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清华讲坛 | 彭林“人,何以为人”演讲实录

2016-11-18 彭林 清华大学

11月14日晚,适逢清华大学历史系成立90周年,“人文清华”讲坛邀请历史系教授彭林在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人,何以为人”,彭林教授从走出“半人时代”说起,阐释礼义之道与礼乐人生,带领听众一同感受中国礼仪文化的风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近千名师生一起到场聆听。
全文实录

刚才大家都从专题片介绍了解了,我是讲礼的,所以今天上来我第一个动作就是向大家致敬。20年前,我开这个课的时候,我这样做下面没有反应,后来几周以后大家就认同了。今天我在这个场合向大家鞠躬致意的时候,下面几乎没有几个人也站起来:“老师,你这么尊重我们,按照中国的传统,礼尚往来,我们也站起来,向您致敬。”我相信到我这个讲演结束以后,我再次给大家致意的时候,场上能够有更多的同学、朋友,也跟我礼尚往来一下,这是我们传播礼的一个使命。

“这是我们传播礼的一个使命。”


今天这一场讲座我的核心是大写的“人”。“人,何以为人”?在讲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非常自然地想起,我们敬爱的朱镕基学长。他在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年他在清华电机系读书,系主任章名涛教授说:“你们来到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这段话影响了朱镕基学长一生,可以说铁骨铮铮,成为我们全国人民仰望的楷模。听了这段话,可能我们有些年轻的同学会觉得纳闷。人?我们不都是人吗?我们很多人都穿得很气派,有的还经常注意要化妆,我们不是俊男就是靓女,怎么还有一个学做人的问题?今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来给大家讲讲朱镕基学长这翻话的深意。


首先,我要借用一个名词,这是我们清华的前辈梁思成先生提出来的。1948年梁先生批评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分科太细,其结果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懂文。学问是一个整体,可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半人”,他批评说这是一个“半个人的时代”。“半人时代”这个概念非常好,我今天就借用梁先生的这个概念,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来谈做人的问题。
我是学历史的,我一张嘴就好讲历史。我们的社会史说到根上是人类的历史,一部社会发展史说到根上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我们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发展,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似乎进入一个集体的迷失,我们现在追求的几乎都是物质的发展,我们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我们自身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人自身发展好了,才有可能百业兴旺。假如我们不注重自身的发展,片面地发展物质,我想我们这个幸福感很难有根本的提升。


假如我站在另一个星球上俯瞰我们地球上的人,我就觉得人类的发展尽管非常漫长,但是我们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人类社会发展只有两步:第一步是我们体质的发展。大家知道我们是从一种森林古猿发展来的,现在考古学家跟古脊椎、古人类学家,在东非的肯尼亚发掘到了一个编号为1470的头骨,它的测年大概是距离现在200万年,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距离现在1万年左右,我们人走的是第一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最早是猿里走出来的,这将近200万年中间的古人类,它又像猿又像人,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所以,我们叫它猿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爪哇猿人,德国的海德堡猿人,这个时候我们是在半人时代。一直到距离现在1万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里的人距离现在四五十万年,科学家清理这个洞的时候发现山顶一个洞里还住着人,把他叫做山顶洞人。山顶洞人距离现在只有1万年,我们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说,山顶洞人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衣服到王府井,你认不出来。为什么?他在体质进化方面已经完成了,长得和我们一模一样。


到距离现在1万年的时候是不是人类的进化已经完成了?我们剩下的任务就是怎么样吃好、玩好、享受好?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人身体里面包裹着一颗心,这颗心的发展和我们体质的发展不同步,体质发展已经完成了,那颗心的进化才刚开始不久。我们既然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所以我们这颗心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吃得那么好、穿得那么好、长得那么好,可是我们做出来的事情常常令人匪夷所思,以至于有的人看到一些人的作为之后,(觉得)这个像畜牲。原因就在于这颗心。所以我们进入了第二个半人时代,在我看来我们现在还是半人,因为我们心的进化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第二步就是怎么样用道德理性去战胜残留在我们心灵或者精神家园里面的动物的野性。我们第一步花了将近200万年,我们第二步要花多少时间,谁也不知道。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有一句话:“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这话太有意思了。我们都还不纯粹,我们那颗心它的发展非常缓慢,非常曲折。所以,我们中国文化了不起在哪里?就是当西方人的文化还沉浸在宗教文化里面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已经提出来,我们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所谓以人为中心,就是我们怎么样要引导全社会的人,修身、敬德,要做君子,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儒家文化里面,只有所有的人都成为君子,甚至成圣、成贤,我们社会的进化才算是完成了。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春秋的时候天下大乱,我们一部书叫《春秋》,242年,里面充满了残伐。司马迁在《史记》里讲,弑君三十六,儿子为了做君侯把爹杀了,弟弟把哥哥杀了,这个畜牲都做不出来的事情人居然做出来了。非常震惊!所以孔子感慨:“人不能与鸟兽同群。”我们是人啊,是万物的灵长。那么这个命题在孔子的弟子,乃至再传弟子里面,引起了非常热烈地讨论。我们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到哪里去?这样一些非常宏观的、关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话题,我们的人文觉醒在这个时候已经起来了。

