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五年之约 | 贵州分院精彩回顾(优秀项目展示)
清华同衡贵州分院成立五周年系列文章②
2015年4月,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分院在贵州省贵阳市正式成立。贵州分院作为清华同衡规划院在全国成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是我院扎根贵州的窗口、支点和重要的驻地服务技术力量。依托清华大学的优秀资源和总院多专业协同技术平台力量,充分发挥驻地机构熟悉本地情况、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等特点,贵州分院将先进理念、科学技术支撑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致力于为贵州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提供“清华品质”的城乡规划研究和咨询服务,涵盖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发展规划、政策咨询、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文化旅游规划、地理信息和大数据服务等诸多领域,为贵州省的城乡发展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并获得了数十个省级优秀规划项目奖。
本文选取了部分优秀项目以展示贵州分院团队五年间在西南这片沃土上的探索和挑战。
五年来,
我们在风雨泥泞中披荆斩棘
如今我们羽翼初展,蓄势待发
在西南这片沃土上
热忱的迎接每一次挑战!
贵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一、项目认知
分析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禀赋条件
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空间
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空间
根据不同发展情景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承载力及相应的问题和风险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内容,是摸清家底的重要工具,也是为寻求最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利用方式、规模和布局,为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二、地方特色工作路径
1、指标遴选
通过梳理贵阳市资源环境禀赋特征等基本情况,结合地方实际选择因子进行评价。
2、评价空间数据库构建
图:评价支撑数据图谱
图:基础数据清洗建库流程图
在收集和处理传统数据的基础上,充分拓展数据获取渠道,包括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和大数据挖掘等,确保数据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3、 特色化的评价方法
采用软件平台 + 技术模型 + 智能化模块的方式,为“双评价”的工作开展提供科学、高效、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模型将大量的空间数据操作、参数设置进行集成,避免人工操作误差,模型节省了大量人工操作,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为反复计算调试提供了高效工具。
4、本地特色的实践与探索
贵阳贵安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
一、融合的谋划
一是梳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发展形势。贯彻国家“提高中心城市承载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以贵阳、贵安作为贵州省参与国家战略的核心载体的使命,抢抓“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建设契机,突破两地发展瓶颈,谋求相互利好的融合发展,加快把贵阳贵安建设成为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
二是客观评估两地发展现状。摸清两地融合发展的真实家底,分别从生态空间、城市形态与功能、产业体系与布局、土地使用、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精准识别两地现状发展不融合的具体问题与矛盾。
二、融合的规划
(1)战略总领:四大发展战略(筑多元融合之格局、构开放创新之平台、塑高端智慧之具象、显生态健康之典范),全面引领融合发展—交通引领、生态优先、产业主导、产城融合。
(2)发展理念:按照国家赋予两地的发展任务及既有发展定位,融合发展将体现更高的发展形态,共同谋求具有更加强化的区域职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壮大的实体经济、更高级的生态文明。
(3)发展路径:基于空间、人口、产业、交通、公服、市政六个方面,制定包含发展理念、政策协同、国土空间、骨架路网、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质机制、项目落地“十大”融合发展路径。
(4)总体布局:空间上形成“城市中轴贯通、东西两翼协同、南北双向拓展、组团分步推进”的规划结构;产业上坚持集聚效应,协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一轴三线”经济走廊。
发展结构图 产业结构图
