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复旦学报 2021-09-2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

复旦前辈学案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标点符号的使用及版本价值

霍四通/001

文艺理论研究

试论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下)

——重读《巴黎手稿》札记之五

朱立元/011

严复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以新见《美术通诠》底本为中心

狄霞晨  朱恬骅/026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清词中兴”意涵新论 

孙克强/037

杨慎《陶情乐府》诸集编纂刊刻考

黄仕忠 林杰祥/049

青年学者论坛

特约栏目主持人:戴 燕

《文选》的“哀伤”

——试论《文选》“哀伤”类目形成的思想文化史背景

冉莹/061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世本无圣:明清常州舜山地区乡村士子的耕读实践

马俊亚/073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900年前后中国人的“世纪”情结与“世界”想象

余露/085

医疗史研究

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

高晞/094

晚清岭南鼠疫流行下的中医知识生产与变革

郑洪/105

中国哲学研究

“悠兮其贵言”

——老子的名与名教思想

陈徽/115

阳明《中庸》首章诠释及其意义

许家星/125

西方哲学研究

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学说的哲学预设

——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吴彦/136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研究

基于RE-AIM模型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模式评估

田文华/152

金融研究

中国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溢价研究

——来自异常波动条件下的证据

刘庆柏 时琛 王川杰/161

管理学研究

管理者能力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

——基于市场竞争与地方保护的视角

焉昕雯 孔爱国/17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企业家信心的中介效应及代理成本的调节作用

耿中元 李统 何运信/184

政治学研究

政治信任:概念史回溯与实证研究反思

赵健池 王正绪/194


论文摘要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标点符号的使用
及版本价值

霍四通(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陈望道是中国倡行新式标点符号的先驱之一,非常重视标点符号的作用。全面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是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一个创新。陈望道在翻译中,主要参照英文本,精心推敲所用标点,减少逗号,增施分号,随情应境,随机调整,使得文字层次清楚,语义明晰,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中文首译本的标点符号极富特色,构成其翻译风格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并蕴含着翻译底本、排版印刷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信息,其价值还有待继续深入挖掘。

【关键词】陈望道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标点符号



试论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提出及其
理论意义(下)
——重读《巴黎手稿》札记之五

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提出了现代存在论(Ontology,以往一直译为“本体论”)思想的纲要。本文下篇首先考察与《手稿》写作同时期两篇文献《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还原马克思唯物史观孕育的过程,进而证明唯物史观是与现代存在论思想共生共在的;其次,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作全面分析,联系整个《手稿》及马克思其他相关著论,作一个“细读式”的文本解读,阐述其对国民经济学犀利的批判和人道主义的价值尺度;最后结合《穆勒评注》详细阐明货币在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中的关键作用,总结并重申重视马克思提出现代存在论思想的跨学科(经济学、哲学以及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背景和思想历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现代存在论 唯物史观 异化劳动 货币



严复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以新见《美术通诠》底本为中心

狄霞晨 朱恬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严复的《美术通诠》将西方现代纯文学观念第一时间传入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性意义,却因底本的缺失导致该书的文学批评史意义匿而不彰。近来,《美术通诠》的英文底本得以发现。通过译著与底本的对读,可以看到《美术通诠》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译著,也是严复文学思想精华的集中展现。严复提炼出“讬意写诚”的核心文学观,使中国文论的“修辞立诚”说与西方文论的相关观念得以应合与沟通。他提出的“文人”与“学人”、“情”与“理”之分,也融合了晚明以来的性灵说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想,成为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中的重要资源,至今依然发挥着影响力。

【关键词】严复 美术 黑格尔 修辞立诚 感情



“清词中兴”意涵新论

孙克强(河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清词中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史判断。关于“清词中兴”的认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着眼于“中兴”的历史时期标志,将清朝立国视为“中兴”起始;二是主要着眼于“中兴”的意涵特征,以改变明代以来的词风作为“变”的标志。本文将“中兴”的意涵概括为三个方面:开拓新境界,创立了清人特有的品格气质;尊体观念,主要体现在重意格和严词律;理性色彩,具有明确的流派意识和典范取法。民国时期新派词学家持否定“清词中兴”之论,新旧两派对“清词中兴”的认识形成对立,其深层原因与他们对南宋词的价值判断有直接关联。

