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文科688分高考生:培优班很没必要 | 话题:培还是赔?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 2018-10-31

今天,高考放榜。武汉华师一附中文科学生杨庚宸以语文129分、数学148分、英语150分、文综261分拿下了688分的总分,刷新了他个人最好成绩。


(点击图片,获取今年湖北高考分数线)


杨庚宸老家在湖北襄阳,五年级时举家搬来武汉,在华科附小读完小学,初中在湖北华一寄宿学校读书,中考时以511的分数考入华师一附中。他喜欢文科知识,热爱现当代文学,高一下学期就选择了读文科,成绩也一直稳定在班级的前列。


成绩这么好,杨庚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他是住读生,高一时一般学习到晚上10点半就睡了,高三时也顶多晚上11点半睡,学习效率很高。杨庚宸说,他觉得“回归课本”是最重要的经验,好成绩不是靠高三一年拼出来的,高一、高二时就要把课本学扎实。学习时还是要“勤动手”,很多知识听一遍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很难掌握到位,还是要多写多练。


杨庚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惠 摄)


高一下学期开始,杨庚宸就没有上过任何校外培优班了。“知识是有体系的,指望靠培优班构建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体系,这是不现实的。”此前,他也上过物理培优班,感觉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刷题上了,觉得很没有必要——“我可以自己做题,跟老师请教啊!”



会学习,分数高,但杨庚宸并不是“书呆子”。他是“文艺青年”,是学校媒体中心新闻部的学生记者,学校举行了大型活动,他都会认认真真写下新闻稿。他是文学社的社长,会自己写写小诗。他喜欢烘焙,做过小饼干、小奶酥之类的点心。他还是个运动“达人”,喜欢打网球,高考一考完就打了两场球赛。


这几天,他还给自己报了俄语班,准备利用暑期多学一门外语。“各种活动都在丰富我的人生,我都很有兴趣,不怕耽误学习。”


高三的两次八校联考,他都是第一名。令人惊讶的是,高考后他并没有估分,学校老师问了问他的选择题后就帮他估出了分数690分,至于少的2分,老师们猜测,可能是丢在了数学的过程分上。


链接:湖北日报微信5月2日报道>>


"史上最严减负令"下,培优班依旧火爆

谁来给孩子减负?


教育部“史上最严减负令”出台两个多月了,武汉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文件、措施,武汉甚至出现三大奥数同时取消考试的局面。


一时之间,人们仿佛觉得学生真的要减负了,学校外遍地开花的培优班开不下去了,一些网友甚至为大批培训机构转型干什么开始操心。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




五一小长假期间,记者来到武汉市一些培优机构采访,发现“生意”依然红火,为避开教育部门的暗访,一些“狡猾”的培训机外面,看似等候的家长不多,其实里面每间教室都坐满了学生,墙上每个班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642e1o69i&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武汉某校外培训机构人声鼎沸)


记者采访多位家长发现,他们送孩子培优依然是这几种心理:

第一:虽然小升初取消了奥赛的成绩参考,中高考取消了一些加分项目,但一些高校自主招生,奥赛成绩依然是敲门砖


第二:别人的孩子都在培,那我的孩子不培就落后了。


第三:假期没时间管孩子,不想放任孩子玩游戏,上个培训班可以有人帮忙管一下


第四:家长知识无法解答孩子的学习问题,只有把孩子往培优班里送让老师帮忙解答

从采访看,家长的焦虑依然是培优班红火的动力。中考高考的各项加分取消了,奥赛的加分也取消了……教育主管部门想依靠出台几个文件,就扭转家长的观念看来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在采访中一位家长反问让记者觉得减负也不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



“教育局现在给学生减负,将来谁给他的人生减负?”


这位家长的反问,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高考是一个指挥棒,孩子们一切的学习和培优都围绕着高考转。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都是一定量的,透过高考这个指挥棒,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今后的人生其实才是真正的指挥棒——


你考上了名牌大学,你将来就会拥有高层次的同学、朋友,你大概率的会有不错的工作,稳定的高收入,你选择机会将比别人多。



在很多人眼里,获得金钱与地位无疑是成功的人生,但人生价值的实现真的仅仅只有这一条路吗?在激烈的人生竞争中,如果大家都去挤这一条道,那就会让这条路越变越窄。人生的成功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其实是一体不可分割的,只要你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自己也从中得到快乐 ,那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考上大学,甚至没有考上高中,上了技校,他(她)可能是一个蓝领工人,如果他在自己这个行当做到领先,那他算不算成功呢?


在德国,记者碰到过一位开旅游大巴的司机,他很自豪自己的工作。因为在德国,取得特种驾照开能载数十人的大巴车是一个光荣的事,他也许并没有高收入,但他很喜欢,活得很快乐。



在很多事业单位,大家发现有职称也可以获得尊重,慢慢大家开始追求教授、研究员、高级编辑等职称,走业务的道路,不再挤当官一条路。业务氛围深厚,整个国家各行各业的业务水平也提高了。尽管职称评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无疑为许多人才开辟了另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不再是“官本位”和“金钱至上”,让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工作中能获得成功,更多的人会活得更快乐。

欢迎投票,或直接留言

来表达您的态度




▼热文推荐

省委组织部长强调真情关爱基层干部:要劳逸结合

省政府新设三个领导小组,这两位副省长挂帅

补贴50亿!湖北900万人都有份,标准多少?怎么领?

刚在监狱主持警示教育的一把手被查,省监委为何指定管辖?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善桥案一审:收受财物1790万余元

中纪委通报武汉一街道办主任:违规吃喝由"明"变"暗"


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体记者 朱惠、冀动,湖北日报客户端,楚天都市报

微博:@湖北日报

编发:袁超一

出品: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