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曜变天目在日本 | 王恺

2015-06-03 瓷讯

经历了唐宋文化的滋养后,日本文化进入了创造生长期,茶文化开始在日本逐步完善,在开始阶段,还是唐物(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器物)流行时期,大量精致的唐物被作为贵族阶层的奢侈茶具而使用,包括著名的天目碗中的曜变三绝也是在宋之后流传到日本的。

这些古代茶具,基本存放于私人美术馆和博物馆中,所以要想在日本一次看完珍贵的茶具文物,几乎完全不可能,主要是因为私人博物馆开放时间不确定,并且也没有规律可循,全看管理者的安排。有些珍稀器具,基本不对外公开展览。但日本的众多博物馆中的古代茶具,是我们寻访茶道发展道路的重要佐证,所以还是尽量去开放的博物馆参观了一批珍稀茶具,包括难得一见的曜变天目。

随着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所推广的清贫主义的审美风尚,具有草庵风格的简单、朴素和粗陋的茶器物,开始成为日本茶道的主流风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唐物就彻底消失了,而是开始用另一套不同审美体系去挑选、欣赏和使用唐物。


寻访曜变天目


去日本前,最想寻访到的还是所谓的“曜变天目三绝”。兴起于北宋的黑釉建盏(在日本被俗称天目,日人觉得其中的幽玄精神是和日本美学符合的),在当时是文人们的新宠,由于喜爱白色茶汤,黑色建盏能够衬托出茶汤之色泽,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特意强调建盏之适用。出品于福建建阳水吉镇的建窑窑址很早就废弃了,现在去那里,偶尔能挖出碎片,不过,最多也就是兔毫碎片,油滴就比较珍贵了。

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完整的曜变天目碗,而号称已经能做出曜变效果的仿制品,都和真正的曜变差别很大,这也是日本的“曜变三绝碗”格外受陶瓷界重视的原因。

中国的陶瓷学者叶喆民在他的《中国陶瓷史》中说,据他所知,当下考古挖掘所发现的碎片,很多号称是曜变碎片,虽然有色彩变化,但是能不能称为曜变还难说。比如上世纪80年代重庆号称发现了曜变天目窑址,出土了一些碎片,但是按照他的观察,与真实品大相径庭。之所以下这种结论,是因为他曾经目击过真实的曜变碗,知道两者的差别。

目前,著名的“曜变天目三绝”均在日本,他曾经去日本静嘉堂,将号称最光辉夺目的那只国宝碗拿在手上观赏过。这只碗由德川将军家传来,最神奇之处是能发七彩光芒,当时的静嘉堂美术馆负责人告诉他,他是第二个有这种幸运的中国人。他后来回忆说:“宝光焕发,三五成群的油滴旁是一圈圈蓝绿色的光环,光华四溢。”


三绝碗 之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稻叶天目)


事实上,中国近年确实出土了真实的曜变残片,2009年在杭州上城区域出土的一件比较完整的曜变天目碗,应该为南宋宫廷器物,约有四分之一的残佚,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圈足完整,非常耀眼,是研究曜变的好材料,现在民间藏家之手。因出土晚于叶喆民著作成书,因此书中没有提及。

自宋之后,基本上建盏的生产已经很少,尤其是明代后,废弃了点茶法,茶碗的体系也相对边缘化了,人们对曜变天目就有了种种传说,比如《五杂组》中就描绘需要童男童女的血祭才能出现曜变天目,也有些学者以为曜变就是窑变,并没有多么神奇。

但是传到日本后情况不同,日本14世纪开始仿造,持续到了17世纪,仿造出来的多是普通的黑釉盏,没有这种珍品诞生。因目击了曜变天目的神奇,日本文人的研究和记载倒是很多。东山文化是千利休之前的日本茶道文化,吸取了许多宋朝茶文化的精髓,使用茶具很多传自中国,称为唐物。当时东山文化的代表足利将军的身边人能阿弥所写的《君台观左右帐记》里面就记录,曜变天目是“建盏内无上之品,天下稀有之物也”。

后来的日本学者更是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建盏才能发生曜变,所谓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里,浮现出很多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并且有学者根据光彩变化,将其分为“芒变”、“曜变”和“芒曜”三种。还有人觉得,曜变就是耀变,形容其“耀眼夺目”。但也有人认为,并不只有建盏才有曜变,所以即使在研究天目比较深厚的日本,关于曜变也是观点各异。

