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兰大方案超亮眼!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2024-01-28


十年来 兰州大学

紧紧把握“一带一路”节点区位优势

积极建言献策  

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

“兰大智慧”和“兰大方案”

兰州大学 

从来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旁观者 

而是参与者!


2013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从此,“一带一路”掀开了中国与世界发展新的一页。

十年来,兰州大学紧紧把握“一带一路”节点区位优势,加强资源聚合,为“一带一路”提供具有兰大特色、兰大风格的学科和智力支撑。成百上千份咨询报告的反复打磨、几年如一日的深入调研、一期期国际交流论坛的举办……背后是兰州大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决心和行动。

十年是里程碑,从菡萏初开到今天的枝繁叶茂;十年也是新起点,未来兰州大学将继续积极建言献策,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兰大智慧”和“兰大方案”。




发挥研究优势 打造新型智库

“兰州大学从来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谈及助力“一带一路”,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汪金国教授这样说到。

兰州是“一带一路”倡议向西行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陆都兰州的兰州大学,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在开展“一带一路”研究,尤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问题方面,研究历史悠久,研究优势明显。

兰州大学投身“一带一路”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设立的中亚研究所。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中亚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已经在学术界形成中亚研究的比较优势。“自建所之日起,研究所就以维护国家西北边疆安全、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宗旨,以为党和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培养专门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汪金国介绍。

多年来,依托兰州大学的研究优势、区位优势、方向优势、学科优势,中亚所建立起成熟的研究体系。“我们主要围绕中亚及上海合作组织、反分裂理论及新疆问题、反恐怖主义和‘一带一路’领域等开展研究工作,已成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言献策的重点咨询单位。”汪金国表示。

专兼职人员每年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50篇左右学术论文,为相关部门提供近百篇咨询报告;以书代刊出版的《中亚研究》在学术界获得较高关注;组织力量遴选、翻译印制了《国外新疆问题研究译丛》,目前已翻译24辑约400余万字,供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内部交流使用……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努力,中亚所不断结出硕果。

2011年11月,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以及国际教育研究,提升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的能力,使之发展成国家重要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在此背景下,兰州大学先后设立印度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格鲁吉亚研究中心、意大利研究中心等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积极主动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为推进“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落实而务实行动、建言献策。

2014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兰州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了“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心”,2017年将其整合拓展为“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并于2019年进行实体化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根据‘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重大现实需求,结合学校的基础和特色,兰大整合校内外优势研究力量和研究资源,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及沿线节点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适度辐射其他节点国家。”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永彪教授说。

2022年9月,《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报告》发布,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在全国高校“一带一路”专项智库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综合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第4位,媒体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第3位。




积极建言献策 当好参谋助手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做好前瞻性、战略性和储备性研究。”朱永彪这样概括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的使命愿景。

多年来,兰州大学围绕着“一带一路”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以为国家“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撑为初衷,形成系列政策建议咨询报告。“2019年以来,我们大概完成了300余份咨询报告,不少已经获得中央肯定性批示或采纳并产生了政策效应,这也是我们的研究意义所在。”朱永彪说。

在2021年,中心对外发布了《“一带一路”投资机遇和风险管控系列报告》,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卫生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实践》《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风险测度分析》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等14份报告,主要针对当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问题,梳理了相关国家存在的潜在风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交流“把脉问诊”。

“中心较早提出的一些前瞻性理念正越来越多地被采纳,平台支撑作用也在慢慢显现出来。”朱永彪说。

兰州大学较早提出“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建议,在如何推动甘肃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问题上,提出了打造“国家级综合绿色能源基地”等建议。朱永彪认为,甘肃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核能等能源种类齐全,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尤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时代,甘肃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也具备打造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融合的试验田的基础和比较优势。

“西部地区很难将能源产业链贯通起来,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发挥综合能源优势,面临着诸多困境。于是我们提议甘肃加强与兄弟省份产能合作、将十大生态产业和综合储能结合和建设‘飞地经济’的甘肃模式等。”朱永彪说到。

此后,相关部门重视了在甘肃打造国家级综合绿色储能基地、在以甘肃为代表的黄河中上游省份建设新能源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建议,以放大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的体量优势、形成能源产业的集群优势、用好能源转型的后发优势、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综合优势。

立足长远,久久为功。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多年来以“顶天立地”为己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付诸实际行动 架起沟通桥梁

在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一份精炼、准确的研究报告背后是许多个科研工作者几个月甚至数年的调研。“只有实地调研才能看出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增长点。”朱永彪十分看重实地调研。

