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视界 创未来 | 2023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盛大开幕
2023年6月11日,以“规划视界”为主题的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京盛大开幕,本届学术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为期六天。首日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政府机构和企业界代表,以更高的视角和更广的维度解读行业机会与前景,并分享清华同衡不同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与会人员携手探索新时空背景下的规划视界,期待在共同努力下,打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首日论坛分为开幕式、巅峰讲坛及同衡技术报告三个环节。出席首日论坛的领导及嘉宾有: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副会长孙安军、原副会长吴建平、秘书长谢盈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副秘书长曲长虹,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化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国家文物局前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吴甘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副总规划师董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路林、城市更新规划所所长王崇烈、科技委副总师兼计财处处长吕海虹、科技委副总师兼总工办(编辑部)主任周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任飞,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福海,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朱帅,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资深顾问专家尹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吴晞、院长袁昕、副院长郑筱津、袁牧、恽爽、潘芳、霍晓卫及各地方分院院长、技术总工,以及媒体界人士等。
本届学术周还特别邀请来自北京、河北、湖南、福建、安徽、山西、四川等地的城乡规划研究、管理和设计机构的嘉宾参会。
▲与会嘉宾合影
开 幕 式
活动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袁牧主持,他向与会嘉宾致欢迎辞并介绍了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主题、安排和意义,为后续论坛的顺利召开和深入探讨铺垫了良好的交流氛围。
随后,与会的领导及嘉宾发表致辞,分享了当前城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表达了对本次学术周活动的期望。
唐 凯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唐凯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祝贺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召开,对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清华同衡学术周是交流城乡规划领域技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届学术周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学会共同举办,展现出更高的站位和更开放的视角,期待通过交流研讨,能够为行业开阔视野,用科学先进的规划理念谱写最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感的新篇章。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高度评价了清华同衡在学科理论建设和行业发展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以及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表示,清华同衡学术周举办多年,已经成为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和教育的重要平台。作为今年的主办方之一,学会和清华同衡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未来将会继续共同思考、推进规划事业的发展。
邱 跃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邱跃代表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祝贺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召开,他指出,清华同衡长期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及学会的建设运行,是活跃在首都大地上的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本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以“规划视界”为主题,充分表明了清华同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主动分析大形势、应对大变革、落实新要求、应对新挑战,展现出国家级大院应有的战略高度和视角广度。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惟敏指出城乡规划在时间、空间、数量等因素主导下不断发展变化,未来需要从更深层次的维度进行探索,以适应新的机遇和挑战。他表示,清华同衡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搭建了清华同衡学术周这个开放的学术和实践交流平台,为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期待未来能与清华同衡加强合作、携手共进。
袁 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袁昕向各位参会嘉宾表达了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清华同衡学术周的历史和特点,本届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以期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使之成为规划行业向社会传递信息的窗口。他指出,规划行业未来可能面临艰巨的挑战,规划师们需要打开视界,既要看到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新要求,也要看到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本届学术周旨在拓展规划视界,建立多维度多领域的链接,探寻规划的价值和源动力。
”精彩的致辞后,来自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学会及清华大学的多位领导和嘉宾共同为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揭幕,将全场参会人员带入了一个开放前沿、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中。
揭幕仪式嘉宾:张悦、吴晞、袁昕、唐凯、尹稚、石楠(自左至右)
巅 峰 讲 坛
作为学术周活动的重磅环节,今年的巅峰讲坛特别邀请了跨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规划视界”的主题,分享他们在宏观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和规划领域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为参会者带来前沿、创新和深度的思考,引发人们对于行业的挑战、机遇和未来的畅想。
《“十四五”下半场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杨伟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杨伟民副理事长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十四五”下半场需要关注居民消费、房地产、平台经济、民营经济、城市化、进出口等重大问题,长远兼顾、综合施策,为长远发展奠定机制性基础。
一是实行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持续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是多部门协同制定综合性、长期性、制度性房地产新政,明确相关制度安排,给各界长期可见预期。
三是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明确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性质、地位和作用,落实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政商沟通机制,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五是改革身份证制度和住房制度,按常住地住址登记身份证并以此划分城乡人口,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六是扩大制度型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研究务实管用的稳定进出口和外资企业的增量政策。
