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产技术|坯体开裂-外表面开裂5种情况图文分析

2015-07-10 瓷讯

文章结尾投票:您最熟悉的山东日用陶瓷品牌。

  绝大多数成型方法都会导致坯体各部位的含水量不均衡。以注浆坯体为例,其外表面(紧挨模具表面)的含水量远远不及内表面的含水量。拉坯器皿亦如此,人手接触的拉坯表面上的含水量(在拉坯的过程中,为了润滑泥料必须不断地蘸水)比器底内侧的含水量要多得多。上述差别并不大,一般来说都在陶瓷坯体的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在拉坯过程中或者在拉坯结束后,往器底内侧涂抹了过量的水,就会形成“S"形裂缝。


如果器皿底部内侧多余的水分未能被及时清理掉,或者在拉坯的过程中加水太多,就会形成“S”形裂缝。

  针对上述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拉坯过程中,借助一块形体适宜的海绵及时擦干器底内侧多余的水分。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引发“S”形开裂的深层原因为:在拉坯过程中没有往器皿底上施力,这样做会导致坯体底部的黏土粒子取向不规则。


“S”形裂缝出现在器皿底部外侧,这种开裂通常是由于器皿底部的干燥速度远远落后于器壁的干燥速度而造成的。其成因也可能是器皿底部受力太小,黏土粒子取向无规律,收缩率过大所致。特别是当器皿的底部太厚,修坯时又削得比较深,破坏了坯体表层上相对较有秩序的粒子取向结构时,“S”形开裂现象尤为严重。

当器皿底部上的裂缝上宽下窄时,这说明其成因为加水过量,在拉坯的过程中,多往器皿底部上施力可以避免之。相反,当器皿底部上的裂缝上窄下宽时,在正式拉制器型之前先把泥料放在拉坯机上多压一压就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有些时候,在拉坯器皿的器壁上也会出现细小的烈缝。在这种情况下,陶瓷坯体本身特别是由单一的精磨球土制成的坯体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当干燥速度过快时,尤其是当拉坯用的泥料含水量太多时,器壁上就会出现大量细小的裂缝。除此之外,用生料釉装饰的陶瓷坯体或者一次烧成的陶瓷坯体也会出现上述问题。相对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是尽量减缓坯体的干燥速度,或者在坯料中多添加一些熟料。
如果器皿底部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力太小的话,就会导致黏土粒子取向无规律。器皿底部的收缩率过大极易造成开裂,如上图。

上边这条“S"形裂缝出现在陶罐底部内侧,其成因或许是由于修坯过度所致:与罐身的厚度相比,罐底被削得过于薄。罐底在干燥的过程中受到的拉力,在稍后的收缩阶段以及修坯环节(罐底中心被深入切削,原本规则的粒子取向层受到破坏,该部位的坯体强度减弱)会进一步加重。


拉坯成型的器皿底部出现上边这种笔直的裂缝,其成因既有可能是坯体干燥不均匀,也有可能是器皿底部在拉坯的过程中受力太小。不把器皿从拉坯机的转盘上切割下来并移走,而是让其留在转盘上干燥时就会出现这种形态的裂缝。


点击最上边调瓷网进行关注后,根据提示加入粉丝交流群;在聊天框内输入198可调看所有文章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