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奖 | 国际园区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公园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
导
读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提“公园城市”的理念,强调“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描绘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公园城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模式,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
01
项目背景
青岛中德生态园位于胶州湾西岸,是中德两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国际示范基地,承担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使命。
为吸引国际资本与合作,吸引全球高端产业与人才,争创国际一流园区,生态园必须具备国际吸引力的高品质环境。
图1 区域背景
园区依山傍海,各类自然资源要素齐备。国内外团队提供了国际先进的生态建设标准与基础。目前园区已建成三分之一,但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生态环境遭受威胁、生物多样性不足、管理管控体制不健全等。
2018年“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园区高品质环境建设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开展公园城市规划与建设,一方面可以系统地打造高品质环境,提升园区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能够针对地进行修正与提升。
02
规划构思
本次规划范围为中德生态园先行启动区一、二期范围,规划面积约30.24平方公里。规划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考虑,将研究范围扩大到186.73平方公里,实现从山到海的整体覆盖,并基于详细的航拍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模型。
规划结合中德生态园创建国际一流园区的发展目标,以统筹区域自然资源与人本需求为切入点,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为基础,以德国绿色建设标准为引领,重点关注生态本底锚固、生态质量优化、绿地环境品质提升、公园服务水平升级等内容,将人、城市、自然生态功能的有机融合,让城市生长在公园中,实现生态园绿色、健康、人文、可持续发展。
规划构建从宏观层面的研究、中观层面的规划建设实施到重点工程示范和保障实施的规划技术框架,形成纵向贯通的规划体系。通过开展公园城市规划与建设,系统地打造高品质环境,吸引全球高端产业与人才,提升园区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
图2 规划技术框架
03
项目特色
特色一:
建立连山通海的公园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考虑,扩大研究范围,对从山到海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生态资源进行普查评价,为后续规划提供支撑。
在研究范围内,规划以中国山水哲学思想为引领,叠加分析生态本底综合潜力与绿色空间需求分布的结果,划定整体空间发展框架。连山通海的总体生态安全格局与公共空间网络的建立,明确了“山-城(园)-海”融为一体的公园城市空间发展框架,用于指导园区城市与生态建设。
以抓马山、老君塔山形成的特色山地公园成为片区未来的生态核心;沿青兰高速打造一条连山通海的“山海轴”;建设环山、环城、环海三个公园环;同时强化多廊生长,依托主要河流、潜在生境廊道、交通干线两侧绿地等,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自我循环的蓝绿网络体系,建立“山水相依、绿野田园、城景共融”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
图3 建立连山通海的生态安全格局
特色二:
生态筑基,从保护到优化层层推进
从生态管控、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由被动保护到主动改变优化相结合,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园区生态系统。
生态管控关注重要生态空间的识别与保护,对生态空间评估与分级,明确控制线、管控分区及引导要求。生态修复关注被破坏生态要素的系统恢复,针对山体、水体、绿地分类分区制定修复措施。生物多样性关注质的升级,通过识别保护核心生境,分类制定营建措施,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
图4 生态筑基,从保护到优化层层推进
特色三:
以人为本,建立分级分类的全域公园体系
规划将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风景价值的绿地、农田等纳入到公园体系建设中。“从郊野到城市再深入到社区”,构建生态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全域公园体系,包括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体系。
图5 建立分级分类的全域公园体系
围绕公园体系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丰富公共活动等内容,提升绿色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
郊野公园体系依托小珠山、抓马山、五河口湿地、周边林田,为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兼具休憩观光、生态科普等功能。城市公园体系根据功能特色分为生态景观、功能设施、主题文化三类,强化各公园的特色定位,力避“千园一面”。社区公园体系分为生活型、办公型、商业型三类,结合社区中心、产业园区中心及水系廊道沿线绿地进行布置,充分考虑布局的均衡性,方便居民日常使用。围绕公园体系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特色种植、公共活动运营策划等内容,提升绿地服务水平。
图6 公园体系建设
特色四:
打造山海城一体的特色风貌体系
以环城游憩带、生态廊道为骨架,结合重要开敞空间设置眺望点,划定观山望海视廊风貌控制区。对公共空间的种植模式、驳岸形式、开敞空间设计等内容提出详细引导要求。
结合园区本身特色,形成商业商务、教育科研、产业创新、生产服务等九类空间场景,分类引导控制,打造山海城一体的特色风貌体系。
完善对生态园各功能组团的色彩规划,构建生态园独特的色彩环境。
图7 观山望海视廊风貌控制引导
特色五:
构建多元化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规划强化交通廊道、浅山绿廊、河流廊道等形成放射状网络化模式,有效串联区域内的绿地、山体、湖泊水系等,将蓝绿空间的功能从分隔城市转变为融入城市,构建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统筹园区的绿地建设和雨洪管理,充分利用场地内部绿化空间和景观水体建设大型调蓄设施及生物滞留设施、下凹绿地、植草沟等进行雨洪调蓄,实现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
图8 海绵城市建设
特色六:
健全从规划到实施的保障体系
规划从生态环境管控、建设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平台三个方面,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生态环境管控:严控生态红线,建立监测评估信息化平台,结合监测站点,对用地变化、城市绿地等相关要素进行动态监测。
建设管理:制定“管控+引导”的规划导则,增加绿地和公园管理的使用手册,便于弹性建设管理。
公众参与平台:建立参与型信息平台,提供园区管理、绿地建设、体验方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参与机会。
图9 健全从规划到实施的保障体系
04
实施进展
规划确定牛齐山中央公园带、河洛埠公园两个重点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实现连山通海、城园交融,打造山海城文化展示窗口。目前正稳步推进,已完成景观设计工作。
图10 重点项目示范工程
05
规划创新
Part 1
构建“顶层设计到实施落地”的技术体系
规划在区域层面构建“山-城-海”的总体空间格局,整体保护、修复与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对指导中德生态园未来空间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规划区层面实现了从规划到实施的顶层设计,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通过重点项目引领示范,指导生态园高品质城市空间建设。实施保障方面,健全管控和建设指引,助力生态园实现绿色空间的高效治理。
Part 2
搭建智慧的公众参与平台
规划构建全园参与型信息平台,从园区建设、管理到游憩系统、体验方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测以及信息更新汇总。为全园民众提供一个可实时参与的信息平台,同时作为园区CIM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端口,将所有数据进行监测整合。
Part 3
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规划
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底,结合重要自然资源、潜在生境网络的叠加分析,构建区域生态潜力总体布局,支撑区域公园城市空间发展框架的建立。
通过各类物种理想空间模型,识别核心生境分布,分类制定保护与营建策略,并落实到建设导则与工程计划中。
06
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体制改革阶段,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治理有序推进。规划构建的纵向贯通的技术框架与指标体系,对新时期公园城市建设与绿色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工作团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团队:
技术指导:胡洁、王鹏
项目负责人:陈倩、周晓男
团队成员:梁晨、苏唱、孙国瑜、刘辛、谭畅、梁斯佳、金彤、梁晓莹、徐子钧、韩婷婷、邹欣瑶、谢麟冬
合作工作团队:
青岛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
排版 | 李刚
图片 | 供稿部门
供稿 | 清华同衡 风景园林营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