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复旦学报 复旦学报 2021-09-1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法治、德治和自治视野下的法律疆域

张晓燕/001

从现代性与中国性论国家治理的中国观

潘伟杰/013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身份的焦虑

——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

吴承学  沙红兵/025

《老子》“玄”与“玄德”新释

尚永亮  朱春洁/040

南宋行记中的身份、权力与风景

——解读周必大《泛舟游山录》

李 贵/048

关于诗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钱志熙/058

慧远佛学及其美学意蕴

王振复/066

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视野下日语的起源与日本人群的混合历史

孙 娜  王传超/075

中国古代史研究

《大明混一图》上的两个印度

姚大力/087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严复的中西文化观及其翻译实践

陶 磊/096

王造时的国家理论研究

刘雅丽/107

中国哲学研究

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吴 震/113

古义、真义与大义:以诠释范式为中心看中国古代思想文本的意义生成

程乐松/126

西方哲学研究

诠释学与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在关联

——从加达默尔的“理解”到哈贝马斯的“相互理解”

龚 群  李晓冬/134

经济思想史研究

从土地单一税到地价税

——兼论近代经济思想史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

熊金武/144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与探索

方法论的格式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境遇

——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的讨论

张晖明  任瑞敏/156

我国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社会化理论的分析

汪洪涛  宋朝阳/165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研究

行业鼓励政策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促进作用

——基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微观企业数据分析

田素华  王 璇  李筱妍/174



论文摘要

法治、德治和自治视野下的法律疆域

张晓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在“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的中国传统“礼法秩序”中,法律与道德的调整范围是不作严格区分的,这种传统直接影响了当下道德法律化的实践。如何在现代治理语境中为确定法律调整范围提供标准、设定疆域,从而帮助法律制订者将立法者这一身份与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身予以区分,防止简单地将社会流行的道德好恶直接转化为法律,对公民权益构成不当损害,这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本文借助密尔和富勒对法律管辖范围的理论讨论,将“个体自治”作为界定法律调整疆域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交互性自治”概念的阐述,本文认为,区别于我国立法中所采用的作为集体性概念的“自治”,作为个体性概念的“自治”不仅从消极层面上为法律调整设定了疆域,更是从积极层面上为公法提出了促进自治人格形成、培养理想公民的任务,这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和公民权利保护、解决共同体与个体之间矛盾和张力的有效路径所在。

[关键词] 法律调整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自治



从现代性与中国性论国家治理的中国观

潘伟杰(复旦大学法学院)

[摘 要] 要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进而形塑国家治理的中国观,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制度实施,都需要对身处现代文明图景的中国社会有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其核心就是对法的现代性与中国性的把握并着眼于一个有生命力的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系统阐释一个集态度、信仰、建制于一身的国家治理的中国观。本文旨在解决一个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在形塑国家治理的中国观时如何对待和处理法的现代性与中国性?本文将揭示:基于善治的国家建设目标在面对多元规范时,如何回答并落实法治体系的中国性、法治道路的社会主义规定性和法治理念的现代性以及处理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张力,这最终体现着中国社会迈向一个健康的法治社会的自觉性。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性  国家治理的中国观



身份的焦虑

——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

吴承学  沙红兵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文人”话题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在中国古代,文人与文章从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地位,只有在经世致用的人文传统中,们才能获得尊重。对文人的污名化与为文人辩护两种倾向相反相成,都反映了对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文章经世致用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古代社会对文人的期待与古代文人的自我期许,也是士人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与儒学价值谱系下的必然选择。这一社会期待与自我期许隐含着深刻的矛盾:文人与文章经世致用的实用品格与独立自由精神的矛盾,文章之学与道统、体制的矛盾。如何平衡与纾解这种矛盾,解决文与道的冲突,成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代文人话题是一个历性的演变过程,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深刻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

[关键词] 文人  身份  认同  期待



《老子》“玄”与“玄德”新释

尚永亮  朱春洁(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 要] “玄”与“玄德”是《老子》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历来解说者众,然多一间有隔。从文化发生学和五行说的角度看,所谓“玄德”即“水德”,而“玄”除后起的玄妙诸义外,主要指水或水之特性:其黑而兼赤之色给人幽昧深妙之感,其本身既为万物之始又兼具生生不息之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玄”与“玄德”就是以母体和女性生命力为旨归的“水德”哲学。与此相关,“玄牝”指深幽莫测可以容水之母体,“玄鉴”是践行“水德”的重要方式,“玄通”“玄同”则成为“水德”在世间万物中的呈现状态。仔细辨析、认知这些概念及其关联,可以从本源处深化对老子哲学的理解。