这个传统我们清华是把它继承了的,大家知道当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同方部做了一个讲演,题目叫“君子”。梁先生说我们办清华是干什么的?人家西方的大学宗旨很清楚,要培养有人格的国民。那么这个西方人叫gentleman,现在我们开会经常有主持人说:Ladies  and  gentlemen,翻译成男士们、女士们,实际上应该翻译成绅士或者君子。梁先生讲,gentleman跟我们历史上讲的君子基本上是吻合的。我们古代历史上经常拿君子跟小人相对,《论语》里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小人是没有或者是不愿意进行道德修为的人,君子是完成了道德修为的有境界的人。所以他说,学善、学好就是君子,学不善就是小人。所以,当时我们一些清华的学生见面都以君子人相叙,勉励我们要做君子。孔子评价一个人就说“君子人欤?”意思说是君子人吗?对人的评价是拿君子跟小人作为一个标准。所以,梁先生说“深愿及此时机”,当时我们国家处在一个动荡变乱的时代,“崇德修学”,崇德在修学前面,这就是朱镕基学长他的系主任说的,先修德、先做人,然后再为学,“勉为真君子”,如果清华能够出一大批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因为那样的时代急需君子。所以我们朱镕基学长讲的那段话含义很深啊!

在孔子之后,七十子及其后学讨论老师提出来的这个话题:我们不能与禽兽为伍,不能做禽兽。那好了,问题来了,人之所以为人,关键点在哪里呢?人跟禽兽的区别,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你说不清,很可能你已经到了禽兽的边缘了,你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辩论清楚。

这张图很有意思,我们人跟禽兽的区别在哪里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动物界里要找到一个跟我们人最接近但是又不是人的,我们找到大猩猩。大猩猩骨骼结构跟人一模一样,解剖学表明它身上肌肉块数跟人一样多,母的大猩猩也有月经。它跟我们人的区别在哪里?这个东西就要很仔细地讨论清楚。其实我们从动物分类学的理论来讲,人跟大猩猩很接近,我们都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样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


那我们跟它的区别究竟何在呢?我看了《礼记》上一段话就知道了。当时有一场讨论,有人说人跟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语言,动物没有。儒家不同意,鹦鹉也会说话,一个好的鹦鹉说的话比一岁多的孩子说的还要多,你们户口本上能写它吗?猩猩也是一样。儒家认为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按照礼的要求来生活。人有礼,动物没有礼。所以大家非常感慨,如今有人长得人模人样,但是身上没有礼。我们对这个人的评价是什么呢?“不亦禽兽之心乎”,你那颗心跟禽兽还一模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有圣人出来,这个圣人不是神仙,是特别智慧的人,他就看到人跟动物的区别:一个有理性,一个没有理性。而这个道理不是大家都懂的。所以他们就出来制定了一套礼来教大家,“使人以有礼”,大家看最后一句话,深刻至极——“知自别於禽兽”。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有的事我不能做。在马路上吐痰,到处乱扔东西,不排队,大声嚷嚷……那是人吗?畜牲才那样啊。我们要自觉地跟它拉开距离,我们是文明人。这种表述就抓住了人跟禽兽本质的区别。

那么礼是什么呢?礼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你跟着它做,你身上有礼,道德理性也就落实在你的身上了。
到了孟子的时候,他说我们现在响应孔子的号召,要做人。做人要达标,要及格。怎么才及格呢?孟子讲有四条,好比人有四肢,叫“仁义礼智”,这个东西不是外塑给你的。用一个印烧红了烫在你身上?不是的。人是善的,只要是人,我们与生俱来都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你好好地去护理它,仁义礼智茁壮成长就能成为君子。那么四个里面孟子最看中的一个叫仁,一个叫礼。我如果问大家谁想做君子,大家都会举手,我说谁想做小人,肯定没人举手。那么孟子讲了,“君子所以异于人者”,我们说这个人是君子不是小人,“以其存心也”,他心里存放着什么,他念叨的是什么,孟子讲两个,一个叫“仁”,一个叫“礼”。仁是爱心,君子是博爱的。在战国时候的《孝经》里明确写着,他爱天下的人。你爱天下的人就会尊重他们,你对大众的尊重就会通过一定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出来,让对方能够鲜明地感受到,而且他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我。所以,我们人跟人之间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已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平等与和谐。所以中国人仁爱、互相尊重,这是我们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


我们中国人非常看中(生活中的礼),我们几千年文明最后都融汇在生活里面。我们的生活在“仓廪实”之后,不愁吃、穿了,我们懂得生活要有品质、要懂礼仪。这是我们几千年文明发展以后才形成的一种生活形态。
宋朝有两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叫程颢,一个叫程颐,他们把我们社会的生灵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禽兽,比禽兽高的层次叫夷狄,就是野蛮民族,他刚从动物界出来,走得还不太远,但是已经不是禽兽了,处在比较初级阶段。最高一个层次就是我们中华,文明高度发达。三个层次的区别在哪里?在有没有礼。所以,二程告诉大家,“礼一失”,一旦把礼丢了,“便是夷狄”,你就是野蛮民族。你出了大街从来不排队,把环境弄得一塌糊涂,从来不为别人着想。到了夷狄如果还不刹车便是禽兽,因为夷狄还有很粗浅、很肤浅的礼。所以,我晚上常睡不着,经常想到,这三个层次我们现在在哪个层次?我们不能与禽兽为伍,我们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尊,应该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我们要自觉地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来生活。

