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个日子与一个永州人密切相关!

2017-12-13 永州焦点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确定了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两个日子都与一个永州人密切相关。他就是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





 唐生智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继续向中国首都南京挺进,随后爆发了南京保卫战,最终南京失守并随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在南京保卫战中,中方的军事指挥官是湖南东安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1889-1970,民国将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1937年的唐生智已经数年远离军事生涯,当时他担任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总监这样一个闲职,据说唐一直郁郁不得志,经常称病不参加会议。


▲ 27 49756 27 13764 0 0 9827 0 0:00:05 0:00:01 0:00:04 9824span> 南京保卫战



那么因多次反蒋而遭闲置的唐生智,是如何成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呢?


许多人均回忆,唐生智同大多数将领相反,不但极力主张死守南京,而且几乎是“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了保卫南京的重任。


据李宗仁回忆:


上海会战失败后,(蒋介石)委员长乃约在京高级将领和德国顾问商讨南京应否固守的问题。……委员长首先问我说:“敌人很快就要进攻南京了,德邻(李宗仁)兄,对南京守城有什么意见?”我回答说,我不主张守南京。……委员长再问白崇禧,白说,他极同意我的主张——放弃南京。蒋先生说,在他看来,南京为国府和国父陵寝所在地,断不能不战而退,他个人是主张死守的。接着,他便问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军令部长徐永昌。两人皆异口同声说,他们没有意见,一切以委员长的意旨为意旨。询及德国首席顾问,他也竭力主张放弃南京,不做无谓的牺牲。


最后,委员长问到唐生智,唐忽然起立,大声疾呼道:“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唐氏说时,声色俱厉,大义凛然,大有张睢阳嚼齿流血之慨。


委员长闻言大喜,说孟潇兄既有这样的义愤,我看我们应死守南京,就请孟潇兄筹划防务,担任城防总司令。唐生智慨然允诺,誓以血肉之躯,与南京城共存亡。死守南京便这样决定了。


当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军令部作战厅厅长的刘斐也有基本相似的回忆:


谈到守南京的问题时,唐生智主张南京非固守不可。他的理由是: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蒋介石明确同意他的意见。

 

 刘斐



需要注意的是,蒋介石是唯一明确支持唐生智主张的人。


但是实际上,唐生智同大多数将领的看法一致,即南京不可守,他本人更不愿守南京。


据唐生智回忆:


直到上海的部队将要全部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在中山陵园的住宅内,召开了一次会议,我也在座。他提出了守南京的问题,并问大家说:“守不守?”他自己又说:“南京一定要守。”我说:“我同意守南京,掩护前方部队的休整和后方部队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他说:“哪一个守呢?”当时,没有一个人做声。他说:“如果没有人守,我自己守。”我说:“……从前方下来的人中间派一个人守,或者要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守都可以。”蒋说:“他们不行,资历太浅。”又说:“再商量吧!”第二天,蒋又找我去。他说:“我们出去看一看。”到了复廓阵地一带,主要是看桂永清所指挥的教导总队的阵地。他说:“这个地势,应该有办法。”我说:“现在从上海撤下的部队伤亡很大,新兵多,没有几个老兵,任务是艰巨的。”我回家以后,就要参谋处赶快拟一个城防计划准备次日亲自送给蒋看,并推荐谷正伦、桂永清为城防正副司令,或再加上罗卓英为总司令。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卫戍南京之经过》)


关于讨论南京保卫战的决定,共召开了三次参谋会议,唐生智所讲的这一次应该是第二次会议,而上述李宗仁回忆则应该是做出最终决定的第三次会议。唐生智虽然在这次会议上附和蒋的意见,主张守南京,但唐建议由谷正伦等人来守,却并不切合蒋的想法。会后蒋带唐视察阵地,鼓舞唐的信心,实际上是暗示想让唐来守南京,但是唐则认为守城任务艰巨,依然想在第二天向蒋建议由谷正伦等人守城。但唐的建议还没来得及送到蒋的手中:


