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五链”融合,构筑人才新高地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⑪

2017-05-05 湖北日报


承载着荆楚儿女的殷切期盼,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湖北将迎来第十一次党代会。

4月20日起,湖北省市主要媒体推出《喜迎党代会 荆楚新跨越》大型主题报道。湖北日报《喜迎党代会 荆楚新跨越》大型主题报道系列专栏、专版,将陆续开设《砥砺奋进这五年》《行走荆楚看变化》《牢记嘱托 继续前进》《党代表风采》等栏目,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同步编发,敬请关注。


今日我们与大家分享《砥砺奋进这五年之⑪——“五链”融合,构筑人才新高地》


“五链”融合,构筑人才新高地


科教大省,如何深挖人才“富矿”,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转型关头,如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构筑发展新动能?
    

5年来,我省以更优的环境、更实的措施,引天下英才归荆楚——

图为:湖北“科技十条”实施细则亮点。


从“科技十条”,到“人才20条”;从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落户江城,到“我选湖北”活动真诚相邀;从省委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到细化各领域的改革清单……
    

数字见证变化。目前,全省人才总量达650余万人;在鄂“两院”院士6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31人、“万人计划”133人。
    

创新奇迹不断。未来科技城对接硅谷时间,1000多项技术专利在这里孕育,1.2万家科技型企业从这里起步;“梦想小镇”、众创空间、人才服务超市……“咖啡”天天有,“路演”月月办。

图为:雷军、李儒雄创办的光谷创业咖啡。


“五链”融合,资本与智本握手,一个个“全球首创”“全国首例”闪耀市场,刷新湖北速度。


拆围墙、破壁垒,打造最优人才环境


700万元!华中科大副校长骆清铭的研发团队,将一项科研技术挂牌转让,开启了部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河。
    

“科技创新是有时效性的,只有变成产品,走向市场,才能让科研投入保值、增值。”骆清铭说。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释放人才创新红利,制度环境是关键。


把政策给宽,优惠措施走在前列——
    

《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科技十条”)和《关于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意见》(“新九条”),下放科技成果转让处置权、解除人才身份限制、创新科技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成为各省市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标准”。


图为:建始县永恒太阳能光电科技公司科研团队正在研发新产品。


把待遇给足,鼓励人才致富——
    

科技人才或团队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可达70%至99%,科技人才或团队可以股权形式获得的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履行聘用合同的前提下,可自主到企业兼职从事研发活动。


把舞台给大,金融给力“五链”融合——
    

设立50亿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分5年支持重大尖端成果就地转化;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以政府提供的400亿,撬动市场募集的2000亿,拉动社会投资的1万亿;发挥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平台作用,采取与风险投资、天使资本投贷联动等方式,提供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综合服务,充分挖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潜力。
    

截至2016年,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24248项,成交额927.73亿元,较上年增长11.76%,增幅居全国前列。


向用人主体放权,让市场配置人才资源


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含)学历人员,单位可适当放宽面试入围比例;招聘较高等级岗位或招聘岗位“学历”条件为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可直接进面试……
    

正在进行的2017年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多个“放宽”和“不设限”,让用人单位自己说了算。
    

企业是吸引人才的主体,产业是吸引人才的载体。人才适不适用、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我省积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发展松绑。
    

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的指导意见》,公布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46项,下放和调整相关行政审批、许可等权限22项,赋予用人单位人才引进、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评价激励、薪酬分配等更多自主权。
    

武汉邮科院、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获得高级职称评审权;中小学教师正高职称评审权全面下放给市州,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权下放给所有省属本科高校;职称外语不再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前置条件,教案病案可作为职称评价要素。
    

明确科研经费审计界限和内容。省审计厅出台意见,明确提出从调剂使用资金、采购科研设备、基金项目备案、人员绩效支出等七个方面,为科研单位和人才创新行为“松绑”。
    

给用人单位更灵活的发展空间。明确企业引进的优秀人才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作出实际贡献的,其租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人才开发费用可列入成本,企业为研发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按规定列入税前加计扣除。目前,此举已为266个高新技术企业节约税收成本2.1亿元。


围绕产业发展,集聚紧缺人才


睡觉就能治疗耳鸣的枕头、零污染物排放的氢能源汽车、可穿在身上的太阳能衣服、能给大脑绘制“地图”的顶级仪器……这些在汉诞生的国际一流产品,得益于“身怀绝技”的高端人才的到来。
    

创新驱动,根本靠人才驱动。“五链”融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和项目上。
    

围绕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我省不断对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进行系统优化革新,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成功引进了闫大鹏、桂裕鹏、肖国华等千余名攻克产业技术难关、填补产业空白的“高精尖缺”型人才。


图为: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闫大鹏博士。


“双创战略团队”项目,每年在重点产业领域择优遴选一批科技创新战略团队和自主创业战略团队,以3年为周期给予资金和人才支持。项目实施2年来,共有1500余家企业申报,150个企业项目、1800余名团队成员“分享”亿元资助,其中19家企业已经上市、7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开展“新经济人才专项行动”,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在人才工程项目中确定新经济领域人才数量。统筹推进“123企业家培育计划”“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等20余项人才工程项目,近3年整体开发各层次人才1.4万人。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湖北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574.54亿元,较上年增长13.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实现三年翻番。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在孵企业4500多家,总数超过16000家,保持中部第一。


畅通渠道,引导人才向一线流动


“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我们的食品业转型发展有望迈进一大步!”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的工作站在湖北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为潜江市食品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图为:桑子阳博士在测量植株。


在国家级贫困县五峰,一位80后博士的到来,让红花玉兰成为绿色支柱产业。他叫桑子阳,十几年扎根五峰,解决了红花玉兰从野生转为人工繁育的瓶颈问题,带动800余农户发展苗木培育产业化基地3000余亩,产值近2个亿。
    

将人才配置到产业上去,配置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省出台《关于实行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基层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省教育厅每年拿出650万元,对支持教师到基层一线转化科技成果成效较好的高校进行奖励。
    

省科技厅每年安排不低于150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对引导科研人员到一线创新创业绩效考评前20名的高校院所进行奖励。
    

省人社、教育、卫生等部门对赴基层一线服务锻炼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职称、职务调整时均予以倾斜。
    

既让人才往一线流动,也让一线人才留得住。自2014年起,湖北向乡镇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每月发放300至500元基层工作津贴,将津补贴水平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最低托到2.2万元。
    

从2016年开始,运行多年的科级副职选派模式,升级为“产业特职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选派200名左右产业策划、城市建设、社会管理、金融投资、生物医药等领域专业人才到37个贫困县(市、区)任政府副职或产业发展顾问。
    

近五年,全省累计下派各领域专业人才2.21万人(次),提供服务活动2600余次,传带帮扶基层人才17.6万余人,创造经济效益376.2亿元。


相关报道


跨越3万亿,湖北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①


17根擎天柱,挺立湖北经济大厦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②


4年913项改革 湖北开启不歇进取路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③


希望田野绘出壮美画卷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④


武汉,强势走上复兴路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⑤


荆门,上满发条的城市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⑥


黄冈,“实”字打底奋力赶超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⑦


民生图景,映照万家灯火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⑧


文化发展,滋养湖北精气神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⑨


攻坚拔寨,湖北460万乡亲甩“穷帽” | 砥砺奋进这五年⑩


作者:陈会君

来源:湖北日报

微博:@湖北日报

编发:黄梦田

出品:湖北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