【关键词】清词中兴 意涵 尊体 模拟 南宋



杨慎《陶情乐府》诸集编纂刊刻考

黄仕忠 林杰祥(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摘要】《陶情乐府》正续集今存三种刊本,其编纂刊行过程向来未得合理解释,而明人已多传言杨慎剽取他人之作,掩为己有。今考得嘉靖刊五卷本为其初刊,据张含序,当编成于嘉靖十三年,十六年春再得杨南金序,因获安宁知州董沂资助而刊行;门生李君锡拾其所遗,辑为《续集》一卷,后得安宁太守邓氏捐俸,镌梓于二十四年。然此正、续二集之中,颇搀入他人之曲,虽题下多注明“改旧词”,但亦有漏注者。书出,人或讥升庵剽窃,或以此故,好友简绍芳等人复加精减,汰去浮艳之章,剔除他人之作,共删去120余首,新增杨、简等唱和三首,重编为四卷,刊于嘉靖三十年。此四卷本应能代表杨慎散曲之成就。又考所谓《杨夫人乐府词余》五卷,实据五卷本删改而成,盖系好事者伪托,明人所乐于称道的才女黄峨故事,原非事实。

【关键词】杨慎 《陶情乐府》 黄峨 《杨夫人词余》



《文选》的“哀伤”
——试论《文选》“哀伤”类目形成的思想文化史背景

冉莹(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文选》“哀伤”类目形成的原因,说明以“哀伤”这样一种对情感的描述,来定义一些诗文,主要是汉末以来思想文化发生极其重大变化的结果。首先是传统儒家强调的“哀而不伤”,经过魏晋玄学的冲击,变成了“哀”可以“伤”;其次是佛教传入,不仅使得“哀伤”作为双音节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佛经翻译中,更重要的是梵文佛经中的“哀伤”(paridevesi)本义为“哀悼”,所以萧统专门在《文选》中设置“哀伤”类且选入大量“慕悼之言”的诗赋,而且佛教还带来了众生皆苦而佛哀伤之的观念。南朝梁时,正是佛教势力大盛而玄学也并未消退的阶段,《文选》的编纂,也受到这种思想文化转变的影响,因此在他分类编选诗赋时,前所未有地设计了一个“哀伤”类目。

【关键词】《文选》 哀伤 玄学 佛教 情感



世本无圣:明清常州舜山地区乡村士子的耕读实践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春秋时,舜山是延陵的核心地区、季札的躬耕和归葬之地,深受季札耕读理念的影响。至唐宋,耕读者不绝于书,明清时耕读者更是大量涌现。一些耕读者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认识到封建官场的残酷与叵测,希图回归人性、回归理智的生活,与官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维持独立的人格。他们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至圣绝贤,而是喻利明理、求田问舍式的凡夫俗子。但往往受到更严苛的道德评判,承担许多无妄的指责。他们大多数为科举做准备,终极目标仍然是入仕,耕读固化了缺乏社会联系的小农的本质属性。但耕读保证了乡村民众免于饥寒、享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耕读传统塑造和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理性基因,培养出了一部分具有自主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人,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中坚和思想峰峦。

【关键词】季札 耕读 科举 是镜



1900年前后中国人的“世纪”情结与“世界”想象

余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摘要】庚子前后,晚清中国人在跨进新世纪时,首次具备了“世纪”这一来自西方的新的时间观念。这一紧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线性时间观,使得中国古已有之的“世界”原本虚空的时间指向借“世纪”这一单位变得清晰,与其空间指向的落实为全球、重心在西方相辅相成,刺激和鼓舞国人按照西方来塑造自己,将西方的今天当作自己的明天。带“世界”字样的报刊或专栏于此时集中出现,它们在语义上糅合了“世界”的古今多重含义,时空交融,虚实互用,内容和宗旨上则集中体现了面向西方、着眼未来的新追求。“世纪”联合“世界”,塑造和影响了国人新的时空观和历史观,成为时髦而又紧要的话语。人们越来越习惯面向“世界”,以“世纪”为单位规划中国,关注未来,与传统日益疏离。

【关键词】世界 世纪 进化 时空观 历史观



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

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疫”病一词在中国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物中有多种表述,中医典籍对“疫”病的描述与解释更是纷繁复杂,总体认知比较模糊。但在现代语境中的“瘟疫”就直截了当地解释为“急性传染性疾病”。近代中国发生的从“瘟疫”到 “传染病”的术语转换,是由知识界到国家层面的“传染病”概念的接受史。这是一个疫病认知科学化的过程,它是通过来华传教士、中国学者和官方三方共同努力完成的,三方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本文研究推翻了“传染病”是日源辞的观点。传教士为了将现代细菌学的概念纳入中文语境,甚至走上复古之路,创造性地在传统文献发现“”,以此作为与传统“瘟疫”不同的新名词阐述“传染病”的特征。中国官员和中医生则自觉地在科学语境下探讨疫病,相信并接受以“传染病”的思路和语汇分析历史上的疫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场知识的嬗变就是疫病现代性的体现。

