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是景德镇陶瓷奠基人

2015-01-04 瓷讯


NO1. 唐英

唐英是沈陽人,隸屬漢軍正白旗,能文善畫,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在職將近30年,先後爲雍正和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由于他潛心鑽研陶務,並且身體力行,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制瓷經驗,由他主持燒制的瓷器無不精美,深受兩朝皇帝的賞識,因此,乾隆年間的官窯也被人們稱爲“唐窯”。在唐英的督辦下,乾隆鬥彩瓷器,器型變化多端、裝飾富貴華麗、色彩絢麗缤紛;紋飾圖案多以纏枝蓮花、雙魚、靈芝等吉祥物組成,主要器型有碗、盤、瓶等等。1756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年,唐英退職,由此乾隆官窯在持續了壹段時間後,開始出現了衰退的迹象。


NO2. 王步

王步(1898--1968),字仁元,號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國畫常署“陶青老人”,江西豐城縣人。從壹九零七年來到景德鎮至壹九六八年病逝,從事陶瓷美術工作長達六十余年,生平創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數以萬計,尤精于青花。後被陶瓷界稱爲“景德鎮青花大王”“百年青花第壹人”


NO3. 王大凡

王大凡(1 888—1 961),名堃,號 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戰亂,後移居安徽省黟縣,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陽縣皇崗村。


王大凡乃儒商後裔,祖上經商教書。由于戰亂,父親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親呂玉翠做粑維持生計。王大凡兒時讀私塾3年,13歲前曾學徒理發,1901年隨父母到景德鎮投靠姐姐開的“紅店”,與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紅店”學藝。三年學徒期滿,王大凡在姐姐的店裏獨立畫瓷。此時,他姐姐用高薪聘請當時著名的洪憲瓷畫家、淺绛彩畫家汪曉棠來店繪瓷,爲王大凡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汪曉棠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瓷上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畫尤爲著名。汪曉棠早年在杭州以繪紙扇扇面畫爲生,書法受清代“二王”影響,繪畫與費曉樓、沙山春、錢慧安壹脈相承。汪曉棠比王大凡只大3歲, 因此容易溝通,倆人由友誼發展到師徒。汪曉棠不僅教王大凡的繪畫,而且還教他詩詞歌賦。在汪曉棠的引導下,王大凡刻苦鑽研且嶄露頭角。1915年,王大凡與王琦、潘勾宇、汪曉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業公司、景德鎮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王大凡的《富貴壽考》粉彩瓷板畫,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是當時惟壹的金牌得主。


1922年,王大凡參加了由浮梁縣縣長徐仲亭等倡導,汪曉棠、王琦任副社長的“瓷業美術研究社”。該社從1922年至1924年間共吸收社員200多人,出刊20多期,主辦師生、社員畫展數次,並針對陶瓷繪畫中不講畫理,不分陰陽,不分遠近的弊端,用中國畫理論典籍《林泉高致》等來提高紅店藝人的藝術修養,探討瓷藝的發展。l924年,研究社慘遭軍閥洗劫離散;不久,年僅39歲的汪曉棠撒手人環。王大凡痛失恩師後,沒有消沈,而是繼續奮發、勤練技藝、博覽群書,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鎮瓷藝界的地位。爲致力于陶瓷繪畫的創作與研究。


王大凡與王琦于l916年到上海觀摩海上畫派作品,並結識吳湖帆先生。這次觀摩,他倆分別心儀揚州八怪中羅聘、黃慎的畫風。回到景德鎮後,常在壹起研究、臨摹、探討,影響日盛。浮梁縣知事陳安,特地爲他們的畫室陶陶題寫匾額“神乎技矣”,倆人聲名鵲起。1 928年元月,壹位瓷商想收藏兩套八塊的長條瓷板,分別繪山水、花鳥、人物、走獸,王大凡、王琦聯絡瓷藝家汪野亭、何許人、鄧碧珊、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等八人配畫,並組成“月圓會”,雅稱“珠山八友”。不久,畢伯濤赴老家奔喪,鄧碧珊故去,遂將徐仲南、田鶴仙吸收入會,壹直延續到1940年左右。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問,王大凡的陶瓷藝術,完成了從古彩、圖案到傳統文人畫的轉型。