《世界遗产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宋新潮
国家文物局前副局长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
宋新潮理事长在报告中指出:自1985年正式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我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成为世界遗产大国。世界文化遗产对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文物保护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引入了国际遗产保护概念,并以我国文物保护经验为基础,出台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建立了文化遗产监测制度,丰富了文物保护类型。同时,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重要文件的起草和国际有关遗产申报的主题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行动等方面对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向世界提供了长城、大运河等大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国际案例,得到了世界遗产大会的高度评价。报告最后指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巨大挑战,还需继续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国人口负增长问题再认识》
王广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人口学博士
王广州博士指出,目前中国人口正在呈现四个重大变化:少儿人口首次低于老年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历史性转折,乡村人口远低于城镇人口,以及一人户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对中国人口负增长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超低生育率负增长。我国已进入超低生育水平阶段,总和生育率低达1.3,主要体现在晚生、少生两个方面。目前已进入极低生育水平,二次人口转变特征明显,且新冠疫情带来的健康损失也正在影响生育率的变动趋势。
第二,加速的负增长。根据现有人口变动趋势判断,人口将面临加速负增长的长期趋势。
第三,区域不平衡人口负增长。部分地区人口负增长情况更严重。
第四,城乡人口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的负增长。乡村人口总量持续减少与青少年人群比例的减少,城镇人口总量增加与青少年人群占比的增长,正在同时发生。
《无人驾驶重塑未来城市》
吴甘沙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CEO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前院长、首席工程师
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关村高端领军创业人才
吴甘沙董事长表示,我们做科研、做企业有很多目的或初心,但各种初心的本质,还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今我们的城市还有很多问题,而各类问题的本质则是对信息流与交通流融合的需求,以及由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对融合的阻碍。想要真正达到这种融合,我们认为有两个方向,即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无人驾驶与共享汽车的融合与碰撞,可极大程度上释放城市各类空间,如道路、停车场、加油站等。空间的释放带来的是时间的释放,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商业、工作、生活等多功能形态场景的重新设计。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实现“0事故死亡、0交通拥堵的交通体系,以及出行和物流成本降到1/3、道路和停车空间减少1/3、路上总时间减少1/3”的新型出行体验,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
《当前形势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坚守》
尹 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资深顾问专家
尹稚教授提出,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下降部分是由于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所导致的,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回到乡村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也很难应对当前城市产业的升级。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全体国民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国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基本上是稳定的,要坚守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战略,走向区域协调。他表示,应当重视县城的驿站作用,立足农业现代化振兴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回归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同时,发挥好空间资源的可利用弹性和支撑性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发育成熟度、主体功能区和尺度来差异化地推进政策出台实施。
多个跨学科领域的精彩报告为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思潮,极大地拓展了参会人员的视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同 衡 技 术 报 告
下午场的同衡技术报告环节是本届学术周的另一个亮点,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徐刚主持。
徐 刚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总工办主任
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 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总规划师
风景园林中心主任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袁牧副院长以“同衡视野”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面对新时期中国城乡规划发展面临的问题,清华同衡基于技术底线作出价值判断。基于安全考量的国家干预型规划,以管制/管控思维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社会政治的安全,准确地判断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基于价值观判断的国家发展型规划,以创新思维和事权思维,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谋求人民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守底线、保安全、惠民生、促发展、共富裕”五大任务。面对新时期和新问题,清华同衡多年来致力建设城乡规划的知识库和知识联盟,探索建立泛规划学科群,致力构建可以评判的“够用、管用、好用、能用”的平台,而这些视野和视角也赋予了清华同衡在全国实现跨领域协同的技术平台。
7位来自清华同衡多个领域的技术总工,从不同技术维度分享清华同衡多年规划实践、专业技术与行业思考,主题涵盖国家发展治理、城市更新、遗产保护、城乡园林绿化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及智能化探索等方面。
《国家发展治理的空间维度与空间治理》
卢庆强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总体研究中心主任
卢庆强在报告中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国家发展与国家治理两大视角下的空间维度。包括空间发展与空间治理的作用,国家空间发展与治理的主要内涵,以及空间发展体系(国土空间体系)与空间治理体系的相互关系。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场域与现代空间治理。重点分析了空间发展与治理的时代特性、中国特性与国家层面特性,并强调了空间发展与治理的系统逻辑与综合工程思维。三、在梳理国内外空间治理脉络基础上,提出空间发展与治理观的三大方面:国土安全观、区域协调观和城乡发展观;并进一步从国家与区域、城市与县域两大层面提出需要探讨研究的关键议题。
《同衡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探索及收官阶段思考》
