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121) | 遵义医科大学:浴火而生,奏响山与海的乐章



百年岁月峥嵘,百年初心如磐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之际

百所高校研究生开展颂百年活动

为党献礼,向党致敬


今天

百所高校研究生接力讲述“四史”活动

走进遵义医科大学

我们接过@华东政法大学的接力棒

为大家讲述

革命老区遵义医科大学74载艰苦创业的红色故事




#  1947 - 2021  #

初始鸿蒙,临海而生

  国以史明鉴,校以史明志。遵义医科大学70余载建校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培养医学人才、建设医疗事业的奋斗史和发展史。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硝烟和炮火中,为了适应战争的发展形势,满足对医务人才的需求,中国共产党亲自创办了自抗日战争胜利以来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我校的前身——大连医学院。一段几代人共同奋斗的光辉岁月由此开始。


#  1947 - 2021  #

创校治学,多管齐下


我是遵医王布君故事讲述人


陈薪宇

2020级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布君

  我校首任校长王布君,1914年3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遂平县。1936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考取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布君毅然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三、五支队军医处长,新四军七师卫生部部长,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期间,他撰写、编译《如何建设我们的医院》、《战场诊断与治疗》等多篇论文;1945年,王布君随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到达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卫生部部长、南满军区卫生部部长、辽东军区卫生部第二部长,驻防于安东(今丹东)凤凰山一带;1947年,担任大连医学院校长;1948年6月,王布君奉命调离大连,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国务院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苏欧司司长、亚非司司长、驻民主德国使馆参赞、肯尼亚大使、刚果大使、联邦德国大使。曾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   ◆   ◆   ◆

  1946年12月,鉴于前线卫生人员十分缺乏的状况,时任大连市卫生局长的王布君建议组建大连临时医学专门学校。而在当时建校资金、医疗物资严重匮乏的条件下,王布君无畏艰难,接受了华东军区和东北军区卫生部委托,着手医学院的筹备工作。由此,我校的创建拉开帷幕。创校初期,为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和缺乏教材的难题,王布君设法组织人员开办“人和行”贸易机构,并亲自编译教材、授课,同时组建医科学术团体,大力投入临床实验和医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校的“教”、“学”、“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11月,战火仍在燃烧,在前线正急需医务人员的时刻,我校第一批毕业生,绝大部分义无反顾地携医从戎,行军救人。他们不惧牺牲、甘愿奉献的精神,为我校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迹。


#  1947 - 2021  #

细菌危机,抗美援朝


我是遵医魏曦教授故事讲述人


姚利兰

2019级法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魏曦

  我校魏曦教授,著名医学家,曾任大连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03年生于湖南岳阳。193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研究回归热螺旋体、支原体成绩卓著;研究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组织培养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奖;对二战期间滇缅英美军中流行的“不时热”确证为恙虫病,获哈佛大学考察团授予的战时学术性功绩勋章;抗美援朝期间从美军投掷细菌武器中分离出鼠疫和霍乱菌,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和中国国务院奖状;50年代提出了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概念并率先开发了生态制剂,促进了“微生态学”学科的发展;从事诸多动物源病――人兽共患病调查研究,在中国首次判定弯曲菌;著有《斑疹伤寒防治概要》《医用立克次体学》《钩端螺旋体病学》等学术作品。


毛主席接见魏曦教授


◆   ◆   ◆   ◆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校师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多次组织手术医疗队前往一线救治伤员。在获悉美军于战场上投掷细菌武器后,我校微生物教授魏曦组织成立检验组,随同中央卫生部组建的美国细菌战调查团奔赴朝鲜和中国东北开展调查,在枪林弹雨中收集美国实施细菌战的证据,最终从美军投掷的细菌武器中分离出鼠疫和霍乱菌,调查团将其写成“黑皮书”,向全世界揭露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滔天罪行。魏曦教授因此荣获朝鲜人民政府颁发给的二级国旗勋章以及志愿军司令部颁发的功勋纪念章。


  魏曦教授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遵医人,他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非吾辈学子所能望其项背,但我们将始终以魏曦教授为榜样,向其学习“上下求索”之精神。


#  1947 - 2021  #

三线基建,大医南迁

  1965年,为落实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和支援三线建设战略部署,卫生部选定大连医学院(包括附属医院)南迁革命历史名城遵义。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侵入我国黑龙江的珍宝岛地区,备战气氛顿时在全国浓烈起来,加速了我校南迁的节奏。至此,大连医学院更名为遵义医学院,学校便开启了在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服务黔北人民、建设新基业的新征程。

