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特辑 | 清华大学2016年科研工作回顾

2017-02-03 刘蔚如 清华大学

改革 | 创新 | 引领


2016年的最后2个工作日里,喜讯接踵而至:第19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清华大学3项成果入选(孙宏斌教授团队的“复杂电网自律—协同无功电压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谢道昕教授团队的“植物分枝激素独角金内酯的感知机制”、颜宁教授团队的“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分子机理探索”),入选成果数量居各大高校之首;“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揭晓,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杨广文榜上有名。

孙宏斌项目组成果运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和东部十三个州


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 SL)受体识别的分子机制

(谢道昕、饶子和、娄智勇)

利阿诺定受体亚型1(RyR1)单体结构域解析及四聚体的三维电镜结构(颜宁研究组)


2016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改革政策频出。4月7日,清华大学第17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闭幕,发布《清华大学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正式启动。


这一年,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清华大学共申请自然科学基金1646项,立项591项,位居全国第一。有11名教师获得杰青基金资助,17名教师获得优青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含联合基金)、重大项目(含中德合作)共88项获得资助;在延续原有的6个创新群体的基础上,又新增创新群体2个(化学系李景虹、医学院祁海)。


这一年,清华师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文多篇,涉及生命、医学、材料、物理等多个前沿领域。在国内高校中,清华发表《自然》、《科学》文章数量位列第一。SCI论文数量保持增长,SCI篇均引用逐步提升。在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2016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在中科院系统和各大高校入选科学家中,清华大学共有10名科学家(12人次)入选,排名第一。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科学》连续发表研究长文,报道了剪接反应中5个关键状态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大大推动了RNA剪接研究领域的发展。医学院向烨研究组与合作者在《科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阐述两种针对埃博拉病毒人源中和性抗体的作用机制。航院李群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在线发表论文,表明界面摩擦对于二维材料存在独特的机理。物理系周树云、陈曦和富士康纳米科技中心吴扬在《自然物理》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破坏洛伦兹不变性的第二类外尔半金属二碲化钼的拓扑费米弧实验证据。

C* complex三维结构示意图(施一公教授研究组)


结合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扫描隧道显微谱实验测量结果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的拓扑表面态

(物理系周树云、陈曦和富士康纳米科技中心吴扬)


这一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了引力波信号,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作为LIGO科学合作组织(LSC)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成员,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作出贡献。由清华负责运营的“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系统蝉联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冠军,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薛巍、地球系统科学系付昊桓等共同领导的团队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项目荣获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采用清华大学王向斌小组提出的4强度优化理论方法,多个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超过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击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分别位于Livingston和Hanford的LIGO探测器以及它们分别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


“可扩展大气动力模拟”联合成果获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戈登·贝尔”奖


这一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清华共28个院系牵头组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个院系获立项30项,位居全国第一。清华继续推进与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等展开战略合作,为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做出积极贡献。推进“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会实验室”的建设,完成“神经调控与脑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立项建设认定,使我校成为首个获批立项建设两个联合实验室的高校。


这一年,由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提供总体技术支持,清华控股旗下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厄瓜多尔国家安全指挥控制系统在厄瓜多尔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由核研院主持设计的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台主设备压力容器在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顺利吊装就位,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方案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863”时期的“跟跑”位置,到示范工程阶段的“领跑”位置,正式跨入商用阶段,建成后将成为国际首个商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国家安全指挥控制系统(ECU911)地区指挥中心外观


这一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清华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1项,立项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一。优秀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大量涌现:15项成果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成果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学院有6项成果获第六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获奖总数在全国名列首位。另外,格非的《望春风》以最高票当选“《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新建校级科研机构12个,其中包含文化部重点实验室1个——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文科国际论文发表快速增长,2015年SSCI收录我校第一作者文献237篇,增长率近三成。


这一年,在加速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清华国内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不断增加,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集中亮相:由清华牵头实施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重点参与的集成电路专项、牵头研制的核高基重大专项成果“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及实验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暗物质粒子探测器和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灵巧通信试验卫星、NS-2纳型卫星等科研成果引起广泛关注。罗永章团队发现全新广谱肿瘤标志物并获准应用于临床,对提高癌症诊疗水平具有深远意义。清华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北京联合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致力于打造高精尖的医药转化创新平台。清华、英特尔和澜起科技签署协议,联手研发融合可重构计算和英特尔X86架构技术的新型通用CPU,以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


这一年,清华19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奖9项,获奖数量居高校首位。此外,薛其坤荣获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施一公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张希、郑纬民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钱颖一被授予首次颁发的中国经济学奖;程京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杨茂君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薛其坤(右三)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新一年,清华的科研工作将继续强调“尊重学术权力、强化问题导向、促进开放合作、建设创新文化”的基本原则,全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学研究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把清华大学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