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专题报告纪实

2017-08-23 通识联播 通识联播

博雅哥说


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的专题报告部分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来自十所高校的十位专家分享了有关通识教育的工作历程与心得体会。


Vol.540.2

讲习班

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专题报告纪实





8月22日下午14时,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的专题报告部分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来自十所高校的十位专家分享了有关通识教育的工作历程与心得体会。专题报告共分为上、下两场,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老师与贵州大学副校长向淑文老师分别作为两场的主持。


图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


在第一场专题报告中,武汉大学通识中心主任李建中老师最先发表了题为《大学:通天下之不通》的报告。报告从先秦诸子以来“大学”的古典含义讲起,反思并重新解读了近代作为“university”的“大学”的教育目标与精神理念,指出大学精神在“元典”(也就是经典作品)、“博雅”(六艺)、“会通”(全面的通达)这三个方面都具有相通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李建中老师也指出,现代大学身处在理性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往往容易被肤浅的“横通”所蒙蔽而不追求“融通”的知识。同时,通识教育所要求的教师资源等条件超出了现实状况的允许。这些都给通识教育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报告的最后,李建中老师借孙中山先生之言鼓励在场的同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随后,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主任梁美仪老师以《建设优质通识课程的元素》为题,分享了她从事通识教育十多年以来,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宝贵经验。立足于港中文卓有成效的书院式课程建设,梁老师指出了四点建设优质通识课程所需的元素,分别是,校方的支持和投入、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廓清与目标的确立、参照目标对相关课程的建设以及校园文化与社会风气的建设。而在这四点以外,对学生和课程的素质审定机制也十分的重要。


在梁老师之后,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院长以《勿忘初衷》为题,结合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台湾政治大学博雅书院的建设实例,对当下的通识教育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钱老师提到,一个学生在大学所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到他未来几十年的工作与生活。而通识教育的挑战在于,我们需要在只有十几学分的范围内去弥补一百几十个学分专业教育的不足。因此,通识教育不能只是文科理科之间的一种简单的互补,而必须真正实现“文理兼通”——完成这项任务则需要建设跨院系、跨时空的博雅课程。行远书院还通过选拔学生充当课程助教的方式促进选课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讨论局面。正是因为行远书院以博雅为理念,以教授为灵魂,虽然只成立了短短两年,钱院长与他的同仁们已经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绩。


贵州大学校长助理、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则同与会代表们分享了贵州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张老师着眼于贵州大学的通识教育发展与建设历程、通识教育理念,介绍了贵州大学的“全校通选课模式”与阳明学院对通识教育进行的探索工作。通过课程、社团、讲座等多方面的共同构建,阳明学院形成了一整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生导航体系。


在第一部分专题报告的最后,汕头大学教务处长蔡映辉老师也从自身角度,详细介绍了汕头大学以训练与整合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为宗旨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领域:公民与社会、文化与价值、科学与科学方法。蔡老师还和我们着重介绍了其中的《汕大整合思维基础》课程与公益类课程。


图为贵州大学副校长向淑文


下半场的报告则由贵州大学副校长向淑文主持。下半场的首场报告是由吉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瑞教授带来的《开放环境下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王老师从对通识教育改革问题的背景思考入手,着重分析了在吉林大学自身育人理念的背景下,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吉林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道路。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中,吉林大学通过国际课程、慕课课程等方式,引入外部竞争以促进课程质量提升。而在这样的开放环境中,如何把握未来教育的方向则成为了吉林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关切。


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陈舒华教授则给我们带来了题为《通识的艺术》的报告。陈老师从其钢琴教授的身份出发,指出通识教育的“通识”所指的不只是各种各样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也就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厦门大学正是通过一些充满趣味与艺术性的课程,以讲座与课程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体验与互动式的课堂之中。


在陈老师之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杨建科教授作了题为《大类招生背景下通识教育探索》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从2015年开始全面推行大类招生,而这为通识教育的培养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而西安交大则将其落实在通识课堂与书院建设结合的模式之中。提升课程质量,提高课程内涵也一如既往是这里讨论的焦点。


随后,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通识教育探索》的报告,从经济管理领域的学生培养角度出发,将不同类型的学生个性化设置学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而极为严格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与审查机制,则为课程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一位带来报告的老师是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教授。董教授指出农业教育的发展与通识教育之间紧密相连,“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农业特色”是南京农业大学对农业通识教育的理念。“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限于自身特色,容易陷入地方性的狭隘视野之中,而通识教育恰恰要求现代的农业教育从国际化、跨学科的角度去解决地方性的农业问题。


图为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强世功


在专题报告阶段结束之后,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强世功教授对本次大会作了总结发言。他强调了四点内容:


第一,大家对通识教育理念虽然有高度的共识,但到具体的理解又有很大的相同。大家都认识到要把通识教育的抽象理念落实到培养人的问题上,但通识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不同的学校必然会不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探索。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通识教育模式,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并不是为了给所有高校提供一个统一的模板,而之要为这些不同模式的探索、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第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在原来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既要看到传统专业教育体制给通识教育带来的障碍从而改革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但也必须要看到专业教育所提供的优势,问题在于怎么把大学院原来的专业优势转化为推动通识教育的有利资源,这才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通识教育发展必须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在如何具体“结合”这个问题上做文章。


第三,通识教育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建设,这就从过去简单扩大知识、增加人文修养的素质教育课程转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强调通识教育绝不是通俗教育,而必须以专业的态度严肃认真地阅读经典、思考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思考国家和人类文明的未来。


第四,通识教育的建设必须同时调动学生、教师和行政三方面的积极性。必须调动学校最好的老师凝聚起来,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并积极开设最好的通识核心课课程,从而吸引并走优秀的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由此形成阅读经典、传承文明、思考并讨论宇宙人生问题的大学氛围。行政系统也要从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从懂管理转向懂业务,懂通识教育。只有调动起三方面的积极性,才真正激发出整个大学的活力和潜力。




凌峰、钰涵 供稿 / 香怡 编辑  /  东宇 校对


通识联播,精彩依旧继续

 通识经典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阅藏知津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 博雅沙龙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