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焦点 | “清华军团”助飞C919

2017-05-07 清华大学


“清华军团”助飞C919



5月5日下午,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首飞。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150座级干线客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清华大学派团参加了C919的首飞仪式。在见证C919飞离地面、飞向蓝天的一刹那,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陈海昕难掩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 。 9年前,他所在的清华团队为了C919的研制,刻苦攻关、团结协作,如今终于看到她破茧而出的样子!


回首和团队成员废寝忘食的努力和付出,陈海昕感慨道:“一切都那么值得!作为清华的科研工作者,能有幸为国家航空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深感自豪。”




陈海昕老师在首飞现场(左图)


葛冬云老师在首飞现场(右图)


清华人的航空梦


在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中,一直没有自己的大型民用客机。据统计,在2014年我国在册的大中型飞机数量有2218架,却几乎完全被波音和空客垄断。“让自己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一直是航空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也是清华航空人孜孜以求努力的目标。


2008年,为研制我国自己的大型客机,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简称“商飞”)组建成立,并积极探讨航空科研体制新的思路和做法,希望能够打破传统观念和格局,以“集全国之力,举全国之智”的方式来进行我国自己的大型客机设计和制造。为此,商飞召集了来自全国25家航空科研院所、7家航空制造企业、13所高校的300多名专家,组建了“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这一科研体制的创新也为清华进入航空主战场带来了契机。


当年7月,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亲自带队,率领学校相关院系和部门负责人一同参加了中国商飞“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的成立仪式。陈希表达了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希望清华参与这项工作的科研工作人员能够抓住机遇,安心在上海工作,为大型客机的研制贡献力量。


2008年7月,大型客机项目论证动员大会在上海召开。


于是,2008年7月至12月,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陈海昕、葛东云、肖志祥、张宇飞(当时为博士生),自动化系程农、李清,精仪系关立文、朱春霞等师生组成的“清华军团”奔赴上海,加入到“联合工程队”里来,开展大型客机初期方案的论证工作。


在历时半年的时间里,他们不负众望,秉承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克服困难,无数次奔波往返于京沪之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商飞公司的肯定。学校也对这项任务高度重视,始终关心关怀着一线科研人员的实际需要。时任校党委书记陈希、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副校长陈旭以及航天航空学院等院系单位相关负责人也都曾赴上海访问商飞并看望工程队成员,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此后,以“联合工程队”为开端,在随后的9年里,清华人深入参与了C919的研制工作。这支“小分队”也成为清华人追逐航空梦想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再次吹响了清华参与我国新时代伟大航空事业的号角,为清华更加深入地进入航空主战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小试牛刀”到“肩负重任”


清华参加“联合工程队”的成员,大多是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他们来自学校不同院系,在项目合作中,他们充分发挥不同领域的研究优势,专业涵盖了飞机设计的主要方向———气动总体、结构强度、航电、飞控和液压系统等。航天航空学院的肖志祥参与了总体方案设计论证,陈海昕、张宇飞参加了气动外形设计论证工作,葛东云参加了结构强度论证,自动化系程农、李清参加了航电和飞控系统论证工作,精仪系关立文参加了液压系统论证工作、朱春霞参加了起落架的论证工作。在研发后期,姚学锋承担了舱门密封技术研发工作,杜建镔承担了舱门机构优化技术研发工作,都在C919飞机上有所应用。


“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意识到参与大型客机论证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半点松懈不得。”回忆起当时工作时的情形,陈海昕记忆犹新。


航空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飞机设计,气动先行。”陈海昕和张宇飞恰好就在“联合工程队”的气动组,这个小组里汇聚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11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总装29基地)等专业航空院校和气动研究机构的顶尖专家。


部分参与飞机研发工作的师生在讨论问题。


清华作为这一领域的“新兵”,起初只是被安排了一些外围工作。而相信只有“真刀真枪”才能“有发言权”的陈海昕和张宇飞不甘于此,决定主动请缨,到“超临界机翼设计”这一主战场去挑战自己。带着些许怀疑,项目负责人宽容地表示:“你们干干试试吧,不对你们做硬性要求!”


