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展区:“青春绽放绚丽之花”--青年学生抗“疫”故事

图书馆 图书馆活动 2020-11-15




第三展区


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青年学生抗“疫”故事





  前 言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年学生的战“疫”故事。







向上滑动启阅


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



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


        来信收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我向你们、像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

2020年3月15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90后”医护人员

——勇敢逆行,让青春在战疫中闪光


     3月19日,来武汉支援的第五十二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90后”护士杨欢满含深情写下一首诗,“这首诗记录了50多天战疫的点点滴滴,更印刻了我们无悔的青春。”


     杨欢是这支年轻医疗队的一个缩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34名队员先后分三批驰援武汉,整建制承接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这其中,34名“90后”医护勇担职责,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创伤救治中心主治医师刘中砥——


   “我想接棒父亲,用青春完成他治病救人的夙愿”

    “我年轻,让我冲在前面!”在重症病区,这是“90后”医生刘中砥(见图①,资料照片)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刘中砥的父亲生前也是一名医生。非典疫情暴发那年,父亲作为科室带头人,又是党员,冲在第一线,负责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得知要派医疗队驰援武汉时,刘中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未像现在这样,感觉离父亲如此近,也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身为一名白衣战士的自豪感。我想接棒父亲,用青春完成他治病救人的夙愿。”

     前不久,一对身患新冠肺炎的母子来办理住院手续。“老奶奶病情重,被安排在我们病房,儿子去了另一病区。”刘中砥说,“当时老人刚失去老伴,精神状态不太好,但每次查房,她都会不停地跟我说谢谢……”类似这样无处不在的感动是刘中砥治病救人的动力之一。近些天,越来越多的病人呼吸畅快了,咳嗽消失了,神情愈发轻松,也爱开玩笑了。“即便隔着防护镜和一层厚厚的雾气,我也能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刘中砥说。


     重症医学科护士田济畅——


   “我会与战友齐心协力,继续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人民召唤我们奔赴前线救死扶伤。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砥砺意志品质,增强工作本领,勇于担当,冲锋在党和人民需要的第一线。”来武汉没多久,1997年出生的田济畅(见图②,资料照片),毅然写下入党申请书。

     作为医疗队中最小的男护士,平日里,科室里的医生护士时常照顾田济畅,但这次疫情当前,田济畅下定决心:“年纪小也是男子汉,我应该上!” 

     第一次进病房没多久,身穿防护服的田济畅就开始出汗、头晕、胸闷,“当时幸好有同事们的帮助,让我很快克服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顺利完成值守任务。”他笑着说,“能在这样一个上下拧成一股绳的温暖集体里成长,我很自豪。”

     经过一个多月的锻炼,无论心理素质还是应急能力,田济畅都已变得老练:“战疫中,我们加速成长。我会与战友齐心协力,继续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泌尿外科护师权怡——


   “为了让这座城市尽快恢复秩序,我们会拼尽全力”

   “‘90后’是一群孩子,更像是一群超级战士。”繁忙的工作之余,25岁的权怡(见图③,资料照片)在朋友圈留下这样一句话。

     权怡是北大人民医院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党员,疫情发生以来,她早早主动请缨支援一线。“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年轻党员,当时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入党誓词中‘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句话,我知道我必须要这样做。”

     前段时间,一位年过八旬的段爹爹确诊入院,“当时老人肺部喘憋情况危急,且脾气有点急……”仔细观察后权怡才发现,原来是入院匆忙,老人没来得及拿手机,每天看不了新闻,更让他寝食难安。找到原因后,权怡和队员们每天把报纸拿到老人床前,供他阅读;慢慢地,老人心情日渐开朗起来……“临出院时,患有眼疾的段爹爹伏案良久,亲笔给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那时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值了!”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为了让这座城市尽快恢复秩序,我们会拼尽全力。” 权怡说。




火线上汲取成长的力量

——听5位“00后”讲述战疫故事


       穿上防护服,他们是战士;脱下防护服,他们是“大孩子”。在武汉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身份不同,有护士,有志愿者,有辅警,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00后”。

       疫情凶险,他们无惧风险;面对挑战,他们敢于应战。经过抗疫一线的战火淬炼,他们成长了很多。让我们一起走进在武汉战疫的5位“00后”,听他们讲述战疫故事。


孟迪:“该上的时候不能当逃兵”


       “我是2000年5月出生的,希望生日之前,疫情能结束!”3月2日晚,刚下班的孟迪略显疲惫,但言语坚定。

       去年9月,孟迪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汉南医院工作,如今刚转正没几个月。1月24日,白天报名参加救治,晚上就进了病房。“回家收拾行李的时候,还偷偷哭了鼻子。”孟迪说,她心里其实也怕,但爸妈鼓励她,“你学的就是治病救人的专业,该上的时候不能当逃兵。做好防护,我们等你回来!”