[关键词] “玄”  “玄德”  水  水德  母体



南宋行记中的身份、权力与风景

——解读周必大《泛舟游山录》

李  贵(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泛舟游山录》是周必大奉祠闲居期间的作品,书中所体现的身份、权力和风景之关系皆与其祠禄官身份相关。他利用个体的文化资本,透过文化取景框,用互文和对话的方法,将自然观察与文史考证相结合,笔势流走,虚实相生,在特定的文化场域中塑造了行走的、诉诸理性的人文化风景。风景起源于身份,既是权力的产物,也是权力的体现。南宋日记体行记是作者们对现实世界的“文学制图”,是从空间维度塑造中国的关键文本。需要通过探索文本的外部联系和内部修辞,重绘文本的“认知绘图”。

[关键词] 周必大《泛舟游山录》  身份  权力  风景  行记



关于诗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 诗学一词有传统义与现代义。传统义的诗学一词始于晚唐,历唐宋元明清各代,至近代使用已广。传统诗学范畴的生成与文人诗创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与传统的道术思想有关。传统诗学涵括了创作与理论批评两方面,而以创作一面为根本。它可以概括为诗人从事诗歌创作活动所凭借的各种内外素养即知识、思想、技能的体系。从诗学的传统内涵来看,诗歌史与诗学史是可以重叠的。传统诗学的修习,要从本体与工夫两方面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诗歌写作实践,对于培养传统诗学的研究能力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 诗学  诗学的传统涵义  诗学史  诗歌史



慧远佛学及其美学意蕴

 王振复(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 要]  “法性”“涅槃”“冥神绝境”与“极乐国土”说,是东晋慧远佛学的基本精神,在出世间之境的追求中,蕴含着实为世间的审美理想。其“形尽神不灭”之“神”,原指佛教“不可说之我”(补特伽罗)。作为中国美学“形神”及“重神似”之说的佛教根因根性,在人文陶冶中,实现了从佛教崇拜向艺术审美的时代转嬗,在中国艺术美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慧远  佛学  美学意蕴



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视野下日语的起源

与日本人群的混合历史

孙 娜  王传超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摘 要] 日语的起源及其在世界语言谱系中的分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伴随着分子人类学的发展,语言和基因的相关性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距今2~3万年前早期人群迁徙到日本,留下了东亚古老的遗传谱系,逐渐演化成为绳文人,现今的阿伊努人还带有大量的绳文人遗传成分,但不清楚这些旧石器时代古老人群和现代日本众语言之间的关系。现代日语的形成应该主要是靠掌握了农业的移民人群的传播,比如弥生时代经过朝鲜半岛以及经海路抵达日本的大陆移民。东北亚地区与现今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有关的人群既为现代日本人贡献了遗传基因,也大大促进了日语的形成。因此,日语和东北亚语言的亲属关系大于东南亚,并且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语言也逐渐固定化,古坟时期开始的中国大陆和日本的广泛接触带去了大量汉语词汇的混合,但基本上没有改变日语原貌。由此可见,日语语言的变化与流向日本群岛的基因流是紧密相关的,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的交叉研究可为日语的源流演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日语  分子人类学  人群混合  语言演变



《大明混一图》上的两个印度

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摘要] 出于晚元江南士人李泽民之手、今已佚失的旧大陆世界地图《声教广被图》,是成于明初的《大明混一图》,以及15世纪初叶朝鲜王朝制作《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时最重要的底图。后两幅地图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是后者未曾呈现半岛形的南亚次大陆,而把属于印度的诸多地名定位于亚洲大陆块西南的一个巨岛之上。《大明混一图》则在保留“混一疆理图”里那个巨岛的同时,又在阿拉伯半岛以东增画了一个树干状的半岛。本文在对《大明混一图》上这两处贴有诸多满文转写标签,及少数因标签脱落而重现汉文注记的地名进行释读的基础上,认定图上出现了两处“印度”,并试图厘清该图与《声教广被图》及“混一疆理图”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图上为何会出现两处印度的原因。

