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的高考状元这么美!来看,40张老照片背后的高考故事…
这个夏季,第一批00后迎来高考!
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
41年弹指一挥间。
高考,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也成为更多人胸前那枚闪闪发光的奋斗勋章。
又到高考季,湖北日报客户端
特别整理出40张《湖北日报》历史新闻图片,
述说高考背后的故事。
1977
1977年高考现场,考生们正在认真答题。
(资料图片)
1977
1977年高考,考生蒋在坤取得318.6分的好成绩,当时他尽管有条件选择全国重点院校,但他一、二、三志愿都填的是“华中农学院”。他说:“学农就是我的志愿”。图为:蒋在坤同学在资料室认真学习。
(图片刊登于1981年2月27日湖北日报,作者:湖北日报通讯员)
1978
长阳县渔峡口区龙池大队土家族女青年覃继兰,1978年高考落选回乡后,在家乡办起“青年民兵之家”和文艺宣传队。后来,她还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图为覃继兰正在积极准备功课。
(图片刊登于1984年2月28日湖北日报,作者:李建成)
1980
1980年高考期间,湖北各考场秩序良好,考生答卷严肃认真。图为:考生们沉着细心,争取考出好成绩,接受祖国挑选。
(图片刊登于1980年7月8日湖北日报,作者:绍甲)
1981
1981年高考期间,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中学,认真安排好高考学生的考试工作。图为监考老师热情地为考生端茶送水。
(图片刊登于1981年7月8日湖北日报,作者:杨发维)
升学的
人人高兴
务农的
个个愉快
1981
荆门县五里公社高中学校党支部历年来重视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考制度改革后,截至1981年学校毕业的一千多名学生,升学的人人高兴,务农的个个愉快。图为时任党支部书记李德州在与部分毕业生谈心,鼓励学生准备为发展农村大好形势贡献聪明才智。
(图片刊登于1981年7月28日湖北日报,作者:胡中良)
一颗红心
两种准备
1981
1981年,天门中学党支部针对有些学生中“跳农门”的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参加高考的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这是时任校长邓仲禹组织学生座谈,做思想工作。
(图片刊登于1981年7月29日湖北日报,作者:文柏堂)
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
1982
1982年,潜江县张金公社三定大队共青团员、应届毕业生田应榜高考预考落选,不灰心丧气,乐于回家种田。当地群众称赞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小田回乡建设农村也光荣。图为小田正向老农请教,初学耕地。
(图片刊登于1982年6月27日湖北日报,作者:毛枝廷)
1982
1982年,黄陂县一中应届高中毕业生16岁的刘向耘,在高考中以文科494分的总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图为刘向耘在学习。
(图片刊登于1982年7月29日湖北日报,作者:乐波)
1982
1982年,高考成绩揭晓前,模范班主任、公安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共产党员曹东升,以“如果榜上没有我”为题,组织学生开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讨论,由于思想工作做上了前,同学们纷纷表示“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自学也要成才。图为曹东升和考生谈心。
(图片刊登于1982年8月4日湖北日报,作者:金涌)
1983
1983年高考前夕,十堰市一中教师15人,在市图书馆门前设立义务辅导站,为参加高考的同学解答疑难题。图为时任副校长、数学教师燕世英正在给考生解答疑难。
(图片刊登于1983年4月15日湖北日报,作者:银道禄、张仕洪)
1983
1983年高考前夕,荆门县五里公社认真做好十二所初、高中应届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图为五里高中党支部书记李德洲与同学们座谈如何正确对待高考,鼓励大家“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图片刊登于1983年6月20日湖北日报,作者:刘克毅)
1983
1983年,部分青年在田间学习、交流水稻防虫技术。那时,沔阳县西流河公社东升大队有很多高考“落榜”的青年返乡当农民,他们胸怀大志,安心农村,建设农村。
(图片刊登于1983年7月17日湖北日报,作者:李明才)
1984
1984年高考前夕,湖北省教育战线先进单位——京山县一中,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头,使学校教学有条不紊,学生轻松愉快。高三(三)班同学写《给进军洛杉矶运动健儿的一封信》,表达了全体考生决心用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的共同心愿。
(图片刊登于1984年7月5日湖北日报,作者:金涌、倪政宏)
1984
刘向耘是1982年湖北高考“文科女状元”。两年后,1984年高考,刘向耘的妹妹、黄陂一中的三好学生刘向东,又名列武汉市文科第一名,还是全省文科“探花”。图为“探花”刘向东(左)和“女状元”刘向耘。
(图片刊登于1984年8月15日湖北日报,作者:李继初、乐波)
1985
1985年高考,公安县一中教师聂家风和荆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杨国信的双胞胎儿子聂涌和杨潮,分别被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录取。在儿子双双入学前,父母叮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图片刊登于1985年9月9日湖北日报,作者:邹平)
1986
1986年,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在高考前,对应届毕业生采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传授科学复习方法、搞好卫生保健等多种措施,让学生们的生活过得紧张而活泼,以便有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图为师生在课间解答疑题。
(图片刊登于1986年6月14日湖北日报,作者:邱远志)
1988
1988年,华师一附中高三学生、共产党员张牧,因德智体成绩全优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这次她虽不参加高考,但主动和他人一起为考生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图为她正把汽水送到考生的手上。
(图片刊登于1988年7月9日湖北日报,作者:王成钢)
1989
1989年,松滋县1000余名中高考落榜青年,在当地劳动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就业培训学习,已全部领到了《就业许可证》。瞧,这些手捧《就业许可证》的青年多么高兴!