1901—1920年,王大凡受師傅汪曉棠影響較深,早期畫的仕女與汪曉棠畫的仕女壹脈相承,都是清末較爲時尚的壹種畫風。如王大凡的《西廂記》和汪曉棠的《息獵圖》中的仕女形象,同屬瓜子臉、櫻桃小嘴、孱弱纖細腰型。與費曉樓、沙山春、錢慧安的風格極爲相似,是以表現非尊則貴的大家閨秀爲對象,以戲劇手法爲表現方式,用筆精細,造型拘謹, 尚未達到壹種成熟的境地,但卻顯示了王大凡對藝術追求的執著。


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觀摩海上畫派畫家作品歸來之後,羅聘的畫風對王大凡的影響較深,王大凡的神怪題材人物繪畫與羅聘的繪畫相比如同再造。中年學習吳道子、陳老蓮、馬鏡江的繪畫技法,可謂轉益多師,博采衆長,制成法家。稍後,王大凡又從馬濤(馬鏡江)的“詩中畫”吸取營養,《富貴壽考》似乎可以瞥見馬濤的影子。此時的王大凡還創作了以儒家思想和曆史典故爲題材的《嶽母刺字》、《木蘭從軍》、《桃園三結義》、《風塵三俠》、《秉燭達旦》、《羲之愛鵝》、《太白醉酒》、《采芝濟世》、《松菊猶存》等瓷藝作品。其中《采藥濟世》是描寫八仙之壹的鐵拐李從深山老林之中采來靈芝,醫治人間創傷的故事。畫面山勢險峻、山峰林立、山徑蜿蜒。無論是人物的塑造,還是山勢山石的構成,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壹和諧;《聞雞起舞》是王大凡愛畫的題材之壹,其造型的准確,塑造人物注重體積感和人物揮舞寶劍的靈動,顯示飄逸之美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輕時喜歡拉琴、舞劍,亦喜歡畫《聞雞起舞》練筆,動筆前對鏡舞劍擺姿勢,待胸有成竹後方壹氣呵成畫完;《玩月承天寺》,無論是詩、書、畫都非常成熟,“玩月承天寺,蘇公與客閑。孰知千載後,又在畫圖間。”詩寫得自然、樸實,寓意深遠,“文人畫”氣息充滿畫面,人物的刻畫、衣紋的組織、場景的搭配、畫面的構成都恰到好處;《松菊猶存》雖然是兼工帶寫的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畫面構成,都標明了作者在表現形式上追求雅逸之氣和強調逸筆草草的寫意性。以上幾件作品,足以代表王大凡中年階段繪畫的藝術風格及審美特征。

王大凡曆史典故人物畫的人文內涵,來源于其大量的閱讀。他年輕時便嗜書成性,繪畫之余,全身心撲在讀書上。他日常生活省吃儉用,卻不惜重金大批量購書,常常是壹谷籮、壹谷籮讓人購來挑到畫室夜讀至晨。所讀之書,既有諸如《曾國藩家書》等做人明理類,也有《隨園詩話》等藝術修養類;既有《聊齋》《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浒傳》等文學名著類,也有《畫鑒》《山水訣》《筆法記》《語畫錄》等古代畫論類。


作爲人物畫家,王大凡還非常重視內容與形式的統壹。如他的《風塵三俠》、《秉燭達旦》、《嶽母刺字》、《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等作品的表現形式,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深化的。“就形式的角度看是內容的外觀,就內容的角度看,是形式的內涵。”王大凡此時已對形式美開始進行探索和研究,他深知對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是藝術家成功的奧秘,也是傳世作品的先決條件。


