,我抬头看到天空中飞过的白鸽……突然灵感乍现,借鉴1995年一篇论文中的思想,一举解决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难题。”

初入清华,陈立杰思考的是: 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于是他参加算法竞赛,去工业界实习,尽量尝试。
大二下,选修研究生课程“高等理论计算科学”,陈立杰为这门非常有挑战性的课程每周花费近二十小时。初次参与算法研究,就点燃了陈立杰的研究兴趣。他关于拟阵限制下多臂老虎机的最优探索问题的研究发表于理论机器学习领域的国际一流会议COLT2016,前往纽约会场做了专门的口头报告。
大三在MIT访问期间,陈立杰和导师合作,利用传统计算理论,找到了证明量子计算优越性的理论框架,在学术界引起了相当的反响。
陈立杰的梦想:我们的院长姚期智先生曾经说过,现在是计算机科学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对于能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里,我感到非常的幸运与激动。我梦想能够成为这个黄金时代大潮中闪现的一朵浪花,为了人类的智慧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贡献。






王立元

生命科学学院
生 32 班。大学三年平均学分绩年级第一。大二加入生命科学学院钟毅课题组开展神经科学研究。多领域科研成果共计一次学术会议报告,三篇学术论文。阿尔茨海默病方向的研究获得清华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特等奖。

介绍人刘东老师(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对王立元很是熟悉,充分肯定弟子优秀的学术能力、班级组织和领导能力。

王立元说:“科学逼近是科学家的游戏,也是对公众的责任。”

十年前,在央视的“对话”栏目,中国大学生只关注应试的问题暴露出来,这让王立元印象深刻。十年后,王立元参加了节目录制。谈及感受,他说:美国大学生的表现还是一样;但中国大学生大不一样,思考问题角度更多元,更自由。作为中国青年学生,他希望能把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把中国青年的力量传递给全世界。
从知识的继承者走向知识的创造者,王立元聚焦神经科学,研究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真正做“生命”的科学,感受到其中鲜活的生命力。
面对老年痴呆患者,王立元自问:我的研究能救人吗?在科研、在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他志愿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
保持你对知识的热爱,去享受你获取知识、去获取智慧的过程。你再去品味当时学过的一些知识,你感觉它是甜的。





郭锐
汽车工程系
汽33班。参与无人微缩智能车设计;研究锂离子电池过放电,在Scientific Reports发文。曾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完成锂离子电池热管理与性能衰退研修任务;现为“本科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课题负责人,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研究。

介绍人杨殿阁老师(汽车系主任)对郭锐的印象深刻:科研出色,致力于解决电动汽车瓶颈;综合能力很强。

郭锐说:“我的理想是——安全清洁的新能源未来。

“在北京买车一号难求,想开新能源汽车回家吗?”郭锐在现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也是他努力实现的未来。
课题组原因不明的电池实验意外,触发了郭锐敏锐的科研嗅觉,他开始电池安全性的研究工作,每天完成超过10个小时的实验,最终提出内短路阻值估算方法,收获两项国家专利。他受邀参加第7届国际电池安全年会,是年会历史上仅有的本科生。 在搭建实验台架,研究热梯度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影响时,他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用60英镑自制温度仪——这是因为价格昂贵的设备没到,他等不起。
他认为汽车人理应肩负起行业责任: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潮中,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的新能源未来。





乔畅
自动化系
自33班。工商管理双学位。专业学习、社会工作、文体特长、科技创新全面发展,先后获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未来学者奖学金等。现担任自动化系学生会主席、校团委组织部骨干培训组组长等职。校级挑战杯三等奖。

介绍人戴琼海老师(自动化系副主任)推荐:乔畅全面发展,善于思考,勤于交流,勇于实践。本科特奖展示是个起点,希望直博的乔畅继续追求研究生特奖和更多国际奖项。

战斗·奉献·自省
乔畅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断自省,体育对我而言就是心灵的试炼场,磨砺了我拼搏、坚持、战斗的心。

乔畅分享了关于体育的故事: 关于战斗——跳绳的故事。选择了跳绳作为运动项目的乔畅,曾因为练习,一周跳断3根绳。最终,他在“马杯”拿下多项跳绳冠军,并能够完成4摇。他现任跳绳协会会长。 关于奉献——体育工作。从兴趣到热爱,乔畅对体育拼搏和坚持成为他工作的重要动力,在人才断层的系里重新组织,实现马杯大满贯,用汗水浇灌成功后喜悦的泪水。 体育之外,郭锐的学业、科创、班团活动、实践、文艺都没落下,他说自己将是个“永不换届的班委”。 他很坚定:我的梦想,我的故事,仍在继续。





张祎蕊
机械工程系
机33班。加州伯克利、斯坦福大学本科生访问学者,发表四篇SCI及国际会议论文,一次国际会议口头报告,独立完成三篇共计58页、16000词的英文学术报告。斯坦福教授评价:“祎蕊一个暑假的研究成果超过我们很多研究生一年的成果。”

介绍人张建富老师(机械系党委副书记)评价:张祎蕊有梦想,敢于尝试,而且努力。小小女生心怀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赤子之心  筑梦科研
张祎蕊说:“大学生活就是一场旅行,旅途始于对方向的探索。”