下午,蒋又找我去,对我说:“关于守南京的问题,要么就是我留下,要么就是你留下。”我说:“你怎能够留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他立即问:“你看把握怎么样?”我说:“我只能做到八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上海战事开始时,我又兼任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我能违抗命令,不守南京吗?加之,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这样来将我的军,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当时情况下,我虽患重病,还不得不担任守南京的任务。……南京我明知不可守,这是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的。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卫戍南京之经过》)


蒋的这些话把唐逼得没有了退路,唐只好接受了卫戍南京的“命令”!所以在第三次会议上,当蒋询问谁愿意守卫南京的时候,唐已经骑虎难下,只好大义凛然的“临危受命”!


其实,唐生智的这一事后回忆并非是自我辩解的一面之词,当时任教导总队副总队长的周振强在回忆中说:


桂永清在参加了一次军事会议后,对我和胡启儒、邱清泉说:“在会上,校长问大家谁愿担任守卫首都的总指挥时,连问三四声,都无人做声。后来由校长亲自到唐生智家里劝说,唐生智才勉强答应担任守卫南京总指挥的任务。”


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同时也是力行社“十三太保”之一的桂永清属于蒋介石的嫡系,他已经从某种渠道得知了其中的内情。


关于唐生智在第三次会议上的表现,当时首都电话局军话专线台话务领班王正元有如下回忆:


唐生智那次重要会议上精神状态不太正常,他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一会儿跳下来,一会儿又蹲上去。就在这次会议上,唐生智承担了保卫南京的重任,并表示:“坚决死守,誓与南京共存亡。”

(《南京保卫战》王正元《南京保卫战中的军话专线台》)


可以看出唐当时内心烦躁不安,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也符合一个人做出违背内心意愿的行为时的表现。唐被迫承担守城责任,实际上内心是颇为纠结的。

 

 白崇禧

 

关于唐生智生病,白崇禧在回忆录中也有记载:


唐生智自告奋勇担任南京防守之重责,委员长令我协助唐侦察南京城内外之地形。……两天之视察,我发现唐之身体衰弱不堪,身着重裘,至平地犹可下车看看,爬高山,便托我代为侦察,寒风白雪之中,我见他虚弱之身体,不禁为南京之防守担心,为他自己担心。


因此,最终是蒋介石要保卫南京,而蒋选择了唐生智来做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唐生智之子:南京保卫战不是国耻!


            唐生智之子:

南京保卫战不是国耻!


口述:唐仁和

作者:谢祥京

来源:共识网

转自:历史树(ID:lishishu888)




唐生智之子说,蒋介石对唐还是很宽容的。图为唐生智军装照


家父唐生智生前在中国历史上虽称不上大人物,但在中国百年史中也是际会风云之人。早在北伐革命时期,他担任了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兼第八军军长,为统一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至于政见不同,三次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又多次拥蒋抗日的家父引起了不少人的异议,是非曲直,自有后人评说。


作为唐生智的儿子,必尽余生之力了解父亲,读懂父亲,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最近,全国人大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确定了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两个日子都与家父密切相关。如何评价唐生智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自有客观的历史学者和抗战史专家去解读或评说。即使在当事者的回忆史料中,也有一些无可奈何的违心自责与谬误,还有记忆不周之处,亦有主观成见或为名人友人亲人讳。随着历史资料的解密,事实胜过任何雄辩。


对待父辈或前辈,我们应向蒋友柏、朴槿惠学习。


正如蒋介石嫡孙蒋友柏说拆中正纪念堂:我不晓得我的后代将如何看那尊铜像,但是至少我知道那个铜像是错的;要树立铜像要盖纪念堂,也要等他死后100年(至少也要50年)再盖,假如50年后、100年后的人民会想要替你铸铜像盖纪念堂,那就表示你真的是伟大。


