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阎师印象|一位你不得不了解的北大名师

2016-09-26 博雅哥 通识联播

博雅哥说

“阎步克”——大概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招牌,几乎每位北大学生在入学第一年都会被推荐或听说过阎步克老师的“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这门课。博雅哥周围的很多同学会半开玩笑地称阎老师为“老阎”,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阎老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阎步克老师,那就说明你out 了。

今天博雅哥将为您推送两篇介绍阎步克老师的文章,一篇是历史学系07级博士生李鸣飞同学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回忆阎老师的随笔,另一篇是对阎老师的专访。博雅哥希望大家通过这两篇文章能够初步了解阎老师以及他的招牌课程,否则你真的out 了。

Vol.288阎师印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史学

因为他,我选择了历史
李鸣飞 历史学系07级博士生

北大的诸位教授中,对我来说最特别的,应当算阎步克先生了。因为他,我决定学历史,也因为他我选择了元史方向。虽然对于阎老师来说,我只不过是无数听过他的课的小孩子之一罢了。

大一时我们有必修课“中国通史”,上学期是阎先生授课。我当时懵懂无知,还向往着高中时候从《北大往事》中所看到的那种生活:在未名湖边逛游着就碰到了某著名的老先生;或是从来不上课,学期结束的时候交上某方面专著等等。向往着在思想学术上做出一番成就却完全未窥得其门径,因此经常逃课,号称在图书馆看书才是成为“大牛”之道,其实连该看什么书也没有概念,只能照着先生的推荐书目,从杨宽的《西周史》开始。那本《西周史》彻底粉碎了我对历史学的向往,既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说这些到底有什么用。郁闷之下打算写信给先生,问问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了增加得到回复的机率,我先在信中问:“‘陈寅恪’的‘恪’字,我在所有的字典里查到的都是ke(去声),为什么您读作que(去声)呢?”之后才问为什么喜欢历史之类问题。这种问题一般人大概觉得很难说清楚,对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解释,无异于“对牛弹琴”,于是干脆不说。

图为阎步克老师

回信来得很快,对于“恪”字读音的解释,这里也就不多写了。关于喜欢历史的原因,竟然也得到了回答,印象中记得先生说他喜欢在碎片中拼接出最接近历史真实图像的那种感觉。我想当时我并不能理解那种“喜欢”,夏虫何足语冰。然而我很感动,因为我觉得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他的理由和感觉,并不打算敷衍,也没有说大道理来教训人。接下来我做了一件很“汗”的事,我继续回复:阎老师,您喜欢星座吗?喜欢摇滚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后来才发现,也许先生看见我这封信的时候,未必如我后来所想象的那样,从先生发过来的帖子看来,先生年轻的时候,也是喜欢过摇滚,喜欢过崔健的。我相信,年轻的时候有过激情,成熟之后才会保持生命力。先生永远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兴趣点。我想,这是我最喜欢先生的地方。

大二下学期的某日,我在学位论文室里闲逛,翻出了先生的本科论文。竟然是清代的题目,竟然看到那些熟悉的人名,邓老师、荣老师、王老师,全都是一级的学生,顿感亲切,当时我还不知道那就是传说中的78级。也许人生是很奇怪的,我很难想象,后来这竟然成为我选择历史的原因,很难解释其中的微妙情绪。

大四我开始傻乎乎地奔走,希望免试推荐成为历史系的研究生,被拒绝之后开始准备考研。起初想考到先生的门下,但先生劝说我不要选择魏晋。当时我未能充分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眼泪掉了下来,先生无可奈何,叹一口气说:“你哭什么呀。”惊诧中添几许焦急,继而又很耐心细致地劝我。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所说的,只知道自己不能做他的学生。我们站在电教东门,竟然又下起雨来,我一边哭一边点头,后来看着先生骑着自行车在雨中往东门去了。之后,我学了元史,如今,我已理解并很感谢他当时的拒绝。

免试推荐和考研的两封推荐信都是先生写的,其实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我完全是历史学的外行,远未达到进入历史系读研究生的水平,先生只是因为我的兴趣和傻乎乎的坚持而努力帮助我。后来复试失利,打电话给先生,又哭得一塌糊涂;再后来调剂到民族大学,先生得知,很欣慰,说有书念就好。

图为阎步克老师极负盛名的著作《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先生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情形,发生在最初找学生纪录周先生晚年的一些想法,打算申请的学生到未名湖边集合时。阎先生穿着破旧的牛仔夹克、一条灰色的很结实的布裤子(一边的裤腿卷着忘记放下来)、一双很破旧的短皮靴,扶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他脸色青白、瘦削,但笑容很温和,甚至有些羞涩。说话很慢,声音低缓。虽然我特意藏在历史系的学生们身后,先生仍与我打招呼。那天的情形,始终非常清晰。

先生曾说,我这样称呼他,让他想起燕园里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穿着旗袍在后面亦步亦趋的小女生。先生当然不是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至今仍一头黑发,但我还是只想称他为“先生”,以此表达我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史教学彰显人文魅力

