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习班 | 任军锋:通识教育在复旦的尝试

2015-09-24 任军锋 通识联播

博雅哥说

在本届通识教育暑期讲习班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任军锋老师着重介绍了他在复旦大学开设的两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任老师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中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每一门课的质量,让同学们学有所获。所谓“知行合一”,任老师将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目标、核心等的思考融入实践之中,从文本、大纲、助教、授课方式、研修小组、考核方式六个方面着手,认真探索最佳课程设计,以求实现其教学目的,形成了现今以文本阅读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思考能力的课程特色。
任军锋老师在第七届通识教育暑期讲习班上

vol.4
核心课程
这是通识核心课,不是通俗概论课

任军锋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1
通识教育的核心与目标

通识教育,说一千道一万,核心是要提高中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每一门课的质量,让学生从课里能有所收获。这是根本性的问题。

我开的课,有一门从06年、有一门从08年开始,所以大概有十年的时间。这一方面是受甘阳、小枫老师开创的学风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们同仁之间一起读书、相互启发的结果。这些成果就体现在我的课程实践中。

先讲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一部分老师认为是扩大知识面,这主要是理工科的老师;文史的老师往往认为,应当是围绕阅读经典来的。这是一个争论,最后在复旦推行的结果基本上是两种观念的拼贴。另外,通识教育的目标到底是道德的还是智力的?这个也有争论。目前来说,我们的课程承担了太多的东西,不仅是智育,似乎还要承担道德教化的任务。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我们的教育首先是一个智力上的训练。

通识教育的核心到底在哪里?核心,当然要围绕核心文本来。我们的人文学科很多是依靠二手的概论式的教学方式,但现在我们集中在对核心文本的选择。选择有一个原则,必须要以点带面。读某几本书,其实不仅仅是这几本书的问题,这几本书必须要有辐射面。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之所以比较喜欢上这个课,是因为这个课我可以选择学生。这是一个建立学术共同体的过程,包括我遴选助教的标准。这和专业课不一样,专业课、必修课,你没办法选择学生。有的学生比较差,你没法把他赶出去。但选修课呢,就可以选择学生。

2课程实践

我开设的两门课,是在不同学期交替着上,春季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秋季上《论美国的民主》,名字都叫“西学经典”。这两个的课程的基本环节有六个:一、文本选择;二、教学大纲;三、助教遴选;四、授课方式;五、研修小组;六、考核方式。

核心文本

核心文本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文本呢?在上课之前,我有一个模糊的轮廓,通过几轮课上下来,基本的思路就比较清楚了,它和前面的“以点带面”有关。

选择这两个文本有几个考虑:首先是篇幅规模,这两部书,一个九百多页,一个七百多页,七百多页在一个学期中,学生应当能仔细地读完。这不是一个选读的文本,一定要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来读完。另外,是文本的可读性。我认为不是所有的经典文本都适合作核心课的文本,比如说《纯粹理性批判》,不适合本科生的教学。所以文本本身的可读性、可进入性是非常关键的。另外,是文本的可延展性。他的可延展性在哪里呢?比如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必须上下左右有很大的辐射性。这当然基于老师的学术积累,就是这部书在西方的学术史上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他可以从托克维尔引出整个的西方学术史来。甚至还要观照我们的本土——中国。和中国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读托克维尔?这个现象和中国内在的问题有怎样的关联?这种横向纵向的辐射,对文本的要求也是很关键的。我们在开课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这几方面的因素可能要考虑到。

比如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我通过这几年和学生一同学习发现,修昔底德是我们进入希腊人精神世界的很合适的一个入口。为什么呢?通过修昔底德,可以进入希腊人的史诗传统、悲喜剧传统,甚至哲学传统。这是修昔底德的重要性,它是一个原点。直接读《理想国》可能难度是比较大的,不知所云,而修昔底德是一个很重要的入口,从这里再进入希腊哲学的文本。比如《战争史》的第八卷,涉及到亚西比得,从亚西比得的行迹,就可以关注到阿里斯托芬喜剧里的这个人物,《会饮篇》里亚西比得的形象。《理想国》等等希腊人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精神创造,其实都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我甚至越来越认为,不读修昔底德,希腊的悲喜剧就没办法进入。总之,在开始课程之前,老师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考虑。一开始可能轮廓不大清晰,但慢慢地要有一个学术史的路径。


修昔底德的石膏像

教学大纲

第二个环节是教学大纲。我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基本结构是,全书一共八卷,每个星期一卷,八卷,讲八次,这是课程的前半程。后半程,还有七次,是研修小组每周一组的汇报。研修小组和讨论班不同,我以前设计过讨论班。为什么要搞研修小组,这是我这两年实验出来的,我觉得这个比讨论班更有效,后面会讲。

助教遴选

第三个环节是助教的遴选。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以前认为助教是勤工俭学的,归学工口管,是在经济上资助学生。现在要扭转这个看法,助教其实是一个智力活动、学术活动。

助教遴选有几个方面可能要考虑:一个是教师对助教的学术能力和工作态度有较为充分的掌握。一般我是通过研究生的课程来物色助教,成绩拿到A类以上的一般要把他储存下来。最好的情况是,你的课开的轮数多的话,在本科时修过你的课的人,他直升研究生之后你继续用他,他对你的课程的基本要求非常清楚,就会节省很多交流的成本。另外一点,助教要对教学内容和相关要求有足够的体认。第三,教师与助教要建立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学术共同体。这是助教遴选的几个考虑要素。