家父一生坎坷,经历的大事件太多,我最关注的是家父“南京保卫战”前后的是是非非。为此,我专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历史资料和相关档案,基本弄清了“南京保卫战”的整个过程。


有史料说,“南京保卫战”是家父唐生智自告奋勇承担的。就这一点也与实际史实不合。1967年5月,家父被文革专案组软禁审查期间,经特批,我一直陪伴父亲。当时的父亲对前途感到迷茫,心中的委屈与实话只能向我吐出。


在南京决战前夕,蒋委员长登门找我父亲商议。委员长对家父说:孟潇兄,大敌当前,你看谁来担任守城主帅为妥?家父虽不说心领神会,但知国难当头,自己不能不表明态度。家父对委员长表示:委座,如果在明天的军事会议上遇有什么困难,小弟会自告奋勇担此重任,您就放心好了。委员长笑了:我就要孟潇兄这句话。


在第二天军事会议上,经一段沉默,唐生智成了唯一表态者。


因为各位将领都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


对于蒋介石来说,也面临两难。


守不守是态度问题,守不守得住是实力问题。


有懂历史的朋友曾对我说,南京保卫战明知必败,唐将军仍挺身而出,虽未能扭转乾坤,但军人气节可敬!民族气节可敬!


这样的中肯评价使我们后人感到欣慰。


家父自告奋勇担此重任,决心与南京共存亡,把家属仍安顿在南京。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开战不久,蒋委员长为了保持实力,坚持持久之战,多次命令撤退。加之顽敌进攻猛烈,反而使撤退无方,溃不成军,致使日军逞凶,屠杀无辜。


所谓撤退,实际上是指挥各个防线相机寻找敌人火力薄弱环节突围。在指挥撤退或突围方面,家父的确有很大的失误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是他的职责所在。


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著名博导王思想有一篇精典——南京大屠杀:从来不是国耻。文章说: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失败了,这是国耻吗?当然不是。成王败寇是强盗逻辑。战争总有胜负,失败固然不光彩,但也绝对不是国耻。士兵们勇敢抵御过外敌,他们已是英雄。


许多士兵过早溃败,是国耻吗?不是。不由联想到常德保卫战,国军57师8000多人,只活下300余人,师长余程万发出“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的电报后,不服从命令,未继续保卫常德,而是擅自率领百余人突围。有学者甚至认为余程万投降了日军,只不过又跑出去了。我则认为:常德保卫战是光荣之战,虽败犹荣,每次想起此战来都眼眶发热,余程万即便真的战败投降,也是英雄。


南京保卫战,就算军队失败不是国耻,那军队无法保护百姓,导致百姓被杀,总是国耻吧?这个分析略微靠谱,但也不能成立。因为军队失败与百姓被害几乎就是同一回事。人类历史上的城市保卫战,防守方一旦失败,大多都会导致百姓受摧残,如果动辄说什么国耻,那人类历史上的国耻也太多了。在人类未进入现代文明之前,屠城是常见的。而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全副武装的军队,对放下武器的士兵以及无辜的平民,进行连续的、大规模的屠杀,这不是被害者的耻辱,而是加害者的耻辱。日本政府应该为战争忏悔,他们应该把12月13日定为日本的国耻日。


潇湘晨报曾采过我,如下报道:


唐生智,在儿子唐仁和眼里是个隐忍、沉默的人。


不谈往事,是唐家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据唐仁和回忆,在文化大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唐生智已经整天不出门了,就一个人呆在屋里。冬天里,唐怕冷,全家把所有的木材都劈成柴,放在他的房间让他烤,墙壁都熏黑了。如果不是1968年,“被软禁”期间,单独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唐仁和恐怕不会听到父亲亲口谈论南京保卫战的。对于当时的南京卫戍司令部总司令唐生智而言,南京一战是他永远解不开的心结。看到那些总是写父亲“自告奋勇守南京”的材料,唐仁和有话要说。