       第一天晚上,孟迪给病人打针、输液,一直忙到凌晨4点多,“进去之前很紧张,可穿上防护服,看着病房里的患者,我就不怕了。”孟迪和另外一个同事负责七八个病人的护理。有的病人每天要输液五六瓶。手上3层手套,护目镜又起雾,打针时很难找到血管,“病人很理解,一直让我慢慢来。”做雾化、量体温、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孟迪忙得团团转。“一个班下来,手背汗出疹子,手指泡得发白。”

      许多病人都记住了她。“有爹爹非要送我水果。”孟迪说,病人对她说得最多的是“谢谢”。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王诗雨:“每个人都有责任”


       “爷爷,您别急,钱我帮您垫上。”3月5日,在武汉市江岸区台北街桃源社区,看着年近80岁的李爷爷不会用手机支付,前来送“爱心菜”的志愿者王诗雨连忙垫付了钱。

       跟着社区工作者送“爱心菜”到各个楼栋,是王诗雨的两大任务之一,另一项是每天打电话排查居民健康状况。王诗雨说,她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有些爷爷奶奶心里害怕,接到电话会问东问西,我就要安慰他们。”

       王诗雨是荆楚理工学院大一的学生,看到妈妈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也跟着报了名。“抗击疫情,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也希望能出一份力。” 王诗雨说,在社区服务很累,但很开心。“每当我把蔬菜和药送到老人手中时,就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她说。前天王诗雨跟着社区工作者为一位独居的聋哑人送去了蔬菜,看着对方用手语表示感谢,眼泪一下子出来了。

       如今,王诗雨已经开学了,她每天晚上上网课,白天还继续做志愿者。

聂保旭:“她说,我是她的英雄”


       3月5日下午5点,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4F重症发热病房,19岁的聂保旭走出污染区,脱下防护服,准备下班。一个护士姐姐连忙叫住他,塞给他一大包零食。

       聂保旭是河南南阳人,原本在武汉一家寿司店工作。看着确诊人数增长,聂保旭很着急。他首先想到做志愿者。上网一搜,第一眼看见了同济医院急招污染区保洁员的信息。“我犹豫了一天才报名。”聂保旭坦诚地说。思考再三,他下定决心,去!

       2月11日,他去医院报到,参加培训。12日上岗。“要管17个病房的保洁,还要给整层楼拖地。”聂保旭说,“我年轻,这点活不在话下。”

      勤快的聂保旭得到了所在病区所有医护人员的喜爱,护士张晓乐在工作群里写道:“聂保旭小帅哥非常勤快,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病毒,很感动,为他疯狂点赞。”

       每天下班后,聂保旭都给家乡的父母,还有女友小闻报平安。“她非常支持我,她说,我是她的英雄。”聂保旭羞涩地笑着说。

赵天宇:“年轻人要为国家出份力”


       一位辅警趁工作间隙,发动几名护士和患者一起打太极——这是不久前发生在江汉方舱医院的一幕。这名辅警叫赵天宇,2月5日主动申请加入江汉区辅警入舱突击队。

       不满20岁的他,是江汉方舱医院30名辅警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治安巡逻、维护秩序、消防检查、心理辅导……他们都要负责。

       有次大型烧水器坏了,赵天宇发现后第一时间报告相关指挥部、通知维修部门,不到半小时就让患者喝上了热水。

       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他牵挂的事。有次巡逻,两名患者因为早餐加热先后顺序发生口角,赵天宇理解大家是因为压力大心情不好,耐心劝慰,还打气说“武汉加油,中国必胜”。患者一听就冷静下来了。

       “年轻人要为国家出份力!”入舱以来,每天看着墙上的党旗,看着面对困难往前冲的党员,赵天宇很受触动。2月中旬,他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罗明:“作为大学生,要有所作为”


       “本来想过个美好的寒假,没想到疫情打乱了计划。”1月8日,罗明参加完期末考试,从吉林长春回到了老家武汉市汉阳区。

       未满20岁的罗明还在上大二。看到很多医疗机构急需志愿者,2月中旬,在同学的介绍下,他如愿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一开始,爸妈不同意,他们担心我被感染。”罗明回忆,“我劝他们说,全国人民都来帮武汉,我是武汉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忙?”

       医院的仓库有两个篮球场大,堆积了大量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罗明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它们分发给各个科室的物资负责人。最忙的时候,罗明一天分发了1000多套防护服、数不清的口罩和护目镜,十几吨矿泉水和几吨酒精。“刚开始有些吃不消,浑身酸痛,路都走不稳。”罗明笑着说,但适应了就好多了。

       “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作为大学生,要有所作为。”罗明说。




走近四名抗疫一线的“90后”科研工作者

——靠科技和智慧战胜疫情



     在武汉抗疫一线,有一群默默无闻的“90后”科研工作者,他们奋战在实验室,与科研仪器、病毒样本为伴,从事临床救治探索、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开发、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等研究,用青春的激情和智慧与疫病战斗,成为抗疫科研攻关的重要力量。


    北大第一医院医师董锦沛:

   “用科研力量与病魔斗争”


     董锦沛参与撰写的关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问题的论文最近在网上预发表了,即将落地业界权威杂志。

