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经典 | 现代“斯芬克斯之谜”——尼采政治哲学的解读和重估(上)

2016-12-14 赵敦华 通识联播


博雅哥说


本文回应国际学术界尼采研究的政治哲学转向,针对利奥·施特劳斯派对尼采“秘传”式解释的主观随意性,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此后作品为依据,分析尼采哲学“超人—追求权力的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政治底蕴,公示尼采后期激进贵族主义企图回归古代等级制的证据,最后对尼采在当代政治哲学争论中所起的重要影响进行批判性分析。


Vol.368.1

通识经典

现代“斯芬克斯之谜” 

——尼采政治哲学的解读和重估(上)


赵敦华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尼采: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焦点

尼采在19、20世纪之交时是德国文化光彩照人的名牌,但随后遭到纳粹的肆意歪曲利用,造成尼采污名化的恶果。纳粹御用文人把尼采的“超人”等同为日耳曼的“金发野兽”,把“权力意志”等同为第三帝国的毁灭暴力和侵略野心。希特勒对尼采作品一无所知,却摆出“哲学家元首”姿态三次拜谒尼采档案馆。德国一些学院派哲学家明白,纳粹宣传的根本不是尼采的真相。洛维特、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先后对尼采哲学进行生存论、形而上研究,考夫曼和巴塔耶也分别在美国和法国对尼采作“去政治化”解释。这些解释影响深远,纯哲学和“去政治化”解释代表了“二战”后尼采研究的主流。


在此期间,存在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解构主义者纷纷从心理学、美学艺术、符号学和修辞学等角度解释尼采。这类批判的模式是否定,比如,否定启蒙理性(阿多诺),否定日常生活的平庸意义(加缪),否定起源同一性和现存体制规范纪律(福柯),否定对生命欲望冲动的压抑(德勒兹),否定文本阅读中心意义(德里达)。在“否定”的解释模式中,尼采哲学在认识论上被解释为用内心体验实在的心理透视,在本体论上被解释为大化流行的生成流变,在价值论上被解释为个人的积极虚无主义,在美学上被解释为艺术和语言创造的独特个性。这些解释虽然有反抗极权主义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指向,却很难为任何政治制度奠定哲学基础,甚至不能为特定的政治理念的实现提供一个稳固的方法论指引和保障。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时,尼采研究出现了“政治哲学的转向”。这个转向的一个契机是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美国政府在中东和阿富汗发动战争,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对。自由主义阵营的彼得·莱维纳(PeterLevine)、沙迪·亚朱瑞(ShadiaDrury)、尼古拉斯·塞克诺斯(NicolasXenos)等人批评说,利奥·施特劳斯及其弟子是“秘传”尼采的小派别[1],旨在恢复贵族制和马基雅维利主义强权政治[2],企图为美国政府和政治保守派诉诸美国全民族德性和捍卫西方价值观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3]施特劳斯弟子引用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一文最后把古典政治哲学作为现代民主制的资源[4]98,以证明施特劳斯超越了现代左右两派的对立。这样的辩解苍白无力,因为施特劳斯一向把尼采当作“现代性批判”和“自然权利”“自然秩序”“自然社会”的知音。



图为尼采


施特劳斯的尼采解释可谓三次“变形记”。其一,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一文中,尼采被视作第三次浪潮的代表者,他那“与自然结合和共存的赐福生存感”摧毁了前两次浪潮的秩序理性和历史感[4]94,又把“永恒回归”学说设定为超人统治的自然秩序的必要条件。[4]98其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讲稿”在历史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张力中,把尼采解释为主张“自然秩序”的现代代言人。施特劳斯认为“按尼采理解,自然归根到底是追求权力的意志”,而自然的最终基础在于“永恒回归和对自然秩序真诚关切之间的关联”[5]140。最后,在“关于《善恶的彼岸》草案的笔记”中,尼采在该书“序言”中指向柏拉图的锋芒被扭转成柏拉图式的“哲学化的诸神”,尼采的“未来哲学家”被说成“天生的统治者如拿破仑、阿尔西比德和凯撒”[6]184,又把尼采提及的“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和恩培多格勒”说成是与“学者”相对立的哲学家榜样,[6]187尼采所说的“自然人”或“被救赎的自然”则被解释为作为人的目的和本性的完全国家。[6]18这个笔记勾勒的要点,如秘传的柏拉图化哲学、反现代民主、否定人生而平等、权力意志对自然的塑造、新宗教的哲学化、未来哲学家超越时代的政治设计,与其说是《善恶的彼岸》草案,不如说是施特劳斯本人的思想大纲。