縱觀王大凡壹生的創作,其瓷藝“文人畫”的風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賞”貫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畫家,除王琦屬大寫意外,其他是兼工帶寫、婉約內斂的小寫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理念,其實質就是“雅俗共賞”。王大凡的《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粉彩瓷盤,就是較爲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突出了金山的壹角,遠景是隱約可見的委迤山崗,近景是梁紅玉所指揮的只露出船頭的戰船,船身、船尾都讓山峰擋住了。那戰船盤旋蕩起了波瀾的近水和平靜如鏡的遠湖,形成動與靜的鮮明對照,旨在突出戰爭場景的遼闊、宏大,從有限的畫面之中傳遞出無限的信息,在畫意、畫蘊、畫境諸方面,作出了可貴的探索。曆史典故人物畫,堪稱人物畫家王大凡藝術生涯的壹大亮點。


20世紀40年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是王大凡陶瓷藝術的鼎盛時期。此時的王大凡在各種藝術思潮的激蕩下,對新時代的藝術充滿了憧景,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情創作了《駿馬獻給總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闖王進京》《卓文君》《松下聽琴圖》《新八仙》《竹林七賢》等力作。


王大凡的作品,無論是大件還是小件,可以說都充滿了“文人畫”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統籌兼顧,以少勝多;大件作品縱橫捭阖、運籌帷幄。他筆下的仙釋人物,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充滿著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筆下的曆史人物,或疾惡如仇,或正氣凜然,或幽默诙諧,或聰明睿智。如《竹林七賢》人物風格各異,內在精神氣質和藝術內涵各具特點,強調了“畫”的審美意趣,並把這種“意趣”擴大到畫外,提高了它的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後呼應,首尾相諧。八塊瓷板,可獨立成篇,又可拼在壹起構成壹幅完整統壹的畫面。


面對新的時代,王大凡的心裏充盈著雨過天晴般的豁達,以壹種開拓的進取精神,去譜寫崇高壯美的生命之歌,令《面壁十年》《卓文君》《大禹治水》《闖王進京》化作筆底的波瀾,訴說他對新時代的感受,讓人領悟到作者在追求壹種靜穆之美,壹種至高的藝術境界。


20世紀,景德鎮陶瓷藝術進入了壹個輝煌的時代。流派奇峰突兀,風格爭奇鬥研。從淺绛彩到粉彩,從寫意青花到綜合裝飾,從民間青花到現代陶藝,薪火相傳,譜寫了瓷都的時代主旋律。如果說“珠山八友”奏響了瓷藝文人畫的新樂章,那麽從藝60年的王大凡,乃樂章中最強勁的音符之壹。他的作品榮獲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使景德鎮陶瓷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登堂入室;他研究發明的“落地粉彩”陶瓷技法,帶來了對陶瓷顔料的革故鼎新,使中國畫的風格和技巧在陶瓷上的運用遊刃有余;他致力于“陶瓷文人畫”藝術的開拓,深化了陶瓷藝術的表現空間,爲景德鎮陶瓷裝飾藝術樹立了又壹座裏程碑;他培養的幾代藝術大師均從事陶瓷藝術創作與研究,真正可謂瓜跌綿綿,光耀藝壇。其子王曉帆爲著名陶瓷美術家、輕工部陶瓷研究所籌備小組核心人物;其女王筱蘭,仕女人物畫家,50年代的工藝美術師;其侄王錫良,乃改革開放後國務院第壹批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關門弟子李進,系l996年國務院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其孫王懷俊系第九、十兩屆全國政協委員,1985年被授予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而王大凡的第三代、第四代家族成員,更是群星璀璨。


