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华人物 | 靳力王晓英夫妇:扎根青海 奉献青春

2016-11-28 王小鲁 清华大学
靳力、王晓英夫妇2008年夏天,靳力和王晓英双双从清华博士毕业,在做出人生抉择的时候共同选择了远在“世界屋脊”的青海省。他们满载着荣誉和期许来到青海,一晃八年过去了,八年的高原生活,在某些人的笔下是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于他们则是尽心尽力过好的每一个日子。



志在四方与众不同的选择


八年后的今天,靳力说起来青海工作的选择,依然是自信满满。他说,这对自己来讲是人生的重要机遇。他回忆起了毕业前与导师胡事民教授的一番谈话,导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胡老师还分析了两个人的就业前景:王晓英适合当大学老师,靳力更擅长管理,在青海都大有可为。靳力还记得刚入学时,计算机系当时的党委书记杨士强老师对同学们的期望,不要随大流,要“反潮流”。毕业前夕赴青海的社会实践,让他们看到了青海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还有学校提出的“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号召,让他们俩下定了决心。


当然,家庭的支持也不可或缺。靳力是重庆人,他在高中就加入了党组织,又被保送进入清华,在做大学教师的父母亲眼中儿子无疑是家庭的骄傲,他们非常理解儿子的志向和抱负,对两个年轻人的选择表示支持。晓英是内蒙姑娘,她说,也是因为有了家庭的支持才来到青海;有了孩子之后,更是因为有两位母亲轮流来照看孩子,才使他们可以安心工作。
到青海后,靳力挂职到青海省信息中心,王晓英则直接应聘来到青海大学计算机系。
王晓英(右1)向来计算机系参观的清华校友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

稳扎稳打不断应对新挑战
靳力的工作岗位在青海省信息中心,算是非常对口,他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5年。5年之后,他来到西宁市城西区担任常务副区长,大约一年后又调到青海省海北州任发改委主任,2015年11月起,靳力任海东市平安区区委书记。
每次工作岗位的变化,都让靳力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一路走来,他很高兴能够实现自己当时“多看、多经历、多体会”的期望。谈起工作业绩,他又表现得非常谦虚,他说,在这里工作得越久,越是感谢母校当初的培养和毕业后的帮助,自己为青海人民服务的路还很长。
靳力对工作过一年多的海北自治州印象尤为深刻,在那里他迎来了近年来第一个大挑战。在海北州,靳力的工作领域集中在项目和宏观经济管理上,并编制了海北州“十三五”规划。因为种种原因,海北州彼时正在经历经济波动和产业转型,不再把工业当做支柱产业,而是转型发展旅游业,在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海北州人口稀少,但是地貌丰富,坐拥祁连山和青海湖,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靳力说,发展旅游业是形势使然,放弃传统工业也是势在必行。
对靳力来说,他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来自青海的地理环境。在藏区3000余米的海拔上,爬几层楼就会气喘吁吁,很多人晚上经常失眠,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是挑战也是机遇,靳力说,他最近也在思考怎样改善这种状况,包括推动便携式吸氧设备发展。
第三个挑战是近一年来,尤其是来到平安区之后,面对新的工作领域,以前的经验没有用武之地,但是,不服输的尽头促使他勇往直前。
在平安区靳力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精准扶贫。平安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口稀少,气候干旱。靳力还提到,平安区紧邻西宁机场,发展商贸物流、进出口产业潜力很大;平安特有的60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是非常少见的,这是发展高端农业产品难得的条件,他说他们一定会提前完成脱贫目标。
八年间,靳力亲眼见到这里的交通越来越便利,也目睹了各方面事业一点一滴积累和发展。虽然,青海省在发展中还是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但青海地区的发展,特别是生态保护、民族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工作,都位于国家战略发展的要位。靳力说,这片土地承担着稳藏固疆的重要责任,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因此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近年来,清华每年都有毕业生、选调生、支教团来到青海。靳力说,对青年学生来说,不能放弃对学业的追求,读完硕士或博士再来工作是更为明智的选择。更为实际的是,要尽快解决个人婚姻问题。
改变与平衡挑战未知自我

王晓英在青海大学校园。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于2007年建系,王晓英2008年来到计算机系时,系里只有一位从兰州招来的专业课老师,和其他五位同期来到系里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从硬件上讲,除了一座机房和40台计算机,大楼空空如也,从软件上讲,教学、科研都要从零开始。
半年后,王晓英参加了青海省处级干部公开竞聘的考核,2009年3月任计算机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她一边做着组织学生活动、查宿舍这样细致的工作,一边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第一届35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其中有5人被推选免试攻读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有一人成功应聘著名互联网企业,第一届毕业生开了个好头,对全系师生是巨大的鼓舞。
在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王晓英回顾了计算机系这几年的发展,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突破,尤其是一些省级项目、省级的教学团队等,都实现了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比5年之前增加了10倍,学生人数从第一届招收的三十余人发展到现在的四百余人,系里2014年获批了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今年招生7人,教师人数也从2010年的17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9个人。她说,通过这9年的建设,计算机系教学课程和体系已经日臻完善,但是科研方面底子还是不太稳固,在已有的发展和突破之余,要把重点放在“软实力”的提高;在产出方面,现在的青海大学计算机系无论是和其他院系还是和兄弟高校比,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014年8月,王晓英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访学半年,主要进行一些科研工作,并在业余时间远程处理一些计算机系的事务。回国后,王晓英开始兼任校长助理,分管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种繁复琐碎的工作让她有时候感到异常的忙碌,但她也在谋求工作方法上的突破。
在建设信息系统的工作上,王晓英发现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包括系统的功能和推广,如何让师生熟练使用,信息口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等,都属于管理层面的问题,这些新的工作带给她的是新的思考。
虽然很多人认为,她在青海大学计算机系教学和课程建设方面的功劳不亚于产出任何学术成果,但她依然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希望博士出身的自己在学术上还能更进一步,也希望计算机系的科研实力能够实现整体提升。来到计算机系之后,王晓英申请到了系里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现在,王晓英正在指导4名硕士研究生。
最让王晓英感到欣慰的是母校老师、同学不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只要她提出需求,清华的老师、同学们都无条件地提供支持,这些年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到清华大学学习进修、到企业实习、来青海大学讲学或开设短期课程等方面,她得到了太多太多的帮助。她说,今天自己的成绩中,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虽然现在承担了许多当初没有想到的事情,所做的工作也并不全如自己所愿,但王晓英从来没有后悔过。她坦然地说,就算留在北京,或者去其他地方工作,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是困难的类型不一样罢了。谈起未来,她表示并未苛求必须按部就班,重要的是做好当下的事情。
毕业那年,靳力和王晓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要敢于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好,而是为了更多的人生活更好,这是我们的人生观,也是在将来的坎坷道路上让我们能够坚持理想的动力。”八年过去了,这对平凡又不凡的夫妻始终在践行着“挑战”与“坚持”,没有豪言壮语和催人泪下,但是回首过往,每一步都是一个坚实的脚印。


编辑 / 吴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