张祎蕊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像一场旅行,愿从起点出发,展示一路的风景。 大一是寻梦的尝试,完成电脉冲触感反馈数据手套控制机械手牛刀小试;听完温诗铸院士报告,更是志愿“成为科学家”。 大二开始筑梦,确定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以温院士的“勇作千里行,走稳每一步”的寄语为准则,研究能量损耗与转化。在困难期,张祎蕊经常在暗室实验到凌晨两三点。首次实现摩擦发光定量调控时,她更是通宵实验。第二天凌晨五点走出实验室,她说,那是她见过的清华最美的晨光。 圆梦之门打开,论文成果纷纷发表,在伯克利和斯坦福的交换也得到高度评价。她的坚持,始终是拓展科研领域,丰富科研技能。 满载而启程,张祎蕊分享道:科研路漫漫,纵使惊涛骇浪,我的一叶小舟也不会迷失方向,在对岸,我的梦想已将灯塔点亮。





张泽文
材料学院
材31班。曾获国家奖学金。进行材料与化工跨院系科研,以“双亲”协同界面设计解决锂硫电池体系实际问题,并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文。曾任清华“本科生学术推进计划”负责人, “未来石墨烯应用”团队副队长。校挑战杯一等奖。

介绍人张强老师(化工系):2014年4月份,张泽文找到我,想做有挑战性的高能电池。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做成了高能电池的相关研究,“有点超越我的水平了”。

张泽文:“在一个领域坚持下来的动力,或许不是一个宏大的目标,而是一个很小的感动。

三年前的张泽文是特奖答辩观众,拼命做好每一件事的他,不免有些迷茫——自己想要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想到儿时动画片里的阿童木被抽走电池的场景。发现冥冥之中,自己并没有偏离最初的感动和想法。每周40+小时实验室工作,一份很小的感动就能足够坚持。 他提出“双亲”协同界面设计 ,深入理解电池反应电化学动力学过程,为多电子转移储能体系的理解与性能提升提供新思路。 张泽文希望:找到一个更明确的自己,志同道合朋友,愿意做更好的科研;实现科研的更高境界,为世界做出一点改变;如果可以,我全部愿意。






刘哲铭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法3班国防生。连续三年学院排名第一,获北京市三好学生、校优秀共产党员,多项校内奖学金。从每周的早操到防化学院的军政训练,再到海军航海实习、西点军校交流项目, 不断提升自身军政素质,培养领导力和海外视野。

介绍人胡钰老师(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我推荐刘哲铭、刘哲铭、刘哲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刘哲铭是建院15年来第一个,连续3年排名第一的学生。他献身国防事业,研究现代军事传播体系的建立。请各位老师同学检阅。

学子·记者·战士
刘哲铭说:“清华紫与国防绿是永远在我身上交织的色彩。”

在“科学技术史”课程中,刘哲铭调查了中国第一捧自来水的来源,培养了问题意识。一次为开端,他完成了累计35篇论文,30万字。 作为一名记者,刘哲铭的专业实践非常丰富。2次社会实践,3次纪录片拍摄,100多次采访写作,他深刻认识到新闻传播于社会国家的作用:除了做得好,还要讲好中国故事。 刘哲铭对自己国防生的身份表现出十足的担当,决心为国防事业奋斗一生——从身体素质、媒介素质、军队意识、国际视野各方面充分锻炼自己。 刘哲铭要做一名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清华国防生:忠诚 勇气 血性 荣誉以报国为己任;以落后为耻辱;以奋斗为快乐。





侯崛
人文学院
英33班。总学分绩专业排名第一。除英语外,学习掌握日、法、古希腊语和古希伯来语。曾赴牛津、耶鲁、芝大等校交流,汉译英学术著作十余万字。投身国际交流,行走41个国家和地区,将学术和跨文化实践紧密结合。

介绍人杨小璐老师(外文系):作为侯崛的班主任,感受到他极强的求知欲和对人文学科的热爱,常常被侯崛的想象力、认真和投入打动。

怀人文理想  与世界对话
侯崛说:“文化传承是清华学生的责任,也是人文学院同学的使命。”

侯崛在园子内外追寻人文理想,坚持课程的通识,先后参加6个SRT项目,领域横跨文学、语言学、历史、心理学等。 侯崛热爱语言,掌握五种外语。专心学习,在牛津交换时,每天阅读800-1000页英文原著。在牛津图书馆,他想到曾在此求学的钱钟书先生,更坚信文明间的边界并非不可跨越,练就了地道的英语写作水平。汉译英比较文学著述10余万字,英译稿8万余词。 侯崛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曾参与清华学生代表团赴巴黎参加气候变化谈判,也作为背包客探索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共性,足迹布及41个国家和地区。 百年清华,人文日新;读书治学,其路漫漫。





张元
电子系
无32班,来自台湾。三年总成绩专业排名第一,连续获校级奖学金;已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EI国际会议论文2篇。加入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并担任台生联络人,曾与中央统战部等单位就解决台生求学、就业等问题深入交流。

