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汉能徐晓华:从硅谷到中国,MiaSolé都经历了什么?
2013年1月9日,汉能正式完成对美国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组件制造商MiaSolé的并购。
从汉能的角度来看,并购MiaSolé故事最精彩之处在于,汉能不仅以有利的价格买下了全球转换率最高的铜铟镓硒(CIGS)技术,与此同时,汉能也留住了公司的核心人才。
在此基础上,汉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如今,MiaSolé柔性铜铟镓硒(CIGS)电池研发效率达到20.56%,大面积商用组件转换效率达18.64%,并保有多项薄膜太阳能领域的世界纪录。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的MiaSolé,是美国硅谷光伏企业的典型代表,自2004年成立以来,得到如凯鹏华盈(KPCB)、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约翰•道尔等“风投巨头”超过5亿美金的投资,估值一度超过20亿美金。
中欧商业评论曾就汉能成功并购MiaSolé的契机做出解读:
“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外加全球光伏市场疲软,公司尚未实现收支平衡。再加上股东未就追加投资达成一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奥巴马政府正在考虑是否需要延长对光伏产业的优惠政策,银行不肯放贷给MiaSolé。2011年底,凯鹏华盈合伙人约翰•道尔任命John Carrington出任Miasolé公司CEO,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把公司卖出去。”
并购MiaSolé之后,多年来,汉能通过及时资本输血、优势互补、技术整合创新等方式,让MiaSolé起死回生。
MiaSolé首席技术官Atiye Bayman博士曾表示,汉能的并购行为一直在积极诠释着对MiaSolé的承诺,她一直相信,正是有了汉能的支持,才让技术变成现实。
记者针对此次并购采访了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MiaSolé高端装备产业公司CEO徐晓华,以下为采访实录:
Q
收购MiaSolé时,他们的转换率是多少,量产如何,现在怎么样?
徐晓华:我们是在2012年12月开始收购流程的,第二年1月完成收购。做尽调的时候,它的转换效率大概在12%左右。当时MiaSolé是在不锈钢上面做铜铟镓硒,也算是全球为数不多的量产柔性太阳电池的技术之一。
另外一个方面,MiaSolé当时已经实现量产化,出货做到了100MW左右,全球各地都有电站。良率做到了90%到92%。
从转换效率的工作上来讲,应该说这些年美国团队做得非常不错。现在公布的最高的芯片转换效率是20.56%,由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冠军组件大概在19%左右。差不多算一年一个百分点。
Q
收购MiaSolé之后,汉能做了哪些方面的调整?
徐晓华:首先,我们对产品定位做了修改,拓宽了产品的应用市场。过去MiaSolé做了柔软的发电芯片,然后封装成双玻的产品,只是主打地面电站。
我们认为它弄巧成拙,反而磨灭了柔性的优势。所以在我们接手之后,MiaSolé开始做柔性组件。今天为止,你们看到物流车、伞、纸、包等产品所应用的MiaSolé芯片,都不再是MiaSolé过去的双玻组件,全部是汉能接手之后开发的产品。
第二是供应链国产化。因为MiaSolé涉及到的零部件的要求,水准非常高。我们在供应链国产化的时候采用了比较稳妥的步骤,我们做了两轮供应链的转移,第一轮是从欧美往亚洲供应链转移,主要是往日、韩,还有中国台湾。
我们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特别是韩国和台湾,有相当大的供应链体系在支撑我们做设备的本地化,我们不完全叫国产化,我们叫localization(本地化)。第二轮,再从日、韩、台湾往大陆移。
到今天为止,我们能做到80%以上的腔体与零部件,在国内可以找到合格的供应商;物料90%已经国产化。尚未国产化的都有了技术安排,按时间推进,需要资金保障。
Q
国产化的难点在哪里?
