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30


同城信息浦发公积金点贷

直播缙云

信用卡办理

青山明珠——大洋水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367km9b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关于建设大洋水库的点滴回忆

我没有直接参加大洋水库工程建设,当时,我在缙云县委报导组工作,承担拍摄、记录大洋水库建设工程任务,还参与拍摄《青山明珠》纪录片。因此,经常去大洋水库建设工地。现将点滴回忆,记述如下。
一、提出兴建大洋水库、盘溪流域梯级电站起因。
    1970年1月13日晚,大洋山区飘起鹅毛大雪。中共缙云县委书记董仕祥同志率领一个检查组,从南溪公社出发,翻越鸟下岭到达前村公社。次日,雪仍下个不停,气温已降到零下8度。董书记等在前村公社听取范如松同志工作汇报。15日清晨,雪已停止,但路上积雪达30多厘米厚。因董仕祥、李永秋等领导同志急于回县城开会,故上午9时即从前村出发。董仕祥、李永秋、朱潘法、林亚仲、于忠恕、张午炮、曹志高、卢岩青和我,一行9人,大家穿起山袜,脚上系好稻草绳,开雪路步行返回舒洪。我们到箪织潭背,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才走了七、八里路,人人都已经筋疲力尽。箪织潭背的公路上,寒风呼啸,把积雪吹到一边路上,一条路一半积雪没膝深,一半路却没有积雪。董仕祥同志提议大家坐下来抽口烟,养养神再走。大家坐在无雪的路边上休息闲聊。此时,发现前面的山坑里有一个未完工的小水坝。据说是范如松、陈兆和等前村公社同志在这里建个小水电站,以缓解大洋用电困难。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说这个地方比较开阔,坝址很窄,落差很大,上面是大堰头村,对面是陈家下村,刚好应对“大堰头”和“沉家下”,可以在这里造个大水库发电。董仕祥同志听了很感兴趣,他说:“缙云电力奇缺,是阻碍工农业发展的瓶颈,回去马上召开常委会,讨论这个问题。”
    后来,县委、县革委会的领导集体通过了这个方案,随即派王若芝、徐忠贤、陈晓等同志组织勘测队奔赴大洋选址、测量。接着,就紧锣密鼓地开展兴建大洋水库筹备工作。

二、建设大洋水库的领导班子成员和营连干部称得上是忠于党、忠于人民、苦干廉洁的典范。

从建设大洋水库开工之日起,到三级电站建成为止,这段时间内,我是经常去“盘电”工地采风的,亲眼目睹这些同志参与抬岩、运泥、打夯。他们都与民工一起劳动、住草棚、吃大锅饭,从来没有什么特殊照顾。他们不抽公家一支烟、不喝公家一口酒、不吃公家一顿饭。我曾多次陪同董仕祥、地区领导高长荣同志以及《浙江日报》、《浙江影视》、《新华社》的编剧、记者到“盘电”工地,工地指挥部办公室主 任张午炮同志总是叫我们买好饭菜票到大食堂打饭取菜。有时递支把香烟,也都是掏自已个人的腰包。那个时候能做到廉洁办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对此,任何人都不会见怪。
    还有一件事也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就是这么诺大一个工程,持续这么多年,没有发现一个人贪污、挪用、安插亲信等情况。李永秋、朱潘法、章建玉以及张午炮等各办组负责人、各营营长都是实权派,工程结束时提拔安排人员时,没有一个把自己的家属和亲戚安插进去。我亲眼看到仓库管理人员路上拾到一枚铁钉、一小段钢筋也会拿到仓库去。建设大洋水库的这些同志,他们的廉洁奉公美德,着实令人敬佩。

三、县委书记董仕祥心急似焚徒步到大洋水库工地指挥抢险救灾。
     1971年9月23日,强台风袭击我县,尤其是大洋山区下起了瓢盆大雨,引发山洪暴发,如猛兽一般的泥石流无情地冲击尚未完工的大洋水库大坝及工地。大坝被毁坏、仓库被冲走、公路见骨、通讯中断。指挥部人员和民工个个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纷纷到山坑,从沙石堆里挖财物,抢盖被毁的草棚,群情激昂。指挥部人员千方百计把灾情向县委汇报。24日早晨8点钟光景,我刚从家中走到县委大院报导组办公室,董仕祥同志随即跟了进来,他问我:“你写什么东西?”我说:“刚到办公室。”老董说:“我们出去走走。”我当时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跟他到了县委大门口,碰巧遇上胡志发(胡志发时任县革委会副主任)。胡问:“老董,你们到哪里去?”老董说:“昨日大洋水库大坝被洪水冲垮,我们去看看。”老胡说:“我也跟你们去。”于是我们三人一起出发。走到东门时,刚好碰上一辆汽车要开往舒洪方向,就搭乘这辆便车到了舒洪。又听说舒洪到大洋的公路已被洪水冲毁,汽车不通了。我们就徒步沿着盘溪流域岸边走。在路上我对老董说:“到大洋去,我粮票、钞票也没带。”老董说:“没关系,我带了。”我们走到青井湾,就看到有民工在溪里打捞被冲下来的汽油桶、木材等物资。董仕祥同志就到溪边向民工了解情况。走到抱骨岭脚,看到转弯处的公路已冲毁,已不见公路的影子,只能沿着山边陡峭的岩塔爬过去。
    我们三人在路上,边察看,边访问,到达大洋水库工地时,大约已经是下午二点多钟了。我依稀记得那天我们三人连中饭也没有吃。老董一到指挥部就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汇报,部署抢险救灾。看到了水库工地被洪水吞蚀的惨状,民工们抢险的干劲,我们也不觉得肚子饿了。在开会时,李永秋对我说:“绝大部分营连干部和民工干劲很大,但也有些人表现出灰心丧气的情绪。”我说:“你赶快培养一二个典型营,叫他们写好决心书,敲锣打鼓到指挥部来表决心,造成声势。”李永秋同志听了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他雷厉风行就立即去组织。我记得好像是直属营最早列队来到指挥部表决心,随后,各营都敲锣打鼓,举着红旗,拿着决心书到指挥部来,决心发扬南堡精神,把伤心化作力量,把被洪水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会议还没有结束,丽水地区领导高长荣同志也徒步赶到大洋水库工地。地县领导不怕艰辛,分别来到工地,“盘电”指挥部人员和民工都感到十分欣慰,增添了战胜洪灾的信心和决心