陈海昕和张宇飞咬紧牙关,抱着不服输的劲头,不仅最后与其他团队一起提交了设计结果,而且在参与研究的8家单位提交的25副翼型中,他们提交的两副翼型中的一副成为参加风洞测试的7副翼型之一,他们大胆采用的基于NS方程分析和遗传算法的优化设计技术也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一炮打响,挑战更加艰巨。在增升装置设计中,由于计算资源不够,陈海昕干脆把自己课题组的两台计算工作站搬到上海,日夜不间断地进行计算。在紧张的增升装置设计过程中,气动专业组组长直接找到陈海昕和张宇飞,希望他们能够紧急在短短一周内完成一项吊挂/短舱的一体化设计和计算任务。由于时间紧迫,两人几乎没有白天黑夜地连轴“泡”在了计算机房。当其他工程队队员乘坐班车回到驻地吃饭和休息时,他们依然忘我地在机房工作至深夜。错过了班车就自己打车,错过了晚餐就自己在街上吃,周末机房管理员休息就提前借了钥匙去加班,“从机房出来时,偌大的商飞厂区路灯下,常常只有我们两人的身影,天黑又下雨的时候还真有些害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赶在规定要求的时间内提交了满意的设计方案。


所有的辛劳和投入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清华军团”与主设计单位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紧密配合,与兄弟单位合作竞争、相互学习,参与并完成了C919飞机的大量设计与研究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清华人低调行事、不事张扬、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让这个不熟悉自己的行业体会到清华人的实力和风采,也最终通过勤奋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得到中国商飞和参加联合论证的其他兄弟单位专家的认可和尊重。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年初和2012年年初,陈海昕和张宇飞赴荷兰DNW-HST风洞和德国ETW风洞,与主设计单位共同见证了C919超临界机翼接受风洞试验的考核检验,实验结果与先前设计结果完全吻合,专家组确认C919飞机超临界机翼设计达到预定减阻目标,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清华人在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追梦路上,无畏挑战


“联合工程队”刚组建时,清华成员相互间并不熟悉,但共同的使命让他们迅速形成了一个紧密无间的团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更使得清华的团队力量和综合学科优势在工程队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由于参加联合论证工作的都是一线教师,他们平时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葛东云所在的研究所承担着全校振动理论的教学任务,每个老师的教学工作量都已饱和,无法临时安排其他教师代课。肖志祥负责给大四学生讲授飞机总体设计课程,这门新开设的课程一时间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师代替,如果停开,这一年级的学生将不能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毕业。为了兼顾项目进展和保证教学质量,他们主动与教学部门协调,调整课程时间,每周飞回北京,上完课再飞回上海投入工作。


除了完成教学任务,项目组成员也要照常肩负起研究生指导和课题研究等任务,在他们看来,教书育人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不能有任何借口不尽心不尽力的。


除了教学工作,这些主要年龄段在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同样面临着家庭的压力。李清和肖志祥的孩子都十分年幼,自己长期在外地工作,只能请老人来帮忙照顾;葛东云爱人工作繁忙,刚上小学的女儿无人照看,不得已她只好把孩子的叔叔请到家里帮助照看;陈海昕刚从欧洲学术交流归来,未及回家便直接在首都机场转机赴工程队报到———为解除后顾之忧,他把上幼儿园的孩子送回了西安老家;朱春霞和张宇飞都是新婚,为了攻关C919,不得不忍受聚少离多的两地分居生活。


9年过去了,“联合工程队”早已解散,小分队中唯一的博士生成员张宇飞也成长为清华教师队伍的一员。2010年5月,清华大学与中国商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发展大型客机项目的重要目标,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平等自愿、共赢发展”为原则,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


时至今日,清华大学先后承担了C919飞机研制重要相关项目10余项,研发领域包括飞机发动机系统研发、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复合材料研发及结构动力分析等。来自航天航空学院、自动化系、精仪系等院系的多位师生参与了C919飞机的研制工作,C919也从当年图板上一系列反复修改的“指标”,成为今天世人面前真真正正的大飞机翱翔天际。期待承载着无数清华人的航空梦飞得更高、更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