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规划:小红橙黄绿蓝靛紫车们,对不起~

2017-07-28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共享单车已渐渐成为大众出行的日常交通工具,而那些五颜六色霸占街头的共享单车似乎还在不停地期盼着更多的公共空间。本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共享单车和城市规划。


交通是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从我国目前城市交通规划的情况来看,依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和优化,公共交通类别单一,使用效率目前没有达到最佳的状态,而在轨道交通上更为缺失。


来自“2016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伦敦、纽约、巴黎3大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率超过了50%,以中国一线城市以上海为例,在2014年轨道交通出行仅占全市出行方式的8.3%,即使是中心城区也只占15.1%。而上海市民每天通勤时间在1小时-1.5小时之间的人占比达32.3%。


在这样的城市交通配置前提下,“共享单车的兴起便成为一种市场选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及城市规划的弊病,对大城市而言应该为未来预留更多的公共预设空间。”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说道。



共享单车不能野蛮生长

公共交通设施有待完善


Q:共享单车的停放一直是个问题,随处停放的单车占用公共空间,这一现象出现是城市前期的规划缺乏前瞻性,还是单车管理本身存在问题?



袁牧:

共享单车作为公共服务本来就应该占用公共空间,如果说占用大量公共空间造成公共空间不足,说明公共空间的设计有问题,没有为城市发展公共预设空间。所以鉴于这种情况需要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补充,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用地要同步时代的发展。


Q:现阶段,很多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乏人性化的考量,公共交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否没有很好的解决“一公里”的交通问题?



袁牧:

尤其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在街区及社区层面,对人的服务是缺失的。


比如,北京干路体系发达而支路体系不发达。我们的公交体系服务于干路体系,对于“最后一公里”的关注度也不够,北京的社区都很大,一个社区达到几十公顷。从家门到车站你可能要走五百米以上,五百米对于公交车就是两站,我们一般三百米设置一个公交站,人们选择步行其实是对时间的透支。


这种情况下就要找到公交不能满足的交通工具,单车的便捷交通性质就体现出来了,但是目前对自行车的交通法规和面临的问题还有待完善解决,自行车一旦放开,就会形成洪流。简单来说,从地铁站到单位三公里,骑单车是最便捷的方法,这是一种市场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反映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缺失


Q: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吗?



袁牧:

从公共空间上来说,所有的问题都是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的产生在于快速发展,越慢得病的机率越小,慢的过程会把这些城市病消除掉。高速发展才会带来多个问题的累积,快速发展是既定的事实,那就需要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出足够空间,要知道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会更大。


而共享单车也不能这样无序的发展,使用者毁坏单车,甚至乱藏单车等现象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同时,也要实施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素养提升,共享单车确实为城市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尽管有很多问题出现。


以个人意志主导城市发展

背离城市设计初衷


Q:从目前中国城市反映出的“城市病”是如何“患”上的?



袁牧:

第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城市病,城市人口的大量集聚与服务之间不对等,这本身就会造成一系列的服务病。


第二,城市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网络社会,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城市病,与整个城市发展是相关联的,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件随潮流来。


第三,城市的管理政策方式,管理者对于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不够。可能在过去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管理中也出现各样的错误。


比如:北京在应该发展轨道交通的时间段没有发展,成都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造成了工业围城导致成都的雾霾特别严重,甚至比北京还严重。成都局限于地理环境,在面对这些环境问题时候更棘手。


Q: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如何看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袁牧:

城市设计首先是对于城市发展和管理的一个完整的研究,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是把城市设计套用在法律规划里面,形成另一种城市设计面目,其实这个背离了城市设计的初衷。以个人意志主导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形成全民意志的发展方向,这种情况对于管理者有利,因为不需要更多的解读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


但是对于城市动态发展来说是一种灾难,变成一个固化的路径。


Q:您曾提到“新型城市设计从体系上分为宏观城市设计、中观城市设计和微观城市设计三个层次。”能具体讲讲吗?



袁牧:

城市设计从宏观上来说,不是单个部门利益的产物,也不是行政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是全民和全部门共同解决的城市发展的目标计划,所有的城市设计最终会形成城市的公共政策,这种公共政策的执行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宏观上形成城市共同的城市价值认同,这种认同达成后有效的实现城市利益,而不是城市沦为宏观空间上的划分。


中观体系更多指的是对空间的谋划,对发展路径的寻求,对社会阶层的认同,对管理方式的变革。


微观上我们就要确定城市设计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哪些事来达到最终目标。所以我们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叫价值认同,第二个层面叫空间谋划,第三个落地实施


我们的城市规划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规划,在社区层面上的考虑是疏失的,宏观考量往微观上较少,微观与宏观很少能达到平衡。


Q:有观点认为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在规划上都大同小异,在你看来导致中国城市规划同质化的原因是什么?



袁牧:

中国城市的规划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而来,计划经济由中央政府来构建国家资源分配,同时确定国家发展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国家产业分配,来构建自上而下的经济架构体系。


在这个经济架构之下,我们做的城市规划是为了经济架构体系来分配空间,这个空间规划缺位了,没有一个城市自己的价值观认知。


内容来源:观察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