(图片刊登于1989年1月2日湖北日报,作者:董玉清)
1993
1993年高考第一天,考场外送考的家长、老师们神情紧张,简直可以称为“第二考场”。1993年我国有280万学生应考,录取约为80万人。一位家长说:“现在就业机会多,行业选择面也大,伢们考不考得上没关系,当然,考上了多学点知识更好些。”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进考场前,仍在反复嘱咐,恨不得亲自上阵的样子。
(图片刊登于1993年7月8日湖北日报,作者:杨发维)
1993
1993年,竹溪县高考落榜青年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已有300多名从事自行车、摩托车和钟表等修理,月纯收入达400元左右。
(图片刊登于1993年7月28日湖北日报,作者:杨志贤)
1994
1994年高考前,武昌区招生办对该区3000多名考生填写的志愿书等表格进行认真审查,对10%的考生的志愿书不准确处进行逐一核查,减少了考生在后期录取中出现的麻烦。
(图片刊登于1994年6月25日湖北日报,作者:王成钢)
1995
1995年6月4日,来自武汉市及省内各地的近万名考生和家长们参加了在华师一附中举行的高考咨询会。会上,全国和在汉70多所高等院校的200多名工作人员回答了众多提问。
(图片刊登于1995年6月7日湖北日报,作者:李君)
1996
1996年9月26日下午,应邀到汉演出的海政歌舞团演员陈红,来到江夏区大桥乡,看望由她捐资上大学的特困生王汉仪一家。这一年高考,王汉仪以高分被湖北工学院录取,可由于父母亲都是盲人,家境贫寒,她不得不放弃上大学机会。陈红听到这一情况后,决定资助王汉仪大学四年的全部费用。
(图片刊登于1996年10月3日湖北日报,作者:章志)
1997
1997年高考第一天,武汉市有两万多名考生参加了考试。图为:水果湖考点为两名患病考生设“特别考场”。
(图片刊登于1997年7月8日湖北日报,作者:王威)
1998
1998年高考期间,华师一附中、武汉一中、武汉六中和武昌实验中学等考场装上了多媒体监视系统,考生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动摄像机的监视之下。这是湖北在高考中首次采用多媒体监视系统。图为该系统总控室。
(图片刊登于1998年7月8日湖北日报,作者:陈勇)
1998
1998年7月9日下午,高考一结束,襄樊五中保送上清华大学的徐慧、武汉大学的陈建鹏、西安交通大学的曾二林(左排前至后)等各自为母校捐赠了价值2000多元的书籍,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感谢之情。
(图片刊登于1998年7月17日湖北日报,作者:熊明银、安富斌)
1999
1999年高考前夕,为让考生有个安静的考试环境,武昌区珞珈山街交警队对考点周边环境进行治理。这是民警在武大附中考点前清理个体营运车辆。
(图片刊登于1999年7月6日湖北日报,作者:王威、吴巧志)
2000
2000年是湖北高考前三批全面实行网上录取的第一年,为方便考生尽早知道录取结果和档案运行情况,省教育考试院首次开设了网上查询服务。据悉,这一年全国共有约100万考生通过计算机网上录取。这是我国高考录取工作的一次重要改革。图为查询录取结果的考生、家长络绎不绝。
(图片刊登于2000年8月11日湖北日报,作者:陈勇)
2001
2001年高考,武汉市招办首次推出“清凉考场”。一千台空调在全市22个考点静候考生。图为考生认真观看考场示意图。
(图片刊登于2001年7月7日湖北日报,作者:高宝燕)
2001
2001年7月7日,67岁的29中退休教师叶荫华老人到武汉市第23中学考点参加高考。在武汉,他是年龄最大的考生。图为:成为热点人物的叶荫华在民警的护送下离开考场。
(图片刊登于2001年7月8日湖北日报,作者:周立新)
2003
2003年咸宁市高考理科第一名唐晓君,以659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唐晓君家境贫寒,父亲患风湿性心脏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8口人全靠母亲开“麻木”维持生活。为了筹集学费,唐晓君利用暑期来到武汉做家教赚钱。图为他忍着高温在租住的小阁楼里写日记、备课。