与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争论同步,尼采研究的专家也围绕贵族制还是民主制的问题展开争论。2007年尼采学会第16届国际大会以“尼采与政治”为主题,随后出版论文集《尼采,权力和政治:重新思考尼采的政治思想遗产》。学者们争论的问题包括:尼采是政治思想家,还是反政治的文化哲学家?尼采的政治主张是坚持贵族制,还是坚持自由、公正和自我完善等民主制的核心观念?尼采对社会契约论和同时代英国社会政治思想的批判有何现实意义?尼采与海德格尔和施密特,以及阿伦特和罗尔斯等人的思想有何关联性?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提出的“未来哲学家”和“大政治”究竟意味什么?[12]1-33这些问题现已成为尼采研究的热门话题。可以说,21世纪出版的尼采研究著作再也不能“去政治化”了。


  解读尼采政治哲学的方法论问题

在各家各派的争论中,与尼采研究学者以尼采全集大量资料的文本分析为依据的严谨学风相比,施特劳斯学派解释主观随意性的缺陷非常明显。他们往往用尼采风格的神秘感和“秘传”来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施特劳斯依赖的主要文本是《善恶的彼岸》,他认为这本书是“尼采最美的著作”,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更能体现柏拉图式秘传。[6]174而施特劳斯弟子斯坦利·罗森的《启蒙的面具》用施特劳斯传授的方法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据罗森说,该书风格是“双重修辞”,表达了尼采摧毁现代性的两个层面:在公开或通俗(exoteric)层面,尼采对大多数人说话,把他们推向否认生命的虚无主义,使他们自我摧毁;在秘传(esoteric)层面,尼采对少数人说话,赋予他们创造新人类使命。[8]280-282施特劳斯追随者朗普特说:“秘传作家尼采的目的在于帮助以新的方式理解旧的秘传艺术”“旧的秘传艺术”即所谓柏拉图的“传统的哲学秘传相信高贵谎言”“吁请道德诸神作为道德奖惩的担保者”[7]5。而“秘传”的“新的方式”则是“现代性批判”。朗普特说:“《善恶的彼岸》的政治使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阻遏现代民主启蒙的目标,即历史的终结⋯⋯另一方面,确立哲学的利益,因为哲学的利益有理由被看做‘人类最高利益’”[7]4。



图为尼采所著《善恶的彼岸》


尼采向来自诩并实践“理智的真诚”,及其憎恶故意或下意识(“无辜”即德文Unschuld)公然撒谎。没有偏见的读者都会看到,尼采虽然大量使用隐喻和格言、诗歌等体裁,但他的核心观点爱憎分明,从不含糊。尼采在《敌基督》中写道:“只要有墙,我就会写上对基督教的永恒控诉,我拥有即使盲人也能看到的字母。”[11]309这样的写作风格也适用于他的后期著作的政治主张:人的不平等,等级制的天然合理性,高贵、征服、残酷无情的“超人”或“未来哲学家”形象,这些都跃然于纸上,写得“即使盲人”也能明白。只有那些想说而又不敢说尼采话的人才会说这些观点是“秘传”。固然,尼采思想有发展过程,其文本有多种多样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这些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比其他哲学文本更开阔的解释空间。但是,任何文本解释都有一个底线,不能违背文本作者写下的明白无误意义,不能推卸文本对后世造成影响的责任,也不能以作者原话为由隐瞒解释者自己的观点和责任。德里达把尼采的风格作为文本意义“延异”和“撒播”的范例,但最终在《友爱的政治学》中认识到,尼采的修辞缺乏“他人”伦理学。德里达说,尼采的呼唤中“‘我’、‘他们’、‘我们’和‘你们’这几个人称代词的屈折变化和反身变化”“这个我本身(也就是尼采)所特别予以强调的是它的责任,它必须回答的责任”,同时,作为尼采的解释者和守望者的“我”对他者也负有责任,“对领会这一切并且在这一切的存在面前(在我面前、在他们面前、在我们面前、在你面前⋯⋯)的我,我也感到有责任。”[13]57


本着对尼采文本和读者负责的态度,本人对尼采政治哲学的真实意愿、对他的影响和不同解释者的分歧,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评估。


  “人是不平等的”:尼采如是说

尼采早期和中期并不特别关注政治,虽然这个时期著作关心的艺术、文化、科学、生理学、宗教等话题带有同时代政治烙印。他的政治哲学雏形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得到充分呈现。“人是不平等的”在全书中比比皆是。也许有人说,这些格言未必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尼采哲学公认的核心思想是“超人—追求权力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trilogy),文本证据表明,这三者使“人是不平等的”流俗观点获得政治哲学的底蕴。



图为尼采所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先说“追求权力意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34章“超越自我”中说:“只有在有生命的地方,那里也才有意志:可是这并非追求生存的意志,而是如我所教,追求权力的意志(derWillezurMacht)!”1[9]130注意:尼采把追求权力意志当作一切生物而不仅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原因。19世纪是达尔文进化论广泛传播的时代,尼采不可能漠然处之。对达尔文主义的纲领,当时流行两种概括:一曰:“生存斗争,优胜劣汰”;二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尼采的理解是前者,“适者生存”按照尼采术语即“追求生存的意志”,尼采认为这个术语是同义反复、没有意义的概念:“既然是不生存(Dasein),就不能有意志,可是,既已生存,怎能还想要追求生存哩!”[9]130在他看来,动物界弱肉强食、生存斗争都是追求权力意志,何况人类社会呢?


