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大纲 | 朱青生《艺术史》十年教案

2017-10-05 通识联播

Vol.561

课程大纲

朱青生《艺术史

十年教案


博雅哥说


朱青生教授开设的《艺术史》是北大的热门通选课。2014年暂别一年后,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朱青生教授连续讲授十个专题,包括“爱欲”“生死”“区别”“秩序”等,每个专题又分为10-15讲。

博雅哥今日为大家特别推送的是《艺术史》课程的十年教案和导论的节选内容,包含了朱老师对艺术史的宏观理解。


开课院系:艺术学院

授课教师:朱青生

学分:2

教师介绍

授课教师

朱青生

 

朱青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专业(硕士),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博士)。任教于中央美院(1985—86年)和北京大学(1987年至今)。从事现代艺术创作,学术专业为汉代美术研究。现任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汉画研究所所长、《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中国网专栏作家。


课程简介

 


艺术史连续讲授十个专题,每个专题14-15讲,以此对世界艺术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呈现,揭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的差异,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此课程不设先修课程,每年在秋季学期开设一次,首讲导论说明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并说明本次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结构关系,末讲总结本次内容的问题指向。


艺术史导论节选


今天我们开始讲艺术史。从今天开始我要连续讲十个专题,每个专题讲10-15讲。


对我们来说,艺术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史?这个问题说起来非常复杂,因为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是艺术,其实就没有艺术;艺术如果是可以定义的,一定不再是艺术。因此“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今天只能追问,而没有确切的、固定的答案。


什么是艺术史呢?艺术史又是对这样一个具有创造和自我否定的活动进行不断地观察和研究的学问。如果我们能够把艺术史说得很清楚,也就不再是关于那个无以定义的艺术的学问,所以艺术史是不构成科学的一门科学,是一个奇异的学问。如果研究对象真的没有确定性,当然也就没有了建立所谓“学科”的基础。然而,讲授艺术史,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一个假设的定义,定义只是我们对艺术史的设想,事先将设想的框架交代清楚以后,大家就知道我怎么来安排这个课程。


艺术被看作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活动,艺术史记录和解释艺术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起构成一种配置关系,而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阶段,这样的配置有所不同。因此,世界不仅有一个艺术史,而且是有多种艺术史。2016年在北京召开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Terms,旨在讨论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艺术和艺术史。由此将进一步揭示和发现不同的艺术的定义本身就对应着比较复杂的配置关系,而我将要陈说的艺术到底同哪些配置并列呢?


在此首先要清楚地告诉大家我所采取的办法,以便于大家沿着一种方式进入理解,并且反对、批判而穿过和越过这种方式以获得自己的理解。如果在我们共同的讨论中,各人能获得自己的理解,这恰巧是艺术史这“不构成科学的一门科学”来开拓人的创造性和建造一种新的人性的目标之所归,因此艺术史课程并不是要教授给大家怎么来理解艺术,而是要通过对艺术的讲解,使得大家建立对艺术自我的理解,这便是构建一套方法的初衷。


图为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对我来说,艺术史是一条通道,而不是对于艺术本身的历史陈述。


它当然可以是对艺术本身的历史陈述!历史上有过很多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还有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我们可以看希腊,看汉朝,了解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灿烂的人工遗迹是如何被创造,又是如何影响着人。这一定是愿望所致,但是艺术史的功业不仅如此。现在我们所讲的艺术史,实际上通向了更宽阔的方面,透过艺术这个活动,亦即人性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配置,能够解释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其实找不到根本,也不可能完全地被研究,对于人类来说,本体是无尽的黑暗和永恒的沉寂,但会在不同的事物中间变现出来,呈现为形式,尤其是艺术,因其通达本性和本质,在艺术中变现出来的形式是如此的灿烂、光辉而富有魅惑,使人关注此事。别事有人关心,有人忽视,艺术极其容易吸引人们,对这样的一个变现的结果,一个形式化的存在情为之动而令人神往。经由对艺术讨论,作成艺术史学科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触及和揭示,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方式。如何作为?首先要求将所说的人性的形态做一些方向上的区分。


一般来说,人的整体具备人性。人性之意,即作为人,除去和其他生物和生命所分享的特性之外,一定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的特性,而这些特性过去的不同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之归结成“精神”,可以含蕴于个别肉身,可以飘摇于俗世之上。而人类的精神活动根植于人的本性不同方面。人性的本质貌似一个整体,但是被人的有限而偶然的生命能力意识和认知,显现出诸多后果。后果是人类的自我感知和认识,知之者则为可知之者,不知者视为不可知之者,况且更多的是起千万代人于历史与沉积之下,也不知何为不知。日常接触、历史所及,便是人生的精神所变现出来的可以被而且能够被意识和认知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结果历来引人特别关注:一个是科学,一个是思想,还有一个就是艺术。有时会将之放在一起陈说,乐意把一个人具有的多重的因素的综合成绩,作为衡量其人格的高低程度和人的文化素养多少的标准,殊不知科学、思想和艺术本身有时并不相容的,虽然归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有人性从而在这三个结果中各擅其能,但是未必每一个体都具备全部人性,如上所说,人性的全部是一个整体,既包含了科学,也包含了思想,还包含了艺术,但是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甚至在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共同的集体身上,人只能“分有”其中的部分。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呈现人性的全体,迄今为止的全部文明也没有将人性变现完毕,经常所遇到的情况是有些人在有些点上特别优秀,出于一种天赋,遭逢一种际遇,致使他\她的最终成果和结果显现得杰出而光耀。


