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火焰掌’怎么办?”找他们!
提到化学,
首先你会想到什么?
课本、知识、实验室,
或是某位奇妙的代课老师?
在兰大
有这样一支团队
25年来
致力于把化学带到人们身边
他们的团队就以“身边化学”为名
让我们紧跟这支队伍的脚步
一起探寻科学的魅力吧~
“身边化学”志愿服务队合影
”
2023年10月9日,第六届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身边化学”知识科普志愿服务项目斩获银奖。
决赛当天,“身边化学”团队选派了2名成员参与路演,他们是团队的核心代表,肩负着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走上答辩讲台。两个人,四只手,捧回了全省银奖。荣誉背后,是团队成员无数次的讨论、尝试和修正,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倾注了整个团队的心血与智慧,凝聚了化学化工学院25年来的深厚积淀……
传承——“身边化学”从未远离
1998年,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展了第一次“身边化学”知识竞赛活动,25年来,“身边化学”经过不断传承与创新,已发展为包括“印象化学”“趣味化学”“化学对抗”“化学沙龙”和“颁奖及交流大会”五个基本模块在内的、兰州大学最富有影响力的大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之一。据学院官网介绍,“身边化学”系列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普及生活中的实用化学知识、激发广大同学对身边化学知识的兴趣。
“身边化学”系列活动之优秀高中生进兰大活动现场
从一场面向化学化工学院学子的知识竞赛,“身边化学”逐渐发展为面向兰州大学,乃至辐射全社会的品牌活动。“对于系列性活动而言,即使前几年办得比较出彩,到了后期如果缺乏创新和延伸,活动就会失去原有的色彩。”为了让“身边化学”能持续绽放光芒,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王鹏举决定推出“身边化学”知识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和学生一起将化学知识带到大众身边。
2023年3月5日,化学化工学院“身边化学”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王鹏举和化学化工学院高级技术人员兰景凤分别担任服务队行政指导老师和学术指导老师,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明富担任队长并带队参加了此次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身边化学’项目主要构建了化学科普进校园、化学科普进社区、云端化学科普以及小小化学家研学营四大板块。”陈明富介绍道。化学科普进校园主要是让服务队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科普;化学科普进社区主要是让服务队走进榆中县儿童服务站、青年之家等社区为儿童和居民科普化学知识;云端化学科普则是以网络直播等形式进行线上化学知识分享与传播,该板块正在筹备中;小小化学家研习营主要是通过与一些中小学校达成合作,将中小学生带进学院实验室,面对面为他们进行科普讲解。“目前我们已经为兰大附校、榆中县恩玲中学以及天水市中滩中心学校等多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开展了5场活动。”陈明富说。
2023年暑假,化学化工学院举办了2023年全国高校科学营兰州大学分营之“魅力化学,精彩人生趣味实验活动”,这场活动汇聚了来自甘肃、云南两省180余名优秀高中生。活动中,“身边化学”志愿服务队为营员们准备了“碘钟反应”和“BZ振荡反应”两个典型的趣味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兰州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老师先为营员们进行实验原理讲解,以便同学们对实验产生初步认识和了解。随后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为营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合理配取实验所需试剂,亲自滴加反应试剂,观察实验现象。“他们特别喜欢‘BZ振荡反应’的漂亮螺纹,对‘碘钟反应’的准时感到非常震惊。”陈明富在和几位营员的交流得知。
王鹏举表示“身边化学”的成功离不开学院的支持与帮助,“学院老师都很支持我们开展这种科普活动,其中兰景凤老师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与帮助,我们每个实验的设计和开发兰老师都会做好事前把关,确保安全性。学院领导和团委的老师们也都很关注活动,而且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老师为兰大附小的学生进行实验讲解