从甘肃向西而行,他们多次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调研、参加研讨会,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以甘肃为原点向内下沉,他们跑遍14个地市州,探访几十家企业,深挖经济发展痛点,以助力甘肃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浪潮。

“通过调研,我们对政府机构具体怎么运作、企业的经济活动如何具体的展开有了切身的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武兵科老师的所在团队探访了金昌、张掖、天水、白银、兰州新区多家企业,与省政协、商务厅、农业农村厅、兰州海关组织企业座谈,以了解甘肃省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发现,以企建市的金昌市竟然占据全省40%的进出口总额;天水除了众所周知的华天科技外,还有长城公司的苹果汁远销海外;白银矿产企业正在从传统的挖掘锻造进行转型升级……”武兵科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各县市对外开放的图景跃然纸上。

正因有扎实的调研做支撑,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近年来,中心发布了《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系列报告》等,由经济学院、历史学院、管理学院等多学科研究团队合力完成,其中关于“重新定位敦煌文博会”等提议已获政策应用,兰州大学也因此受邀参与2023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等。

此外,不少科研工作者在调研之余还化身“一带一路”使者牵“线”搭“桥”。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龙瑞军教授多年来前往50多个国家进行考察、讲学,促进中外合作,切实解决当地现实问题。

在巴基斯坦考察时,龙瑞军教授发现北部山区电力匮乏无法进行农业灌溉,于是将甘肃太阳能泵引入当地,实现河水流到几十米高的台地农田中进行灌溉;他还把燕麦和苜蓿种子送到当地的农业研究委员会,提高了作物产量。在尼泊尔时,他发现当地40%的马铃薯需要进口,便推动甘肃定西马铃薯参加“兴都库什喜马拉雅适应创新科技成果展”,有效维护了当地的粮食安全;龙瑞军还协助尼泊尔与西藏日喀则达成贸易协议,种植青贮饲料销往西藏实现互惠共赢……

十年春华秋实。“智库和媒体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中心致力于提升这一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深刻共识。我们也将积极作为,提升自身能力,希冀能够进入国家智库的建设序列之中,更有力地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朱永彪说。









打通“一带一路”的“最后一公里”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十年间

“一带一路”倡议已形成

合作项目3000多个

化无数愿景为现实

十年来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

在其专业领域对“一带一路”

   作出了哪些贡献?

龙瑞军教授及他邀请到的四位外宾

将为我们作出解答


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建设十周年之际,世界屋脊(Bam-e-Dunya)山地农业和粮食安全大会在兰州举行。这场会议由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龙瑞军教授牵头,甘肃省机械科学院、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科技投资集团参加。与会人员共计二十余名,包含来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外宾四名。

世界屋脊(Bam-e-Dunya)来源于一个波斯语短语,与会者一致同意采用该名称,以将急需的关注集中在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区域位于“一带一路”下开发的新贸易路线,自然资源丰富。但受制于落后的技术发展,其农业支离破碎,未能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基础设施的欠缺也造成了一系列电力、卫生、健康、教育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已形成合作项目3000多个,化无数愿景为现实。未来我们该在哪些方面发起进一步的合作?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在其专业领域对“一带一路”作出了哪些贡献?我们就上述问题,对话龙瑞军教授及他邀请到的四位外宾。



龙瑞军,兰州大学教授,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国际中心主任,国际草食动物营养大会(ISNH)和发展中国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SAADC)大会IAC成员。


1.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个年头,您及您带领的草地与牦牛团队近期在“一带一路”沿线做哪些工作呢?

龙瑞军:因为甘肃与中亚、南亚存在着很多气候、地形、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相似性,所以我们联合甘肃省内的优秀企业积极向外推广我们当地的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像我们把太阳能泵引入到了巴基斯坦,还把燕麦和苜蓿种子送到了当地的农业研究委员会。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适应性创新科技展”上,我们还让定西的马铃薯出国参了展、挺进“南亚”,以应对当地脆弱的山区生态系统,确保当地粮食安全。

前不久,我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参加了南亚高寒区域草原多重效益管理研讨会,与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牧民代表共同探讨了高寒草牧业发展的挑战、机遇和远景。我也希望未来甘南州能带着自己的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先进的设备、技术、理念惠及“一带一路”沿线。

2.在您的感受中,“一带一路”建设目前进行到了一个什么阶段,下一阶段应该继续哪些内容?

