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产技术|陶瓷浮渣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015-07-21 瓷讯

文章结尾投票:您最熟悉的广东日用陶瓷品牌。

  浮渣是指在陶瓷器皿的边缘上出现沉淀物,偶尔也出现在干坯和已经烧结的坯体外表面上。其实这些沉淀物早在坯体干燥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在那个阶段很难被发现而已。由于沉淀物在素烧的过程中就能熔触,所以坯体上有浮渣附着的部位通常比其他部位玻化程度更深,而且还有可能与釉料发嫩反应。浮渣通常呈灰白色或者浅黄色,特别是当陶瓷制品用的泥为红色陶泥时,浮渣发色更明娩。浮渣的组成成分通常以钙、钠、钾、镁、铁以及硫酸钙等可溶性混合物为主。  几乎所有的陶瓷坯料中都含有可溶性盐类物质,由于含量甚微,所以基本上不会引发任何问题。在采用泥浆储藏法制备陶瓷坯料的过程中,大约会有一半的可溶性盐类物质被淘洗掉,但是在稍后的炼泥环节,由于没有之前的淘洗步骤,浮渣便形成了。

  在干燥的过程中,湿度梯度重点出现在陶瓷器皿的边缘和口沿上,由于上述部位能接触到流动的空气,所以相对于坯体上的其他部位而言,其干燥速度更快。由此可见,可溶性物质倾向于附着在与空气接触比较多的部位,其干燥率比较高,因此必须谨慎对待。减缓坯体的干燥速度可以预防浮渣的出现,其原理是缓慢干燥会令浮渣均匀分散,不至于全部沉淀在器皿的边缘处。


干燥速度对于盐类物质分布情况的影响。

  在炼泥阶段,往陶瓷坏料中添加0.5%~2.5%的碳酸钡,由此产生的化学复分解反J、涉可以有效防止浮渣的出现,其原因是可溶性盐类物质会转变为非溶性碳酸盐。由于碳酸钡价值不菲,因此解决浮渣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更换陶瓷坯料——选择呵溶性盐类物质含量更低的泥料来制坯。  有些诸如赭石之类的天然原料,其内部可溶性盐类物质的含量超高,因此,当陶瓷坯料中混合了大剂量的赭石时,最好在配方中添加一些碳酸钡,以避免出现浮渣。可溶性盐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泥料还包括红色陶泥。大多数红色陶泥都由泥灰土制成,而泥灰土富含石灰成分。  还有极少数时候,素烧坯体的外表面上会出现手指印。这是因为坯体在入窑烧成前被端拿、挪动,人手与坯体接触导致盐类物质沉淀。  将陶瓷坯体浸入水中可以促进泥料中的可溶性盐类物质排出,以我的经验来看,只有静态水罐中的水才有上述功效。从静态水罐中排放出来的水蒸气能凝结陶瓷坯体中的可溶性盐类物质,直到器皿的外表面上出现浮渣,这种静态水罐需要定期溢流浇注。有些时候,在补水环节往水中(用海绵等工具)添加一些醋(醋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时候,对于口杯和高肿杯之类的日用陶瓷而言,让坯体正放干燥可以避免出现浮渣。这样做会令盐类物质沉积于器皿的底足上,而不是口沿上。

点击最上边瓷讯进行关注后,根据提示加入粉丝交流群;在聊天框内输入198可调看所有文章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