[关键词]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大明混一图》  南亚历史地理



严复的中西文化观及其翻译实践

陶 磊(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 要] 严复认为,18、19世纪的西方新知识和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两汉)典籍中的某些观点相符,所以西学可以用来“识古”,西学的输入因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繁荣。这一立场在严复各时期的言论——包括公开论著和往来书信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受此观念影响,严复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书写译文,以便更好地表达与汉以前思想相通的西学知识。他相信西方的“艰大名义”一定能在中国古书里找到意义相当的词来对应,所以有意识地检索故籍,甄选译词;又接受吴汝纶的建议,给《天演论》中的每一篇都增补了典雅考究的词语作为标题,接续先秦以来的“诸子旧例”。他甚至把中国古人的言论和典故“植入”译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带有传统痕迹的西学译本。更进一步看,严复的译介活动——乃至全部的学术活动皆服务于一个终极目标,即打破“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隔阂,探寻人类文化发展的“公例”。

[关键词] 严复  西学  翻译  中西文化观  《天演论》



王造时的国家理论研究

刘雅丽(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王造时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研究其政治思想,特别是他有关国家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可以加深了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王造时早期的国家理论比较简单,就是提倡新国家主义,赞赏美国的政治制度,推崇英国费边社会主义的渐进改良的主张。20世纪30年代初,王造时学成回国后,面对中国的国情,结合他在英美所学的政治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国家思想,即有关政党、宪政、治国的思想。其回国不久即面临抗战,因而王造时在这一时期有关的国家理论主要是围绕抗日救亡的具体主张来展开的。研究王造时的国家理论,可看出他深受费边社会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拉斯基的影响,主张渐进、改良,反对暴力、革命。但他最终改变了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同时他强烈要求民主宪政,呼吁团结抗日。这是值得提倡和称赞的,也是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贡献。

[关键词] 王造时  七君子  国家理论



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吴 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摘 要] 有关宋明新儒学的历史,向来有“理学”、“心学”、“气学”三分构架的类型学设定。然而若深入理学或心学的理论构造内部,却可发现它们对“气”的问题或有重要的正面论述和理论创见,或者往往作为一种思想“背景”或理论“陪衬”,隐伏在新儒学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非“气学家”的专利。阳明心学有关“一气流通”、“同此一气”的气学论述充分表明“气”作为一种根源性存在的要素而得到重视。由于气与理同样具有天生的本性,故从人性论上讲,既可说“性即理也”,也可顺利推出“气即是性”的命题;由此,告子“生之谓性”及孟子“形色天性”等老问题开始被重新解读乃至价值重估。随着中晚明时代心学与气学的这股思想异动的弥漫和扩散,及至明清思想转型之际,各种各样的重视形色、肯定气质甚至主张情善、气善的新奇论调层出不穷,于是,“气质何以通向道德”遂成为需要重新认知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 一气流通  性即是气  生之谓性  形色天命  告子重估



古义、真义与大义:以诠释范式为中心

中国古代思文本的意义生成


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 要]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在传统的思想文本中发现和汲取面对当代学术问题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当代学术问题的内涵与思考进路,从而实现从传统到当下的连接,说明不同世代的思想体系的共同基础。因此,哲学史就是不断向传统思想文本的回归,而具体哲学研究工作则是围绕着对思想文本的解说和分析展开的。思想文本的诠释者是以“本义”或“真实内涵”为目标的文本分析,并有意或无意地完成自身思想观念的表达。在关于文本存在着“原初内涵”、“思想内容”或“原本含义”共识的前提下,不同的诠释者通过对文本的诠释和解读生成迥异的文本内涵,并以此完成自身观念表达和思想建构。我们将通过古义、真义与大义的简单分梳,建立从古义到大义、从大义到真义的两种不同理解进路,并且说明三者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及其在思想文本的诠释实践中的运用。对于古典文本的解释既是有限度的返本,也是必然的开新。对古义和原义的探究,并不能避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成其理”的建构性;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本的任何当代诠释也不能无视古义与原义的界限。在返本达义和开新自足之间,借由思想文本的解读,可以展开的哲学和思想史探讨将形成一个更具张力的诠释学论域,而对于这一论域的自觉是保持中国哲学理论活力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真义  大义  古义  意义生成  文本诠释



诠释学与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在关联

——从加达默尔的“理解”到哈贝马斯

       的“相互理解”