  雄关漫道,风雨无阻。南迁遵义后,广大师生遭受了水土不服带来的严重腹泻,在随后的五年间还遭受神经根炎、肝脾肿大等疾病的折磨和威胁,但病魔没有侵蚀掉遵医人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基于百姓疾病的泛滥和预防意识薄弱的状况,我校长期组织多支医疗小分队下乡巡回义诊,送医送药到田间地头,向老百姓传授疾病预防知识。这一时期,我校还受卫生部及省委的委托,主持举办了全国及贵州急腹症学习班多期,培养医疗骨干人才数百人。


  随着医疗小分队的长期作业,当地百姓的疾病预防意识大幅提高,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一些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还吸引了大批农村子弟投身医学事业。身处革命老区的遵医人一直延续着无私奉献的红色血脉,秉承着救死扶伤的初心与使命,以严谨的治学、精湛的医技和热忱的服务赢得了老区人民的交口称赞。


#  1947 - 2021  #

二次创业,力挽狂澜


我是遵医陈荣殿教授故事讲述人


张珣

2020级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陈荣殿

  我校第六任校长陈荣殿,福建漳州人,194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45年前往美国,在波斯顿麻省总医院进修。曾任湘雅医院医师,中央医院外科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历任大连医学院外科副教授,教授,遵义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等职。他在外科医疗上极具革新精神,大胆改变胃大部切除的手术方法,采用“华氏II式空肠近端对大弯的胃空腔吻合术”,后经证明这种方法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在我国较早开展了脾肾静脉吻合术治疗门脉高压。1980年应中美医学会邀请,赴美参加第66届全美外科医师年会,并在会上发了学术论文《胃部分切除后输入袢空肠梗阻》。其编著有《外科学》、《新急腹症学》等,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外科学家。


◆   ◆   ◆   ◆

  1982年前后,为支援大连医学院复办,94%的南迁教职工分批分期调回大连,北调使学校师资极度匮乏,一度陷入困境。原本可以随大部队北调的陈荣殿院长却主动申请留校,带领全院上下开展“二次创业”,重振遵医。为了补充师资,充实教学,学院求贤若渴,陈荣殿院长通过各方协调,各地走访,从校外争取了不少骨干教师,为遵医注入了新师资力量,学校由此迎来复苏。


  从一定意义上讲,遵义医学院的“二次生命”是陈荣殿院长赋予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了老区教育医疗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老人,才刚刚重启遵医的二次脉搏,就于1983年6月19日不幸病逝,全院上下悲痛万分。为了完成陈荣殿院长自愿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的遗愿,学校将其遗体的病理解剖过程拍制为电视录像教学片,部分遗体制作为示教标本,现置于我校新蒲校区的“生命科学馆”之中,其余遗体火化后分别撒于贵州高原和东海之滨。


  他生前常说:“人民给我的本事,要舍得花在人民身上”,这是一位真正将自己血肉奉献于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肺腑之言。历史不会忘记,陈荣殿院长为祖国、为老区人民的医疗事业鞠躬尽瘁;遵医不会忘记,陈荣殿院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医精诚品质将会在一代又一代遵医学子的奋进接力中生生不息。


#  1947 - 2021  #

群英汇至,蔚然革新

  历经关东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医学院等峥嵘岁月,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高,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大批在医学上颇有成就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如魏曦、吴汝康、杨简、吴新智、薛社普等学部委员和药理学家张毅、生理学家吴襄、生物学家伍律、生化学家李昌甫等知名学者纷纷来我校开展教学工作。随着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我校逐渐构筑起以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为主的学术重镇和优势学科群。同时,随着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我校科研创新取得多项突破。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显著效果,并完成编撰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论著《新急腹症学》,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学校创办了全省第一家无痛医院,提高诊疗水平,造福广大患者,并得到中央、省、市卫生部门的支持与鼓励,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职工干事创业、乘势而上的信心和决心。此后,矢志获得党和人民的认可,成为我校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的动力源泉。


#  1947 - 2021  #

三回母校,助力遵医


钱民章

  我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授,钱民章,贵州贵阳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遵义医学院77级唯一的超龄女生,毕业后任职于遵义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留校第二年考取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硕士毕业后放弃任职上海,重回母校工作,1991年,担任生化教研室副主任,1994年于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医学中心留学,结束后毅然放弃留任回归母校。曾任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届政协副主席、遵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荣获“黔中英才”、“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贵州省师德标兵”。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75攻关课题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课题,均作出重要贡献。 


◆   ◆   ◆   ◆

  1994年,钱民章被聘任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中心生化系、药学系的医学博士后研究员,参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有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一项课题。她想,作为一名中国的知识分子代表,一定要做出成果,为祖国争光。在美国学习不到两年,导师就关心地劝她留在美国。她谢绝了导师的好意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工作,婉拒上海医科大学的邀请,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科研和生活条件都相对较差、而更需要她的母校。