汪 淳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总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汪淳在报告中首先对清华同衡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的工作机制创新、产学研互促模式构建、科研合作与科技攻关等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围绕资源环境本底条件与空间功能指向的匹配方式尚不清晰、多规合一改革撬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抓手有待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战略的高品质空间响应路径缺乏整合、数字化精细化治理要求下的实施监督机制构建逻辑亟需厘清等技术问题,分别从科学认知自然地理格局与资源环境本底、面向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生活的规划研究、面向高水平治理的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研究等方面介绍了清华同衡的规划探索。最后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提出了释放规划体系改革新动能、走向多维度系统治理等方面的展望和思考。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变革分析与实践探索》
张晓光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张晓光在报告中指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需要实现空间、时间、管理等多个维度的提升。在空间维度上,横向全域划分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单元,其中城镇、乡村和生态单元应分别重点研究因区施策、要素统筹、分级细化生态格局等内容,并因地制宜地创新管控方式;纵向重点结合行政事权逐层分解上位规划任务,加强任务策划和过程引导,将规划技术体系和治理体系充分结合。在时间维度上,以实施效果为重点开展单元规划评估,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管理维度上,重视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层面“一张图”的建设,不断拓展各类应用,实现数据融合和贯通。详细规划体系除技术内容的完善外,还应充分重视将技术成果与管理规则、政策工具结合,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空间治理功能。
《遗产与城市活力重塑》
霍晓卫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副总规划师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霍晓卫以“遗产与城市活力重塑”为题,阐述了通过遗产活化重塑城市活力的实践与思考。他指出遗产具有独特的场所感、跨文化的吸引力、包容的历史氛围,能够通过吸引集聚、促进交流、鼓励创新等方式提升城市活力。随后他从营造文商旅消费空间、串联城市文化活力网络、培育活力热点场所、重建人与自然良好关联等视角切入,分享了晋江五店市和梧林村、昆明南强街和翠湖片区、景德镇陶阳里片区、北京兆军盛菜市场和隆福寺知造局、南昌白鹤小镇等遗产活化落地项目助力城市活力提升的实践思考。
《治理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制度重构》
潘 芳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城市治理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潘芳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迈入存量时代,为了应对复杂建成环境中人的多元需求,需要在多元治理的视角下重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可以通过四个体系的建构来进行创新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府层级间分工明确、协作加强与社会力量参与路径多元化构建运转同等重要;政策法规体系,可通过一主多辅、重点突破的方式为城市更新中的新兴权责提供法律依据;规划计划体系,构建分级分类分区域的“体检-规划-计划”的闭环工作系统;实施运行体系,加强“建设运营”和“支撑管理”业务环建设,统筹平衡各方利益。规划设计师在存量时代应“自我更新”,拓展知识边界,提升探寻城市真问题、识别人民真需求的能力,在多元共治的新格局中发挥好技术协商引领作用。
《价值回归——城乡园林绿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沈 丹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副主任
沈丹指出,新时期园林绿化发展已经从“有没有”进入到“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不同地区、城市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以“提质”为主;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则是“提质增量”并重。生态绿色空间成为建设的重点领域。面对发展阶段和重点领域的变化,社会各界必须达成价值共识:园林绿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要物质载体和途径,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直接手段。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上,要以生态系统服务的理念探索建立绿色生态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以生活圈理念构建公园和游憩服务体系,以风貌控制为重点提升地域特色和环境品质,以开放共享、集约复合的理念和参与式设计的方法满足新阶段的发展要求。
《同衡云——规划支持平台的智能化探索》
林文棋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划师
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林文棋表示,针对当前规划技术应用中的数据散乱、需求碎片化、技术难以沉淀等问题,同衡云平台整合业界近年来的技术前沿探索,构建专业智能的数据治理、多源融合的数据仓库、可定制配置的智能模型、标准专业的成果制图、开放共享的方案超市等核心模块,打造专业、智能、开放的规划业务支撑平台。目前,同衡云平台已接入数十种数据资产,封装900多项模型,提供零代码一站式的数据整理、业务分析和成果制作工具。以同衡云为基础,已产出城市体检评估、数字产业大脑、数字驾驶舱配置系统等业务实践应用平台。未来,同衡云将依托数据、模型和成果的积累,不断引入人工智能前沿实践,打造规划设计领域的ChatGPT。
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首日论坛以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及博采众长的学术精神,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和行业领袖在此深度交流城市发展,共同探索技术解决方案,为不同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开放的学术平台。
论坛的圆满召开,为规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为城乡融合创新路径出谋划策,为美好人居环境贡献“同衡”力量。
* 本文所涉及观点均已经过专家本人审核
本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活动将从6月11日持续至6月16日,12日起将陆续召开主题为“区域·都市”“品质·生活”“生态·城乡”“社会·技术”以及“学习·未来”五个不同专题的论坛,期待您的持续关注,与我们一起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分享经验、拓展“视界”,共同展望未来!
【扫码关注 | 后续精彩不错过】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合集
扫码关注-预约后续直播
为方便大家及时掌握每一场论坛信息
清华同衡学术周专题网页暖 ❤ 心 上线!
后续持续更新,敬请扫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细议程
关于“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学术周”始创于2013年,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依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多业务板块和多专业实践特点,致力于传播清华精神、同衡价值、学术声音,将专业的求索纳入开放胸怀,为知识的殿堂注入烟火人气,十余年来,累计邀请100多位专家学者、200多家各界媒体,分享了300多个学术报告,接待了4000多位现场嘉宾,已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广受关注的学术品牌。2023年6月,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重装回归,敬请期待!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滑动查看历届风采>
相关链接
阔别3年,重装回归!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诚邀您展望城乡未来
撰稿/发言整理|王淑芸、龙茂乾、郑鑫、杨帆、刘艳梅、李琳、李汶、解扬、王玉瑜
审稿|吴 巧
编辑/排版|王淑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