尼采更加强调追求权力意志是“命令”与“服从”“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他归结为三条法则:其一,“一切有生命者都是服从者”;其二,“不能听命于自己,就要受命于他人”;其三,“命令比服从更难”。第一条是人类社会必须服从“生存斗争”的法则。第二条是“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通俗地说:“不做铁砧,就做铁锤”(歌德语);“我为刀俎,人为鱼肉”(中国成语)。第三条“命令比服从更难”的困难之处有二:其一,“优胜劣汰”是追求权力意志的生死搏斗,“为了获得权力,他以生命为赌注。最大者的献身,就是冒险、危险、进行死亡的搏斗”[9]129。就是说,“优胜劣汰”是权力的砝码,只有强者才能成为命令者,而弱者只能成为服从者;其二,强者面临逆向淘汰的危险,“命令”和“服从”的关系会发生颠覆,因为“弱者通过隐蔽的小道偷偷进入强者的城堡,一直钻进强者的心脏,在那里盗取权力。”[9]128


第三条法则看似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主奴关系是每个自我意识要求承认自身的生死搏斗,胜则为主,败则为奴;黑格尔也认为主奴关系后来发生颠倒,奴隶变成主人的主人,主人变成奴隶的奴隶。尼采与黑格尔的根本分歧在于,黑格尔认为主奴关系颠倒是奴隶劳动塑造的文明,由此开始了自我意识和世界精神的进步;而尼采则认为,奴隶对主人的嫉妒、仇恨和报复造成人类生命的堕落。


尼采相信,命令和服从关系在“前道德”时代曾是美好和谐。他说:“从前,各个民族把一块刻着善的石版悬在他们自己的头上。在上者想统治的爱,在下者想顺从的爱,两者结合在一起,给他们自己创造出这样的石版。”[9]63但是,基督教道德颠覆了尼采心目中的和睦社会。《论道德谱系学》描述犹太—基督教成功地用“奴隶道德”取代“主人道德”的心理—历史过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描写的历史图景则是,“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价值重估颠倒了符合生命本质的法则,“善”和“恶”、“真”和“假”成为“种种影像和幻影”,导致虚幻价值相互对立的“最高的斗争”[9]110,最终导致价值虚无主义。


虽然价值的“最高斗争”和虚无主义的原因是虚幻的,造成的后果却是社会危机和人类灾难。尼采认为,基督教传统自身中孕育出毁灭自身的“怪物”——“末人”。“末人”的价值观是“人人平等”“反对一切有权力的人”。在尼采看来,用“争取平等的意志”全盘彻底否定了“追求权力的意志”,完全违背了生命法则,因此造成了人性彻底败坏,人类全然堕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看到世人被割成碎块零落分散,像在战场上和屠宰场上一样,这对于我的眼睛真是一大恐怖。当我的眼睛从现在逃往过去时,看到的也总是同样情况:碎块和断手断脚和残酷的偶然——可是没有任何人!”[9]158-159



图为尼采所著《论道德谱系学》


再说尼采的“超人”的政治哲学意蕴。


在“前言”中,“超人” (Übermench) 的主要意义是未来的人性,完成了的整全的人,“下行者(Untergehende)”“前行者(Hinübergehenden)”“绳索”“大地”和“大海”等比喻,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寓意;第一部中走向超人的“创造者的道路”可以理解为是孤独的、艺术的激情创造,无须附加政治指涉。但是,“前言”和第一部同时暗示,“超人”是高于现在人类的高级种群。比如,“从前你们是猿猴,就是现在,你们比任何猿猴还更加是猿猴”;再如,结婚的功用是“向上(hinauf)”的“繁殖(pflanzen)”,“创造一个更高的肉体(EinenhöherenLeib)”[9]75。又如,“我们的道路是向上走从这一类型(derArt)到超类型(Über-Art)”[9]81。到第二部结尾处,人性彻底败坏。“超人”的意义于是由第一部中“未来的人性”变形为第三部中“最出色的兽性”。第54章“三件恶行”把“肉欲、统治欲、自我中心(Selbstsucht)”[9]218作为评估人性的砝码,这三件恶行来自“从事劫掠的猛兽”。尼采进行了两方面的评估。一方面,按照“生存斗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人已经从一切动物身上夺取了它们的优点”“人乃是最高级的猛兽”[9]249。在此意义上,“人性本恶”这个“一切大贤”的话,所言不虚,[9]347另一方面,按“超人”的新价值来评估,人“应当成为更好的猛兽,更出色,更聪明”,他们的“劫掠欲”将像超出人类之上的禽鸟一样,飞向高处,轻松而快乐。[9]249