王大凡在淺降彩的基礎上,獨創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淺降彩的設色,使淺降彩法畫起畫回生。王大凡在長達六十年繪畫生涯中,兼工帶寫,構思嚴謹,用筆流暢,飄逸,其代表“布袋羅漢”,形態逼真,神情莊重慈祥,其動感飄逸,用筆如吳帶當風,行雲流水。把壹個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遙的和尚刻畫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王大凡是將國畫藝術和詩、書、畫、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的傑出代表,其傳世的近千幅藝術作品,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以畫孕詩,詩畫結合的藝術風貌。如果說他早年的作品用畫筆向人們講述壹個動人的故事,那麽他中年的作品就是傳達壹種禅意,晚年的作品則表達了壹種精神境界。中國畫大家林風眠、潘天壽、周昌谷、吳山明等稱王大凡是壹位藝術修養極高的“陶瓷文人畫大師”,如果不是當時景德鎮環境閉塞,缺乏宣傳, “大凡先生人物畫藝術造詣可以與海上大家相媲美。”吳山明觀賞了王大凡的原作後稱:“王大凡的人物畫與徐燕荪、張大千、傅抱石的人物畫相比亦毫不遜色。”然而他始終是畫品與人品的完美結合者,其懸于畫室的座右銘“繪畫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業首重精勤”,乃是其甯靜致遠、淡泊明志、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生信條的寫照。王大凡生前,全國政協、中國美術家協會等部門曾邀請《人民中國》、《人民畫報》、《人民日報》聯合采訪了這位對中國陶瓷藝術作出傑出貢獻的陶瓷美術家。《人民中國》、《人民日報》還專門撰文介紹了身爲輕工部陶瓷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美術家協會理事的王大凡先生的藝術生涯和藝術成就,對其的曆史性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NO4. 刘仲卿

劉仲卿,字“錫祖’,江西蓮塘人,生于1889年,卒于1969年。9歲學畫,中國陶瓷美術大師,陶瓷美術家。1902年人余廣發瓷號學藝,20世紀50年代後人輕工業部陶研所供職繪畫陶瓷。中年後專攻粉彩花鳥、蟲草,獨自創制獨特的點線技法,使畫面流暢自然,細膩生動。特別是花卉、蝴蝶最爲突出,頗具雍正時期的粉彩風格。劉氏師從陳德明,所繪粉彩花鳥、作品豔而不浮,嚴謹秀逸,妙詣獨得,意趣高華.


NO5. 刘雨岑

劉雨岑(1904年壹1969年),男,原名“玉成”,後改“雨岑”、“雨誠”,齋名“覺庵”,別號“澹湖魚”,安徽太平人,珠山八友瓷板畫大師之壹,中國陶瓷美術大師,世居江西省波陽縣。壹九二三年畢業于江西陶業學校,後至景德鎮從事陶瓷藝術創作活動。1969年于批鬥中精神失常、腦溢血突發辭世,時年65歲。


NO6. 杨海生

(1922—1970年)陶瓷美術家。字海昧子,江西豐城縣人。童年時即來景德鎮拜老藝人蔡壽生爲師,學堆雕技術。由于他虛心好學,在堆、雕、镂、捏等方面有很大發展,青年時代就成爲景德鎮陶瓷藝壇的名人,其作品爲外商所爭購。解放後,入陶瓷研究所工作。他以捏雕爲主,技藝全面,藝術造詣極高。其作品明快、流暢、奔放,有獨特的風格,爲陶瓷捏雕技藝在景德鎮發揚光大作出了貢獻。他的主要作品有“百花齊放”大花籃、色釉“月季花”挂盤、10件文具等。


NO7. 曾龙升

曾龍升,字龍生,江西省豐城縣人,生于l900年,卒于1964年,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雕塑名家。曾拜遊長子爲師,曾氏出生于木刻之家,其父及 幾位兄長均從事木刻、油漆工作,因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就愛上了立體雕刻這門藝術。14歲時由叔父帶到景德鎮,在制瓷作坊學習陶瓷雕塑。由于他學習勤奮,技術進步很快,早年創作的《西藏佛》、《十八羅漢》、《濟公》等作品,深受人們青睐。尤其是他創作的《孫中山》瓷像,更是生動逼真,該作品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建國後,他的創作熱情更旺,l959年他創作的《天女散花》、《湯顯祖》、《文天樣》、《王 羲之》、《屈原》、《陶淵明》等壹批瓷雕被選往北京陳列于人民大會堂,其中尤以《天女散花》塑得最佳,他匠心獨運,讓天女站在隨花飄逸的花籃上將千萬朵鮮花散往人間,構思新穎,寓意深刻,給人以許多美好而幸福的聯想。他運用捏、縷、 锒、塑綜合技法制成的瓷質《大龍船》,更是蓋世之作。龍船長120厘米,寬30厘米,高56厘米。船上塑制了150多個現代各族人民的形象,人物雖高不過2.3厘米,卻眉目清晰,各顯風姿。《大龍船》問世後,不僅轟動了整個瓷壇,而且震驚了國內外,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稱贊。《大龍船》作爲我國的國寶之壹,現陳列在景德鎮陶瓷館內。1960年田漢到景德鎮觀看了曾的作品後,揮筆寫下了熱情洋溢的贊詩,詩曰:“禹鼎淩煙筆意殊,曾家絕技 蜚瓷都”。1959年曾龍升被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建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協副主席、景德鎮美協主席等職。