我刚才在前面的片子里就提到了“礼”,我们现在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对礼不太了解,认为礼不就是磕头作揖吗?不是的。钱先生讲,西方人一开口就是文化,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文化;中国人什么东西都是礼,国家制度、天人关系、人际交往的法则、个人修身的方式,都叫礼。梁启超先生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西方是法治,中国是礼治。”中国人认为人性是善的,可以教育。通过教育你一定懂道理,你一定能把自己管住。钱先生非常赞叹梁先生这个话,他说:“此可谓深明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只有真懂文化学的人才能把我们的文化做这样的归纳。其实说句老实话,现在我们讲这个东西经常很费劲,原因就在于我们把中国的礼和西方的礼对等。西方的礼是上流贵族交际的方式,你看他握手,夹角35度,握10秒钟,两公斤的力气。中国人不讲究,中国人讲内在,里面有恭敬心,一会儿还会讲到。


所以,礼应该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我们人怎么发展?我们体质已经变成直立人、现代人,可是我们的做派经常是涣散的、暴躁的,要他站着,他想坐着,让他坐着,他想躺着,走到哪里都跛着、倚着、靠着,精气神是松懈的。所以,怎么样让我们每个人走出去,人家一看有个人样。我曾经到国家体操队去讲课,我说自由体操最有意思了,一个方的地场,运动员在角落上一站,手一举,体操动作还没做,可是裁判的分都打出来了,叫印象分。在生活里面,我们每天都在给别人打印象分,别人也都在给你打印象分。我们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的印象分高一点。“高一点”按照礼的要求,一丝不苟。最近特朗普当选了,我在网上看到一张他父亲的照片,别人评价他父亲说,这是个极其严谨的人,甚至在沙滩上都要穿西装,因为他一丝不苟。我们现在就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我们的精气神没有被提振起来,我想大家如果去做就一定会很好。
越是解决你心的问题(越难),太有意思了,我们心看不见、抓不到、摸不着,可是这个心很重要啊。外面做得规规矩矩不难,这个心怎么办?我们不是太过就是不及。有个拳王叫泰森,跟对手一急,冲上去把人的耳朵咬掉,这像人做的事情吗?一个人狂躁暴怒对自己身体不好,对社会安定也会带来隐患。现在你看很多闹事的人,有部门统计恶性的案子,就是死了人的案子,2/3都属于激情犯罪。汽车上不小心踩了一脚互相对骂,骂到最后拿刀子,一个死了一个被抓起来。这都不正常。所以要让一颗心和谐,古人发现音乐是最好的东西。你们可以做一个实验,你经常听高雅音乐,它的思想很纯正、风格很典雅、节奏很舒缓,听久了你会被它所化。听古典音乐跟听摇滚、迪斯科的人,气质一定不一样。所以古代我们中国人提倡声、音、乐三分,最高层次是乐,所以它提倡大家在听雅乐过程当中陶冶心性。这个我们做了的人很有体会,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多讲。
所以《礼记》里面讲,一个君子不是首先让你学成什么样,摆成什么样,礼乐双修是围绕这颗心的。比如有句话,“临财毋苟得。”前面是一包钞票在地上,我面临这样一个意外之财,“毋苟得”,不要用苟且的不正当的方法把这包钱据为己有,不能有贪心。“临难毋苟免”,我们国家出现灾难了,不要苟且地逃避,我们要担当,这是君子气象。


这样的话在《礼记》里有很多,比如说这条,对于我们今天机关的作风都很有意义,它主张“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朝言朝”,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就谈论工作上的事情。“朝言不及犬马” ,哪个地方在赛马,哪个地方有条狗,你一个朝廷里的官员怎么能谈这些东西呢?“公庭不言妇女”,这都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做一个君子有很多要求。


君子有风范、有气质,他往那里一坐,一句话不讲,你就感觉到他气场很强。


那么作为一个文明人,他在生活里面方方面面都是有教养的。一群狗、一群猪吃东西,呼噜呼噜抢着吃。我们是人,人进餐要有人的模样。《礼记》里这样一段话很有意思,那时吃饭,分餐制,我们现在食堂一个人一个盘,大家不要说是西方传给我们的,我们在周代就是这样的,唯独就饭一盘放在中间,大家吃盘里的东西,饭是中间的。那个时候拿手抓饭,现在全世界还有很多地方拿手抓饭,这是老天爷给我们最灵巧的工具。这一盘饭是很多人吃的,你要有爱心,有的人一上去一看先搓一个大饭团拿在手上慢慢吃,我先占了便宜再说。这是“毋抟饭”。“毋放饭”,手上抓一个饭粘住了,到上面去拨,拨到(中间的)碗里去。你手上有汗,有味道,你怎么能拨回去给人家吃呢?“毋流歠”,喝汤,优雅地喝,一勺一勺的,不要喝得满嘴流汤。“毋咤食”,北京话说不要吧唧嘴,我们吃东西那个嘴吧叽的声音很响,让我们联想到一种动物。“毋啮骨”,骨头吃得差不多就算了,不要啃出声音来,有一种在下面蹿来蹿去的动物,就是拿到一根骨头要啃出声音来,我们人(的行为)要远离动物。“毋反鱼肉”,鱼跟肉吃了一口不要又放碗里去。“毋投与狗骨”,吃了骨头就扔在地上给狗吃。这是人家招待你吃的,你怎么能给狗吃呢?你是嫌这个主人的东西不好,只配给狗吃啊?不像话。“毋固获”,一桌子菜有一盘是大虾,我光吃这个大虾不吃别的。“毋扬饭”,那个饭来了很烫,你稍微从容地等会儿不至于饿死呀,一个劲扇啊,显得为了这顿饭大概有两天没吃了。“饭黍毋以箸”,箸就是筷子,正确使用餐具。“毋嚃羹”,那个羹,西湖椿菜牛肉羹,羹里有菜甚至有肉,你不能嚼都不嚼,呼噜呼噜就喝下去了,一看穷相,八辈子没有喝过这么好的东西了。“毋絮羹”,到人家家里去人家做了羹,你不要到里面加盐、加东西,这等于让主人脸上没有光:你看你菜都不会做,特淡,没有味道。你少吃两口可以,不能去调味道。“毋刺齿”,吃完以后不要拿东西抠牙,让人恶心。“毋歠醢”,醢是肉酱,很咸的。很多别的菜没有放盐,这个酱特别咸,他要蘸着吃,结果不要把这个咸的东西像喝汤一样的喝,那样不雅。现在我们一讲餐饮礼仪马上就想到西方,其实这个我们2000多年前尽人皆知。
我们的礼仪很多,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少讲一点。2008年奥运会之前,我曾经到社区里去讲解中华的礼,我归结成四个字:“敬、静、净、雅”。有兴趣的朋友会后可以找我们的书来细细地看。这四个字很好记,你每天拿这四个字检查自己,那你一定不会做得很差。

