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雅GE微访谈 | 邓小南:历史学的本质在于“反思”

2016-05-05 通识联播 通识联播
Vol.198博雅GE微访谈邓小南:历史学的本质性在于“反思”

博雅哥说

本文是通识联播独家栏目“博雅GE微访谈”对本期嘉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老师的访谈稿。邓小南老师本学期开设了“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程,希望引导大学生与五千年的文明进行对话,同时也希望激活同学们的“反思”意识,既感悟前人的知识、经验与智慧,也探求历史的曲折与出路。在本篇访谈中,邓小南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对通识教育的看法,并介绍了他对历史教育与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解。让我们跟随邓小南老师走进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图为邓小南老师

对话通识教育
Q:邓老师,请问您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是什么?您是如何按照通识教育的思路来设计课程内容的?
通识教育以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强调知识的广博,但所谓“全面”不是指面面俱到,而是希望相对融通;“素质”并非体现于成绩分数的“一维”指标,而是希望养育学生独立思考、沉潜刚克的能力。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但以往似乎重“教”而轻“育”,其实后者可能更是严峻的挑战。
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路径。“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是面向非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选课,希望引导大学生与五千年的文明进行对话,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理解中国千百年来的坎坷与成就,培养同学对人类、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希望激活同学们的“反思”意识,既感悟前人的知识、经验与智慧,也探求历史的曲折与出路。
这门课程由阎步克老师和我共同讲授。我们努力以学者风范、严谨态度与人文精神感染熏陶学生。针对学生实际,课程不追求全面系统,而是以经典与前沿相结合为原则,设计了专题式的课程安排。每讲都有一个较为集中、包含重大变迁线索的主题,各讲之间又有呼应,有通贯的关怀。内容涉及到先秦以来的政治文化群体与政治学说、官僚制度的发展演变、不同文化传统及其碰撞交流、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分合等等,所有专题都以传授人文精神为指归,启发同学了解“历史的中国”,并且体味历史学科特有的观察视角,领悟鲜活深邃的思想境界,激发青年人的探索意愿与进取意识。
图为百衲本二十四史

Q:   通识课程既要保证专业水平,但面对的又是非专业的学生,您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您希望选课的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
 十二三年前我们加入通识课程团队的时候,印象中很深的要求,就是要面向全校同学“提供最好的课程”。历史学科本质性的特征在于“反思”,它所面对的内容都处于过去时态,而这种“过去”,可能影响着甚至制约着我们的今天和未来。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研究的基础性、综合性,使其具有丰富无穷而又高度涵括的内容。
基于这种特性,通识教育中的历史类课程,可能更容易贴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历,更容易启发大家去思考问题。事实上,无论我们每个人的专业目标和具体追求是什么,总是要在历史的脉络中探求今天,也要通过中国的历史了解历史的中国。这种丰厚的积淀,是我们心灵中的“魂”与“根”,是精神上充实感的由来,这也正是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通识教育的课程,其实都是各个专业的老师提供的。深厚的专业学养是一门成功的通识课程的基础;而通识课程又需要超越专业的视野,要力求在“融通”上下功夫。从这一角度来看,通识课程需要具备“专业”的水平;在我理解中,这不是指某一学科的“从业”水平,而应该是指有针对性的介绍引导与切当的启发点拨。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学问渊博的老先生能够把复杂的问题讲得深入浅出,一两句话就能“点破”关键。这是长期深厚积累基础上的洞察与体悟,反映着“专业”的深邃;而这种“点破”及其背后的逻辑延伸,对于非专业的学生可能又会有特别的意义。
英国史家卡尔早就说过,所谓“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我们的通识课程,希望引导学生不断追问,与史料对话,与经典研究对话,也与周边世界对话。通过问题与回应,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养成立足笃实、善于质证的良好习惯。“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面对的是历史议题,却力求为同学们提供新鲜的前沿认识;通过对于学术脉络与不同认识的介绍,与大家共同进行“知识考古”;通过讲授与阅读,让大家摸到辨析与思索的路径。我们的课件都在网上,其中的内容丰富充实了课堂讲授的信息量,大家不必忙于笔记,而要将主要精力用于跟踪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发展对于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能够通过阅读讨论汲取学术滋养,并且通过书评、研究综述、小论文等作业形式,尝试使个人的心得有所凝聚升华。
最后想说的是,激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2014年春季学期我在哈佛大学任教,有一位刚刚得到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职的青年朋友来找我,她说本来是北大生物系的本科生,选修了我和阎老师的这门课,引起很高的兴致,出国时选定了科学史的研究。我想,就本科生而言,大家都会走入某一专业,同时也要能“走出”单一专业。广泛的兴趣、多样的思维方式,会在人生路上带给我们更为广阔的空间。
图为邓小南老师所著《祖宗之法》书影

