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书单 | 土地已是黄昏,你还在注视着它吗?

2014-07-3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小邦按:昨天发生的新闻,终将载入史册,我说的是我国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的事儿。当然昨天还有另外一篇文章,让人读之久久难忘——《中青报·冰点周刊》的《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它将我们的泪腺深深点中,也将我们的记忆无限拉长。


今天,小邦开一个小书单,看看关于农村问题,学者、作家们的不同视角。



  • 《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


    作者:张柠

    出版时间:2013-4


一本流浪在学科与学科边缘流浪的社会学or文学作品

一本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实验性著作


张柠一贯秉持批判立场,但在对农耕文明的价值判断上,却流露出感性的缅怀与理性哀叹。他调动起童年生活的全部感官经验,用年鉴学派的叙述方式加以描绘,用韦伯、福柯等人的方法加以分析,从空间、时间、器物、身份等多个角度,呈现微观的乡土世界。

——《艺术世界》


  • 《生死故乡》


作者:杨献平

出版时间:2014-5

一方地域民众生活与精神传统的集体画像

一部北方乡村人群当代世俗生存史


在这部长篇散文中,杨献平就太行山南麓山区乡野人文历史、民间风习、乡村传统等诸多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切、真实的书写和呈现。他摈弃了旧有的抒情与浪漫、矫饰与伪饰的乡村书写惯性,以本真、白描乃至小说散文杂糅的书写策略,涉及当下农村现状和文化习性,通过人物行迹和曲折命运烛照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断断续续读完《生死故乡》,脑海里出现了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我不能说这部书稿达到了萧红的水平,但是杨献平的眼光和境界已可以和她比肩。尤其是在中国文坛争先取媚邀宠的大背景下,这部书写出了这三十年的农村史,难能可贵。可以说这是一部新的《生死场》。

——杨显惠


  • 《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


    作者:郭星华 等

    出版时间:2011-7


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作品


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安排的影响,大量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日趋“漂泊化”,成为“失根”的群体,引发“认同危机”、“认同困境”。


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走访工地、农贸市场,对北京市区的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全面地描绘了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全景图式,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入问题,其中也包括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


  • 《老年学与老有所为:国际视野》


作者:孙鹃娟 梅陈玉婵 陈华娟

出版时间:2014-5

我国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正在经历迅猛的银发浪潮。本书用大量理论、实证和案例来介绍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去除人们对于老龄化的诸多误解,同时帮助更多的老人实现健康老龄化。


具体说来,书中引入了国际上老年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和方向——老有所为,借鉴国际上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老有所为的有关政策及项目的建议和构想。同时,书中提到的大量研究和结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老年人,更好尊重和关怀老年人,以及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帮助老人实现自身价值,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

人文书托邦微信号:renwenshutuobang,每天推送精品读书信息,点击右上角按钮可分享到朋友圈。


如有书评自荐或阅读反馈,请直接回复,也欢迎添加编辑微信zhouzhouzhouguniang,或私信新浪微博@周粥粥姑娘、@人文书托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