徐晓华:举个小的例子,我们的不锈钢衬底。一卷是3到4公里长,一米宽,50微米厚,就是跟纸一样。它需要在腔体内耐800到900度的高温,出来之后还要平整得像张纸一样。而且还要做工艺,往上沉积膜层。
最早的时候,MiaSolé用的冷轧不锈钢卷是法国供应商生产的,后来我们切换到宝钢。良率从90降到40,我们花了约两年时间,跑了超过40次实验,每次实验,光是物料成本在400万。
我们让宝钢不断调整材料、工艺,我们也调整设备适应材料,后来我们替换了宝钢的不锈钢卷,最高跑出接近97%的良率,平均可以保持95%的良率水平。
Q
目前MiaSolé的国产化进展如何?
徐晓华: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物料、零部件的供应链国产化,也培养国内团队。现在MiaSolé技术,国内能够做到产品开发、生产、设备生产,产线交付与调试,但新镀膜工艺的开发,还需要美国,比如核心工艺如何从10代升级到11代。要承认在硅谷的研发团队,还是比国内团队要厉害的。
在接手美国MiaSolé技术转移的时候,划分了17个模块,这么多年下来,国产化了15个模块,还剩最后两个模块,一个是核心工艺的开发,第二个是核心设备的源代码。这是我最后两个要国产化的部分。
Q
培养国内团队是不是也势在必行?
徐晓华:为了转MiaSolé技术路线,我大约派出200人次的工程师到MiaSolé受训,最长的受训时间是两年。当时受培训的要求是在美国的生产线上面,要做到独立操作,能够跑出和美国团队一样的技术水准,才算受训结束,才能回国。
目前,国内的团队已经可以做产线的制造、交付、安装调试与售后,核心设备国内也可以下单组装;靶材也可以在国內制造了;特别重要的,所有的产品开发和产品生产线的开发都在国内进行。
你现在看到的柔性组件,汉瓦,汉伞,汉包,汉纸,这些终端产品的产品开发和产线开发都是国内团队独立完成的,因为我们更加贴近市场,知道客户的需求,我们也有了相当的研发与开发能力。
下一步是要在国内把核心工艺研发做起来,要做到和美国研发中心同代开发或迭代开发,才算达到目标,也是这个技术路线可以持续良性发展的保障。
Q
据说,中国人收购海外公司做整合的时候,失败居多,成功居少?
徐晓华:首先,我们要去找一个共同愿景。你不光给钱就可以,当然钱也给了不少。还要做这样一件事情——找出共赢的方案。
MiaSolé是2004年成立的,到我们开始收购是2012年,他们已经在里面工作了八年以上,但这个技术在他们手上没有实现商业化。
把这个技术变成商业化的技术,然后在全球各地来使用,是他们创始团队很期望做到的,而这也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一开始把共同愿景设置为“MiaSolé Sucess”——让MiaSolé这个技术成为全球最顶尖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技术,来服务移动能源。
第二,国内团队用实力赢得美国团队的信任。最早我们团队到美国受训,美国团队对于我们独立操作还是很担心的,只能站着看。后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技术工作,让美国团队认识到这个团队还是很有实力,可以解决问题,也能帮到他们,逐步赢得了信任。
第三,促进团队融合。我们给每一个国内核心工程在美国都找一个导师,让他们来带,带着带着就变成师徒关系了,关系就好了。国内技术团队一旦过去,我就把这些团队直接从我的管理上划走了。他们的KPI、奖金、直接管理,全都划给美国团队,当成他们自己的团队来培养。等美国团队用熟了,国内团队会干的,就会让他们自己动手。
总结来看,找到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是最为重要的事情,然后团结大家一起努力,赢得彼此的信任,设法促进团队融合。这么做下来,我们整合的算是成功的。
来源:汉能移动能源
相关阅读 又双叒叕,Miasole大面积薄膜组件再破世界纪录汉能私有化圆满完成,回A全面提速异质结组件开花越南,汉能规划300MW市场
从光伏产业逻辑看“抄底”汉能的价值
独家视频曝光:汉能MiaSolé、Solibro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工艺生产线!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点“阅读原文”报名BIPV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