南京失守以后,父亲向蒋介石述职了。后来成立远征军,蒋介石就跟我父亲说让他去远征军当司令,我父亲就说他身体不行去不了,就没有去做远征军司令。一是他自己身体条件差,再一个压力也大。蒋对他还是很宽宏大量的。从蒋介石的日记,还有台湾的资料来看,蒋介石都没有对我父亲说什么,一直没有说什么。


我父亲二十多岁就开始信佛了。他总说一句老话,人在做事,天在看。凡事自有公论。


唐生智回忆(1937年11月上海撤退前夕),第二天,蒋又找我去。他说:“我们出去看一看。”到了复廓一带,主要是看桂永清所指挥的教导总队的阵地。我回家以后,就要参谋处赶快拟一个城防计划准备次日亲自送给蒋看,并推荐谷正伦、桂永清为城防正副司令,或再加上罗卓英为总司令。


下午,蒋又找我去,对我说:“关于南京的问题,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我说:“你怎能够留下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他立即问:“你看把握怎样?”我说:“我只能做到八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总有人写的资料说我父亲自告奋勇守南京,我父亲是没有办法的。有些资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是很准确。现在慢慢开始纠正。包括我自己,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我也是在慢慢地往前补课。


每次跟人聊起我父亲唐生智,南京保卫战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父亲作为南京保卫战守军的司令长官,战败了,战争是局部的失利了。作为军人而言,他是南京卫戍司令部长官,在指挥上总有点责任,但不是说完全的责任。


我父亲也知道南京守不住,全部是从淞沪战场上撤退的部队。说是说只要你守一个星期就可以了,但是不可能只守一个星期。父亲还是想与南京共存亡,确实是与南京共存亡。


当时包括我母亲在内,全家人都在南京。我母亲还记得,那个时候天上是飞机,天天轰炸,我们住的地方都落了炸弹。我们家还有一条狗都炸死了,父亲特别喜欢喂狗,是一条德国的狼犬。


南京保卫战究竟有多残酷呢?


综合历史资料表明:


数十年前的南京城并不是一座不战而亡的城市。因为各种影视作品只专注於表现南京大屠杀,所以大多数人只知道在南京是发生了中世纪式屠城。但对於南京保卫战很多人或是不知道,或是存在种种误解和谣传。南京不是华沙,不是巴黎,不是雅典,也不是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保卫战曾经有悲壮和惨烈的开始,也有过令人叹息和硬咽的结局。


当时南京背靠长江,三面绝地,国军海军早已在江阴海战中全军覆没,这代表南京守军的大后方交给日本海军了……陆上的南京城墻32.676公里、外围阵地70余公里,按照需防守阵地总长度计算所需兵力,防守70余公里至少15个德式师、加上2线战地、预备队、守城部队,至少需要40万国军才能坚守。


先简叙下日军大概攻城部队: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第9师团、第16师团、第13师团。第10军: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加上直属部队共计24万余人,另有大炮700门、火炮1200门战车400辆、飞机400余架。。。面对这24万的日军精锐,以当时国军综合军力算,至少需要40万兵力才可以勉强抵抗!而日军意图明显,以南京为目标与国军主力决战,并且围歼国军主力(比较像2战中经典围歼战50万德军吃掉85万苏军的基辅会战)如果说国军在南京这片易攻难守的城池在拿出40万防守的话,也最终会输,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样对抗日持久战不利!太原会战国军投入40余万、淞沪会战75万,国军当时183个师总共才210万人,那还剩多少兵可以维持抗战大局呢?