目前三绝碗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京都的大德寺龙光院、还有大阪的藤田美术馆。在去日本前就开始联系静嘉堂的采访,但是目前静嘉堂美术馆处于装修状态,要到今年秋天才再次开放,所以联系没有结果。京都的大德寺则是第二选择。

根据资料,大德寺的这只碗,是万历年间传到日本,原来归龙光院的创建者江月宗玩所有,1606年开始为镇院之宝,1951年被指为国宝。内里有大量黄色的散射斑,每一个斑点都有很多结晶组成,而周围的釉散发深蓝的光芒,只比静嘉堂那只略微逊色。

三绝碗 之 日本大德寺龙光院藏曜变天目

与著名的金阁寺不同,大德寺在京都并不是旅游者的必到之处,所以也落得清静。但是这里是日本著名的禅宗文化中心,与茶文化渊源很深,早年战乱后,是一休大师主持重新修建的。但是直到去日本之前,联系看天目碗的事情也没有办法确定:大德寺的对外联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通称大德寺,但是实际上各个院落代表着小的寺庙,整个大德寺共有22个小寺庙,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开放不开放真不能落实,我们只能抱着尝试的心态到访。

位于京都北面的大片松林中的大德寺果然清幽,但是结果不妙:整个寺庙的十几个院中,只有四个开放,且开放的寺庙也是各自决定开放时间,看到我们失望,接待人员建议我们去黄梅院,说那里与茶文化渊源很深,而且今年春天特意开放两个月。

大德寺各个院落均有茶室,每月18日,这里都会举办纪念千利休的茶会。许多茶室即使在茶室风格多样化的京都,也别具一格,比如说有一间表千家第四代家元建造的安胜轩,完全是与一般茶室的进出结构相反,由宽入窄,可是也别有趣味。

到了龙光院门口,连简介也没有,很多年里这里就是如此,寺庙管理者断绝了与普通人的联系,和黄梅院那种偶一开放还不一样,只能遗憾地离开了。我们在龙光院看曜变天目的梦想也落空了。



最为灿烂的一瞬:目击曜变天目


既然大德寺的和敬嘉堂的曜变天目几乎没有可能看到,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大阪藤田美术馆的那只。日本私人美术馆的开放时间并不确定,而联系采访也很可能被拒绝,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偶然。

事先,我们就被反复警告,即使藤田美术馆开放,那只天目曜变碗也许不会在展出之列,因为国宝级文物的展览机会不多。即使在日本常年生活,也不一定就有机会得见,所以我们就把希望值降低了。没有想到,正好遇见藤田美术馆60年建馆纪念,只有短短两个月,于是立刻决定从上下午安排好的采访中抽出一点点时间,从京都跑到大阪去观赏这只天目碗。

一路奔波,即使冲到藤田美术馆的时候,还是有点不相信自己能看到这只碗。展览介绍中写,此次有两件国宝文物展出,一是曜变天目碗,另一件是描绘玄奘讲经故事的画卷。除此而外,还有若干重点文物,包括长泽芦雪绘制的幽灵骷髅子犬白藏主三幅对,以及同是来自中国的白缘油滴天目碗。先在一楼看日本的玄奘画卷,树木宫殿,一一写实画出,人物的表情也异常写实,应该是描绘玄奘刚回到大唐时受邀请讲经的画卷,玄奘身穿朴素的僧衣,在众人期待下走向高台。不过这不是我们的重点,迅速冲上二楼,日本的私人博物馆展览品往往不多,一、二楼的文物加起来也就30件左右,所以特别容易就发现了那只天目曜变碗。

按照事先看到的文字材料,据说这只曜变碗和我们没能看到的京都大德寺龙光院的外观非常近似,只是斑点不全相同:这只内外都有斑点,但是外壁斑点不多,不过也更加多变化莫测的趣味。内壁密布“油滴状曜变斑”,走近了玻璃柜,才看见所谓的“油滴曜变斑”是什么样子。

这只天目乍看并不起眼,碗也不大,口径是12厘米多,外面黑,口沿有一圈银亮的白边,远看去,上面布满了油滴。如果站在一个位置保持不动,也许真就把它当成了油滴天目。可是一旦换角度,那些看上去是油滴的东西会突然焕发异彩。

