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

2018-04-18 舒兰画晴微刊

您关注的《舒兰画晴微刊》是最清新文艺的公众号

 平台内容:唯美 | 养生 | 禅意 | 慧悟| 


在人的诸多能力中,审美是一个完全靠后天习得的能力,它的确不在基因里遗传,但却极易受到群体性的裹挟影响。


这就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堪回首的“闰土”童年照片的原因。为什么后来大家逐渐进入大学,再走向国外,就变得原来越洋气了呢?实际上不难看出,只有看过很多美好的事物之后,我们才真正会懂得美是何物。



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譬如面对大海,诗人们写出了数不尽的诗歌,现在呢,如同小品中戏言:“大海啊,真TM大!”因为不懂,所以生活便少了欣赏美的底蕴。


木心说:“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


吴冠中先生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无数低劣的生活场景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以为人们都长着眼睛,但实际上保留视觉觉醒的人太少太少。



从60后到90后,无一例外,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审美养成滋养,就连书本上的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要不然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我们中小学的教材教辅乃至课外读物,还是那股浓重的挥之不去的乡土气息。


原本内敛静好的中国东方审美哪里去了呢?


我们的视野范围内,那种不讲究的、偷懒的、庸俗的设计真的让人无话可说。



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被官方和民间公认为一种叫副科的东西,这个现象直到今天才有所好转,但是三四代人挖的坑,一两代人真的是填不完。


审美这种复杂变量的教育,在如今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简史》里多次强调,在未来,知识=体验×敏感度,这也是是对知识的一种重新定义。


我们大部分的记忆能力和存量知识的存储将被云存储所取代,甚至代表逻辑思考的算法也将因云计算变成开源的基础设施。


就像数千年前快速奔跑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存活,而今天的交通设施不仅重新定义了效率,还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存方式。


这里说的体验里包含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上升到同理心与分别心的敏感性问题。


体验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来成为一个无知的人。



多给孩子接触美好事物的机会


如何获得面向未来需要的体验和敏感度,有一种“捷径”,就是艺术。


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是要成为“艺术家”或“专业艺术工作者”才行,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


爱美,也不是一件高冷的,难以达到的事。周末不要宅在家,去爬最近的山,看最近的海,都是自己接触美好事物的一次机会。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等,相信这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却会藏在他的脸上,浸润他的内心,伴随终生。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他的生命里发出光芒。



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


来源视界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