授课方式

第四个环节是授课方式。我以前也用ppt的,但现在不用了。基本上我叫“头脑风暴”,当然不是任意的发挥,课上必须要有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个向心力就是核心文本,没有核心文本就变成漫谈式的,就非常糟糕,就是水课了。所以必须围绕核心文本,这节课要求读第一卷,学生课前必须读了。我要保证学生在课前读了这个文本,怎么保证呢?必须有手段。每次课前两个学生针对文本具体内容来发言,一共占一刻钟,然后我循着两位同学讲的情况来衍生。然后我上课会随机地点,比如我提到某个人物,你到文本里马上找到大致的方位,大概讲了什么事。用这个强迫学生进行课前阅读。选课基本确定了以后,我就要开始在课前随机地提问。你找不到的,说明没读书,那么你就出去。有这么一两次,之后学生基本上书保证读完。你出去之后,如果你还有兴趣,欢迎你继续来,不想来了,你可以退课,我这里不留任何记录。这是确保学生在课前把文本读完的方式,因为你不读文本的话,上课没有任何意义。我给学生提供的请假的最大方便,给班长请假就可以,发个短信就行,任何借口都可以——你如果没有读书,就最好不要来。学生把文本在课前读了,我讲的时候,学生就会有反应,就能提出像样的问题。另外,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进入文本。学生可能觉得这是历史书,不过如此,我在讲的时候,会帮助学生发现这里面的神奇之处。能够进入文本,也要能够走出文本,摆脱这个文本。当然这要到八卷全部读完,学生做研修小组的时候才能有实质性的提升。

我的讲法,基本上是顺着讲,不是逆着讲。我不批判,而是顺着这个作者,作者到底要说什么?他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顺着作者的眼光来观察,去学托克维尔、修昔底德思考问题的方式。另外,是问题式的,不是议题式的。这就要顺着作者的思路来提出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比如说修昔底德讲城邦的内讧、党祸,这是可以从古希腊一直讲到美利坚立国的。另外,诊断式的,不是药方式的。人文社会科学,很容易提药方,提对策。但我们是诊断问题的,而不是开药方的。

研修小组

第五个环节就是研修小组。研修小组基本的规模是八到十人,超过十五个人就没办法讨论了。研修小组在第三个星期就分好,大家向助教报名,助教来协调。课程的规模一般控制在一百人以内。这样的话,七个小组,每个小组能保证在十五个人以下。当然这涉及很多技术问题:怎么把学生赶出去,留下真正想修这个课的人——这是上这个课比较刺激的一点。接下来我列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几个议题,供研修小组选择:

一、雅典政治史:从城邦到帝国

二、斯巴达:一个城邦的传奇

三、陆战:战略、战术、教训

四、海战:战略、战术、教训

五、“背面战场”:城邦党祸

六、帝国兴衰启示录(I):战时雅典财政

七、帝国兴衰启示录(II):亚西比得与雅典帝国的命运

各个小组在第四个星期基本确定,之后就可以开始组团活动。每个研修小组有组长和副组长,活动的时候必须至少有一位助教要跟踪。研修小组自己确定讨论的时间和地点,一般是在周末。

研修小组比讨论班的好处在哪里呢?原来的讨论班,一般只有两轮,这就太过于依靠助教,包括助教的学术能力、提问能力,协调发言次序的能力,但很多助教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研修小组呢,一两次活动之后大家就很熟悉,就可以更充分地讨论。讨论班大家就不熟悉,两轮之间又换人,大家还没学会在三分钟之内把想说的说出来的方式,就结束了。但研修小组比较固定,要形成最后的研修报告,一般要经过五到六次甚至七次活动。因此研修小组比起讨论班,学生之间充分地熟悉,形成了学术共同体。研究一个主题,不仅要挖掘修昔底德书里相关的细节,而且要参考其他的著作。这就要对文本进行不断地横向放大、纵向延伸。要做亚西比得,必须要读《会饮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古希腊悲喜剧。当然研修小组在最后的展示之前,要先集体向我汇报一次,再在课堂上汇报。

考核方式

第六个环节就是考核方式。口头报告就是每节课两位同学的发言,占10%,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自己报名,没有发言机会的,折算在期末考试里。研修小组占20%,同类评议,以前研修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在下面没事儿干,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赶紧改,改成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给打分。这样的手段,就把课凝聚成一个整体了。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会专心的听。另外,千字作文,必须手写,直奔主题,不要任何文献综述,占20%。当然期末考试,占50%或60%,是闭卷考试。

研修小组展示的时候,体现出的创造力真是无穷,比如他们用纸箱作成盾牌,架子床栏杆拆下来作成矛,用来展示陆战的话题。有时候也排演话剧,展示亚西比得的故事和苏格拉底和亚西比得之间说不清的关系。千字作文必须用方格纸手写,也是一种手段,防止学生复制粘贴,不敢说绝对,但基本上能够杜绝。闭卷考试呢,考的不是记诵的能力,考的是阅读能力、提问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比如我出一道题: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学生就写个一两百字的短文。比如某一个场景,修昔底德原书中没有这篇演讲,你来补写一篇演讲,以修昔底德的笔法。还有“雅典与斯巴达城邦品性对勘”等等问题。这是没办法临时抱佛脚的,必须在平时经过仔细的阅读、听课和小组研修之后,才能做的。

这是我的课程的大致情况。

(文力 整理)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通识联播”发刊词:全球化时代的通识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