当时蒋介石想守南京,但是没有足够的兵力,当时德国军事顾问<亚歷山大·冯·法肯豪森>认为南京城是不设防城市,但对国际方面有负面影响,如果打,根本没有重兵集团可用,就算拿出重兵集团来打也必败无疑!但是不打,更对不起南京市民。


后来,唐生智请缨出战,表示尽全力防守南京城;蒋介石狠高兴,以蒋介石的意思,就是尽量拖住日军,争取部队休整,国军主力部队向大后方转移,蒋介石尽自己能力,抽调精锐部队给唐生智。


国军守城军事主官及部队番号: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军司令,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部队87师、88师、36师、74军、66军、83军、第2军团、教导总队、宪兵3个团(还有部分警察),总兵力为81000人。此段资料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南京保卫战》中最后一页。


卫戍军各部队守备情况为:88师守雨花台,87师、83军66军一部守光华门,教导总队守紫金山(教导总队工兵营在光华门),宪兵3个团守挹江门,74军与第2军团守乌龙山和汤山。


大战在即,国军开始组织南京市民撤退,到12月初,南京的100多万居民经过撤退,现在还有30多万人在城内(据第36师师长宋希濂回忆)。南京市户口统计专门委员会办事处编辑的《民国二十五年度南京市户口统计报告》,全市945544人.中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向外地迁移.在1937年11月初,南京市常住人口中尚有54.7余万人没有迁移,其中城区人口中有37.9万人没有离开南京。随著11月12日上海的沦陷和11月20日南京政府的迁都,南京又开始了第二次迁移。


日军进攻部队:第6师团攻雨花台、第9师团攻光华门;第16师团攻紫金山;第18师团攻乌龙山、汤山;第13师团攻挹江门;第114师团为紧急增援预备部队。(南京一战与37年12月6日正式打响)以下为作战经过:


紫金山方面:紫金山是南京防线最长的,至少需要6万兵力来防守,可是教导总队当时才11000人,兵力少且分散不能集中;第16师团8日进攻,以山炮、榴弹炮、轰击雨紫金山主阵地(当时紫金山阵地有碉堡群,但是碉堡设计狠不科学,高出地面1.1米,日军用平射炮,一打一个毁)守卫紫金山的教导队战士死死抵抗,双方伤亡都狠惨重;(根据一个日本兵下村宇一郎回忆:第一次进攻紫金山失败了。步枪队的6个中队几乎全被消了)<注:当时日军一个中队为194人,中队长的军衔为陆军大尉>。从8日到9日,日军仅仅损失了6个中队约1000余人。当时国军防守的异常艰辛,国军士兵把自己的大腿绑在碉堡的大铁环里以死抵抗,日军以飞机狂轰滥炸,当时只有教导总队有少量的105MM榴弹炮,对日军也造成不小的损失。


激战至12号,教导总队阵亡了近4000人,日军16师团主力也付出了阵亡近2000人的代价,但是最终由於日军兵力过於庞大,紫金山失守。


乌龙山、汤山方面:日军18师团直接绕过汤山从侧翼和背部进行攻击,当时国军装甲兵主动出击,3辆I型战车以<品字形战术>进攻汤山;根据日本方面资料显示,这3辆战车,对日军造成重大损失,他们竟然突破了18师团警卫防守,到达了18师团的司令部,可是装甲兵不知道是日军师团司令部,所以,没击毙任何高级日军军官,而日军用37防战炮。狠快就击毁了2辆国军的I型战车。


第2军团在乌龙山,以环形工事抵抗,利用88炮有效的组织反击,激战直到12日接到突围指令,第2军团才突围,不过军团长徐源泉将军是丢下自己部队跑的。


光华门方面:从9号第9师团6000人,在飞机掩护下进攻(根据抗战老兵谭道平回忆,黑压压的一片60多架飞机向阵地上方飞来)这就意味着南京城刚刚开打就处于决战状态,日军敢死队突入光华门、教导总队工兵营用工兵锹于日军肉搏;工兵营营长钮先铭亲自指挥并且消灭日军200余人,87师则马上增援,然后,第9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命令第9野战炮兵联队36门75㎜野战炮和12门105榴弹炮齐射光华门;南京卫戍军副司令刘兴亲自登场指挥,战斗十分惨烈。。(据日军士兵回忆,我亲眼看见一个支那士兵肚子被穿破,他还依然用步枪,刺死我军一名士兵。。)