北京大学电教313,中国古代史的课后,历史学系07级的本科生们总是围绕着讲台上的老师展开热烈的交谈。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历史与现实。这位老师不仅以历史人的睿智走在了学术的前沿,更以其谦逊与真诚赢得学生的爱戴。听过他的课的学生,不论是来自历史专业还是其它院系的,都会被他感染和吸引。他就是第二届国华奖获得者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

明媚的阳光穿过洁净的窗户,暖暖的映照着阎老师的半壁书墙。初见阎老师,藏青色外衣,深黑长裤,简单质朴而不失儒雅,伴随娓娓道来的淡泊与从容——现代儒者形象立刻呈现在笔者面前。


1
“教学相长的14年”
从1994年到2007年,阎老师所带领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小组已在对本科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通史教学中走过了整整14个春秋。阎老师说这是“教学相长的14年”。

对于1988年博士毕业后初登讲台的光景,阎老师记忆依旧清晰。“作为新教师,先从公共课上起。因为没有教学经验,第一堂课挺紧张,基本就照稿子念,效果不好,还出了一身汗。到了第二堂课,学生只剩下一半儿。随后我逐渐适应、逐渐放松了,课堂也活跃起来。”

如今,阎老师所开的课座无虚席,甚至过道和窗台上都站满、坐满了学生。一位历史系的同学说:“老师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内容广泛,同时注重学生专业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讲授时注重呼唤人文精神,申说学术规范,强化学术史和学术动态的内容,并通过增加原始史料的提供和分析,开展讨论等方式,这样就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启发学生的研究思维。而另一位选择阎老师所开通选课的同学说:“尽管先生所讲的这段历史年代久远,但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听到的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鲜活和亲切的。在阎老师的课堂上,他更加注重对大历史观的把握。阎老师常常会将很多历史学科之外的内容介绍给同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等其它学科对于历史的观点。他鼓励学生了解其它专业的课程,并且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历史。”

图为八十年代“四大导师”之一金观涛的成名作,这本书是将社会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历史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经典著作

阎老师非常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我的一些研究线索,就是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的。”对此,他表示,“科研的深入,有助于使教学内容处于学术前沿,这对北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尤其重要。教学反过来也会促进科研。教、学可以相长,上课是个再学习的过程。无论是通史课,还是专题课,每次讲课都有更新,往往就要查阅史料和论著。”教学效果的改进需要很大投入,对此,阎老师表示,“作为教师,应该付出,应该承担这种辛苦。”

2
课堂教学+PPT展示+BBS讨论
从2001年开始,阎老师开始制作中国古代史(上)一课的多媒体课件,开学后随即用到教学中,不久又制成网页,放在“博雅网”上。至今,他讲过的6门课全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其中的3门已经上网。

“我比较喜欢那些需要动手、跟电器有关系的东西。少年时就装过收音机,在军队时干的又是雷达兵。十多年前用上了电脑,随后就被吸引其中。后来开始制作PPT课件,算是在电脑与专业之间找到了一个接合点。”“当然,最初制作的PPT,在随后的授课中又不断发现可以改进之处。每一轮上课,内容都会有所更新,相应地PPT也要修改。把什么东西放在幻灯片上,如何表现才更鲜明、更醒目,才能跟内容更好地配合,都要经过长久摸索。”谈到此,阎老师也笑到,“此外,自己的‘唯美主义’倾向也过分了,有时只是为了幻灯片构图和色彩好看,就改了又改,若说‘十易其稿’都不为过。经常是屏幕前耗到早上三四点甚至四五点,胡乱躺一会儿,赶紧爬起来吃口东西,又去赶8点的课。

谈及PPT对历史教学的应用和效果,阎老师颇感满意。“现在的孩子都是看电视长大的,对图像的反应及其敏捷。对于现代学生的通史教学,必须考虑到现代‘电视’一代人的阅读欣赏习惯。”

PPT是图文并茂的,它所提供的照片、表格、书影、地图、示意图等,使很多单纯讲授难以说明的问题变得简单、明快而直观。同时,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们解读史料的能力。PPT课件能极便利地即时展示史料,这是传统的板书所达不到的。而且,讲授中还会不断出现古代人名、地名、官名及各种专业名词,学生不大容易全听清;但把它们在屏幕上打出来,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弊端,PPT教学无疑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和讲授节奏,记笔记变得困难了,不过这可以通过网页加以弥补。把课件上网,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听课时就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理解上了。

在教学中,阎老师还利用网上BBS这个交流平台,增加了师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同学们可以没有拘束,自由提问,畅所欲言。而且这种交流形式不受空间限制,有很多校外、甚至境外的学人参加讨论。阎老师认为,这种互动的交流有教学相长的作用,不仅对学生有益,还能够促使他去深究以前关心不够的一些问题。

