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回归乡村,理想中的房子

2017-11-23 舒兰画晴微刊

您关注的《舒兰画晴微刊》是最清新文艺的公众号

 平台内容:唯美 | 养生 | 禅意 | 慧悟| 

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

对我而言,生活在这焦躁不安的大都市里,能找回本真的自己,才不算虚度光阴,才不枉费辛苦来这人世走一趟。

我想,每个人心底都应该有一个庄园梦。

那并不一定像唐顿庄园那么气派,

也没必要拉菲酒庄那般价值连城。

那或许只是一块释放心灵的净地。


可以不大,但要绝对的静谧;


可以没有豪宅,但一定要有让人舒心的居所;


可以不是最美的,

但至少一花一木都是自己喜爱的;



我喜欢老舍,喜欢他的中正平和,喜欢他的深沉乐观,老舍身上有中国人骨子里的温柔敦厚。 


1936年,老舍年近四十,于《论语》杂志发表了“我的理想家庭”一文。这篇小文,映射了那个时代,万千中国文人的生命观和生活观。 



一晃80年过去了,时运的潮汐,把我们这代中年人,带到了与老舍近似的心境。只是,那时,是外部的兵荒马乱;而今,是内心的兵荒马乱。



幸运的是,我们的人生,终究还是有选择。后物欲时代,我们在乡村,选择“回归”。回归是我们应对不确定世界唯一确定的方式。虽然我们的生活形态看起来完全西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回归什么?回归简单的、本真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停下来,享受生活;回归我们灵魂深处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回归融入自然,与天地沟通,向内探寻的,中国人丰饶的精神世界。 



年纪渐长,对于简单和丰盛有了新的认识。山居让我愈发的意识到,回到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平衡好物质、情感与精神的三重关系,是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房子是生活的容器,理想的房子,容得下理想的生活。 



山居小院,我理想中的房子,凝结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于理想房子的所有思考。在此,汇聚成五条,和朋友们分享:



一、最好的景观

我们这个年纪,特别在意眼前的景色。最好的景观,是把自己融入其中。走出家门,面朝山林。每天,每月,每季,景色都不一样,不一样的晚霞,不一样的波浪,不一样的风雪,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心境。


二、院子比房子大

中国人的家,需要有天有地的房子。院子大些特别好,呼朋引伴能施展开。院中有院,各有分区,除了主院、侧院、后院,还有工作庭院,一个院子,就是一种生活。小院中的藤架,是沟通室内外的“灰空间”,又是园艺家们施展手艺的舞台。



院里有果树,春季开花,夏季乘凉,秋季结果,自家的果子,再丑也甜。每到藤蔓交织、瓜果点缀,虫鸟鸣叫之际,在架下支张桌子,摆起简单的酒菜,看繁花在海风中,在暮色里,在月光下,日子容易丰盛起来。天冷的时候,壁炉里的一把火,再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乱跑,心里踏实。 



三、单层合院,全家彼此守望

过去住别墅,楼上三层,楼下两层,以为从此高大上了。房子住了才知道,真心不舒服,那只是拿来参观的。家人被分割在一层层小格子里,交流甚少,人容易抑郁。再有,房子算起来很大,实际分割凌乱,住着仍旧感到局促。 


还是要回到我们中国人熟悉的空间格局里来。回归独门独院的布局,所有空间单层展开,起居室居中,成为空间枢纽,一组沙发,一套餐桌,一个壁炉,联结了室内室外,卧室书房。友人来,促席聊天;家人在,其乐融融。特别是冬天,外边大雪纷飞,室内红泥火炉,理想的生活大致如此。 


四、少即是多,小中见大

人过四十,开始做减法。157平米足够了,房间不需要太大,便于聚气。三间房刚刚好,除了两间卧室外,预留出一处多功能房,有一整面书墙,一张书桌,桌椅一定是简洁明快的现代中式造型,美观实用。屋里时常飘着上好的茶香味,伴着无用之书,心容易安定下来。



五、乡村安静,但不孤寂

郊区安静,但不孤寂。从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汲取思想,中国人无论是村落,还是胡同,过的是熟人生活,讲的是亲善交流。宽宽窄窄的街巷,一个笑脸,一声招呼,回归的是当代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

舒兰画晴微刊综合网络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