10日,日军再次派出敢死队,利用城门洞空袭突入光华门;随后日本朝日新闻宣布,大日本皇军以12月10日占领光华门,而国军以增援部队83军156师,调出24名敢死队员,用缆绳,下城,剿灭日军敢死队;24名粤军士兵,消灭日军敢死队员后,那些国军战士却不爬回去,他们每个人身绑手榴弹,冲向日军!24名国军敢死队员和日军同归于尽。中午,光华门再次升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1日,日军第9师团再次集中16000兵力发动进攻,炮火猛烈轰击城墙,87师士兵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沙包,堵住城墙缺口,战斗到12日,光华门依然没失守,直至最后突围。光华门战役战斗惨烈,以至于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亲王,亲自为日军战死士兵祭拜。


雨花台方面:雨花台阵地是中华门的屏障,一旦雨花台失守,中华门就暴露在日军面前;防守雨花台的国军为88师262旅和贰陆肆旅,兵力为6000余人(88师补充旅由师长孙元良带领防守中华门)。


日军第6师团47联队,率先进攻雨花台主阵地,262旅旅长朱赤命令部队把日军放进打,(因为88师是德式师、轻武器比日军好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日军600人在飞机掩护下猛烈进攻,262旅士兵以步枪、机枪、手榴弹猛烈还击;随后,47联队长长谷川正宪大佐命令,一个大队1000余人,配属门山炮进攻262旅侧翼,高致嵩率领贰陆肆旅增援,打个日军措手不及,使日军第一次进攻雨花台受挫,随后9日、10日、日军进行地毯式进攻,以飞机、重炮猛烈轰炸雨花台,树枝上满是国军士兵被炸飞的残肢……场面惨不忍睹。


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认为88师在淞沪会战损失极大,应该狠快攻下,为什么都几天了一直攻不下呢(淞沪会战结束后,各德式师加上补充部队损失如下:36师伤亡12000、87师伤亡17000、88师伤亡19000)而德式师标准13800人。10号晚上,第6师团向10军司令部,发出增援电报,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命令114师团,增援第6师团,11日,第6师团主力22000人,进攻雨花台(根据日本方面资料显示,日军使用了毒气弹),朱旅和高旅拼死抵抗;朱旅长命令在前面埋上手榴弹,把引线拿出来。等日军进攻时拉响,随后一震巨响日军中计了,而贰陆肆旅在高旅长带领下于日军肉搏战,双方厮杀的异常的惨烈,结果日军还是没攻下雨花台主阵地,根据《南京保卫战大揭秘》这书记载,当时18师团中将师团长谷寿夫自认为受到了莫大的耻辱打算自杀以谢天皇!


后于日军支援的114师团于12日抵达雨花台;据《南京第2历史档案馆的资料》(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南京)描述:《陆军八十八师南京之役战斗详报》记载:十二日晨,沿京芜铁路进攻之敌已逼近赛虹桥。雨花台方面因系敌主攻所在,虽经全部我官兵奋勇苦斗,奈内无粮弹,外无援兵,且敌挟战车,飞机,大炮及精锐陆军不断施行猛攻,我262旅旅长朱赤、贰陆肆旅旅长高致嵩、团长韩宪元、李杰、华品章,中校参谋赵寒星、营长黄琪、符仪延、周鸿、苏天俊、王宏烈、李强华各部反复肉搏,奋勇冲杀,屡进屡退,血肉横飞。上午,团长韩宪元,营长黄琪,周鸿,符仪延先后殉难;下午旅长朱赤、高致嵩、团长华品章,营长苏天俊、王宏烈、李强华亦以弹尽粮绝。或把枪自杀或阵亡,悲壮惨烈。全师官兵六千余员皆英勇壮烈殉国。