【关键词】瘟疫 传染病 防疫 现代性



晚清岭南鼠疫流行下的中医知识生产与变革

郑洪(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摘要】1894年前后,岭南地区暴发鼠疫并大流行。除香港采用西式防疫方法外,其他地方仍主要依赖传统中医来对抗疫情。斯时鼠疫在岭南地区属于新发疾病,检视当地医者对新病种的应对及治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考察传统中医的知识生产机制。历史文献呈现了当时防治鼠疫的实践中,民间医师、“儒医”群体以及不同学派的医者,在各自的知识基础上“创生”的多种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分别源自伤寒、温病等中医学派,差异很大。它们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竞争性传播。传播的动力有的以“衷圣”为旗号,有的以“递验”为号召。学派并存是中医知识体系的特点,但在进入近代公共视阈时却受到公众的质疑。近代西医传入为社会带来了知识规范化与确定性的观念,社会公众期望对大疫有标准的瘟疫防治方案。为了避免被质疑为“庸医”,晚清时的中医在执业资质、知识形态等方面出现了变革的尝试。

【关键词】鼠疫 晚清儒医 改良



“悠兮其贵言”

——老子的名与名教思想

陈徽(同济大学哲学系)

【摘要】作为“古之道术”或“王官学”之流裔,老子之学同样具有本末一贯、体用兼备的思想品格。尽管道因其不可命名性而显得“混沌”与“暗昧”,然治道的展开是不能在“混沌”与“暗昧”中进行的。同时,“朴散”而为“器”,也是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趋势和历史事实。基于这种必然性和现实性,设名立教以化民导俗,既是圣人顺应现实的无奈之举,又是其济人成物的必然之责。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表现在名教问题上便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因于“朴散”之状,“侯王”当顺势而为,因物制宜,设名立教,以济人成物。此为由“无名”而“有名”之不得已。另一方面,名教既立,“侯王”宜谨慎施用,顺物自然,以防其束缚事物的本性乃至扼杀其生命力;且为应对现实的流变之状,亦宜“随时”消解凝滞之名和扞格之教。此为由“有名”而“无名”之所应然。上述特点,鲜明地展现了老子思想中命名与名教的二重性以及“无名”与“有名”之间的张力性。

【关键词】老子 名 名教 无名 有名



阳明《中庸》首章诠释及其意义

许家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学界历来颇重阳明《大学》之学,对其《中庸》学则相对忽略。实则阳明的《中庸》诠释富于创新而含义深刻,它翻转了被朱子判为“多说无形影”的《中庸》的明道特质,将《中庸》与作为“为学纲目”的《大学》等同观之,断《中庸》“为诚之者而作,修道之事也”。并进一步创造性地拈出《中庸》首章与《大学》全书的关系,以为“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并将此理念落实于《大学古本旁释》中。阳明又据于其良知学,从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戒慎恐惧与不睹不闻,突出两者在良知中的一体贯通;反对朱子戒惧与慎独的未发已发二分说,主张两者为一,皆是已发工夫;以戒惧为敬畏,提出戒惧与洒落乃工夫与境界关系,两者并非对立。阳明既以良知为人人所同具的未发之中,又以为“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此看似矛盾之说,乃是居于本体与工夫不同视角之故,体现了阳明的体用一源论。阳明还讨论了中和与天理及气的关系,强调“天理亦自有个中和”的属性。未发已发之中和问题于阳明具有重要意义,涉及阳明思想中的体用论、心性论、工夫境界论等重要论题,实为阳明《中庸》学的点睛之处。故深入探究阳明《中庸》首章的哲理意涵,必有助于推动阳明学、宋明理学及《中庸》诠释学的发展。

【关键词】王阳明 《中庸》首章 修道 戒慎 中和



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学说的哲学预设
——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吴彦(同济大学法学院)

【摘要】任何一种哲学建构都会预设一些基本的前提。本文试图从知识类型学、人的形象、自然法的形象以及自然法的根基这四个方面勾勒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基本哲学预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格里塞—菲尼斯学派与其他各种政治和法律学说之间的基本差异。首先,从知识类型学的角度看,菲尼斯学派所拒斥的是各种类型的还原论,既包括把法律还原为逻辑的康德主义,也包括把法律还原为技术的法律实证主义,还包括把法律还原为纯粹伦理的现代自然法学说。在菲尼斯看来,法律的真正本性在于它拥有双重生命,即它既属于道德秩序,又属于技艺秩序。其次,从人的形象的角度来看,格里塞—菲尼斯学派既拒斥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也拒斥以集体为中心的集体主义,在他们看来,任何正确的政治学说都必须超越这样一种二元对立,进而寻求一种更为基本的社会本体论。第三,从他们所抱持的自然法的历史观和自然法的基础来看,他们既拒斥苏亚雷斯以降的经院派的自然法学说,也拒斥脱胎于苏亚雷斯立场的现代自然法学说,在他们看来,自然法的基础不能从意志中寻找,而只能在追求目的的实践理性中来寻找。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自然法根植于人类本性,但是对于人类本性的考察,绝不能从任何思辨哲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而必须从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实践理性活动所理解和把握的目的中来加以考察。因此,自然法、实践理性与目的构成了格里塞—菲尼斯学派整个自然法框架的三个基石性概念。