  回遵医后,她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特殊要求,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结合省情、校情,根据贵州实施中药现代化的战略,她确定以研究中药对心血管的作用效果及分子机理为研究方向,创新科研。她既教书又育人,回校后积极配合各院系、各部门给广大师生做了多次讲座,获得广泛好评。遵义医学院原党委书记邵代富、原院长黄燮南说:“钱民章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今她已站在世界生化医学科研学术领悟的前沿。她持之以恒,懊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谦以待人的情操修养,对母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深情厚谊,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黄金有价,情无价’,无论在教学科研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她对处在欠发达地区的遵义医学院来说,其作用都是无可估量的。”   

  在生化医学研究中已摘取国际桂冠的钱民章教授,她人生的航船已紧紧的与遵医连在了一起,而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精神也在浇灌着一代又一代的遵医学子。


#  1947 - 2021  #

术业专攻,致力麻醉


余志豪

  余志豪教授,广东台山人,出生于1932年9月,全国著名麻醉学专家,《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贵州省麻醉学会》名誉主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学奠基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曾任遵义医学院麻醉科主任、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遵义医学院院长。


◆   ◆   ◆   ◆

  1969年,余志豪教授随大连医学院南迁到遵义,从事麻醉学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余志豪教授麻醉学知识渊博,尤其在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开创和领导的心肌保护研究涉及麻醉学和心脏外科的诸多前沿领域,有极高的学术水平。他对小儿骶管阻滞的研究成果已为我国广泛采用,并成为临床麻醉常用的方法。余志豪教授治学严谨、论著颇丰,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国内麻醉界和心血管外科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级杂志的论文40余篇(国家级37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的科技一等奖和贵州省的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为我省和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中华医学会授予他“中国麻醉学特别贡献奖”。2011年获“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会突出贡献奖”。2018年荣获“终身成就麻醉学家”荣誉称号。


#  1947 - 2021  #

奠基儿外,独立建制


褚先秋

  1969年南迁后,小儿外科仍为大外科下设的专业组,病床安置在外三病房,与烧伤专业为伴,由王兴国、褚先秋任负责人。1975年12月,小儿外科对一例8个月女婴臀部联体双胎畸形进行联体分离手术成功,两女婴均成活,为全国联体分离成功首例,居世界联体分离成功第九例。1981年外科原大连医学院人员开始北调,外科发展面临危机,褚先秋教授第一批自愿提出留遵,1982年原大医人员北调,褚先秋教授为了小儿外科及外科教研室的发展,毅然决定留下,与留校的毕业生一道潜心科研,小儿外科得以继续发展。八十年代,褚先秋教授的《可吸收脾网治疗严重脾外伤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1年11月,小儿外科独立为科级建制,病房也单独设立,褚先秋教授任小儿外科主任。


#  1947 - 2021  #

赓续血脉,服务基层

  201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学校围绕“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目标,创新了“医教、校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经过近10余年的实践探索,已招收11届2000余名定向生,其中6届1000余名学生毕业,实现三个百分百(100%履约、100%入编、100%落实待遇)。毕业生国家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86%以上。从招生录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业安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薪酬待遇及履约管理等方面完善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的政策机制,形成了政策合力,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与使用联动。从规模上实现了为贵州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1名从事全科医疗本科医学生的全覆盖,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  1947 - 2021  #

继往开来,续写华章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无数艰苦奋斗的遵医人,为转折之城的遵义添上红色故事,为祖国广袤的西部汇入奋进力量。1955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了1981年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起与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1年与珠海市合作共建珠海校区,是贵州省高校唯一在省外设立的校区。2018年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迎来发展的新时期。


  七十余载艰苦卓绝,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医学院校,为国家输送了近8万名医学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助力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推动遵义率先实现全省整市脱贫。2018年创建遵义教育与卫生干部学院,加入“红医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红色文化传承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发展。


  临危受命,启航使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际,学校医务工作者立即奔赴贵州贵阳、遵义、湖北鄂州和广东珠海“三省四地”抗疫工作的第一线。抗疫医疗队中,杜富佳、傅小云、江智霞3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等多、个荣誉称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遵医力量。


  乘新时代之潮流,展鸿鹄之志向。2020年,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的支持下,学校与广州医科大学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实施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打造“少而精、高水平和国际化”的“南山班”。在首届“南山班”开学典礼上,钟南山院士视频寄语我校“南山班”学子要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始终保持“好奇、好问、好学”的态度与热情,坚持勇于求是的探索精神,努力成长为一名可以堪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远方征途。遵义医科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这70多年的沧桑巨变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奋斗的红色印迹。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遵医人艰苦创业,山海交响,赓续遵医红色血脉,勇担时代大任。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遵医学子将始终秉承 “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发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坚持以守护人民健康为己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桂林医学院,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本期承办单位:“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微信平台



信息来源 |中国研究生公众号

编辑 | 何其凡

责编 | 申琳

审核 | 李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