中国人的生活、文明程度很高,处处充满了文化,连我们一些群众性的活动里面都潜移默化地让你学做人。我要讲到一个礼叫“乡射礼”。在我们国家,周代,天子下面的行政区划成六级,叫乡、州、党、族、闾、比。乡是最高层次,天子下面是六个乡,诸侯大国三个乡,小的才一个乡。一个乡12500家,乡人要进学校读书,读得好的,那个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特别好的大家要选举。“选举”这个词是这么来的,选出来、推举上去。每年我们都要在乡下面的州,每个州都有一所州立学校,要在这里举行射箭比赛。


这个射箭比赛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射箭比赛不一样,《礼记》里面说,这个射原来是打仗的,要射野兽和敌人,可是到了儒家手上,把这样的东西改造成为具有哲学内涵的“道”。这个(射礼)传到韩国、朝鲜,人家喜欢的不得了,把它叫“弓道”,用哲理讲是修身养性。所以两个人到台上比赛,往台上一站,靶子在那边,我扭头,这个时候我要做一种身心的调整,气要下沉,不能心浮气燥,目标要始终如一。现在同学跟我讲:老师啊,时代不同了,诱惑太多。(我告诉他)你前面老是晃着五个靶子、六个靶子,你一个也射不中。我们一生专心致志地先把一件事做好,目标要始终如一,用力要惊猛,“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我们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它还要求在射的时候人往那一站,你要想到你是一个人,人要正直。你站正了没有,反观一下心直不直。弓举起来每个动作都合于规范的,而且是两队人,两个两个上去,互相尊重对手,说:“你请”,“你请”。温良恭俭让,这是君子之争啊。所以孔子说“君子无所争”,不争名不争利,如果说他也得要跟人家争一争,那就是比射箭,因为输了要喝罚酒,但是即使这样,“揖让而升”,比完了以后我们下去一起其乐融融地喝酒。所以叫君子之争。



