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兰大后,他们都更「好看」了!

青春无限的 兰州大学 2024-02-01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寄语。

兰大青年富有朝气、心怀热爱,通过阅读、实践、思考,滋养起最令人向往的“书卷气”“生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内而外散发着自信与魅力。


01

“愿我医者之志,

如行云流水,温润有力”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临床专业的卢梦颖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从高中时期起,她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填报的专业也都与医学相关。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她凭借着坚定的热爱,幸运地被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

进入大学后,卢梦颖对医学的热爱更加坚定。当她走进萃英山下的实验室,看到桌上摆放的真人标本,摸着似包浆的骨骼,卢梦颖感受到了即将成为医学人的兴奋和激动。在热爱的推动下,卢梦颖对医学课程的学习格外投入。



无论是在宁静的图书馆、安静的自习室,还是空荡的教室,她总是埋头苦学,专注致志,几年下来笔记都有好几百页。


对于卢梦颖来说,每一天的学习都是为了成就医学梦想。“其实学习医学并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每当我学到一件新的东西,我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


在一次课上,老师讲到了心脏部分。卢梦颖看到心脏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听诊器检查出许多疾病,感到十分神奇。尽管对很多人来说,心电图只是一些线条上上下下的组合,但对她来说,小小的心电图是她梦想的落脚点。这节课之后,卢梦颖对心内科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萌生了选择这个方向深入探索的想法。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卢梦颖主动参与了一项旨在制造心梗模型的心血管学方面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制造出来的模型既可以帮助大众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又能为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指导。卢梦颖也深入了解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和相关机制,更加坚定了对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浓厚兴趣。



进入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后,卢梦颖努力学习,连续三年获得专业内综合测评第一的成绩,累计获得了超过20项校级及以上的奖项。目前,卢梦颖已经成功推免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方向,将继续心血管方面的研究。

当然,对于医学生来说,大五不仅意味着保研结果的尘埃落定,还意味着整整一年的实习。卢梦颖被分配到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习,早上八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工作非常忙碌。但对卢梦颖来说,这份忙碌意味着脚踏实地,也意味着对临床疾病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

卢梦颖说:“在我看来,选择心血管作为研究方向不仅具有学术上的挑战,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研究,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做出一定的贡献,为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尽一份力量。”说这些话的时候,卢梦颖的眼睛闪着光芒,“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就是卢梦颖一直坚持医学的原因。


02

“愿我文学之心,

如挥毫泼墨,传承千年文化”



台阶上一坐,拇指尖磋磨着卷曲书底,视线多次移向左侧的黑白线条人物,嘴上喃喃道“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这虽不是她与《红楼梦》选段部分第一次“打交道”,但他们好像还是“不太熟络”。

回忆着自己和文学的缘分,毛文玉不由地就想到了《红楼梦》在不同阶段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滋味,“初中是硬啃,高中是故事,大学是体验”,从一团乱麻却津津乐道,到脉络清晰却常看常新,再到孜孜不息并力求精进。同《红楼梦》带给毛文玉的感受一样,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也是如此。



不同于家乡的微澜,初到兰州感受到的更像是海浪。催人,但藏着无限的可能。走进兰大,坐在教室第一排,听着大学的第一课,毛文玉的感受更多是“听不懂,高中接触到的知识太浅薄了,但是我也没有给自己太多焦虑”。在设置前进目标的同时也给自己留有进步成长的时间,毛文玉按部就班地看书、听讲、做笔记,查阅各种资料将不懂的地方琢磨透。于是乎,图书馆便成为她的另一处“栖居地”。“从开学就扎进昆仑堂”,从早八点到晚九点,只要没课,图书馆就有她的身影,一句“喜欢图书馆的学习氛围”,便“把家安置在了那里”。

“在专业的学习中,我学到的不只有文学,还有文化。”毛文玉与优秀传统文化越走越近,无论是“戏剧经典研读”课上对家乡皮影戏了解并分享给其他同学,还是“民间文学”课上对甘肃金昌民俗故事的探索,抑或是看些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家》《红楼梦》《阿诗玛》,甚至是欣赏民间唢呐记忆相关的电影《百鸟朝凤》等。少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之上,带着专业视角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学习了解分享,这个年轻女孩更加被传统文化吸引,也更加想要向越来越多的人分享自己视域下的不同的文化故事。



态度与蜕变也都藏于细微之处。回顾前两年的学习,毛文玉用“破茧成蝶”形容自己,挣破的过程无疑是苦痛的,在课堂上既要忙着听课思考,又要分神来判断并选取重点笔记来记录,“脑子和手打架就成了常态”,零散的知识无法搭成框架,记住的知识点也时常言帚忘笤,学习和活动的取舍更是常有之事……这些琐碎的困难从来没有把她击溃,“我始终相信只要你保持足够的热爱,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心中有梦,远又何妨?“在目标的指引下,我相信‘相信的力量’”,从容自如地课堂互动,得心应手地重点筛选。


“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到我想要的,我也从不敢想,自己竟然坚持了这么久”。


毛文玉一直在向外探寻,向内思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时间愈久,数目愈大,目标愈清晰,更愿用热爱定义自己对文学的情感。


03

“愿我格物之志,

如星辰璀璨,不断探索未知”



这是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物理学(理论物理)基地班本科生杨扬给出的答案。高中时,参加过的物理竞赛在杨扬心中种下了一颗“物理”的种子。在学习物理竞赛内容的过程中,杨扬感受到了物理的美妙和简洁。“这就像奥卡姆剃刀效应,所有事物的本质规律都应该是从诞生起就去繁从简的。”高考结束后,他顺利被自己的第一志愿兰州大学物理类录取,正式开始了他的大学物理学习之旅。