一般的油滴为金黄色,而且比较有规律,但是,这只曜变天目的油滴并不规律,在黑色的釉底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斑点,很多是圆形,然后这些圆形又挤成一团团,如果固定在一个点观看,还看不到闪烁的斑点。但是围绕在在玻璃柜四周转圈,最美丽的曜变光斑出现了,本来只是黑釉的地方开始出现了幽幽的蓝色光点,像浩瀚星空。尤其是联成片的地方,则是想象中的星云团。不得不钦佩宋人的审美,也难怪日本人将之视为“一个碗中可以观看到的宇宙”,特别珍惜之。

三绝碗 之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

没有想到,这么一只看起来丝毫不起眼的碗,在转动时,就开始有了最灿烂的光华——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宝光。

在解说词里写着,由于斑点间有一层很薄的干涉膜,当转动的时候,物理光学现象就产生了,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彩色变异——这也是人们说的曜变天目有宝光或者佛光的原因。不过,据说几只曜变天目的宝光是不一样的:静嘉堂的那只是小珠包裹体,发的是七彩光芒;龙光院的是时强时弱的蓝紫色光;而我们眼前的这只,闪烁棕色光芒,其中还有金星结晶。

光看解说词无法理解这种光芒,我们只是一圈圈地围绕着这只天目观看,那些本来不大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光斑随着角度不同,会变成不同的光芒点。并不如同我们事先听说的棕色光芒,而是各种颜色的光芒都有,大概还是反射角度的原因造成,最明显的仍旧是大团大团的蓝色光斑。也许因为灿烂的颜色所产生的联想,每圈下来,都能看到那些闪烁如星辰的光斑,真感觉自己是在灿烂的星空下观看着宇宙的奥秘,当然,只能通过一个小碗那么大的孔洞去窥看——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只碗,都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叹。

日本的很多国宝收藏有序列,这只碗不清楚是什么时候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不过在江户时代,已经在幕府德川将军家族中。德川家康死后,他的茶道用具传给了自己的第十一个儿子德川赖房;1918年,为藤田平太郎购买,现在归藤田美术馆所有;1953年成为国宝;1954年美术馆成立,这也是我们能看到这只国宝天目的原委。

为什么会有曜变?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按照现在的一般结论,曜变天目碗的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烧成后比较浑厚凝重,黑里泛青,在没有发生变化时候,也就是黑色建盏,属于当年宋人崇尚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的结果。宋人审美崇尚自然,摈弃了装饰,回归到最简单的古朴造型:盏简单,无修饰,造型浑厚,线条明朗,口沿很薄,利于饮用,底部圈足露出泥胎本色,与釉色形成鲜明对比。

美术馆所藏的重要文化财产,白缘油滴天目碗就是如此,这只碗其实也很美丽,厚重的黑釉上有一层很宽的白色边缘,与下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比较古朴,但是有曜变天目在旁边,它就只能默默地隐去了。

在烧制普通黑釉天目的过程中,因为温度冷热的变化,意外出现了油滴、兔毫等美丽的变异。但曜变的形成更复杂——需要极特殊的烧制环境,根据学者研究,在建阳依山而建的龙窑中烧制,当地使用松材,火焰很高,整个窑升温快,容易维持还原焰,经验丰富的窑工根据摆放的位置和控制温度,可以烧成一些窑变器物。据专家说,曜变的温度要达到1300摄氏度,只有10~20摄氏度的变化,在高温冷却的后期阶段里,烧成温度突然升高又迅速冷却,会在其中的铁结晶快速融化有冷却,周围成了薄膜,形成了“曜变”。最开始只是巧合,后来应该是努力烧制,但也就是大约10万只里面有一只的比例而已。

常有人提到,日本的曜变天目有四只,或者说三只半,指的是私人收藏家大佛次郎所收藏的那件,它与前三件不完全一样,内部的光斑属于亚曜变,看上去比较像油滴,但是斑点也会随着光芒变色,所以与一般油滴并不一样,有人管其叫“半只曜变”。1953年被政府认定为重要文化财产。

“半只曜变”日本镰仓大佛次郎家藏曜变天目


日本美术馆藏其它曜变天目


日本松平直国藏曜变天目(油滴天目)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曜变天目(油滴天目)



日本德川美术馆藏曜变天目(油滴天目)


点击最上边调瓷网进行关注后,在聊天框内输入198可调看所有文章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