今天我带来一个现在我手上正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里面的一部分就是把孔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礼》复原出来)。《礼》这个书到了汉代改名《仪礼》,里面17篇,包括古代成年礼、古代婚礼、古代乡射礼等。这个乡射礼传到日韩人家很信,我到日本去,街上到处看得到中学生,体育课练这个;而且这个东西修身养性,老年人都在练这个东西。韩国现在每次奥林匹克射箭都是拿得项目奖牌最多,现在韩国准备申遗。我现在听到消息,日本要把它放到2020东京奥运会里面去,我们这里还无动于衷,我的心都急烂了。
大家看看我们复原的(乡射礼视频)。为了帮助整个社会了解乡射礼,我们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真人真景做了全面的复原。请切到乡射礼。
里面所有的衣服都是根据文献记载做出来的,房子是根据考古发掘的尺寸做出来的。这是门,这是迎宾,这个人的角色是教练。这个里面的弓我们都是按照文献做的。我们有一部文献叫《考弓记》,中国第一部科技史。这个人射箭的动作是要做教材用的。大家看这个箭杆一定在嘴唇下面,口吐莲花。弦拉到耳朵这里。这里包括用什么样的布,颜色怎么染出来的,包括帽子怎么做,每个地方都是我们辛勤的汗水,经过研究,跟街上穿的汉服不一样,每个地方都有交代。这个三对上去,很正规地比,有50把弓,70把弓,90把弓三个等级的射道,是一个非常正规的体育比赛。但是让我们很遗憾,国际奥委会下面的国际射联公布的资料,说射箭比赛是公元14世纪英国的贵族发明的,气死我了。公元前8世纪我们就有了,而且是非常完备的。我们准备在明年要开一个中日韩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们给它介绍了一下,这个我们在周代就有了,它的时间跟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间一样。这里,输了的把袖子穿起来,把弓弦松掉,而且在喝罚酒。西方人是赢了喝酒,所以奥林匹克那个奖杯都是放大了的酒杯。东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人认为达标是应该的,做不到要喝罚酒。
(注:视频见延伸阅读。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一张嘴就漏馅儿,我以为是饺子呢,筷子一动馅儿就漏出来了,韭菜馅儿的。我们有教养的人说话非常典雅,这个社会总是由不典雅到典雅,由初步的典雅到很高的典雅,这个社会进步的足迹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生活里由于多年没有这个东西了,现在我们说话没大没小,没上没下,没轻没重,而且显得非常俗。比方说我们在一些文化比较好的地方,两个人见面说话都不一样的。一见面都是拍拍肩膀叫老兄,这个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在正式场合不行。我们跟人家说“久仰了”。什么东西才叫仰?你太厉害了,太伟大了,像一座山,我长久地仰望着你,今天终于见到了。我们不会说“你”、“他”,我们说“阁下”。问人家年龄,“阁下今年高寿了”,不会说几岁了,问幼儿园小孩子叫几岁了,问这种有身份的人不可以。问人家是什么地方的人,说阁下“府上”是哪里?问人家在哪里工作,现在经常有年轻人一张嘴:在哪里混?我听了很不舒服,你怎么知道我在混啊?我们一定要想象对方非常好,在哪里“高就”啊?就像小说《围城》里写的,“许久不见在哪里得意啊”,这个都盼人家好,想象人家一定好。那问人家一定是“令尊”怎样,而不是你家老头儿怎么样,你老娘呢?那多难听啊,没有敬意。我们说“令尊、令堂”,问人家儿子要问“公子”,问人家女儿要叫“女公子”。我们现在学术界开会也是这样,有些开会就是学西方的“ladies  and  gentlemen”,下面都是中国人,他要洋腔十八调,要提升自己,好像有文化。我们现在有些场合的主持人就是说,“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各位青年才俊,大家早上好”,很中国,很高雅。现在我们很多会议,这一阶段结束了,下一阶段要去用餐了,(会说)请各位代表过一会儿“移步”到对面的礼堂用餐。现在我们很多会议、很多单位都是“敬请光临”,因为我们知道尊重很重要。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现在我们年轻人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到学校不尊重老师,到单位不尊重领导,但是,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他。这就奇怪了,这怎么可能呢?
我们还会讲到谦虚,我们跟人打交道,经常是对别人尊敬,对自己一定是谦虚的。人家问你,彭老师,春秋几何?一春一秋就是一年,有一本书就叫《春秋》,编年史。我(回答)说春秋五十六了(就错了)。人家用的是敬语,我说不好意思,虚度五十了。这是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我们时时想到自己没有很好进步,人家一问自己年龄,自己觉得惶恐。我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我们现在包括在大学的文科,文化断层都能很清楚地感受到。比如说,(别人问)这是你夫人啊?(你回答)对,这是我夫人(就错了)。我遇到一个年轻人(问他),你贵姓啊?(他回答)我贵姓张啊。这个夫人的尊称只能用在对方,人家说这是你夫人啊?(合适的回答应该是)这是我内人。实际上这是一种辞令而已。现在日本、韩国等,因为传统的农业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内当家的很厉害的,男人辛辛苦苦挣点钱回去都交了,不吃亏的,内人是一种辞令。这在日、韩等分得非常清楚,如果这个分不清楚,人家以后都低看你一眼。我到日本京都大学做客座,对方教授请我们两口子吃饭,他一开始介绍一定是很清楚:これは彭林先生の奥さんです。这位是彭林先生的夫人。然后他讲到自己一定说,这位是家内(かない),内当家。这个东西不能分不清,我们现在说“这是我夫人”,这个就很糟糕了。我们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全是文化,两个人约好三年以后在此比武,两个人打是真打,把那个打败了,这个赢的人不会踢他一脚,要尊重他。“失敬了”,这个不象话,怎么把你弄地上去了,这是辞令。宠辱不惊,这是大将的风范。比如我们投稿,很长时间没有回信,写封信问,“拙作,过去近三个月了,不知贵刊是否采用,如不采用请掷下”。 掷下。扔下不值钱的东西,这是辞令,当然不能反过来。这个里面很有讲究。在座的同学如果第一次看到这些东西可能觉得很难,其实不是。


我在清华开一门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开了十几遍。凡是我教过的同学,现在都能写非常典雅的信。所以我一看那个邮件就知道这是我教出来的。所以你们稍稍学学就会了,很容易。


时间关系我只能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咱们现在同学忙,作业做完了,A4的纸打出来装在信封里,丢到我信箱里,信封上这样写:“彭林教授敬启”。现在问问大家对还是不对?我想在场的同学智商都很高,我这样问对还是不对,肯定不对。那是老师下的套,我才不往下跳,可是又说不出道理。我们要做一个分析,这句话对不对。主语是谁?彭林老师。谓语动词是启,彭林老师开。怎么开?恭恭敬敬地开。这个同学的本意不是这样,但是你表达出来的信息就是这样。现在我这不讲麻烦了,我去年到香港去,香港教授跟我讲,你们大陆的学生什么毛病,一天到晚叫我们敬启。至少以后清华的人出去不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类似的还有我们一些青年副教授到了香港,自己写了一本书送给别人,在扉页上写“某某教授拜读”——不学之过也。所以汉语你要想到,在港澳台,在日本、朝鲜,在北美、欧洲还有很多华人也在用,而你用的水准往往体现着你的教育。

