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环境报专访天津市北辰区委书记冯卫华:“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青青草地,潺潺流水,长长河堤,这都是北辰郊野公园初秋的好风景,很多市民会前来体验生态之乐。”天津市北辰区委书记冯卫华说,“北辰区水系发达,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随着生态环境工作的推进,刘园苗圃、北仓苗圃、北辰郊野公园已经成为涵养天津北部的绿色生态长廊,‘大绿大水’的优势非常明显。”


为了守护一方良好生态环境和绿色基底,北辰区始终坚持疾风厉势抓督察整改,不断推动全区环境建设补短板、上水平。同时,在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上科学统筹,不断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6月16日,天津市北辰区委书记冯卫华带领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双口镇立新园林场,调研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当好第一责任人,发挥“关键少数”作用


“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就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委书记作为一个地区领导班子的‘领头雁’,必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挂帅出征、亲力亲为。”冯卫华说。


为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书记的带动作用,北辰区建立了领导包联制度,制定了《北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领导联系点制度工作方案》,安排全体区级领导对口包联属地镇街,带头抓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其中,冯卫华本人亲自包联天穆镇,带头抓好污染防治工作,带动镇领导包村,村两委班子包片、包厂。北辰区党委书记的“头雁”效应不断增强,充分调动了基层镇街村居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治理改造,北辰区成立了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工业园区围城问题治理工作小组,制定出台《北辰区工业园区(集聚区)围城问题治理重点工作安排意见》等一揽子措施。截至目前,完成了鸿仓等7个整合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5G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项目已实现签约落地。


“问题总会不断产生,但北辰区始终态度坚决,执纪严肃,确保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冯卫华说,“对我们来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既是一次政治站位上的提升,又是一次思想观念上的洗礼,对我们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做好结构加减法,统筹企业“关和引”


北辰区曾是天津市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但这一曾经的优势,如今却成了北辰区需要突破的一项桎梏。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区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一难题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冯卫华表示,“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北辰区近年来始终坚持的方向。”


今年以来,在国内国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北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稳中有进、向上向好的态势,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有了很大改观,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逐渐显现。


近年来,北辰区按照“重拳出击、疏堵结合、分类指导、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大“散乱污”企业治理,推进“一企一策”,改造、搬迁与关停并举,同时不断推进工业园区治理改造,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为推动产业向高端转型,北辰区首先注重把好项目引进关,建立了联审机制,凡是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同时,积极引进新兴产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结构加减法,统筹企业“关和引”,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对高端产业敞开大门。


“通过‘一加一减,一关一引’,我们进一步做大了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减少了低水平发展的存量,加速了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冯卫华说。


创新协同配合机制,形成共抓“大环保”合力


生态环保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动,又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为实现绿色发展,北辰区大力推进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动员各方面资源力量,形成共抓“大环保”合力。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环保”格局的形成,北辰区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同政法机关加强沟通协作,成立“联合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办公室”;创新实施“1+3+N”综治警务网格工作机制,改变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


同时,为了发挥司法机关在环境治理方面的震慑作用,北辰区人民检察院和河湖长办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河湖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检察机关运用公益诉讼、两法衔接等手段,及时查处涉及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线索,为河湖水环境治理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冯卫华说:“尽管当下仍存在一些困难,北辰区始终坚持狠抓整改,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未来,北辰区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