介绍人尉志武老师(统战部部长):积极推荐张元,他是最优秀的港澳台学生,为两岸学生交流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为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

情系两岸·逐梦科研
张元说:“我希望能为两岸沟通做出贡献,创建合作的平台,互利共赢,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进入清华,张元是港澳台联考清华录取考生的第一名;三年后,他成为了系里的第一名。 指引张元前进的,是科研的魅力,是在一个能源珍贵的时代实实在在做点事。他研究5G关键技术之一:终端直通通信技术。经过投稿、返稿修改、再次尝试,再次投稿,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于IEEE Access期刊。 张元生在台湾,随父母来到北京。他具有台湾学生的担当,是促进两岸的理解与交流的沟通桥梁。他在两岸交流规模最大的组织“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担任台湾学生联络人;拜访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参与组织两岸青年创业论坛;作为清华大学唯一的台湾学生观礼嘉宾代表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
张元说:我希望能为两岸沟通做出贡献,创建合作的平台,互利共赢,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高一凡
环境学院
环 33 班。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入选“大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获得20万科研经费支持。曾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校级挑战杯二等奖,清华大学体育优秀奖。任环境学院学生会主席,曾组织学院获大小马杯总冠军。

介绍人黄霞老师(环境学院教授):高一凡全面发展——学业优秀,科研突出,社工优异,乐于奉献,有担当。

越努力,越幸福
高一凡说:“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

高一凡说,我出生于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从小就立下了为我国的环境事业做奉献的志向。进入清华后,他受到“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的号召,坚定了要承担起守护祖国碧水蓝天的使命。 高一凡坚信坚持的力量,他污水驱动的尿液氮磷分离回收系统,通过努力获得“学术研究推进计划”20万科研经费支持,并在生物电化学领域顶级会议以第一作者作口头报告。

高一凡秉承环境学院体育“健体魄、磨意志、聚人心”的余人精神,作为学生会马杯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全部的训练和比赛,院里最终拿到获得了马杯的年度总冠军。高一凡曾经也在体重超标行列,但在清华,陪着团队训练,他半年瘦了50斤。 他说:学习、科研、社工这样的成长,是园子里每个人正在经历的。这样的幸福,也是园子里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我将继续为祖国碧水蓝天而奋斗,也祝愿各位努力追梦,享受幸福!




李逸良
航天航空学院
力3班。曾获国家奖学金。积极参与科创训练:在期刊Thin- Walled Structures和《力学与实践》等发文;参加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个人赛全国特等奖。任班长两年,带领班级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

介绍人郑泉水老师以最大的热情推荐李逸良:他充分利用了清华的优势资源,参与了很多学术活动,同时还能把班级活动做好,处处体现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钱老精神。

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李逸良说:“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用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继续回答钱学森之问。”

李逸良说:三年前,我怀着对力学的热爱,听着钱学森之问,选择了钱学森力学班。
学习的过程中,李逸良和同学提前学过很多基础课,萌生了课程免修的想法,并推动实施。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制度革新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承担的责任。”
李逸良的研究对象包括拓扑绝缘体材料、量子物理、石墨烯等。他说:“本科阶段我还是想尝试更多的可能,不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限制得太死。”
有人说特奖答辩是诸神之战,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成绩不是神迹,是每一位清华同学只要多做一点,就能够实现的清华梦。三年前我在台下看答辩,从没想过自己能站上这个舞台。然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可以,大家也可以!



精彩点评

本次答辩,副校长薛其坤,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希及来自院系的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清韵烛光奖、优秀班主任获奖代表,学校职能部门、学生工作系统和校友等19位评委投票,选出10位候选人,送校务委员会审议。

观众认真倾听。

薛其坤院士为同学们感到骄傲,并逐一点评了同学们的表现:具有学术和科研潜力的张晓声,富于勇气、敢于创新的刘一峰;小小社会活动家许弘智,数学天才李阳垟,充满清华人文情怀、幽默的陈立杰,全面发展,敢于瞄准高端科学目标的王立元,动手能力很强的郭锐,马杯大满贯、双肩挑典型的乔畅,最阳光的女生张祎蕊,学术潜力突出的张泽文,曾经是“国防生”的国防生刘哲铭,富有探险精神的侯崛;充满大中华情怀的台湾学霸张元,刻苦努力、异于常人的高一凡;试图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钱班学生李逸良。
每一位都非常优秀,都是很有特色的、标签式的优秀学生。你们代表清华的未来,中国的未来!


答辩现场。

张希院士为15位候选人喝彩。他说,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你们具有了优秀的习惯。邓永强作为80年代校友看90后年轻校友的成就,充分感受到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环境,希望候选人发挥榜样的力量。



 关于       特等奖学金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该奖项每年奖励表现最突出的二十名在校学生,其中本科生十名,研究生十名。
特等奖学金用以表彰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表现或成绩,在学生中发挥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或者各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对国家、社会、学校做出特殊贡献,为学校赢得荣誉或积极社会影响的学生。奖学金金额已从最初的每人1000元提高到每人15000元。

文 / 李婧

图 / 苑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