网上,有这样一篇点击率极高的帖子,一位学生这样写道:“(阎步克)先生讲的课是非常精彩的,每次听完都让人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先生做的课件也很漂亮(他可是电脑高手),而且开的讨论区很热,所有提的问题他都给我们解答。”

3
心无旁骛扎根学术研究
阎老师是78级北大历史系第一届中国古代史的学生。在告别了农村、军队和工厂的生活之后,能够加入北大燕园的生活,这让阎老师感到庆幸,他对生活和命运一直怀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在北大的课堂上,开始接触到各位老师,他们的道德文章令人景仰;在经历了“文革”造成的精神匮乏之后,图书馆里的浩瀚书籍让他惊叹世界之大;北大的自由空气,使人耳目一新。在四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阎老师时选择了继续读书。“我喜欢单纯清静的生活,于是参加了考研,以便能在这个美好的校园里多待上几年。”

师从田余庆先生,阎老师说是让他一生受益的选择。田先生的师风、师道、师德,给他的各位学生们无形的感染熏陶。阎老师最初是被田余庆先生所开的《秦汉史》和《魏晋史》课所吸引。“田先生讲课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对各个史实间关系的分析和解释,细腻深入,匠心独到,非常引人入胜。”由此,阎老师进入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领域。

阎老师1988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留任北大,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从事科研与教学至今。“做讲师那会儿,一家三口挤在29楼的学生宿舍里,用一个煤炉子做饭。炉子经常坏掉,就得骑车到西单的维护点去修。回头来看,那段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但当时却没怎么觉得艰难,因为上大学之前做过知青、当过边防军,艰苦惯了。”

图为田余庆先生

阎老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史。上个世纪史学界偏重古代史研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状况不知梳理了多少遍,要想再出成果比较困难,但他做到了,其中的枯燥和艰辛不是一般人能忍耐的。看着阎老师的学术成果简介,著作、译著丰富,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他在谈起自己的学术道路时,心平气和,自称“勉为其难,尽力而为”。史学研究不仅仅靠天分,更重要的是勤奋加思考。其中的乐趣也只有那些爱思考的人能够体会。

4
与学生共同思考
阎老师下课后,往往有一堆同学围着问问题。一位学生曾这样评价阎老师的随和,“每当下课后,看到他面对学生各样古怪刁钻的问题依旧谈定从容,每当望着他解答问题时那双真诚和谦逊的眼睛,每当回望他解答完所有问题才放心满足地骑车远去的背影,心中油然生出莫名的感动。”

阎老师的一位研究生这样回忆师生讨论的情况:“如果有时间,基本是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每次由一个学生提交一篇习作,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相关主题,互相激发。很多时候,闭门造车会造成思路堵塞,经过一番讨论,也许以前不明白的问题就明白了,或者知道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如果哪位学生的发言中有思想的闪光,他会立刻抓住,予以鼓励,并推敲发挥。阎老师也把自己的文稿提交学生们,让他们评头品足、尽力挑错儿。“2005年暑假,他在以前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写出了近7万字的文章,每写完一部分,他就会发给我们看,让我们提意见。暑假期间,老师都这么辛苦地干活,而且效率这么高,大概学生都不会无动于衷吧。”

阎老师思绪非常广泛,喜欢和同学们一起闲扯天下事。“天南海北地闲聊,让思绪自由自在的驰骋,我觉得对研究很有帮助。宇宙是统一的,事物之间也是联系的,经常是可比拟的。有时我很想知道三五百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除了看书之外,甚至还为此去下载科幻片,试图获得一点灵感。”阎老师笑着说:“这也许会让人发笑。不过我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儿的,属于漫无边际、东拉西扯型的。”

5
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对话
关于“历史学科”,阎老师谈到,“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日益发达与普及,本科学习逐渐变成了一种素质教育。历史专业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训练,让我们通过回溯人类文明历程,而了解一种寻求知识的手段与途径,深化对生活与社会的理解。拥有这种素质,对未来职业生涯会有无形的帮助。”

阎老师说,现在的同学们进入大学总问自己学的专业有没有用。“实用理性”是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对一门知识非得要问它是否“实用”或“有用没用”,中国人是很容易提出这类问题的。若不是从“实用”,而是从“史学对人类生活是否有意义”这一角度提问那么还有另一些回答。“历史知识是好的。史学是许许多多学问中的一种,它也跟各种学问一样,使我们聪明,给我们快乐”。
图为阎步克老师的著作《波峰与波谷》

在阎老师看来,史学仅仅是一门学术。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史学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社会中确实是永恒的。这魅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说,了解历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他认为,不要把历史学习看成就业求职的培训,在北大历史系学习不该如此。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

一生中有若干年在大学渡过,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对话,是值得珍视的机会。历史系的四年时光,你不会毫无所得。这是阎老师给所有历史系学生们的寄语。

浩浩 编辑 / 梁时 校对

你是否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却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那么快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与阎步克老师的沙龙吧。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通识经典 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阅藏知津 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 博雅沙龙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