一讲到礼现在社会上很重视,大家都知道,我们去年有个很火的片子叫《芈月传》。《芈月传》片子还没有出来就有一段宣传片,宣传的重点就是这个片子展现了古代的礼仪。那段宣传片专门讲婚礼。我听说现在有个大片把婚礼作为一个典型的范例,我就看了。看完以后我很郁闷,我们把镜头切到《芈月传》。
(剧照均来源于网络。)
一出场,大家看到没有,这个环境是白天还是晚上?大白天。错了,这是常识错误。结婚的婚在古代没有女字旁,在黄昏的时候结婚。为什么是黄昏?氏族社会是抢婚,因为最早的时候是族内婚,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孩子有问题。后来大家意识到血缘隔远一点生出来孩子才健康,所以要到族外去找女孩子。那人家凭什么给你?(那就)抢。那抢不能大白天,所以到天黑了以后大家就去。到后来不抢了,可是傍晚以后结婚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新郎去接,女孩子因之而来,所以叫婚姻,婚姻的姻原来没有女字旁。所以把婚礼设置在大白天,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这里秦王应该亲迎,古代六礼(中的亲迎),新郎一定要亲自去迎接。如果她是另一个国家的,你要到国境线上迎接,比如《诗经》里的文王。为什么叫亲迎,现在叫迎亲,今天一定是新郎接新娘,哪怕小毛驴、自行车。而这个站在那里等,送上门来了。


这个帽子也不对。上面的板叫“延”,然后上面五彩的丝线串了五彩的珠子。这个东西只有前面有,后面是没有的,清代学者都做过考证的。


继续,这里很奇怪是拿把扇子,挡住的哪一部分?嘴和鼻子,眼睛没有挡住。先秦的时候结婚,没有盖头,有盖头的时候是很晚的时候。这个作者大概发现一条材料,有一本书叫《世说新语》,里面讲到一个年轻人叫温峤,他的堂姑妈拜托他给自家姑娘找个对象。他说没有问题啊。几天以后问他找到了吗?他说找到了。小伙子怎么样?各方面的能力、条件跟我大概差不多吧。结果这个新娘心里就怀疑,是不是这个家伙裹着藏着不让我知道。到结婚那天了,那是魏晋南北朝的晋,用扇子把她自己挡住了。后来的思想认为女孩子害羞,要拿个扇子挡住,挡住就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她心里很着急,所以她就把扇子拨开一条缝,这个拨开叫“却扇”。“却扇”是魏晋南北朝才有的,结果弄到这里来了。(而且作者)不知道是把整个脸挡住,只挡住一个嘴,眼睛还在看,这个扇子弄得有什么意思?没有意思。书中那时候新郎也不知道新娘长什么样,(问)能不能却扇?新娘很高贵说:不行,做诗。所以叫却扇诗。诗做不好不让你看,那时候女孩子很有尊严的。结果这里什么也没有,就挡住一张嘴。


这个人(的穿着)也是(错误的),不戴帽子。古代有三种人不戴帽子:小孩、女人、死人。这里不戴帽子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趋也是。婚礼中的仪式叫步、趋。这个连常识都没有。古人走路有几种姿态,一种就是普通的走,叫步,闲庭信步,慢慢走。趋是小步快走。孔子在院子里站着思考问题,他的儿子一看,老人家在思考问题,赶紧过去,叫趋。亦步亦趋是讽刺一个人,没有主见,跟在人家后面,人家步,你也步;人家趋,你也趋。什么时候成了婚礼里面(的仪节)亦步亦趋。我特别担心,全国的婚庆公司都把这段截下来,以后我们年轻人结婚都亦步亦趋了。这里的步和趋,可谓大胆之极啊。


这两个人怎么能这样行礼呢,作揖?这个时候要行大礼,夫妻对拜流传很久的,凡拜必跪的。这里的拜礼也不是先秦时期的。


却扇,把扇子拿掉了,还亲手交给他?
以前央视拍过一个《东周列国》,秦晋之好结婚也是,一个人口袋里掏出半个葫芦,另一个也掏半个,一对,秦国的半个葫芦跟晋国的半个葫芦能对上,结婚吧,哈哈。(古代婚礼中的合卺并不是这个意思)

这是洗手,洗手下面是一个很浅的盘,结果她拿的鼎。


这个也很有意思,很像现在吃烤鸭。


夫妻对坐,不是并坐。



饮汤,那个时候不叫汤的。汤是热水。


下面很有意思了,漱口吐掉了,这太滑稽了。夫妻两个人吃饭,吃完了饭以后叫酳,是刚用饭招待完,马上上酒了,这是好上加好。之前喝一口轻轻漱一漱,然后吞下去。结果这个作者看书上的“酳,漱也”。那不是吐掉吗?那你干什么呢,哪有拿酒漱口的?它下面还有一句啊,叫“酳之言演也,安也”。安气也。你吃了东西,五谷杂粮之气,他喝点酒把它压住。结果他这里是吐了,也不知道吐在什么里面,痰盂不像痰盂,碗不像碗。