龙瑞军:中国基建已经走向世界了,我们在尼罗河上建大坝,在阿拉伯半岛修高铁,在马尔代夫搭跨海大桥……过往都在强调从国与国的层面帮扶兄弟国家,今天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刻。所谓的“打通最后一公里”,实际上就是“一带一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打个比方,吉尔吉斯斯坦的牧民对城市里的铁路或许没有什么概念,但他们可能更迫切地想要知道怎么养好牦牛、让牦牛少生病。所以我们进一步要做的就是进行企业与企业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点对点的连通,从而高度匹配社会需求。



阿齐兹·阿里·汗(Aziz Ali Khan),中亚大学山区社会研究所(MSRI)研究员。


3.世界屋脊(Bam-e-Dunya)区域目前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和次生的社会风险?

阿齐兹·阿里·汗(Aziz Ali Khan):世界屋脊(Bam-e-Dunya)实际上是三座山之间的连接。由阿富汗、中国、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个国家共享。该地区生态资源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率参差不齐。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导致当地居民仍处于“看天吃饭”的被动状态,由此引发了贫困和一系列次生问题如饥饿、疾病、社会冲突。我们可耕种的土地太少,而人口在持续增长,粮食蔬果供不应求。频发的泥石流一类的自然灾害也在持续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

4.我们还需要开展哪些跨界合作?

阿齐兹·阿里·汗(Aziz Ali Khan):技术技能的转移。这有助于世界屋脊(Bam-e-Dunya)整体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就像中国的古话说的那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和中国部分山区的生态环境相似,但欠缺现代的教育和技术。我们希望能通过技术转让将先进的知识、先进的教育、先进的技能转移到贫困地区。目前我们在不断实验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提供的作物品种,未来可以将成果转移应用以增加产量、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穆罕默德·伊斯梅尔(Muhammad Ismail),巴基斯坦ICIMOD县办公室主任。


5.龙瑞军教授送到巴基斯坦的燕麦和苜蓿种子收成如何?这对当地粮食安全有何贡献?

穆罕默德·伊斯梅尔(Muhammad Ismail):说实话,目前还看不出什么显著的成果。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全套的研究来检测苜蓿种子的引入影响和结果。打个比方,今年可能收成好,但明年或许会因偶发性的自然灾害造成减产。苜蓿种子的引入更多象征着我们在农业方面合作的第一个阶段,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反复尝试至少三四年才能知道这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如何、对经济的贡献如何。我们也在聚焦于提出一个全面长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伊扎尔·阿里·亨扎伊 (Izhar Ali Hunzai),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特区索尼·贾瓦里政策中心(SJCPP)负责人。


6.你怎样看待CPEC(中巴经济走廊)的潜力和意义?

伊扎尔·阿里·亨扎伊(Izhar Ali Hunzai):在历史上,巴基斯坦与中国就有着深厚的友谊。我们认为CPEC是一个改变我们国家的好机会。我们想要模仿、跟随中国发展的道路,珍惜CPEC带来的机会。我们看到了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的进步和在“一带一路”沿线作出的贡献。作为兄弟国家,我们有很多期待,我们相信CPEC带来的机遇将是长远的、广泛的。受益的不止是巴基斯坦,还将是中国,甚至整个区域。

7.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做了很多贡献但相关的新闻报道很少。你认为什么样的报道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伊扎尔·阿里·亨扎伊(Izhar Ali Hunzai):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因为现在世界上有部分国家是反对CPEC的,他们认为CPEC只对中国有利。但我们相信中国是想将自己的发展成果和区域中的发展中国家共享,达成一个和平、可持续的贸易。

如何将CPEC的理念传递给世界的确很难,而且这不止关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即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需要被传递出去。世界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双赢的概念,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作为邻国我们首先会受益,我们也会肩负起宣传的责任,至少确保我们本国的人能深刻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和宗旨。

8.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你有什么想对中国、甘肃、兰大说的吗?

伊扎尔·阿里·亨扎伊(Izhar Ali Hunzai):“一带一路”倡议十年间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仍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认为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及激发微观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巴基斯坦存在着丰富的光伏、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建立资源走廊,出口清洁能源。煤炭仍占据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一半以上,这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符。我们期待同中国建立更多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同时我们也想搭建省与省、市与市之间的旅游连接,让更多中国游客来我们美丽的山区景观参观。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去到中国的大学、技术机构学习中国的经济模式、教育模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对我们彼此了解非常重要。




(《兰州大学报》第1075期02版)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兰州大学报》总第1075期

文字|吕小曼 王夏雯 鲁晓航 王耀辉

图片|往期推送

编辑|赵静雯 董郅坤

责任编辑|郭梨鑫

主编|李晖



一等奖,祝贺颜青!

兰大!黄金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年,兰大方案超亮眼!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