在大学里,杨扬将学习物理视为一种享受,并且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两个保证自己把知识理解透彻的“法宝”。一个是“一个知识点用多本书看”,另一个是“注重知识点的推导过程”。


学到微分几何和广义相对论的时候,为了更好地理解度规、曲率张量、能动张量等概念,杨扬一共看了16本书,“不同作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会不同,所以我会把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的所有书都放在一起看。”这些书里有专业课上课用书,也有老师建议的阅读书籍;有中文书,也有外文书。在阅读中,杨扬发现在有的书籍中对知识点的推导和证明过程是缺失的,这些东西需要我们自己下功夫去找,这其实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理解知识点不靠盲目刷题,而靠一次次的推导和演算。“这能够提高自己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杨扬谈到。

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学习过程中杨扬也遇到了很多兴趣不能帮助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学好数学”首当其冲。物理推导中总是需要用到数理方法、群论、微分几何这类数学知识。为了搞懂这些知识,杨扬花费了大量时间自学,通过自己感悟建立知识体系。对微分流形赋予其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思考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为了充分理解微分流形的几何含义及其应用,杨扬花了整整一个月,但这也为他之后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学习之余,与物理有关的电影也成为了杨扬的兴趣,如《星际穿越》《奥本海默》等。和仅仅关注电影艺术性的故事情节不同,杨扬更看重电影的物理脉络。“电影里关于量子引力的一黑板公式是不是对的?”“电影对引力的理解是怎么样的?”“怎么用物理知识解释电影特效团队想要表现出来的物理现象?”这些都是杨扬经常考的问题。杨扬甚至还喜欢给电影“找茬”,“我会去思考这样的设定是不是符合物理学原理?”杨扬说道。

如今,杨扬已成功保研至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他的研究方向从理论物理转向星际天体,但这一路变的是研究方向,不变的是杨扬的“物理心”。


“物理学是简单的,简单到只需要极其简洁的原理就可以完全构筑整个物理世界。物理学是美妙的,美妙到任何的假设似乎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严谨。”杨扬说。


他同样也用极其简单的热爱,辅以最真诚的努力,向物理展现着最质朴的学子青年面孔。


04

“愿我志愿之心,

如阳光温暖,照亮他人”



2021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许国昊这样回答。从来到兰州大学的第一年,偶然接触到“青苗计划”志愿活动开始,许国昊发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谈起接触志愿服务的契机,许国昊最初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许能帮上什么忙”的想法,但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做志愿活动能够达成人生的目标感和成就感。在“青苗计划”志愿活动中,许国昊每周都会到儿童服务站,为孩子们进行课程的讲解和知识科普。那时,许国昊刚成为一名大学生,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是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每次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觉得是在与孩子们双向奔赴,同时我自己也得到了提升”。

转专业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给了许国昊更多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奔跑的时间。这一年,是因不断服务他人而显得格外忙碌的一年。在无数个课表空闲的上午、下午和晚上,许国昊报名校青协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或成为核酸检测的志愿者,或担当餐厅秩序的维持者。“有时情况很突然,要在半夜时间拿着喇叭提醒同学们一些注意事项。天气很冷,可是心里是热的。”那一年新生入学,家长不能进校。于是,他和同行参与迎新服务的志愿者们,拎起学弟学妹大包小包的行李,一趟一趟地带着新生们逛着校园。提起那些为校园秩序奔波的日夜或是带领新生认识学校的那两天,许国昊没有说到任何疲惫、忙碌的字眼,而是表达着可以为兰大做些事情,又或是能够以学长身份给新生带去兰大初印象的喜悦。

如果说前两年是个人志愿经验的积累,那么许国昊在大学第二年结束时迎来了他的转折点———当选“暖流计划”兰州大学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他从一个做各种不同志愿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一个志愿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并且开始参加志愿类的比赛,在志愿方面有了新尝试、新突破。在许国昊的带领下,2023年“暖流计划”兰州大学志愿服务队两个项目获第六届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其中的《暖流课堂-西部地区中小学生态教育领航者》项目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分赛金奖。“这一年我认识了很多值得的人,然后我们一起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起获得的荣誉,许国昊认为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并且在过程中提升自己,才是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喜欢做这个事情,荣誉只是附加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好,其他都是顺其自然。”

除此之外,他本科学习期间还获得了2023年度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分赛决赛金奖、铜奖,荣获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兰州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学生标兵、“十佳团支书”、“萃英青年榜样”、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



提及未来规划,许国昊说了八个字,“低头赶路,敬事如仪。”不把自己限定到一个既定的赛道去拼命奔跑,也不需要对未来志愿方向做出绝对精细的规划。


回顾自己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几年,许国昊认为一切都是一步一步发现自己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慢慢发现自己的过程中,许国昊逐渐靠近曾设想过的未来。因此,他说,“也许规划得再多,都不如脚踏实地做的一步,或者说迈出另一步来得更实在。”




吾辈青年当如何?他们用行动回答,是温润有力的医者之志;是挥毫泼墨的文学之心;是探索未知的格物之志;是照亮他人的志愿之心。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青春,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象征。如今10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中国青年的青春力量,见证着它所传承的精神和理想。愿兰大学子以自己的青春之力、青春之心,创造吾辈辉煌!





| 原创·首发·独家 |



内容来源|《兰州大学报》总第1081期

记者丨校报记者团 

任珉敏 曹芸妍 顾雨彤 骆锦锦

编辑|冯杨敬

主编|李晖






第一时间!兰大官微连线三位校友新院士



方皓昀,有你不会的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来兰大后,他们都更「好看」了!

青春无限的 兰州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