最后,我们讲朱镕基学长他的教授告诫他要做人,这个人是指完人。


《论语》里孔子对这个有回答。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他向老师请教,老师,什么叫“成人”。这个成人跟今天不一样,他是道德学问都成就了的人。就是我一生怎么能够成为真正大写的人呢?孔子一段话太棒了,若就是如果,如果你身上具有“臧武仲之知”,这是鲁国很智慧很有名的人,你具备了他的智慧,又具备了“公绰之不欲”,公绰也是鲁国人,这个人没有私欲,廉洁清正,品德高尚,这个你也具备,你还具备“卞庄子之勇”,齐国准备攻城,卞庄子守在那里,(齐国军队)吓得不敢打,这个人是勇敢的人,还有“冉求的艺”,就是这个人的学问(很高)。这四个东西你只要有里面的一个你都是鲁国的名人了,可是孔子讲,一个完人即使把四个都加在一起还不够,还要加上礼乐,这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我们看看这段话,钱穆先生有个解释,他说这个“成人”好比说“全人”。你兼有这四子之长,那么你的智慧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能够回答各种问题,然后节之以礼,你身上有礼节,所有东西都有分寸的,“和之以乐”,这个乐是你的心态,是平和的。这样德成于内,文见于外,内外兼修,达到一个境界。那么才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浑然一体。其为人也,就成了。所以,我们清华的同学,学习学得非常好,好多理工科的同学业余喜欢学文。我遇到很多这样的同学,我这课上有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学甲骨文学到我的研究生听了都很吃惊。我们热能系一个学生小篆全能写,我上课索性把他叫台上,我说这个字怎么写?他马上能写出来,非常好。但是还有没有进步的空间?礼乐。礼乐使你的高雅,使你的道德用一种很优雅的方式混成一团,能够显露在外。


所以,我们很重要的,大家记住这一段话。钱穆先生194 61 51997 61 31671 0 0 4427 0 0:00:11 0:00:07 0:00:04 69749年没有跟蒋介石到台湾,他到了香港,办了一个新亚书院。他说办校的一个最高目标,要达到孔子这段话里面讲的,德、智、体、能都有,还要加上礼乐,这是很高的境界。


我们评价一个人无非是身和心,很简单。礼,自外作,我们跟外面学习。乐,由中出,我(内心)和谐了,我唱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我们现在开会经常讲“各位前贤,各位大德”,德是什么?得到真知的人是有德之人。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所以我们从这么高的一个层面上去理解为什么中华是礼仪之邦,我们都清楚,内外兼修。


讲到这里,我很希望所有的同学如果有所收获,出了这个会场,礼就在你身上体现出来。为什么?知行合一。知了不行等于不知,我们清华的校风叫“行胜于言”。《礼记》上讲:“君子不以辞尽人。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孔颖达有个解释,天下有道,人人都是君子,体现在行为上,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人人都实践在自己身上;天下无道,一个比一个会说,他的口水、唾沫成了这棵树的枝叶。我们清华说的行胜于言,我的理解就是把我们求得的真知体现出来,付诸于行动,做一个实践者。
在结束今天讲演之前,我举两个清华人懂礼的小故事,大家听了就知道,我们清华的前辈不仅学问好,而且知礼、懂礼、行礼。我们现在很自豪我们有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其中第一把交椅是王国维,要他做院长他不做,他只做学问。王国维在学术界是山里的泰山,星星里的北斗,是泰斗。郭沫若说要讲到国学,首先要数王国维,我们至今不敢望其项背。王国维到清华来,就是因为清华人懂礼。一开始推荐王国维,校长给他写了一封信,请王先生到我们这里执教,一个礼拜多少节课,我们给你的薪金是多少。后来吴宓一听,过去国学研究院的主任吴宓,王国维是有学问、有身份的人,我们怎么一封信就把他呼之即来麾之即去,绝对不行,这样人家要生气的。那怎么办,信都寄出去了。吴宓很聪明,校长您亲自写封信,就说前面那封信是跟您打个招呼的,今天我们专门派人来聘请您。吴宓是出去留学回来的,见了王国维,王国维一看就不高兴,西装革履。没想到吴宓身上流动着中国文化的血,他见到王国维,整理衣服上去行大礼。现在有一些书写得不对,说他鞠躬,鞠躬不是大礼,大礼是叩首。王国维一下子被感动了,当即决定把城里房子卖了,搬到清华去住。当时觉得吴宓真是有学问,而且懂得怎么尊重人。后来两个人的关系很好,今天你到我家来,过两天我到你家回访,传为美谈。学问越高,越要谦虚,越要尊重人。
另外一个是陈寅恪,在海外留学很多年,后来回来了,学生听说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教授,精通十几种语言,到他家一看,他父亲还健在,他父亲说同学来看你,我也一起见见吧。于是在他的课堂里,陈寅恪在正中间摆了一把椅子请他父亲坐下来,前面摆了两排椅子让学生坐下,自己站在爸爸的旁边。当时很轰动,这个事情。(作为)儿子不管你有多大的学问,你做多大的官,在爸爸面前永远是儿子,儿子要有个儿子的样子,两个人并排而坐,人家以为是兄弟呢。他在海外这么多年,但是他内心深处懂中国人的礼,站在旁边,这叫侍立。同学怎么坐着?同学是客人,待客之道,客人应该坐。所以这种传统我们现在已经是依稀仿佛,再不讲大家完全不知道了。所以大家将来出国也罢,留学也罢,要永远记住,你是中国人,你身上流淌的血是中国文化的血,走到哪里也要让大家感受到你是来自于礼仪之邦的中国。这样我觉得我们做人、做君子的方向就对了。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彭老师鞠躬致意)
不愧是清华,我没有暗示,结果所有的人都站起来(鞠躬)了,没有白讲,请坐。





