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飞:用生活指导学术丨通识动态

2016-05-09 文玥 通识联播
Vol.202.2 通识动态吴飞:用生活指导学术

4月28日下午,由北大哲学系吴飞教授主讲的通识教育沙龙在北大法学院校友咖啡厅成功举办。期间,吴飞老师与在座的十几位来自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进行畅谈,话题涉及吴老师开设的通识课程、学术研究的方法、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同学们的人生困惑等问题。


吴老师于本学期开设的通识课程是《西方政治思想》(中世纪),以但丁的《神曲》为线索,帮助同学理解西方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政治的基本问题,使大家对于帝国形态以及基督教思想主导下的政治思考有一些基本的把握。选课的同学对吴老师讲授的但丁《神曲》提出了诸多问题,《神曲》中涉及到的自由意志与预定论的张力、教会的正当性等问题引起了同学的兴趣。吴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解答,并指出,但丁作为中世纪思想的集大成者、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具有着承前启后式的、全方位的影响,其思想承接了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而之后的彼得拉克、薄伽丘等人都受到了但丁的直接影响,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在但丁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理解但丁之时,又有着一定的困难,《神曲》作为诗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因此首先要通过细读文本、注解等方式对文本进行最基本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思考里面的问题。


米切利诺,《但丁和三重世界》(作于1465年,藏于佛罗伦萨主教座堂博物馆)

除了对课程具体问题的探讨,同学们对学术之路充满着疑惑,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学术?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区别是什么?学术的快乐是什么样的?吴老师认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同的选择都有各自的价值,要对自己的内心足够理性、诚实,在读书的过程过慢慢发掘对学术的感觉。如果真正热爱学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可以尝试,根据人的个性特点来决定。吴老师还强调,即使是理论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现实感,所有的学术研究的价值都是在和现实的呼应上,而好的经验研究也一定有理论解释和发展的空间,二者是不矛盾的。


谈到生活现实与哲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一位在场的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哲学思考对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与指导。吴老师认为,需要将生活与哲学研究加以区分,哲学理论对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很难直接成为指导生活的理论方向,因为生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理论生活之外。哲学研究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在面对生活的具体问题之时,需要更加现实的去考虑。而反过来,生活中的经验——不仅是自己的、甚至是他人的、社会的、从书本经验中得来的,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条件,所有的学术研究都需要经验感与现实感,而这种感觉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因此,生活的经验感和学术研究需要打通。


生活与学术之间的隔阂需要通,那么专业与专业之间呢?同学们对现今的专业化趋向提出了疑问,认为通识教育的倡导与专业化倾向之间存在着矛盾。吴老师认为现在同学们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过度专业化,专业化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只是在某一领域做到深与精的前提下,需要有着更广的关怀和更宽的基础。吴老师希望两方面能加以结合,而元培政经哲就是尝试打破专业化壁垒的很好的尝试,作为人文和社科之间的跨学科平台,可以进行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学术的群体,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同学们进一步对社会现实问题加以讨论,基于吴老师早年研究的自杀问题与现代的家庭伦理问题,一位经济学院的同学提出人与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认为自杀作为一种极端的情况经常出现在家庭之间的权力争夺之间。吴老师认为,要区分正常的每个人在自己位置上的权力与过度的控制欲,只有后者才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突然断裂。一位哲学系的同学又将关注点转移到婚姻问题上,提出现代社会的孤立个体与传统婚姻的矛盾问题,吴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回复繁复的古代婚礼,而是要在尊重感情的基础之上协调父母的意见,达到个人自由意志与家庭关系的和解。

对于上述问题,吴飞老师在《浮生取义》这部经典之作中有深入的阐述

此外,吴飞老师还与同学们就人类学与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经济与宗教的关系、读书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对同学们的一些具体的学术困惑提出建议并进行指点。

吴飞老师的课程讲授的是遥远的西方中世纪,但他的关怀,却是在当下中国生活的重建。下期沙龙我们请到了开设“现代中国的建立”这门课程的干春松老师,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参加吧~
肖京 编辑 /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