【关键词】自然法 实践理性 人类事务哲学 人类本性 



基于RE-AIM模型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模式评估

田文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摘要】2015年我国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目前迫切需要对大病保险模式进行系统评估,为其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本文基于REAIM模型,从可及性、有效性、采纳性、实施性和可持续性5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对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太仓和湛江三地的大病保险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评价得分由高到低是上海、太仓、湛江;可及性维度方面,三地评分相同;有效性评分方面,太仓最高,湛江最低;采纳性评分方面,上海最高,太仓和湛江相同且低于上海;实施性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太仓、湛江;可持续性评分方面,湛江最高,上海次之,太仓最低。根据评估结果,文章指出,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不够精准、大病保障待遇的差异性较大、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大病保险的优势未充分发挥,是目前大病保险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应建立医疗费用负担和个人或家庭经济收入的关联机制,扩大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精准识别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合理区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和保障范围,构建“普惠性”和“特惠型”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保险机构专业优势,切实提高大病保险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RE-AIM模型 大病保险 模式 评估



中国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溢价研究
——来自异常波动条件下的证据

刘庆柏 时琛 王川杰(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

【摘要】不同于正常波动下的市场行为,异常波动条件下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为探索这一状态下中国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溢价,文章在构建MRS-SGED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期货交易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波动呈现出稀疏性、非对称性和异常波动时期下的集聚效应。相对而言,绝大部分期货品种的流动性指标在异常波动时期会减小,即流动性变差,但流动性指标的波动率上升。同时,商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在好消息和坏消息条件下的运作机制是不同的。在不区分好坏消息时,在异常波动条件下,几乎所有品种均不存在流动性溢价;而在正常波动条件下,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溢价的存在性也很弱。在区分好坏消息时买卖价差的显著性明显增强了,并且,绝大多数期货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溢价关系,同时其拟合度也有了大幅提高。由此说明,在中国期货市场存在基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流动性溢价。此外,在异常波动条件下,基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流动性溢价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和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投资者和监管层在异常波动下的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异常波动 MRS-SGED 流动性 溢价



管理者能力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
——基于市场竞争与地方保护的视角

焉昕雯 孔爱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管理者能力是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战略实施的核心要素,对企业价值产生直接影响,而影响程度同时受到产品市场竞争约束的作用。本文通过对2008~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管理者能力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且产品市场竞争约束可以强化管理者能力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当然,如果竞争性市场受到地方保护的影响,管理者能力对企业价值的正效应会被明显削弱;仅在低地方保护地区的非国有控股企业中,产品市场竞争约束才可以有效强化管理者能力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因此,消除地方保护与所有制壁垒、打造自由平等的中性竞争环境、提升管理者能力与企业价值,是未来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管理者能力 企业价值 产品市场竞争 地方保护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企业家信心的中介效应及代理成本的调节作用

耿中元 李统 何运信(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近年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其微观传导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及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企业家信心和代理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资时,企业家信心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代理成本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且高代理成本能弱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企业投资 企业家信心 代理成本 



政治信任:概念史回溯与实证研究反思

赵健池 王正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政治信任”是政治心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变量。政治心理学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工作中,就政治信任的性质、客体、内容、来源、形成机制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在政治信任的关系结构、发生学解释、田野测量情境等层次上,也形成了系统的分析结构。中国政治学界在引入国外政治心理学中的“政治信任”概念和理论的过程中,尚缺乏对概念内涵和结构的检查和反思,也未能完成理论话语和范式的本土化调适。因此,尽管国内学者对政治信任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对信任关系要素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准确,对信任发生机制的认识和解释过于模糊等。因此,未来国内的政治信任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开阔理论视野、调整测量方法和拓展解释路径。

【关键词】政治信任 概念研究 方法论 中国政治 本土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

主编:汪涌豪

编辑出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669

传真:021-65642669

电子邮箱:fdwkxb@fudan.edu.cn

印刷:上海叶大印务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1月25日

发行范围:公开

国内总发行:上海市邮局报刊发行处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