建设计划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提升规划
一、规划构思
针对经开区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发展规律剖析,研判现阶段产城融合发展趋势与导向。立足自身、协同区域,谋划经开区“东联西融”发展蓝图,并以“大制造、大开放、大服务”三大战略定位统领全域发展。回归人本需求,从“产、地、城”三大策略展开产城融合十项提升,加速推进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建设。
二、创新与特色
本次规划的特色在于采用了:现状问题分析—产城融合评估—战略定位—规划策略的系统思考和分析方式,通过精准评估诊断,针对性提出多方位优化提升策略,为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保驾护航。围绕经开区“生态化、智慧化、国际化、科技化”特色产业导向,全力打造“4+1”主导产业体系,致力于推动经开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功能,向生产研发、购物消费、生活休闲等多元化功能转型升级,引导专业化产业集聚,带动研究创新和现代服务集聚,促进产业上下游协作,形成产业生态圈。通过用地空间全面梳理,摸清经开区发展空间底图底数,优化形成“北优、南拓、西进”分区开发的土地利用布局,构建 15 分钟生活、30 分钟工作无缝衔接的产城互动圈。为统筹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现经开区生态宜居、品质生活,规划从生态环境、综合交通、配套服务、智慧设施、文化品位、城市风貌六个维度进行规划营造,打造丰富多姿的舒适生活圈。
用地开发策略图
三位一体战略功能定位示意图
人民大道(北段)城市更新概念性规划
一、基地建设
基地紧邻黔灵山脉,是历史上北出要道,坐拥贵阳第一山、第一大道优质资源,是连接城市的记忆,通向自然的门户。
二、设计理念
基于黔灵山脉生态空间格局,以及项目所处的特殊区位(生态与城市的过渡区),借助人民大道、轨道1号线建设契机,推进北部老城在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城市人文等多维度的建设,创新城市更新模式,基于以上构思提出三大设计理念:
(1)项目规划过程中,从更为广义的“城市共享”角度,定义如何实现城市与生态的相生相融,注重大区域生态格局的呼应与构建;项目设计理念符合贵阳市生态建设、文化塑造、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等一系列发展要求。
(2)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对项目区域生态斑块、植被覆盖程度、山体边界、城市空间等内容进行分析,合理划定生态与城市的交互界线,实现生态与城市的过渡与延续。
(3)运用 BIM 技术的分析方法,模拟城市在日照、风环境的情况,引导建筑在空间肌理、通风走廊的合理布局。
(4)运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城市的物理承载力进行评估,分析范围内的城市理性容量、地表径流,实现建设容量的合理控制,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
三、创新与特色
(1)构建“大黔灵山”生态格局:以黔灵山公园影响力为依托,串联黔灵山—南垭山—云山—鹿冲关等公园,形成“大黔灵山公园”辐射影响范围。
(2)塑造更广义的“共享城市”: 将自然环境与城市整合为一个和谐并存的有机体系,城市享有优质的生态空间,而自然通过城市绿地得以延伸。
(3)树立城市生活“新地标”: 营造城市与自然相交融的人居环境,建设 10 分钟慢生态圈全覆盖;引导未来健康的生活方式,共享共治区域环境。
方案鸟瞰图
贵阳市花溪区绿道系统规划
一、规划构思
规划按照打造贵阳市绿道建设先行示范区、明确区域绿道空间布局形态、做好城际间衔接等相关要求,突出可操作性,主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基于绿化、游径系统、设施三大板块,构建花溪区绿道系统;二是选定示范段绿道进行绿道建设引领。
二、创新与特色
(1)科学预判区域绿道系统空间布局形态:规划基于百度大数据、GPS 运动轨迹数据、遥感数据、DEM 数字高程模型,针对尚未开展绿道建设的区域,较为科学的进行绿道系统形态模拟。
(2)人工现场校核提高绿道系统空间布局可实施性:基于人工对绿道系统形态进行现场踏勘校核,进一步提高绿道系统空间布局可操作性、科学性。
(3)深挖区域文化,彰显绿道生态本底与文化内涵:从文化、生态、旅游、健康四个层面推进示范段绿道的建设,提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要素、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从而充分突显绿道示范点生态本底与文化内涵。
绿道选线现场踏勘记录图
绿道网规划图
贵阳市镇、乡、村建筑风貌导则
一、规划构思
依据全市域风貌管控的总需求,与基层管理实施的落地性需求,规划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目标,为政府部门提供镇乡村建筑建设改造管理依据;为普通村民提供建筑改造实施具体方法及意向。
二、创新与特色
(1)实事求是,特色分类:基于建筑风貌属性研究的风貌区划。规划研究了贵阳市的村镇的建筑传承与演变,从不同类别建筑的共性出发,到个性总结,以地域、人文、自然、经济等要素特征为基础建立了“镇乡村建筑风貌属性评价体系”,对建筑风貌进行分类。
(2)面向实施,全面解构:基于建筑构件提取与重构的控制引导。考虑建筑不同构件在建设过程中对建筑风貌的影响程度,以及建筑风貌整治过程中的整治难易度,将建筑分为屋顶、支撑、墙体、配饰四大结构,共十二类构件。对构件的材质、色彩、构造、做法等分别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到的建筑元素进行分类归纳,建立构件元素库。