     2月7日抵达武汉,2月9日进入病区,不到30岁的医学博士董锦沛一边与医院不同科室同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边参与临床资料收集及临床试验研究。这篇论文就是董锦沛与同事的科研成果之一。

    “病区最多时有50名患者,除了做好救治诊断的主要工作,我还会抽时间观察和总结患者临床特点、检查结果、进展至危重型预警表现,以及开展早期积极救治的经验等。”董锦沛说,医疗队这项临床数据收集工作已经持续大半个月,他采用文字或电子方式做好记录,下班后再对数据进一步分析整理,随后传给北京后方团队进行数据库建设。

     此外,董锦沛还参与了两项医疗队设计的临床试验。2月下旬,结合医疗救治经验与前期数据整理,医疗队确立了两种针对新冠病毒的试验药物,在征得患者同意情况下,将部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加入临床试验。此后,董锦沛和同事们持续观察其化验指标、肺部情况、胃肠道不良反应等。每遇到疑惑,他都会向前辈和同事请教,并及时查阅文献。     “试验还在进行中,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用科研力量与病魔斗争,责任很重。”董锦沛说,研究项目会大幅度增加值班期间的工作量,但也促使他更专注更投入,哪怕在隔离病房多观察研究一会儿,晚上少睡一会儿。


     武大联合科研团队成员辜家爽:

    “关键时刻应该冲上去”


     最近,武汉大学宣布:该校组建的联合团队创新开发的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有助于破解临床疑似病例难以确诊的问题。武汉臻熙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检验实施部负责人、1994年出生的辜家爽便是这个团队的一员。

      1月下旬开始,武汉大学药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臻熙医学公司有关专家联手开展科研攻关,研发一项更加精准、灵敏的新冠病毒检测技术。春节期间,人手不足,公司号召员工返岗,已经回家的辜家爽立即报了名。2月初他便投身这项技术的科研攻关,“我们都是年轻人,关键时刻应该冲上去。”

    “前期主要是利用模拟新冠病毒的核酸质粒,将我们合作研发的纳米孔靶向测序方法(NTS)和传统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比对。”辜家爽说,他和同事们穿着防护服,一头扎在公司的医学实验室里,连续几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当拿到第一批实验结果时,辜家爽和同事们都非常欣慰,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新的检测方法不仅灵敏度更高,有效提升了核酸检测的阳性率,而且能同时检测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范围更广。此外,这项技术适合在医院和CDC等实验室开展。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病毒核酸检测中。作为技术支持人员,辜家爽他们每天和医院检验科的医生们同进同出,保障着检测项目的正常运行。


    湖北疾控中心技术员何飞:

   “有任务就立即进状态”


     何飞每天都会在早上8点半赶到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研究所,记录实验室检测记录结果,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我每天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有任务就立即进状态。”何飞说,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样本到了,就得立马到实验室去。

     何飞1990年出生,是湖北黄冈人,2016年从华中师范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后,来到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检测研究所,一直从事呼吸道病原菌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1月中旬,何飞便参与新冠病毒的检测,刚开始她也有些害怕。“由于我们经常跟传染病打交道,跟随前辈们进几次实验室之后,心态也会慢慢好起来。”何飞说,她的工作都有非常严格的生物安全要求,要根据病原体危害程度,穿戴不同等级的生物防护服,在不同的实验室完成实验。“那段时间上班连轴转,也没有周末,我也忘记了哪天是几号。”

     2月20日,何飞加入新冠病毒与呼吸道细菌性病原体关联性的研究团队。“对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呼吸系统会受到破坏,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正是病原菌容易入侵的时候。”何飞介绍,研究团队从大量的咽拭子核酸中,随机选取了新冠肺炎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咽拭子核酸,检测了15种基因、14种呼吸道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体,探索新冠肺炎病毒与呼吸道细菌性病原体的关联性,这给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研究生方丹:

    “终于能为抗疫出力了”


    “新冠病毒不仅会攻击呼吸系统,而且还会造成消化系统的损伤,我们发现,近八成新冠肺炎患者有消化道症状,近七成危重患者入院时肝功能异常,近五成出现腹泻,患者的转氨酶异常率也较高。”1994年出生的方丹介绍起自己和导师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

     方丹第一次开展临床研究就很快有了新发现,而且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中华消化杂志》上,“终于能为抗疫出力了!”

     2月10日,她还在湖南岳阳家中,突然接到导师黎培员教授的信息:临床发现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消化道症状突出,我们马上进行研究,为疾病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

     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有哪些特点?病毒对患者消化系统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方丹和导师希望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患者为样本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制定研究方案、设计问卷、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撰写报告……半个月的时间里,方丹每天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从305名患者数以万计的数据中归纳结论,写成论文。

     方丹说,这项成果发表后,关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出现的肝损伤等消化系统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结 语


     当你翻阅到此处,本次以“艺”战“疫”--图书馆线上系列主题展,也来到尾声。

     希望观展的每一个你,都永远坚定信念,心怀热血!要相信我们是坚韧的华夏民族,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我们众志成城,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公图艺术资源O2O服务平台

扫码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