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篇:为老人点赞,荣成老人坚守传统烧陶技艺 三个月烧出一窑陶

2014-05-06 古道瓷帝 瓷讯

陶器,曾是一种重要的生活用品。退回几十年前,陶盆、陶罐、陶烟囱等被人们所常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丰富,陶器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烧制陶器这门技艺也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76岁的王善本老人却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5月1日,王善本烧制的新一窑陶器正式出窑。这窑陶器,除了之前常见的陶花盆、陶烟囱等外,还首次出现了狮子、老虎、狗、鸽子等工艺品,这是他的创新之举。



  王善本住在荣成市斥山街道办事处北窑村,村里西北方向有一眼窑,是他的劳动场地。


  陶器要出窑了,当天一大早,王善本和儿子、儿媳、女儿等便开始忙活起来。


  老人戴上帽子后与儿子钻进窑里,很快,陶花盆、陶烟囱等一件件黑陶制品被相继递了出来,摆在了空地上。


  这一窑烧制陶器的数量在2000件左右,是王善本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制作的。“做陶器可是个复杂的活。”王善本说。从最初的挖泥、和泥再到制坯、印花、阴干、装窑、烧窑,每个环节都需要技术。


  “烧窑一次要用近30个钟头,其间不能离开人,要随时观察窑内火的情况,以保持火的稳定。”他说,烧窑时,决不能让窑内温度忽高忽低,如果火候掌握不好,很容易出废品,“烧窑结束后,还要憋窑,憋窑也要近30钟头,之后就可以出窑了”。


  王善本这次憋窑的时间挺长,接近一个周时间,主要是不着急出窑——因为没有人来买。


  王善本14岁学做烧陶手艺,那时几乎村里家家户户都烧制陶器,在他30多岁时,烧陶还是个吃香的手艺。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用陶器的人越来越少,做陶器的人也开始逐渐转行。到了2010年前后,王善本便成了方圆几十里唯一干这个活的老人。


  “干这个不赚钱,都不愿干了。”王善本说。他算了一笔账:一窑陶器全卖出去的话能收入万元,扣除烧窑用的1吨多好煤和近千斤烧柴的花销以及挖泥等费用,仅剩下7000元左右,这是近3个月的收入;可问题是,东西没人要,卖不出去,干着急。


  “去年烧了3次窑,仅卖出去一半。”王善本说,这两年,陶器越来越难卖了,卖不出去的陶器大都堆放在那里。他打开仓库门,记者看到,里面摆放着一排排陶花盆、陶烟囱等。


  岁月的沧桑在老人身上留下了印迹,背驼了,头发也白了。家里人劝他,岁数大了,市场又不好,不干吧。然而,老人仍在坚守。


  临近中午,老人拿着扫帚仔细地拂去刚出窑的狮子、虎等陶器上面的黑灰:这是老人的希望,他打算走工艺品的路子,先做出一些样品看看市场反响……“烧得不错。”老人说。阳光下,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