  ·曾龍升主要榮譽

  1960年田漢到景德鎮觀看了曾的作品後,揮筆寫下了熱情洋溢的贊詩,詩曰:“禹鼎淩煙筆意殊,曾家絕技 蜚瓷都”。

  1959年曾龍升被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

  建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協副主席、景德鎮美協主席等職。


NO8. 潘庸秉

(1900—1961年)陶瓷美術家,江西波陽縣人。出生于陶瓷美術世家,少年時代隨其叔父省陶瓷美術名家潘陶宇習畫,14歲考入省第壹甲種工業學校專攻陶瓷美術。畢業後受聘于江西陶業學校任教。1925年在北京瓷業公司任繪瓷技師,期間遍訪名師,並經常到名勝古迹寫生臨摹,認真研究古代名畫家的作品。經勤學苦練,技藝日精,所畫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幽雅隽永,自成壹格。他設計的陶瓷器型畫面有明麗清新、格調高逸的特點。他能閑熟地運用陶瓷美術的各種技巧,早在30年代其陶瓷美術作品在國內外就有壹定影響。他的作品先後參加過全國美展和參加美國、比利時、巴拿馬等國展出,並多次獲獎。解放後,先後擔任過輕工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省美協副主席、市美協主席、《陶瓷美術》總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釉裏紅金魚盤、蘭釉堆雕雞挂盤、天青雲鶴新茶具、純青釉堆玉青果壺、長條山水瓷板畫等。


NO9. 龚耀庭

(1910—1975年)陶瓷美術家。江西南昌人。10歲即在景德鎮何德達瓷店學藝,對陶瓷美術技藝刻苦鑽研,年青時在山水瓷畫方面頗負盛名。解放後,技藝進步更快,在山水畫方面,不論青綠、淺绛、雪景等都能盡其所長,特別是淺绛山水畫更爲出色。對于工筆山水中的壹草壹木,樹石樓台,無壹不精。1964年他到黃山寫生以後,在山水瓷畫上兼工帶寫,以淺绛爲基調,其畫不僅表現筆法蒼勁有力,而且刻畫細膩,設色雅致而明快,構圖生動,變化自如,突破了山水瓷畫大紅大綠的俗氣,給人以意境深遠的美感,格調高雅,自成壹家,是景德鎮頗有影響的粉彩工筆山水畫家。其主要作品有粉彩工藝山水梅瓶、“假日”山水瓷瓶等。



他頌號茶業@他山之茗譽九州 一品天下齊讚頌


每日常识

隧道窑、棍道窑的冷却带内需要实施急冷的目的是什么?

答:有利于保留玻璃体与防止Fe2+重新被氧化以及阻隔烧成带与冷却带间的气流交换,防止制品被熏黑。

交流平台

2000人调瓷网景德镇陶瓷群:144515284

2000人调瓷网唐山骨质瓷群:171617975

2000人调瓷网潮州日用瓷群:385422291

管理员微信/电话:18833336391

开放、共享、多赢,感谢您分享此文。

平台即将在2015年1月10号左右更名:调瓷网

————中国日用瓷、艺术瓷B2B领域专业运营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