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与景德镇陶瓷产业对比?
单就名声而论,德化还是不及景德镇的,但在陶瓷工业的发展上,德化已经走在景德镇的前面。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在说,工艺美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文化,工艺美术陶瓷是一种特色商品。这次会议的来宾,包括了来自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江苏宜兴、湖南醴陵等著名陶瓷产区的代表。会后,早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以德化和景德镇为例,试图对当前陶瓷工业的市场与文化作一番探讨。
目前德化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去年,全县陶瓷的产值为53.1亿元,其中出口近50亿元。德化作为新科的“中国瓷都”,上述数据让人想起了老瓷都江西景德镇。德化和景德镇,平心而论,还是景德镇的名气更大,但有关资料显示,景德镇去年的出口不到10亿元,还不足德化的1/5。
日用瓷与艺术品
泉州新门街,有一家江西景德镇人开的瓷器店,在店里,记者见到了店主陈平科。
整整两层的店,记者触目所及的都是艺术陈列瓷,如一人多高的大花瓶、直径超过一米的大瓷盘。老陈说,到泉州来卖瓷,就要卖点景德镇的特色,至于日用瓷器,泉州的德化已经做得很好了,何必班门弄斧!
全国各地到处卖瓷,很多景德镇下岗瓷工正是靠此谋生。老陈说,近年的景德镇政府和民间不断地组织各种展销团,不仅去全国各地举办展销会,也有一部分景德镇瓷器商去了国外,如欧洲、俄罗斯、东南亚等地举办展销会。泉州人可能还记得,自前年以来,就有好几批景德镇人来泉州开瓷器展销会。
老瓷都景德镇,陶瓷一直是主业。按照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各大国营瓷厂都有所分工,如建国瓷厂是以花瓶为主,光明瓷厂是以青花为主,东风以日用瓷为主。
精品就这样产生了。据陈平科介绍,每当有领导或者特殊的客人来,厂里就会安排“技术科”和“实验组”做一些特色瓷。“技术科”和“实验组”里藏龙卧虎,不少真正的陶瓷专家都是这里的工匠,他们做出来的礼品陶瓷往往都是精品。陈平科说:“那是很值钱的。”
而到了近年,由于很多陶瓷师傅和陶瓷艺术家出来自己开作坊,做小老板,自主经营,景德镇瓷器的品种、造型总体比以前增多,精品便从“官窑”走向民间。
“民窑”与“官窑”
德化和景德镇发展轨迹恰恰相反。德化的瓷窑是“民窑”,是从民间手工作坊开始,滚雪球一样逐步壮大,如今已成为一个大产业;景德镇则由于政府的重视,自古以来就是以“官窑”居多。可到了如今,遍布景德镇的,却是家庭作坊。
论人才,论设备,德化的基础与国内任何产区都比不了,连湖南醴陵都比不过,更不用说景德镇了。
想想上世纪50年代的景德镇,有隶属于江西省陶瓷工艺公司的十大瓷厂,如东风、艺术、建国、光明等。但在三四年前,这些国营大厂已经全部解体了。有的厂土地出让了,重建的厂厂名也没有了。站在原来东风瓷厂的地基上的,是国贸广场,广场内只剩一个陶瓷商贸城。
拥有数十万陶瓷工人,这是景德镇的巨大财富。走出工厂的工人如今纷纷开起了家庭作坊。主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就是合伙或独立承包原国营工厂的车间;另一种就是自己搭一间厂房做陶瓷。主要产品当然是景德镇最大的特色———陈设陶瓷。
就规模来说,如今景德镇的家庭作坊通常只有一二十个工人,多的也不过四五十个,这有点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德化。想想当年的国营瓷厂规模有多大,光明瓷厂连退休工人就有3000多人。
而在德化,历史似乎倒了过来。德化的民营瓷厂是从家庭工厂起步,当时无非就是几个人。而如今德化的大瓷厂,如德化的龙头企业佳美公司,有员工近7000人,按公司的规划,年产值在2005年要达到10亿元。
德化瓷的体制优势
德化陶瓷界人士也承认,单就名声而论,德化还是不及景德镇的,但在陶瓷工业的发展上,德化已经走在景德镇的前面。今天的德化,既有规模化的现代企业,又有发达的陶瓷贸易,其产业优势已经很明显。
德化陶瓷工业的大发展是近20年的事,在上世纪80年代,德化全县瓷器的产值不足2000万元。但正是在那个时候,德化的民间陶瓷作坊开始发展,经过20年的滚动发展,德化瓷已经今非昔比。同样是千年古瓷城,同样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德化之所以能走在景德镇的前面,德化瓷拥有体制上的优势。与景德镇瓷厂都是国有企业不同,德化瓷厂都是民营企业。
尽管是市场经济时代,景德镇的深厚底蕴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整理编辑 | 调瓷网
聊天框内输入198调看所有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