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 | 读鲁迅,才知道我们自己的奴性有多深
中国,七个鲁迅: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
百年来最受尊崇也最受误解,一生中几次彷徨更几次呐喊。1936年的今天,鲁迅去世。那么,一起来看看著名文学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孙郁在与鲁迅相遇、相知多年后的所思所悟。
本文为孙郁《鲁迅忧思录》后记。
孙郁/文
从2006年开始,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鲁迅研究的课程。那时候还在鲁迅博物馆工作,到大学授课有点新鲜的感觉,也成了每周最快乐的事。离开高校近二十年,完全不了解其间的模式的变化。我的课,也不过一种谈天,借着博物馆的资料说一点感受,按照学术的规范来讲,那自然是不合格的。
三年后真的到了大学,成了文学院的一员,我的课也渐向许多领域扩展,然而讲得最多的还是鲁迅。这一本小书,就是近几年上课的底稿,现在整理出来付印,仿佛是对过去生活的交代,对我来说,也并不满意,一出版,难免还是带有自恋的成分。
这门课涉猎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因为有些讲稿,陆续收到别的书里,怕重复发表,不便再收。好在鲁迅的世界,没有体系,讲解他的书,自然也远离体系为好。对鲁迅的描述,也就变得星星点点,字数也就显得有限。至于观点,似乎也老生常谈者多,一些看法,也只是一孔之见。鲁迅的世界博矣深矣,我的所思所想,还仅止于己身的兴趣的层面。和那些坚实的著作比,分量是不够的。
大学的课该怎么讲,似乎没有定规。我使用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一种体会和鉴赏,理论的发现和个性的发现都很有限。鲁迅世界有别人所没有的精神元素,把它一点点打捞出来,可能会进入深的领域。但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在复杂的现象里,我们有时候看到的也仅是冰山的一角。
现在的高校,已不像八十年代那么简单。学生们从早到晚上课,自由阅读的时间不多。老师被考核和项目纠缠着,精神被什么罩住了。我是这里的一员,自然要在规则里。但我所在的学科,内涵里大概是精神角斗较多的,厌倦规则的自我解放的文本恰是所研究的对象,这似乎是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理念是一个讽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式去解释丰富的历史时,情况可能就有些尴尬。可怜的是,这样的尴尬还继续着。
庆幸的是,还可以抽暇去写一点规则之外的杂感录。我们的文学院,教师的风格各异,左右都可相处,南北亦会沟通,大家在各自的路上。能否走到希望的地方,还很难说,我自己就觉得跋涉的艰难。下笔的时候,常常力不从心,无论知识的基础还是思想的积累,都成问题,本书的缺陷,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的。
我的鲁迅研究,是与自己的困惑有关,或者说,研究这位作家,是想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而为了自己去研究所关心的对象,有时可能过于褊狭,或因自我的情调而使格局变小。但学术总是有针对性的,当我们知道那些存在属于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时候,真的不能不小心翼翼的,否则,与良心有违,至于思想的攀缘则更谈不上了。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正在西北大学参加一个会议,这里的老师介绍起鲁迅当年在此讲中国小说史的情形,遂念及其对中国旧的遗存的态度。如今,他的思想也成了厚重的遗产,有些生命的细节也渐渐模糊了。当年的西北之行,鲁迅收获颇丰,还支持了易俗社的秦腔改革。今夜的西安十分迷人,恰好晚上在大雁塔下,又听到了熟悉的秦腔,觉得古老的三秦旋律,那么撩动人心。古今的不朽之人,均有不朽之文和形迹,而得其真意者寥寥。鲁迅是深解古人的,故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知道怎样像不凡的古人那样去选择,或者说逆向地前行。学问与人生,实在是有不可言说的隐秘在。知古而明今的人,常常是新思想的创造者。西安的古道,也记叙了这些。
二十七年前,我曾在西安住过一些日子,那时候的大雁塔周围颇为荒凉。我和爱人几乎天天从塔下路过,极目望去,萧索的冷意里还有神秘的色彩在,思古之情袭来的时候,便觉得四周弥漫着唐人的气息。如今塔下金碧辉煌,建筑亦有崭新的贵族气,假古董破坏了我们的想象。站在这里,脑子却是空空的,古人的面影却不能召唤出来。此时的心情,亦不及彼时的心情。思想呢,却日趋贫乏起来。想起这些,便有一点悲哀。怀念的是苍冷孤寂的年月的与古人无伪的对话。而我们带着装饰的表达,或许把神异的东西丢掉了。
今天的学术,大概也是外饰的衣服过多,华贵气渐渐升起,要迈四方步,应带学者腔,文字也不得不繁复深奥。就我而言,未尝没有这些积习。鲁迅那代人,确是没有这些。
越是细读鲁迅,常常不是觉得相隔很近,而是越来越远了。
先生当年忧社会,忧自己。而我们忧却不及,早已麻木于自己的职业了。职业里的思考,有时可抵达精神的幽深之所,有时则不免浮华,满足于概念。比如对社会的情怀,常常缺乏现实与历史的观照,则进入虚幻的理念中,对国人有误导也是可能的。
我个人想,学院的研究可改变的空间,真的多而又多。我们只是走在一条小径上,如果以为我们真理在手,而别人都是错的,这样的学问,大为可疑。有鲁迅遗产在,因为他的丰富,我们庶几不会简单地面对世界。对过去和现在,我们还所知不多。
读书人只会在顿悟里怡怡,却不能在忧思里戚戚,则和真实相隔,与爱意亦远,恰是鲁迅以为荒谬的地方。我们还在这样的历史里,久而不察其意,乃一种大的悲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自己的奴性有多深。人类在思想上不都是进化,大约是确实的。
2012年4月21日于西安丈八宾馆
人文书托邦微信号:renwenshutuobang,每天推送精品读书信息,点击右上角按钮可分享到朋友圈,点击“阅读原文”可获知该文更多详细资讯,或直接购买所荐图书。
人文书托邦读者俱乐部QQ群:216643966,在这里,结识和你一样的人文爱书人。
如有书评自荐或阅读反馈,请直接回复;媒体联络,也请直接回复或私信新浪微博@周粥粥姑娘、@人文书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