在尼采看来,人性的弱点不在于掠夺欲和统治欲的残忍、凶猛和任性自如,而在于“人对自己也是最残忍的动物”“悲剧、斗牛、钉上十字架,直到如今,都成了人在世上爱看的乐事”[9]260。尼采的逻辑是:与其让“善人和义人”把人的恶性内在地转向自身,不如让人的恶性加诸外人外物;外向的恶是强者的自然天性,而内向的恶则是弱者发明的文化。据此,尼采如此表达超人的强权统治:“最好的一切属于我的下属和我;如果不给我们,我们就夺取:最好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强的思想,最漂亮的女人!”[9]343


超人的统治需要乃至依赖政治立法。第三部描写查拉图斯特拉登上山巅,以超人姿态颁布“新的法版”,号召打碎“古老的法版”。新旧法版的根本区别是“最优秀者”的统治还是民众的统治。尼采满怀深情地追忆:“哦!怎不令人缅怀那个幸福的遥远的时代,那时,一个民族自称:‘我要做其他民族的统治者!’因为,我的弟兄们:最优秀者应当统治,最优秀者也想要统治!在与此教育相异的地方,那里缺少最优秀者”[9]248。尼采强调:“人类社会——一种试验,不是什么‘契约’!驳倒,给我驳倒这些软心肠和半吊子人物的这种言论吧!”[9]251就是说,近代以来政治哲学主流“社会契约论”承认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在尼采眼里,这不过是基督教传统(“软心肠”)和末人(“半吊子人物”)的言论。



图为尼采


最后,让我们看看“永恒回归”的政治哲学指涉。


尼采从来没有为“永恒回归”的“学说”提供一个完整版本。第46章“幻影和谜”中的初版带有尼采人生经历的色彩,无须做政治哲学的过度解释。第57章“康复者”描写查拉图斯特拉立法之后,“像死人一样”昏睡“七天”。守在身边的“宠物”说的“永恒回归”版本不合查拉图斯特拉的心意,因为它们没有解决尼采政治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超人的立法是对“我的弟兄们”说的,他要求这些“最优秀者”和“高贵者”从“许多贱民身边走开“”走你们的路吧!让民众和诸民们(VolkundVölker)走他们的路——当然是黑暗之路”[9]248。然而,黑暗之路也是永恒回归:“哎,世人永远回归!小人物永远回归”“最渺小的人也永远回归”[9]261。这意味着,无论人类制度如何变化,掌权者总是小人物乃至最渺小的人,超人立法沦为空谈,这是尼采最感“恶心”之处。


尼采认为,人类政治是寻求“谁能发号施令,谁能服从”的“长久的探究、建议、失误、学习和新的试验”[9]251。以前的试验都失败了,超人的立法需要在现代社会中的优秀者和高贵者中做一番试验,才能判断未来的超人统治有无成功的希望。这些被选作试验对象的人被称为“高人”。高人不是尼采心目中“最优秀者”,他们只比民众相对优秀和高贵,高人是古代“高贵者”的子孙,但在末人当道时代,已经失去高贵地位。查拉图斯特拉希望他们恢复能与他们过去地位和名望相应的高贵,激励他们“踏着你们祖先的德性已经留下的脚印走去吧,不是你们祖先的意志跟你们一同攀登的路,你们怎能想高高地登上去呢?要做长子的人,当心不要也做末代子孙!”这里所说的“你们祖先的德性”指古代主人道德、“爱好女人,烈酒和野猪肉”的祖先。被末人击败了的贵族,“像一只老虎,有跳成功”[9]352,尼采希望这些高人能够继承祖先的高贵,出色地把握统治艺术,再也不会失败,从而实现高贵者的“永恒回归”。


但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试验失败了,高人全都在香烟缭绕中向驴子顶礼膜拜。“驴子”是耶稣进耶路撒冷当王的坐骑,尼采说,驴子是只会发出“咿-呀”赞同声的“正宗的猪猡本性”[9]226。高人们的“驴子节”[9]380-382既是唤醒死去上帝的旧宗教,也是皈依末人统治的新宗教。查拉图斯特拉最后不得不承认“:我还是缺少我的真正的人。”


《查拉图拉如是说》是一部悲剧,虽然加了一个乐观的尾巴:在“狮子来了,我的孩子们走近了”的预兆中,查拉图斯特拉再次下山了。但是,如果连高人都不能接受超人的立法,谁是“我的弟兄们”?“我的孩子”又在哪里?


香怡 编辑  /  钰涵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通识经典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阅藏知津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 博雅沙龙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