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戎装+舞装”16年,退伍后回兰大......
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
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
再到兰州大学
从舞蹈生到演员再到教育工作者
这是一段横跨23年的故事
坐下来泡杯茶
听小兰娓娓道来
如果说生命是一次旅途,那参军就是旅途中最酷的体验。李娜于2000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进行专业学习,2006年返回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工作,为基层官兵服务。2017年,转入兰州大学,目前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16年纪律严明的部队生活塑造了现在的李娜,“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依然会选择做一名文艺战士,把美好的青春献给绿色的军营。”
初与舞蹈结缘,开启从军生涯✦
6岁的李娜身体瘦弱,为了强身健体,家里人给她报了舞蹈培训班,就是这个小小的决定,开启了她的舞蹈人生和从军生涯。
学习舞蹈四年后,小李娜受启蒙老师推荐,到艺校当走读生,开始半专业化的舞蹈训练,在艺校一学就是三年。13岁时,在歌舞团老师的推荐下,小李娜报考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到现在她都记得两次选拔之后进入复试,从兰州出发坐绿皮火车去北京参加决考时的情形,“车上有一个跟我同行赶考的小伙伴,我们实在太兴奋了,在火车上玩儿了一整夜。”通过层层选拔,小李娜从全国三万多报考学生里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在京定向委培的36名舞蹈学员之一,她也正式入伍成了一名“娃娃兵”,开启了16年的军旅生涯。
刚进校,就面临第一道难题——军训。为了快速让小学员适应部队生活,学院把军训地点选在了远离北京的河北某基地。一群站起来和八一式自动步枪差不多高,平均年龄11岁,最小的只有9岁的小娃娃们,第一次尝到了背井离乡,告别父母,独自面对集体生活的滋味。9月的酷暑,天气闷热再加上蚊虫叮咬和严格枯燥的军式训练,小学员们都极不适应,一到晚上就哭闹着想回家,年龄最小的甚至还在尿床。而对于有过自立经验的小李娜,她很快就适应了规律的军训生活。作为班长和年级长的小李娜不仅要经受严格军训的考验,还要承担起照顾小战友的工作责任。小李娜经常会在晚上带着哭闹的同学去营房给家人打电话,给小战友做思想工作,给炊事班帮厨。经过一个月严酷的军训,学员们都被晒的不成样子,穿着统一的军装站在营区,黑的分不清谁是谁。就在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声中,这群哭着想家的“娃娃兵”迅速成长为独立的“文艺小战士”,小李娜也完成了军旅生涯中的重要转折。
学校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呢?或许在大家的想象中,是响亮的口号,是规律的作息,是严格的训练,是优越的艺术氛围,但远不止于此。其中整理内务是伴随六年学业的日常“功课”。除了“熨斗床”“豆腐被”,就连窗帘也要叠的一丝不苟,牙刷也要一个朝向。此外,学校的一日生活制度也非常苛刻,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出操,除了正常课业晚上八点练晚功,十点准时熄灯就寝,周六、日各集训两次,一次半天,还要召开班会、年级大会总结点评各班级一周的生活学习。由于新生年龄都偏小,前三年除了集体活动和寒暑假李娜几乎没有出过校门,满脑子只有练功,对首都北京没有任何概念。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保持体形是伴随一生的职业标准。每周一上课前,同学们都要称体重,如果体重数字上涨,会被取消上课资格、写检查、穿着减肥服到操场跑步直到体重合格才能正常上课,等到月底还要在校园宿舍楼门口公告体重超标的名单,全系人都能看到,这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们倍感压力。为了减肥,小李娜尝试过各种方法,“现在想起来,自己小时候身体还是挺皮实的,注定就是当文艺兵的体质。”李娜笑道。
那些年,李娜参加了2001“世纪之歌”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2001北京申奥庆典、2004北京抗击非典胜利文艺演出,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2005“中泰一家亲”访华慰问演出、全国第六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等。在一次次学习实践中,李娜于2006年6月正式告别母校,顺利毕业,向祖国西部报到。
扎根祖国西部,奉献基层官兵✦
写兵、演兵、唱兵是部队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官兵的工作宗旨。2006年毕业后,李娜同35个战友返回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正式开始10年为兵服务扎根基层的文艺工作。这期间,同期一些小伙伴无法接受这种角色和舞台的转变,纷纷离开了兰州,但李娜留了下来。
从2006年到2016年,她参与一千两百多场慰问演出,每年固定参演120场,足迹踏遍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宁夏。基层演出是辛苦的,高原缺氧睡不好,野外拉练洗不了澡,甚至在戈壁演出时,厕所都是临时的,前一秒还在,后一秒就被战士拆了。“但这段人生经历是难得、丰富、炽热的,虽然艰苦,但很幸福。”李娜回忆。
给她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在新疆昆仑山海拔五千三百八十米某哨所的演出,观众只有三个驻守边防的小战士,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边境驻地,人烟稀少,三个同龄战士站着看完了1个小时的演出,没有鲜花就用骆驼刺现场手编成花环,送给李娜和其他演员以表谢意。
