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瓷路——景德镇72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创作纪略

2015-07-02 瓷讯

文章结尾投票:您认为以下哪个城市陶瓷市场最大?

“七十二道工序”群雕创作现场,部分陶瓷雕塑大师对铜雕创作作品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曹开琪摄)

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一起沟通创作方向。(曹开琪摄)

  以雕塑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传统陶瓷制作的技艺和流程,“千年瓷路——景德镇72 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的创作,是一次传统陶瓷文明和现代雕塑技艺的精彩碰撞和融合。无论从创作题材的选取,还是创作理念的突破,以及创作过程的磨砺,都集中体现了景德镇人身上的那种吃苦耐劳、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正是实现“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建设生态之城”宏伟目标的内生动力之所在。

  这是一个“一石数鸟”的创意:72 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的创作,既能为我市陶瓷雕塑艺术由低谷向高点跃升提供契机,又是手工制瓷传统技艺的一次集中展示,既弘扬了古老的陶瓷文明,又提升了城市的艺术品位。

  ——2014 年7 月3 日,珠山中路综合改造整治工作部署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力争把珠山中路打造成集中展示景德镇新的“形、实、魂”的示范路。

  ——2014 年10 月23 日下午,市委书记刘昌林就珠山大桥雕塑规划和作品征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他强调,城市雕塑要进一步放大提升体现景德镇文化底蕴,彰显瓷都特色,在保持鲜明个人创作特点的同时,要接地气,传播正能量,符合时代潮流。

  陶瓷雕塑在上世纪曾经是景德镇一张耀眼的艺术名片,在市场风靡一时。一个世纪过去了,陶瓷绘画作品市场日益兴盛,陶瓷雕塑市场却越来越萎缩,影响力不断下滑,创作和技术人才青黄不接。为了更好地将分散的雕塑人才聚集起来形成团队力量,2014 年,景德镇市雕塑协会成立。成立之初,便迎来了一个大好契机。

  随着我市珠山中路的全面整修,珠山大桥也焕然一新,但桥上的护栏墩如何装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先后两次召集陶瓷雕塑艺术家开专题会进行协商,由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高峰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曹春生、陈丽萍、张景辉等牵头,市雕塑协会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创作方案,并邀请我市老中青最优秀的雕塑艺术家参与创作。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72 道工序代表了景德镇的古法制瓷。而雕塑从头到尾都是手工制作,通过雕塑不仅能够反映景德镇手工瓷器的面貌,也能够衬托景德镇‘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文化底蕴。”曹春生对记者说,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采用雕塑的形式将制瓷72 道工序摆放在护栏墩上,既向人们介绍了陶瓷生产工艺,又弘扬了陶瓷文化,还提升了城市品位。同时还考虑到陶瓷的易碎性,改为做青铜雕塑。“千年瓷路——景德镇七十二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创作方案一经提出,便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千年瓷路——景德镇72 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的创意,让我市一大批国家级艺术大师及中青年优秀雕塑艺术家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创作出最好的作品来。

  在景德镇陶瓷0798 创意园内,一大批陶瓷雕塑艺术家们聚集于此。他们主动请缨,不计报酬,一心付出,群策群力推动青铜群雕创作。形态逼真、动感十足,充满了艺术张力的作品,凝聚了创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映射出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景德镇人精神

  ——2015年5月13日下午,市委书记刘昌林来到景德镇陶瓷0798 创意园调研并与陶瓷雕塑艺术家座谈。他强调,要以此次创作72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为契机,传承好制瓷技艺,弘扬好陶瓷文化。

  “我们一边寻找合作方,一边积极做准备工作,用了5 个月的时间画草图、做小样,推敲动作是不是符合工艺标准,往往一个小样的通过,都经历了四五遍的修改。”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张景辉介绍,2015 年4月底,最终决定项目由市国资委全力给予资金支持,市工业管理办公室全方位搞好服务,以确保艺术家安心创作。