历史教育与史学研究
Q:非历史学系专业的同学可能会认为,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也可以获取历史知识。那您觉得历史系的专业教育,能给学生们带来什么呢?
  非历史系专业的同学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确实可以获取历史知识。所谓历史系的专业教育,目标与通识教育不完全相同,主要是指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各个学科都需要特定的专业素养,这就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具备必须的专业能力,不仅要获取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也要参与知识的创造更新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就大学本科阶段而言,希望能够通过相对系统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专业兴趣,摸索专业路径,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历史学注重反思的特性,使我们习惯于不断追问,同时注重实证,从对材料的搜讨和辨析解读出发,紬绎出自己的问题意识,并且尝试去回应解决问题。这样的训练,渗透在讲授、阅读、讨论以及写作实践之中,实际上是智力与能力的提升。而这一过程带来的收获是具有渗透性延展性的,即便将来不从事历史研究,也会对学生认识社会、处理复杂问题有所帮助。

Q:利用新材料进行史学研究是近年来一大学术潮流,如秦汉史领域的简帛材料、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的墓志碑刻、宋史领域的南宋徐谓礼文书等,都推动了史学研究。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些新史料的发现对于旧史料的解读是否是一种冲击?
史学领域中新议题与新研究的出现,有赖于史料范围的不断开拓。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明确指出新材料与新问题对于“一时代之学术”的重要意义。所谓“新材料”,其实也有不同的类型。一类是诸如甲骨文、简帛、敦煌吐鲁番文书、明清档案等陆续发现的材料;一类是长期存在却一直被忽视的“边缘材料”,过去似乎视而不见,如今得以“涌现”,靠的是“问题意识”带动下的新视角和新眼光。
史学研究要真正有所突破,材料面的拓展十分关键。这里既包括文字资料的拓展(例如正史等传统文献之外的档案、墓志碑铭、方志舆图、宗教典籍、医书、笔记小说、诗词乃至书信、契约、婚帖等等),又包括对于各类实物、图像、出土材料、考古遗迹乃至情境场景(发生环境、社会氛围等)的综合认识及其与文字资料的互补互证。新材料的发现,给我们带来新鲜的学术刺激,让我们有机会意识到许多新的问题。而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又与我们的日常积累相关。
2005年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南宋徐谓礼文书,就其涉及内容、篇幅规模而言,远不能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相比;但它是目前所见最为详尽的中古官员个人仕履资料,在制度史上有其特殊价值。30年前我自己的硕士论文选题,是对宋代文官选任制度的研究。当时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传世文献,记载中看到的诸般规定多,而实际过程少。近年里一些青年朋友观察宋代官僚体系的运行方式,一直希望寻求“运行流程”的实物载体。恰在此时,这批文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使学界的认识有可能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将出土文书与传世文献结合研究,“激活”以往不曾措意的内容,让新问题与原认识相互“碰撞”,彼此质疑印证,这样才能改变我们习用的设问方式,真正深化我们对于相关制度的了解。
徐谓礼的告身、敕黄、印纸录白,反映出南宋时期人事除授中文书档案制度的成熟,也呈现出以往不为人知的若干细节,使我们有机会瞭解当时相关制度运行的方式、程序、实态。这“实态”一方面是相当的程式化,体现出制度并非如想象般地“运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藉以窥得制度的实际目标及其施行重点所在。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史料的发现既是对原有认识体系的冲击,也是对旧有史料的补充质证;换句话说,二者的有效结合,提供了历史研究更加充分的依据。
图为徐谓礼文书(局部)

Q:您的父亲邓广铭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您在硕士阶段的导师。您觉得在历史研究上他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在提及自己的学史经历时,我最怕听到的是“家学渊源”。我“文革”期间下乡将近十年,迟至而立之年才真正接触到历史学科,个人经历与父辈十分不同。现在看来,父亲对我最深的影响,不在于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应该说是熏陶渐染的“平日不言之教”。
我父亲曾经回顾说,选择宋代历史作为学术研究领域,是与他求学期间所居处的人文环境、时代思潮和国家民族的现实境遇密不可分的。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正值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他希望能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以自己的文笔去书写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因而选定以撰著宋代杰出人物谱传作为治学生涯的重要内容。
先父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奠定了宋代历史的基本研究格局,也培育出当日史学界的中坚力量。他注重“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追求历史研究的至善境界。他执著于学术的顽强精神、特立独行的处事原则,让后人难以忘怀。老一辈学人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坎坷境遇下的不懈坚持,有声有色、有棱有角的学术风格,对我们有深切的影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图为田余庆、邓广铭、邓小南、刘凤翥(从右至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沙龙与邓小南老师对谈吧~

小天 编辑 / 禹晗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