问答交流

Q彭老师,您说“老公、老婆”的说法不合适,语言和礼仪不是与时俱进的吗?为什么要改?
彭林:你说的好,与时俱进,不是与时俱退。时代在进步,语言礼节在倒着走吗?你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很发达,所以人说话文雅、文质彬彬的。这个“老公、老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的感觉啊,港台那边传过来的。这个叫法很俗,很多人不知道,老公是太监。你们看《红楼梦》的时候,如果你用心、仔细看的,这个你就知道了。第八十三回,门房来告诉贾赦,说有两位内相求见。贾赦回答,请进来。“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老公”是太监。以前大家不知道是这个意思,觉得喊着好玩,喊喊就算了,如果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还坚持要这么喊,我觉得我很无奈,只能听之任之了。
这个老公多难听啊,赵本山跟宋丹丹一个小品,这边说老公,那边喊老母,我们怎么听着像喊动物。我知道他是公的,没有必要在我面前强调你先生是公的。现在很有意思,男的变成伪娘,女的变成女汉子。阴阳倒置,还把公母突出出来了。这个绝不是与时俱进,是与时相逆。

Q彭老师您好,《论语》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懂礼、不学礼了,那么礼要多久才能修复?同时能不能把礼仪课程当做像大学英语一样在大学里普及一下呢?
彭林:太对了,当年有选过我课的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就说,因为我开“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有同学说,这可以成为全校的必修课。我很愿意,如果大家愿意的话。那问我要多久恢复呢?取决于两个,一个是像我们这样的人能不能站出来告诉大家,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我们这个礼乐是为了让你成人、做君子而设。我们现在很辛苦啊,奔走呼号。2000年我们拿到北京奥运申办权,中间八年准备,我当时奔走呼号,应该利用这八年时间,把我们的民风,把我们的礼仪形象做好。韩国在九十年代初拿到汉城奥运会主办权,人家八年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礼仪重建了。那时候亚洲四小龙刚刚起来,那个暴发户,跟我们今天一样,随地吐痰,大声嚷嚷,不讲卫生,贪小便宜,他们觉得很丢人。汉城奥运会要向全世界展示文明民族的形象,所以政府出面,(号召)每人每天礼让十次,最后把风气扭过来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那八年都在学西方礼仪。笑要漏八个牙齿,我调侃叫“八个牙露”。现在我们的礼仪不是13亿人民应有的素质,成了一个行业,有些人吃一碗饭叫“礼仪小姐”,一天到晚拿筷子放嘴里,露八颗牙。现在有些人不知道怎么想的,我们现在在海外负面评价这么多,我们不动心,没有关系,我们有礼仪小姐。这个根本的理念都已经错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所以,我要努力,你们要努力啊,最好清华能给全国做一个榜样。

Q彭老师您希望把乡射礼放入奥运会的开幕式,这两者会不会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呢?
彭林:乡射礼就是一个礼。各个民族都有射箭,中国的射箭不一样,它是一个正式比赛,可是贯穿在中间的东西都是礼。我刚才讲两个人上场彬彬有礼,而且里面有哲理,这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体育比赛。我觉得古希腊那个是更高、更快、更强,全是体能,我们这里有人文,为学为事,里面贯穿了做人。2008年咱们北京奥运之前,我跟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杜维明先生,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我给他讲了一下乡射礼,他听了兴奋的不得了,说这既是历史,又是文化,还是体育,应该借助北京奥运让大家看看东方文化是什么样,东方即使比赛射箭都那么人文、那么高雅、那么君子。他说你写个东西,肯定会采纳。我写了一个东西,但不中张艺谋先生的法眼,这个机会就丢掉了。现在我寄希望于冬奥会,我们向世界展示下,这个东西不是公元14世纪英国人发明的,而是中国周代。这个(比赛)不仅规范,而且非常的有哲理。
我连那天开幕式的场景都给他设计好了,在椭圆形体育场里,突然灯光暗了,几秒钟之后一束光投向当时周代一个学校的门口,里面学生穿着中国的服装都在念,我们可以设计成把中国人的理想喊出来,把这个民族的伟大喊出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人讲和谐,讲天下为公,我们不侵略。朗朗书声出来了,结果大屏幕亮了一闪,北美的华人都拿着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法国的华人、马来西亚的华人,(念出)全世界华人共同的心声。然后开始,我们的服装、我们的建筑、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文化,不要编,它就是一个真实的文化的再现。我们(拍的)那个乡射礼没一个地方是编的。所以这个不是要复古,是要把被尘埃遮住的宝贝发掘出来,重新为我们所用。我们现在非常高兴,全国已经有多所大学、中小学都在学乡射礼。因为现在准备要申遗,是非物质的,是依然存在在生活中的。我们正在做这个努力,所以我们特别希望今天来的媒体朋友,把我们这个声音能够放大,因为我们在这里喊没有人听。我是一介书生,有这颗心,但是这个事我在08年做不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通过我们在场的媒体,我们一起把这件事情做成。
谢谢!


整理 / 李婧

校对 / 李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