  2015 年5 月1 日,在景德镇陶瓷0798 小微企业创业园内,雕塑艺术家们进场创作。此次创作队伍结合了我市老中青三代雕塑艺术家,不仅有周国桢、张育贤、刘远长、唐志强、涂金水、李恭坤等一批国家级艺术大师,也有陶院的教授和学生,以及一些社会上的自由艺术家,参加群雕团队的艺术家共计35 人,其中国家级大师10 余人。

  据了解,青铜群雕包含了采矿加工、坯釉料制备、手工成型、雕镶、施釉、青花、满窑、烧窑、釉上彩绘、选瓷包装等九组共72 道制瓷工序。为了真实反映古法制瓷的72 道工序准确性,雕塑艺术家们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也采访过很多老艺人,然后再将72 道工序细化,分到每个艺术家的头上,由专人负责调查每个工序的具体资料,并统一起来。同时,成立了一个作品验审小组,每件作品必须验审合格后,方能进入翻模阶段。

  在创作室,记者看到,一个个泥塑还在制作当中,雕塑艺术家们或手捧雕塑用泥搓揉着,或拿板子轻轻拍在泥塑上细细修整。没有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中国古代精湛手工艺在此极致体现,雕塑艺术家们凭借着一颗对瓷器执着与坚持的心,让七十二道制瓷工序层层渐进。目前,72 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泥塑部分已完成42 件,正在陆续制成腊模,最后再进行青铜浇注。这组雕塑将做成三套,一套有望于今年8 月摆放在珠山大桥护栏墩上,另一套将放在新建的陶瓷博物馆收藏展示,将于瓷博会上亮相永久展出,还有一套就由市国资委保管。

  提起创作中的难度,身为协调小组组长的高峰告诉记者:“每位雕塑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的创作手法,表现艺术的个性也不同,但面对集体创作,要求达到统一性,就得有一个标准。这里的每个雕塑造型,不论是站立、蹲着,都以70 厘米左右为基准线,还要往写实方面做,不能有夸张、变形的艺术效果。既要让专业人士感觉满意,更要让百姓满意,这些雕塑不光是科普的东西,更是一件艺术品,要共同的想办法将这组雕塑的艺术质量进行提高完善。”

  上世纪80 年代,雕塑瓷厂以创作水浒108 将为标志,使景德镇的陶瓷雕塑业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就没有大规模地创作过,直到此次“景德镇七十二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的创作。但让老中青三代雕塑艺术家们积极参与其中,齐心协力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这在我市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尤其是一些雕塑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市场价格高,有的国家级大师的作品还极为抢手,他们都愿意放下自己的艺术创作,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七十二道工序”群雕的创作上,这份精神就难能可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连续20 多天在创业园精心创作,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老艺术家姚永康身体不好,但仍然来到雕塑现场,一个一个塑像看过去,不停地提出宝贵意见:“这个塑像的配景要改改,要更符合实际,那个塑像的肌肉要突出,就更有力感……”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张景辉已连续4 次放弃去外省、市参加艺术品展览或论坛等活动的机会;雕塑瓷厂一批年轻的艺术家自从得知了“七十二道工序”群雕创作的消息,纷纷主动请缨,都表示只作奉献,不计报酬。老中青三代雕塑艺术家们都愿意把个人力量的“涓涓细流”汇聚到城市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同时,老一辈艺术家们也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将创作过程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把课堂搬进现场,把优秀的陶瓷工艺传授给中青年工作者。

  “千年瓷路——景德镇72 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作品的创作,根植历史,基于现实,又昭示未来,实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的有机统一。不仅汇聚了艺术创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还彰显老一辈艺术家的奉献精神和中青年艺术家的传承精神,为历史存记忆,为社会扬正气。




点击最上边调瓷网进行关注后,根据提示加入粉丝交流群;在聊天框内输入198可调看所有文章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