图为泰奥多尔·居丹的《肯特海滩》


讲授艺术史还是要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做规划,这样才能够在解释局部问题时便于联系全体陈述,否则就无从说起,也挂漏太多。现在便来讨论此事,将之用100到150个题目条分理析地分而论之。


“本性”到底是什么?对此本体问题有一确定,定作“无有的存在”,文章性质所限,不在此论证。这个“无有的存在”说起来太长,僭造了一个字,上面是半个“无”,下面是半个“在”,这个字读音取“无有的存在”第一字“无”之声母,后一字 “在”之韵母而读作“wài”,字典未收,只是代号,代号就是把复杂的东西标示出来。作如此标示的作用是想把本体问题悬置起来。在此次课程中不讨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的问题,只讨论在艺术上这样一个虚无的“无有的存在”如何实现为我们的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生活和生存。


艺术史是一条通道,是将艺术史的问题直指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世界和自我的生存是如何从一个“无有的存在”变现出来,也就是解答“有生于无何以实现?”“有生于无何以完成?”的问题。这个问题出自中国古代,但是古人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论证,只给出一个命令:“有生于无”。怎么生?并没有非常清晰和严整的论证过程。我们不能回避论证,当然不知是否有效,也许我整个这十年的艺术史课程就在论证这样一个道理。



艺术史十年规划


“我-我”:“爱欲”“生死”

“我-他”:“区别”“秩序”“超脱”

“我-它”:“环境”“品类”

“我-祂”:“神祇”“圣所”“无有”


爱欲

艺术作为生命本能的显现,这种显现会在情欲和色相中成为人的生命活动中意识最为强烈、快乐的程度最为急迫、形式感最为美好的部分。


图为波提切利的《春》


生死

艺术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终结具有急切的关怀,并由此产生了长生和超越的种种想象和幻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留念和对青春的贪求,也因其对死亡的自然规律的深切理解而产生了永恒和超越的设计和理想。


图为克里姆特的《生与死》


区别

艺术将人间的对立和差异作为自我呈现的动机和目标,这种构成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冲突因素通贯古今,同时也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隐晦的表达。从个体到集体之间的竞争和超越以及对于凌驾和压迫自我的他者寻求公正与平等的诉求,也会诉诸于艺术形式来显现人的荣辱的状态。


图为戴维斯的《运河旁的房子》


秩序

艺术在人间的差异的状态之下建立着各种想象和社会的图景以建造一个理想的世界,并且将世界中的各种秩序设计为完美的状态,并且把人类的政治理想在细节上做了规划和程式,试图以各种秩序将人际关系间的差异和社会矛盾找到一个解决的设想。


图为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超脱

在人类之间的矛盾和竞争被部分解决和总体控制的秩序中,每个个体的特点和每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需要受到统治和控制、检验和压迫。借助艺术,人们表达个性和自我的独立性,并希望通过艺术中的自由来弥补在政治、思想和知识中的规范和合法的状态。


图为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环境

艺术将人的环境作为自我生存、依赖的对象,也作为自我观察所感受的对象,并将之用自然的方法加以保护和保存,或者将人为的方法对之进行改造和设计,由此将人为的环境变成风景和虚幻现实。这个部分不包裹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的设计。


图为梵高的《麦田的收割者》


品类

艺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所依赖的物质对象有着极大的关注、审视和描摹的需要,从而将作为对象的事物变成了作为认识的事物和观看的形象,并且将之变成自我炫耀和精心收藏的对象。


图为法常的《六柿图》


神祗

艺术参与了对神圣的确定和归结,以对强大而超我力量的对抗、征服、鄙视、顺从、谦卑、谄媚和供奉来完成了人和神的关系,并为这样的力量制造了很多偶像与象征,最终将政治与宗教的终极理想呈现为完美的图画。


图为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圣所

在神圣和理想设定之后,因为信仰而进行仪礼和法术的场所,因其神圣而庄严而呈现为奇异而华丽。


图为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无有

艺术最终体现为人与自我的最高理想之间的超越和显现。



郑林 编辑 / 秋阳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六点准时播报

通识经典 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通识讲座 丨 博雅沙龙 丨 讲习班 丨 阅藏知津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