(图片刊登于2003年8月12日湖北日报,作者:郑元昌)
2004
2004年,湖北高考由全国统一试卷改为自主命题,当年湖北的命题与全国卷差别不大,遵循了平稳过渡的原则。6月8日,全省37万名考生顺利完成高考。走出考场,武汉市第十五中学的考生抑制不住脸上的笑容。
(图片刊登于2004年6月9日湖北日报,作者:陈勇)
2005
宜都市聂家河镇肖家岗村5组张大爷(左二)的孙女张秀娴(图中),2005年以644分的高考成绩获得全省文科第二名,被北京大学录取。她也是这个偏僻小山村走出的第三位上北大、清华的学子。
(图片刊登于2005年8月3日湖北日报,作者:曹礼达)
2006
2006年高考阅卷现场,扫描试卷由专业人员承担,工作时都戴上白手套,保证扫描效果。
(图片刊登于2006年6月14日湖北日报,作者:王晶、沈考)
2007
2007年9月10日,在宜昌火车站,枝江市“袖珍女孩”李春娥在父亲和宜昌残联工作人员帮助下进站。当时19岁的李春娥,身高只有1.1米。2007年高考,她以理科651分的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图片刊登于2007年9月12日湖北日报,新华社发)
2008
2008年,奥运圣火在湖北的成功传递,激发了全省广大学子的爱国热情。正在紧张备战高考的武汉市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的同学,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模拟圣火传递并高唱国歌,为中国祝福,为奥运加油。
(图片刊登于2008年6月4日湖北日报,作者:赵珞琳)
2009
2009年6月29日,山东省高密市柏城镇小河崖村三胞胎兄弟赵凌霄(右)、赵凌汉(左)、赵凌云(中)庆祝高考取得好成绩。其中,老大凌霄618分、老二凌汉616分、老三凌云617分。
(图片刊登于2009年7月1日湖北日报,新华社发)
2012
2012年高考前夕,宣恩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积极参与每天半小时的趣味运动,缓解压力。
(图片刊登于2012年5月24日湖北日报,作者:宋文、谭海涛)
2017
2017年6月7日,武汉市第六中学考点,考生从孔子像旁经过。当天,湖北36.2万考生参加高考,各考场秩序正常。
(图片刊登于2017年6月8日湖北日报,作者:柯皓)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湖北日报摄影总监杨发维多年关注高考。
他说,1981年他是毕业后进入湖北日报工作的第二年,当时拍摄高考,对考生心中满是羡慕。因为他们经过了系统的学习,还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来之不易。
“1993年,我又去拍摄高考。按下快门,记录的是在考场外等候孩子们的家长,见证的是一场更加规范和完善的人才选拔考试。”杨发维说,当时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通过高考,反映出了整个社会对科技现代化的重视,对文化的重视。
“40多年来回头看,改革开放硕果累累,全社会对科学和人才的尊重氛围也日益浓厚。”杨发维说道。
一组照片就是一部高考变迁史,
也是每个时代青年奋斗的缩影。
值得我们回忆与珍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昂首奔跑过如火的燃情岁月,
才会迎接更美的风景!
正在高考的同学们,加油!
▼热文推荐
崔永元称要交材料|湖北日报:公众关心的不是八卦,是公平正义!
武大原校长李晓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
湖北一干部接通知后在家睡觉不去现场被免 5人受处分
策划:张小燕、陈博雷
采写:李艳琼、周三春
微博:@湖北日报
编发:黄伟
出品: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