四、大洋水库的建成和盘溪流域梯级电站的开发,是缙云全县干部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铁证。这里让我记录几件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大洋水库兴建初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指挥部和各办事组以及营连驻地均无办公用具,连办公桌椅都没有。县城党政机关各科局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肩扛桌椅、板凳,浩浩荡荡排起长长的队伍往大洋水库工地运送物资。在蛟坑村里面的盘山公路上,计有三四里长的队伍,大家手挚红旗,高喊口号,盘山而上,那场面真是气势恢宏、十分壮观。我陪同浙江电影制片厂编导甘槚怀,摄影师周平,站在对面半山腰上,肩扛摄影机记录了这一壮观场面,至今已时隔40年了,还历历在目。
不单是机关干部对支援大洋水库建设如此热情,全县各区、公社干部更为积极。只要工地需要,要人有人,要物有物。我曾多次碰见李光、陈洪台、麻庄启、赵小土同志等区社领导,连夜动员民工上工地的实况。有一次赵小土还拍着胸脯对董仕祥书记说:“只要县领导开口,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大洋水库能在物资匮乏、资金不足的条件下顺利开工,全靠全县机关、区社干部的众志成诚,团结一心。
    (二)缙云是一个革命老区县,缙云人民,一贯来勤劳苦干,兴建大洋水库时上万人次参加,劳动强度很大,报酬很低。不少民工家里带着地瓜丝、炒筒霉干菜来工地干活,从来没有听到有人叫苦。人人生龙活虎,个个抢挑重担,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晚上点起竹篾火把,到后村取运黄金泥,挑重担,拉满车,干部带头,民工争先,蜿蜓一条火龙,蔚为壮观。大坝上打夯队夯歌嘹亮,声惊群山。傍晚“炮司令”田理芬一声令下,放炮声此起彼伏,好似“百团大战”。建设大洋水库,称得上是一场浩大的缙云人民战争。记得在1971年元旦前后,新年伊始,天寒地冻,山上雾凇漫树,大坝上黄金泥土窜起几寸高的“哈哈钻”,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连技术员也束手无策。民工们献出奇策,主动两人合盖一条棉被,把另一条拿去盖大坝,400余条棉被把大坝盖得严严实实,因而战胜了冰冻。这样好的民工,永远值得赞扬,这样的事例,永远值得记念。
    (三)大洋水库建设队伍之建制也颇为新奇。指挥部设正副指挥,还有党的核心小组,下投办公室、办事组。而民工却以营、连、排军队编制,因而这支民工队伍,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整支队伍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行训政,早晨出操,晚上还要学习毛主席著作。以营连为单位进行政治学习,经常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忆苦思甜会。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连队正在开“忆苦思甜大会”,老民工叫邱桂兴,上去诉苦,他说:“我在旧社会很苦,一次到永康担盐回来,天寒地冻,到大堰头后,已是傍晚,饥寒交迫,还碰到土匪抢劫,差点冻饿死在这里。现在,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到这里造水库建电站。电站造好后,我们点灯勿用油,樁米勿用老鼠头,好过幸福生活……”。他在台上控诉旧社会苦难时,声泪俱下,下面的民工听得号淘恸哭。摄影师和编导躲在一堆松桠后面,开足机器,记录下这一动人情景。由于政治思想教育抓得好,民工们都很自觉,工地秩序井然,甚至连卫生工作也搞得很好。数千民工在狭小的工地,没有人随便大小便,这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奇迹。
建设大洋水库的干部和民工,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天天出现,实在记不胜记。幸亏40年后有沈庆凡、樊有富等几位热心人士,热情洋溢地编纂了《盘电颂》一书,记录和歌颂了这一伟大事件,为缙云人民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其意义深远而巨大。

作者:汪尔皋


- END -

 热门荐读 

1、缙云人,你的冷空气正在派送中,接下来这几件事特别要注意……

2、接下来的日子,缙云人可以来这里“拈花惹草”了

3、缙云一群养狗的人聚集在这里!听说这个地方即将发生大事!还说要......

▍来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


点击进入查看往期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