后来高致嵩旅长命令部下吧手榴弹埋在周围,准备……日军看见国军士兵都出来了,认为没子弹,放松警惕,大喊抓活的,抓住那个少将,50米、20米、10米、2米、一声巨响,高致嵩旅长等部于日军同归于尽。


中华门方面:日军拿下雨花台阵地后,在24辆94式战车、18辆89式战车掩护下进攻中华门,中华门的城墙有些特殊。不是砖头,而是石条砌成的,十分坚固。


当时,日军调集第1臼炮大队4门320毫米臼炮,目标中华门,防守的74军死守中华门,日军先以75山炮、105榴弹炮炮轰,当时邱维达团和程志团负责;而邱维达团的士兵没有反坦克武器。都是向日军战车扔手榴弹,88师补充旅用37战车防御炮,击毁数十辆战车,当时日军竟然用了4门320㎜臼炮猛轰中华门……74军程志团长当场被炸成7块(再此之前他妻子刚刚怀有身孕),邱维达团长命令警卫班把程志团长尸体守好,(根据邱维达女儿回忆,父亲每次说这事,都会哭一次)。日军对中华门城墙足足炮轰达30分钟;城墙被炸毁了一部分,日军趁机突进,战车冲破了城门,士兵们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战车!


但任由怎样拼杀,也挽回不了败局,12日中午,中华门最终失守,唐生智命令部队突围,但只有66军、83军、按照计划正面突围,当时南京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在挹江门指挥百姓撤退。。并指挥500宪兵抵抗,全部阵亡!66军军长叶肇钻进了牛粪车,躲过日军的追击,66军159师副师长罗策群、160师参谋长司徒非,殉国;83军军长率残部冲破日军,突围后该军仅剩60余人。


根据日本资料显示,当时有一支部队,突围时战斗狠强,仅仅1个小时消灭了日军1个中队194人,后来才知道是74军,不足5000的残兵,在一位将领带领下突围的(这名带74军残部突围的将领至今没有查明是谁),74军残部于13日消灭了日军6师团一个中队后突围。。


12月13日,日军正式占领南京,战后日军伤亡高达12000余人根据《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南京保卫战》记载:南京卫戍军突围约45000人,阵亡与被俘约36000人。


此役国军殉国之将领(共16位):


萧山令(1892-1937)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1937年12月担任)。湖南益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南京保卫战时负责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阵地。12月12日


上午,萧山令率部与日军激战杀伤当日全部进攻日军,准备同日军巷战时,接上级命令撤退。该日夜于仪凤门外又指挥宪警与追敌激战,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中弹受伤,拔枪以最后一弹自戕,壮烈殉国。后追晋中将。


罗策群(1893—1937)广东兴宁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中校教官,国民革命军第66军第159师少将副师长。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科毕业。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因师长谭邃有病先期过江,代行师长之职。曾率部在汤山阻击从京杭公路北上之敌两昼夜。12日夜,来自广东的六十六军、八十三军集合部队出太平门,沿京杭公路向皖南突围,为掩护来自广东的83军和66军,亲自率整师残部在紫金山冲锋的时候和全师2000将士壮烈殉国。


高致嵩(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88师贰陆肆旅少将旅长。广西岑溪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步兵科。1937年12月与88师262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等重要阵地。12月12日下午,杀伤日军数千后,因弹尽与全旅大部官兵壮烈殉国。追赠为陆军中将。


朱赤(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少将旅长。江西修水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10日,日军第六师团在光华门攻击失败。逐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猛烈攻击二六二旅防守阵地。守军奋勇死战,阵地也逐渐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残部一百余人因弹尽力竭全部壮烈殉国。


易安华(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江西宜春人。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参加战斗。与八十八师二六二,贰陆肆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937年12月12日在光华门附近力战殉国。