(3)分类示意,全面引导:基于风貌引导示例与底线管控双向控制的风貌管控方法。对各属性建筑从建筑构件组合模式、建筑色彩、建筑材质、高度体量、建筑适用范围等进行引导控制与示例。同时通过建立建筑材质、色彩、体量、形态等一系列负面清单,进行底线管控,避免村庄建设中的不恰当的建设做法。四是挖掘特色,风格创新——基于规划实施的建筑色彩管控模式探索。针对现状镇乡村在建筑风貌整治过程中以色彩涂料“刷墙”的简单整治模式,规划提出,以民族服饰色彩的提取为基础,对未来特定的民族村寨进行色彩管控的建筑色彩管控方法。
建筑元素提取与素材库建立图表
贵阳市息烽县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
息烽县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基于规划区域“农旅资源亟待整合、土地利用亟待盘活、特色文化亟待塑造、产业模式亟待优化”四个层面的需求,提出以“共享农庄”理念打造引领型田园综合体的规划思路。项目遵循共享经济发展理念,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村集体经济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在美丽南山建设以共享农庄为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产业化田园综合体。
一、整合农旅资源
将现有 9 个原住村落全部纳入田园综合体范围,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将已建成的 9 处旅游项目及服务设施纳入规划整体产业体系,提升项目运营效益;通过建设道路、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微型消防站等,满足旅游发展的同时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品质,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提升改造原住村落景观,进行“民居变民宿改造试点”建设。
规划总平面图
二、盘活土地利用
结合农业产业布局、景观项目规划、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划定土地利用边界,由政府部门搭建平台,整合原住村落零散、低效的集体土地,将其通过计价方式变为资产纳入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满足经营主体用地需求,拓展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三、塑造特色文化
紧扣区域现有的 1935 红色文化、氡温泉文化与息烽县域历史文化,结合“采菊南山·四季田园”诗意文化,以“锋行天下 1935 红色拓展线路”重温峥嵘岁月,“温泉共享庄园”诠释神汤美誉,“息烽故事”展现地域人文,“黄花林田”构筑南山花海田园牧歌景色等为载体重塑地域特色文化,创建城乡共享的友好型生活方式。
南山建设历程回顾(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2015年至今,分院团队先后编制《息烽县美丽南山精准扶贫、农旅一体化规划》《南山驿站公园总体规划》《息烽县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等多轮规划,通过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景点无缝衔接,促进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农家变店家,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促进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项目建成后,省市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充分肯定“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建设成效。2020年,围绕“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提质升级工作,分院团队根据最新的政策导向和项目需求,编制完成了《息烽县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建设(提升)规划》,助力打造贵州省乡村振兴“南山”样板。
同衡贵州分院技术及服务优势
植根清华的同衡规划品质
清华同衡规划院是清华大学下属的以城市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咨询与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为主业的全资国企;同衡贵州是清华同衡在全国的首个分支机构,拥有与总部同样的战略、价值观、政策、学术研究环境和服务品质。
高端资源整合和多专业融合
同衡贵州作为清华规划的地方驻地平台,能够整合清华大学和相关机构的多专业技术力量、专家智库和其他资源,共同为地方提供高端的咨询和技术服务。
丰富的规划实践和数据支撑
同衡贵州成立5年以来,承担了当地大量重要的规划编制和课题,拥有大量的项目经验和数据基础,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精准高效的地方规划实施服务
同衡贵州拥有50余人的地方专业队伍,熟悉地方政策,了解地方实地情况,能够把握地方需求,规划项目实施性、落地性强;并且能够对地方需求及时响应,能够对规划实施进行长期跟踪和反馈。
同衡你我 风雨同舟
作者:贵州分院 谢南薇
山高水长沐风雨,
披荆斩棘创佳绩。
岁月纵横迎风上,
浩瀚沧海正当时。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 | 源自贵州分院宣传视频
供稿|清华同衡 贵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