2009年在新疆某兵团慰问演出时,2小时内遇上极端天气,从艳阳高照急转为漫天大雪,在室外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员们只穿了薄薄的纱衣,在大雪里冻得瑟瑟发抖。底下的官兵坐在草丛里,尽管风雪很大,但他们岿然不动,静静欣赏台上的歌舞演出,表演结束后,没有鲜花和灯牌,战士们一拥而上献上“官兵牌”军大衣,满舞台都是身穿棉衣的士兵激情合唱“我是一个兵”。
一次演出地点在青海玉树某县,当地海拔四千五百多米,由于连续转战演出,疲劳作战,战友们高反严重,在舞台上跳着跳着就有人晕倒,被士兵抬下去抢救吸氧。有时,一个节目要轮流三个演员才能完成。正是这样特殊的经历,奠定了李娜吃苦耐劳、一专多能的职业素养。
2008年,在玉树地震慰问演出的现场,李娜和官兵们共同生活五天,这让她体会到军人的使命和责任,明确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念,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部队快节奏的集体生活锻炼出了李娜超强的执行力和忍耐力,也塑造了她的集体主义精神。“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如果祖国需要我,我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说到这里,李娜眼里流露出的是真诚和坚定。
作为一个战士、一名共产党员,要在关键的时候冲锋上前,用实际行动彰显党员的党性修养。“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会开幕式,从5月到8月,15000多名演员经历了3个月的创排,最终,开幕式成为世界之最的运动会盛典。”这是李娜最骄傲的经历之一。
她回忆,排练期间,因为节目的保密性,每天都要背着道具古筝,步行两公里到鸟巢进行排练,工作持续到凌晨四五点也是家常便饭。“活字印刷”节目中,一名战士举的铅字模板螺丝钉脱落,为了保证演出顺利,他用自己的小拇指充当螺丝钉,一直坚持到表演结束,这让同为演员的李娜深受触动。“紧急时刻最能体现党员的党性修养,如果面对突发情况的是我,我会不会也做出同样正确的选择?”带着这样的思考,经过后期30多次修改排练、一个多月无休的紧张排练,最终,作为团队骨干的李娜和战友们圆满完成了开幕式演出任务。
一次偶然的契机,李娜结缘话剧。在参加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期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师姐邀请李娜观看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演的话剧《日出》,这次观摩让她深深地感受到了话剧的魅力。后来,李娜在备战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时,不慎拉伤右侧膝盖,导致半月板碎裂,右侧内侧韧带重度撕裂,自此,她不得不告别舞蹈事业。
2013年,她由单位推荐,回到母校戏剧系进修表演与创作专业,结业回团后,正式转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文工团话剧曲艺队,开启了话剧领域的实践学习。后续,她参演了小戏《帕米尔的红纱》;话剧《毛主席在西柏坡的遐想》《生命档案》《吼叫水》《高原》《党代表》;实验话剧《墙上咖啡》;电视剧《小站风云》《穆桂英挂帅》等剧目。受恩师国家一级导演宫晓东先生指导,李娜于2017年开始研究话剧形体设计,随后在《平凡的世界》、《雄关漫道》、《行知先生》、《冬日1948》(原名《抉择》)、歌剧《同心结》、短剧《广寒宫里过大年》等作品中担任节目形体设计。其中,话剧《平凡的世界》荣获2019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同年李娜借调至中宣部,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人民大会堂文艺演出,任编导组组长,创排了《南泥湾》《红色娘子军连歌》片段,个人获晚会领导小组表彰,成功转型幕后。
主动投身军改,积极拥抱兰大✦
2015年,我国迎来了“史上最牛军改”。作为一名文艺战线的党员骨干,李娜积极响应政策,投身军改,脱去军装,于16年结束了军旅生涯,2017年转入兰州大学,正式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说演员是以自身为主体不断自我精进的职业,那老师则是“烛亮屋舍”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
转入兰大后,李娜及时转换身份,在工作中感受着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顶尖大学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身边都是学识深厚、为人谦虚、无私奉献的老师,优秀的同事太多了,大家都在各自岗位默默奉献,践行立德树人育人使命,我很荣幸能够加入他们。”李娜说,在工作中不懂不会的地方就她会虚心请教身边的同事,各级领导、同事甚至学生干部都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校工作期间,李娜利用专业优势,为学生工作注入活力,积极发挥党员作用,组织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跃学院文娱活动,参与指导新生军训等,这些工作都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李娜先后获得甘肃省、校团委、学院给予的多项荣誉。
2023年春季开学之际,也是征兵之时,作为一名“老兵”,李娜希望通过自身经历鼓励新时代的兰大青年积极投身军营,在军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把青春奉献在热血的军营里。
或许刚入伍时的她,懵懵懂懂,不知道何为部队,何谓军人,但16年的部队生活打磨了她,“肩章”“领花”早已像根须一样扎进她的血肉,使她气质里透露着坚毅和赤诚。如今,李娜站在新的领域,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用赤诚之心温暖学生,竭尽全力的向前奔跑。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党委学工部
文字 | 曾锐
编辑|梁凤至
责任编辑|李晓源
主编|李晖
岳王嘉琳,又甜又飒!
投身军旅,保家卫国他是兰大好男儿李小军
军中“白鸽”飞回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