姚中英(1896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平远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37年12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937年12月12日,日军用一个师团兵力攻入紫金山东的青龙山。为掩护其他友军。率整师在紫金山东冲锋,杀出一条血路。身先士卒,壮烈殉国。


司徒非(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开平人。1917年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随军退守南京。1937年12月6日汤山阻击战开始,12月10日奉命突围。随部经太平门突围至句容撤至大水关与日军大部相遇,激战三日,1937年12月13日,因弹尽身中数弹后与数千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李兰池(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少将副师长。辽宁锦西人。1926年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围,激战中率部与日军于太平门肉博战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刘国用(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副旅长。广东梅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1925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教导队教官和第十五师二团排、连长。1930年起历任第十六师一团少校营长、中央军校南昌分校中校教官。1936年起任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三四四团团副、上校团长。1937年8月任该师一四七旅少将副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牛首山。9日,在与敌激战3日后,退守水西门以东地区为预备队。继续与敌激战,13日于水西门外殉国。


万全策(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广西苍梧人。入广东西江讲武堂,后进过中训团研究班。1937年12月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万全策自12月8日起协助旅长周振强与敌交战,主阵地始终未失。至12月11日战事最激烈时阵亡,英勇殉国。


雷震(1901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四川蒲江人。1937年12月12日率孤军与日军近卫师团遭遇,血战殉国。追赠少将。


谢承瑞(1905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江西南康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陆军专业毕业。南京保卫战之初所部与八十七师二六O旅防守工兵学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师败退回城,在尾追的日军第九师团的猛攻下阵地失守,遂退入光华门与八十七师、一五六师、宪兵教导二团等坚守城垣,并迫退城外日军。12月10日于光华门两度击退破城日军,歼灭残敌,但亦在战事中为火焰伤,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关方向撤退,于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追赠少将。


华品章(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长。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壮烈殉国。追赠少将。韩宪元(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上校团长。广东文昌人。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壮烈殉国。追赠少将。


黄纪福(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长。广东梅县人。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拒敌于汤山。汤山失守后经麒麟门退至大水关集结待命。12月10日随一五九师调驻明故宫,策应增援光华门的一五六师。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失守,随六十六军经太平门突围,沿途战斗中壮烈牺牲。追赠少将。


蔡如柏(?-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九五六团上校团长。广西陆军干部养成所毕业。1937年12月13日在汤山与日军第十六师团激战中壮烈殉国。追赠少将。


南京之战,8万国军残兵与30万日军激战10天,战死达40%,受伤无数。作为一支军队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这是战斗不力吗?百万德军据守的柏林也不过只守了1个多星期。论战斗意志,二战欧洲战场那些被对手合围的部队也没有几个可以打到死亡40%还不投降和崩溃的。至于后面那场无序混乱的撤退,那应该由最高指挥官唐生智和那部分提前逃跑的将领负责,而不应该苛责那些为首都保卫战曾付出自己生命的官兵。


为何日军占领南京后要进行屠城。而德军占领巴黎,苏联占领柏林,美军占领东京,都没有爆发屠城。原因在于日军想利用屠杀威慑中国民众,用恐怖高压来瓦解中国军民的战斗意志,无论南京是战是和都难逃屠城厄运,只因它是首都。但是日军这一暴行,这却激发起了中国更坚强和持续的抗战决心。


南京这一役在许多战史中都只是一笔带过而已,有的甚至只字不提,也许悬殊的就不像一场战役,但我们认为在上海战役撤退以后,那片混乱的狂潮之中,仍能不忘身为一名军人守土有责的使命,抛将头颅以为中流砥柱的气节是令人感动的,虽然他们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们在面对比自己强大几十倍的敌人的时候,已经用牺牲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勇气,他们的鲜血将永留在那一片被省略了的历史空白之中……

(来源:文史博览、月上秦淮)



永州焦点

厚度 热度 锐度

湖南十大最受欢迎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yzzywsh

线索爆料微信:tfpywe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或为永州最美置业顾问

投票,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