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融合政产学研 服务国家战略 | 清华同衡新型城镇化智库服务和规划实践纪实

清华同衡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2022-06-25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心不改,衡心如初。清华同衡秉承家国情怀,始终践行社会责任,置身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余年间产出无数实践项目成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清华同衡特推出“献礼建党百年 践行大院担当”栏目,多角度回顾清华同衡规划师们二十余载建设家国的心路历程,展现清华同衡的智库风范与大院担当,以拳拳赤心与累累硕果献礼建党百年。



“清华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与担当。”


“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给予清华大学师生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在庆祝建党百年之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切勉励,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在清华大学高端智库和校办产业里,有这样两个特别的机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同衡)。


一个成立仅仅5年,一个刚过了20岁生日,就已经在新型城镇化领域“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加强产学研融合”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贡献了清华力量。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近8亿人的城镇化,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进入新阶段,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研究院和清华同衡坚持党建引领,以“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服务国家大战略解决地方真问题,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智囊团”“践行者”,以实际行动回应着总书记的嘱托与期许。


智库:跻身新型城镇化战略重要智囊团


研究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清华大学于2016年3月共同发起成立,是落实2015年国家领导人访英成果——“中英可持续城镇化研究平台”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研究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成立以来,研究院与清华同衡紧密合作,围绕我国城镇化实践,践行“理论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的智库宗旨,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筹协调优势和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强化学科交叉研究、基础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力支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目前,研究院囊括了城镇化领域权威专家,由41位国际国内资深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139位中青年专家组成“面向现代化的城镇化”专家库,致力于推动新型城镇化领域理论创新、技术升级、实践探索、决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进程。


清华同衡作为研究院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拥有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文物保护勘察设计、旅游规划等多项专业资质,是全国领先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机构。


五年来,两个机构通力合作,累计承担中办、中财办、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民政部等机构委托课题40余个,形成智库类研究成果20余项。其中,政策应用7项、成果采纳11项,收入政府报告1项,“三报一刊”署名文章3篇,为相关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智囊团。


在两个机构的紧密合作中,尹稚教授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既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和首席专家,又是清华同衡创始人和资深顾问专家。在他的领导下,研究团队探索出“集团军作战、多学科协同”的工作模式,与校内外众多科研团队和机构密切合作,高质量完成了一系列政策咨询和战略研究课题。


五年来的系列研究和重大政策咨询工作,获得政产学研各界的高度认可。


“研究院深度参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政策执行、国际交流、大数据分析与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为我委编制有关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提供了坚实基础,实现了良好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领导小组组长胡祖才高度肯定研究院的工作成绩。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领导小组组长陈旭表示,研究院的成立有力推动了政、产、学、研各个方面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优势资源的整合。


2016年10月18日,研究院召开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


使命:以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


长期以来,国家中心城市一直是各城市争相竞争的头衔称号,但社会各方对其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和分歧,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上澄清相关认识。2016年初,研究院和清华同衡针对国家中心城市课题开展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首次清晰界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和战略职责,强调国家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城市自身发展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不是“论资排辈”,不是“评三好生”,其实质是承担国家赋予的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引导国土相对均衡开发等多项战略职责和使命。


最终,这一思路被国家采纳,并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制定。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文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建设意义和战略思路。


近年来,都市圈建设成为热点话题,在国家政策、学界研究和地方实践等多方面都进行得如火如荼。2018年,研究院和清华同衡对全国34个主要都市圈进行统一标准的分析并形成研究报告,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内参形式上报中财办。一年后,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联合公开发布《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形成广泛社会影响。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的背后其实也有研究院和清华同衡的贡献。在准确把握指导意见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研究积累,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还完成了《都市圈规划编制指南》,为地方落实指导意见,开展都市圈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也为学界、业界相关都市圈研究提供了更多思路和方案。


2019年3月1日,研究院与清华同衡联合举办“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研讨会”。

2019年,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联合公开发布《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并出版专著。


