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联播”发刊词 | 全球化时代的通识教育

2016-07-21 博雅哥 通识联播
Vol.1.1
发刊词
全球化时代的通识教育


“通识联播”编辑部

在文化日趋融合的全球化时代,传统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真理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1大学:创新与守正

大学既是探索真理的地方,也是守护传统的地方。知识创新和观念更新往往来源于大学,而创新的东西一旦过时就需要大学将其编织在知识传统中。大学既是激进的,也是保守的。人类只有吸收并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传统之后,才有可能做出一点点真正的创造。因此,大学必须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无疑是大学的两翼。专业教育强调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创新,通识教育更倾向于传承文明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就可以简单地对应于创新和守正,相反意味着要把创新和守正的精神同时贯穿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中。


图为《大学》扇面
2教育:通识与专业

因此,通识教育一方面不能变成脱离学科专业基础、降低专业水准、面对学科门外汉的通俗教育,绝不能变成缺乏专业基础的无根游谈或缺乏深厚学养的心灵鸡汤,但另一方面也绝非专业教育的简单拼盘组合,变成专业之外了解更多的专业。这两种倾向恰恰是目前国内大学推动通识教育需要努力避免的陷阱。通识教育要立足于专业,要以深厚的专业学养为基础,但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具有超越专业的视野,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探讨关于人的整全知识的可能性,致力于在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理解人本身,致力于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人生境界。因此,通识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也是专业教育的最终指向,即致力于探索世界真理,致力于思考人生意义。而这样的努力在中国,无疑要推动对中国文明传统的复兴,以此探索并思考普遍的人生意义。


3四校联盟:守护与承担

在中国大学近年来探索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推动成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四校联盟),创办《通识教育评论》、《通识教育通讯》和“通识联播公共微信平台”,共同探讨通识教育的理念,交流通识教育的经验,培育通识教育的大学文化,推动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期望,在一个急剧变迁时代,守护人类文明所发展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在一个文明竞争时代,探索中国文明复兴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愿景;在一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出对流行意见的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摆脱教条束缚进行真正的知识创造;在一个个体化和功利化的时代,鼓励对精神的追求和服务社会大众的使命承担。

图为第七届通识教育讲习班
附:中国内地大学通识教育大事记
1980s
中国大学开始突破本科严格划分专业模式,开始推出学分制、推广通选课的课程改革。其中,北京大学于1981年率先推出学分制,并历经1985年、1990年和1996年三次教学计划修订,逐渐形成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指导方针。复旦大学也提出“交叉、渗透、综合”的六字改革方针,主张文理综合,各学科互相渗透交叉。
1995
教育部开始推动“文化素质教育”, 设立52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教育部在华中科技大学开第一次素质教育会议,把通识教育称为“素质教育”。
1999
教育部首次建立 32 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俗称“全校通选课”)由此建立一套新的学分体系,通过开设新课程探索通识教育可能性。
2001
北京大学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允许低年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及课程,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2007年正式成立非专业本科学院“元培学院”。
2003
北京大学推出改革方案,试图在教师聘任、教师评价、教学管理等领域引入国外的管理模式,由此引发了关于“北大改革”的争论。期间,甘阳发表《华人大学理念与北大改革》等文,在批评北大改革方案的同时,提出中国大学的使命不是加速留学的国际化,而是开展通识教育。关于这场争论,形成了《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和《中国大学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等著作。
2004
北京大学出版社开始推出“大学之道丛书”,逐步扩大为“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并与其中推出“古典教育和通识教育丛书”。这一系列丛书中有不少通识教育的经典著作,包括对中国通识教育产生影响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2010年版)等。
2005
中国文化论坛召开“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又称“香山会议”)。会议就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达成了共识:即通识教育要抓住经典阅读与小班讨论这两个基本点。会议讨论的问题最后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三联书店,2006年)结集出版。

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本科生第一学年不分专业院系,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这一模式学习哈佛、耶鲁的文理学院,整体改变了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
2006
甘阳接受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邀请,讲授《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该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方式,成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范例。与此同时,甘阳发表了“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模式”,“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等一系列文章,就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到课程设计等,提出了系统的看法,对推动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07
由中国文化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此后在汕头大学(第二届)、复旦大学(第三届)和北京大学(第四、五、六、七届)举办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历届正式培训的学员达一千五百多人。
2009
中山大学成立博雅学院,聘请甘阳担任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总监和博雅学院院长。博雅学院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为4-5门,但每门课均有大量阅读和作业。学生在四年本科期间将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必修古汉语、古希腊语与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兼修艺术理论及其技能,三年级之后可以选择博雅学院开设的不同课程,并按照文、史、哲等不同专业方向毕业。
2010
刘小枫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古典学本科实验班,在国内首度以古典学的跨学科模式培养本科生。近年来,该学科发展迅速,在柏拉图对话注疏、亚里士多德注疏、古希腊悲剧注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1
北京大学实施“古典语文学”项目,其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语言学习”与“经典研究”两大部分,实现跨学科的人才培养,达到对“古典”进行综合整体研究的目的,让这些学生有“真功夫”与“新思想”。
2012
重庆大学成立博雅学院,聘请张旭东教授担任名誉院长、甘阳担任学术总监,采用和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一样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2014
清华大学成立新雅书院,聘请甘阳担任新雅书院总监。书院采取打破院系界限的住宿学院制,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由新雅书院提供。
2015
中国文化论坛和北大、清华、复旦、中山四校联合举办“第七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四校商议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四校联盟)。
北京大学教务部正式启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于秋季学期推出13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北京大学任命张旭东教授为元培学院副院长,明确将通识教育作为元培学院的发展方向。
(欣洁 整理)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