龚 群  李晓冬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 要] 就诠释学而言,语言不仅是存在之家,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内在要素,而且理解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理解的语言性是一个本体性的概念,又是诠释学的核心概念。理解的语言性,不是在这种理解的工具性或媒介性意义上,而是在此在的生存方式意义上被讨论的。加达默尔强调偏见在理解中的作用,是突出了诠释主体的文化传统的作用。然而,理解不仅是诠释主体单向地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是诠释者以对话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的交谈;在加达默尔看来,理解不仅离不开语言,而且在语言中展开;理解本质上具有主体间对话特性。在加达默尔看来,对话在理解中具有中心性的地位。加达默尔的诠释者“视域融合”,也就是一种类似谈话的进行方式。因而,诠释学的理解也内在包含了超越单个主体思维的局限而走向人与人的交往与理解这一维度。即诠释学有着内在发展为交往行为理论的逻辑趋势。哈贝马斯把理解看成是交往行为的中心概念,而任何理解都是在交往实践中进行的。交往是主体间的一种行为,表征着交互主体间的共通性和实践客观性。没有交往主体的相互理解就没有交往行为。交互主体的理解,内在包含着人与人的平等和权利尊重。

[关键词] 理解  语言  交往行为



从土地单一税到地价税

——兼论近代经济思想史领域内的

       欧洲中心论

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摘 要] 在经济思想史领域内“欧洲中心论”依然需要从全球史角度深刻反思。从法国重农学派到马克思、约翰·穆勒、亨利·乔治,西方土地思想通过传教士等途径与中国经济思想交互影响。不仅中国传统土地财税制度对法国重农学派产生影响,而且亨利·乔治的土地单一税思想也通过传教士、学者和政治家在近代中国传播。孙中山对亨利·乔治的土地单一税思想予以本土化改造,形成了涨价归公和地价税理论体系,并最终走向耕者有其田。近代中国地价税实践与创新不仅影响了中国20世纪土地财税制度的变迁,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理论和实践影响。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变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全球范围内的动态变迁过程,中外经济思想交流构成了一种不同思想范式竞争的思想市场。这是理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重要线索,有利于反思欧洲中心论。中国经济思想变迁不仅需要积极传承和创新传统经济思想,更应当基于本土实践,让这种思想创新能够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土地单一税  地价税  欧洲中心论  经济思想



方法论的格式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发展境遇

——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的

        发展历程的讨论

张晖明  任瑞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 斯大林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工”格式化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导致经济理论研究被“格式化”框约,使丰富的实践演化进程不能随时代发展产生新的研究纲领,也不能内生出适合需要的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法。这样两个方面的因“格式化”产生的后果,制约和阻碍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格式化方法论作用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种发展境遇。以时代转变为依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进一般性方法论和创新具体研究方法,构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治经济学(1949~1977);第二阶段是在经济模式转换的背景下,保持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不变,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78~1992);第三阶段是反思方法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政治经济学(1992~2015)。从而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揭示格式化的方法论如何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疏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构建提供批判性参考。

[关键词] 方法论  格式化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我国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社会化理论的分析

汪洪涛  宋朝阳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出版社)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路径和方式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总体上看,各阶段的发展道路都是基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逻辑来展开的,其成就是显著的,可以为其他国家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理论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探索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理论在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境界。特别是习近平“要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的构想,确立了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科学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社会化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生产力层面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农村生产力  生产社会化  实践探索  理论创新



行业鼓励政策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

的促进作用

——基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

       微观企业数据分析

田素华  王 璇  李筱妍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

[摘 要] 从1995年首次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至2019年,中国利用外资行业政策经历了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的变化过程。研究行业鼓励政策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有助于为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实施全面负面清单管理提供思路。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我们以属于2007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为实验组,以不属于样本期所有版本《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为对照组,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行业鼓励政策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影响。研究显示,行业鼓励政策能显著促进被鼓励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增加资本金,被鼓励行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金投入比未被鼓励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高出17.1%。受鼓励的中外合营企业的外商资本金投入比不受鼓励的外商投资企业高出18.8%,受鼓励的外商独资企业的外商资本金投入比不受鼓励的外商投资企业高出14.3%。使用资本金占比重新界定外资企业进行的稳健性检验,以及考虑2007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时间和实施时间差异进行的稳健性检验显示,行业鼓励政策可以使被鼓励行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金投入增加6.2%至21.6%。行业鼓励政策可以使被鼓励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贸易率提高2.6%,出口贸易规模扩大21.8%。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行业鼓励政策  微观企业数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

主编:汪涌豪

编辑出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669

传真:021-65642669

电子邮箱:fdwkxb@fudan.edu.cn

印刷:上海叶大印务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1月25日

发行范围:公开

国内总发行:上海市邮局报刊发行处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