与此同时,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还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城镇化和城市研究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召开高端学术论坛、搭建大数据平台、构建指标体系、出版城镇化专著、打造城镇化宣传阵地、组织高校主题辩论赛等。此外,清华同衡还作为首都高端智库的重要支撑单位,持续服务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为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


研究院主办或参与组织多场公共论坛活动,传播新型城镇化理念


五年来,研究院和清华同衡已建成国内首个“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包括625个专题,汇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370个指标、5.82亿条数据,为各界提供新型城镇化领域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深远影响,还建立了客观、开放的清华城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可更新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TUHI)评价成果,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效及时的新型城镇化信息简报定期采编和舆情监测反馈,也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认可。


“研究院和清华同衡的初心就是‘家国天下,行稳致远’,以学兴产、以产促研、产研助学、研产辅政,以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尹稚教授如是说。


桥梁: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上下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但同时,2亿多进城农民工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占地过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城市政府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人地钱”等方面诸多体制机制问题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一项国家工程,几乎涉及人口、土地、住房、社会保障、投融资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阻力可想而知。因此,自2014年底开始,国家开始分三批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众多基层综合试点的鲜活实践,如何被总结提炼形成规律和经验,及时在全国推广?


为此,国家确定了综合试点进展定期评估制度,总结试点成果,及时推广成功经验。研究院和清华同衡也承担了三批综合试点的评估任务,分别于2016、2017、2020年开展试点评估工作,实地调研了18个省区的88个试点地区,累计撰写40多万字的评估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调研组提供的评估报告和经验总结,形成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联合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调研评估


除了上述综合试点调研,针对新型城镇化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还先后承担了特色小镇、内蒙古自治区边境一线城镇建设、收缩城市、省会城市首位度问题等专项调研,快速形成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为相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五年时间里,研究院和清华同衡研究团队抽调技术人员,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头下,一方面踏遍大江南北,深入城镇乡野,真实记录和深入分析各地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与现状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工作建议;另一方面,在实地调研时积极宣传国家最新发展思路和政策方针,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宣传队和播种机,搭建起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桥梁”,促进了中央决策与基层实践的互动。


践行者:接地气的城镇化规划专业服务


要提出接地气、符合实际的城镇化政策建议,离不开丰富的基层规划咨询实践探索。


清华同衡成立20年来,累计完成规划设计项目8000余项,致力于将规划设计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城乡发展的源动力,持续以规划和技术回报社会,主动承担起清华人“家国天下”的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


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院和清华同衡完成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等重大区域性规划,并承担了贵州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德阳市、红河州、安顺市、黔南州、巴音郭楞州、息烽县等20余项省级、市县级新型城镇化规划研究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全方位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咨询和规划设计服务。在规划服务过程中,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引领发展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


2021年5月,《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


2020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省将成都都市圈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当时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研究院和清华同衡组织了以党员为主的研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组织12场远程视频会,开展座谈和调研。待疫情缓和后,研究团队又开展了历时12天的现场调研及驻场修改,与各市、各部门深入对接,汇集400多条省直部门及四市相关部门修改意见,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也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展远程视频会、现场调研和座谈会


研究院和清华同衡在城镇化规划实践中勇于担当、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也获得了委托单位的认可。在《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专家评审会上,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志宏表示,该研究成果已被贵州省吸纳,并形成省级政策文件,对全省城镇化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清华同衡的目标是打通‘政策支持—学术研究—规划项目—实践反馈’技术业务双循环,致力于成为我国城镇化和城乡治理领域的一支主力军。”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总体研究中心主任卢庆强表示。


他们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清华大学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


回望发展历程,研究院和清华同衡坚持政产学研结合,服务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贡献了清华力量。


展望未来,研究院和清华同衡将继续以“智囊团”和“践行者”为定位,秉持“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新型城镇化高端智库。



排版 | 宣传办 张蓝予
供稿&图片 | 同衡规划院第八党支部

编辑 | 城市营销研究所 张东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