责任——志愿服务回馈社会
在王鹏举看来,此前“身边化学”系列活动虽然有一定意义,但受益群体主要是本校及周边学校的学生,受益群体十分有限。
“作为理工科学院,我们应该利用本院特色去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王鹏举希望“身边化学”志愿服务队能够走出校门,让更多人了解化学的趣味;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活动为学生们搭建一个能够锻炼和提升自我的平台。“我们项目负责人陈明富的个人经历也对我们开展这一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鹏举说。
2002年,陈明富出生在云南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庄。“从小我就很喜欢动手实践,小学的科学课让我开始对科学感兴趣。”在陈明富的记忆里,初次接触化学并对化学产生兴趣是在初中化学课上。“初三的时候,我遇到了第一位化学良师,计丕梅老师。计老师十分和善,而且喜欢将实验带入课堂。”初中第一堂化学课,计老师为同学们演示了“火焰掌”。熊熊火焰在老师手掌中燃烧,老师却没有表现出被灼伤的痛苦,这让陈明富感到惊奇。他积极为自己争取到了亲身体验实验的机会,“当火焰在我手掌中燃烧的那一刻,我感觉电视上的魔术也不过如此。”
小朋友正在亲身体验“火焰掌”实验
神奇的实验反应让陈明富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化学的结缘也决定了他后来的人生走向。“我是云南大山里的孩子,我明白山里知识贫乏以及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我希望通过利用我身边的资源,把科学的魅力传递下去,让更多孩子能够对科学感兴趣。”在开展化学科普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中,陈明富也喜欢给小朋友们展示火焰掌、银镜反应、火山喷发、滴水生烟、黄金雨等一系列能够产生酷炫现象的趣味化学实验,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计老师一样将化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孩子。
开展“身边化学”知识科普志愿服务对项目另一位主要学生负责人明岩来说是一件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事,“我们的项目不仅仅在甘肃省内开展,未来也会向周边省份推广,比如我的家乡陕西。”明岩有个对科学很感兴趣的弟弟,在明岩看来,自己家乡教育质量并不是很高,她想通过化学知识科普志愿服务,帮助到更多和自己弟弟一样的小孩。
另一名学生负责人李沁昱希望通过知识科普,让更多人了解化学真正的意义,为化学专业“正名”,同时也是对自己热爱专业的回馈。“现在社会上总有人将化学称为‘天坑专业’,大家都不太了解化学。”李沁昱说。
“身边化学”志愿服务队走进天水市渭南中心学校
坚持——迎难而上终获回报
在开展“身边化学”知识科普志愿服务以及参加本次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过程中,“身边化学”团队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对王鹏举而言,“身边化学”活动开展最大的困难是学生们忙碌的学业和项目开展所需的时间投入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项目需要深入各个学校、社区做科普,在榆中县附近还好,志愿者们抽出半天时间就能完成。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就比较有难度,而这些地方恰恰最需要知识科普。”王鹏举很理解学生们的辛苦,“理工科学生不仅要上课,还要做大量实验,能投入志愿服务的时间十分有限。”
除了时间限制,化学知识科普所用实验材料包的安全问题也让“身边化学”团队走了不少弯路。2022年5月,“身边化学”团队与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合作为陇南市两当县西坡学校开展线上知识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为了将科普所用的实验材料包寄到西坡学校,“身边化学”团队和研支团成员们费了不少劲儿。“我们先是选择邮政快递寄送材料包,但由于材料包中有油,邮政快递无法运送,我们只好改用能寄送的京东快递。”当时寄送实验材料包的艰难给陈明富留下了深刻印象。京东快递只能寄送到两当县城,“身边化学”团队和研支团的同学们经过协商,最终决定由研支团的同学们驾驶三轮车到县城将实验材料包运回学校。“骑三轮车到县城要花一个多小时,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陈明富十分感谢研支团同学们的付出。
这次活动的开展虽然周折,但看到研支团线上发来的学生们完成实验的图片,陈明富感到十分地喜悦与自豪,“这一次活动是由我线上主讲,我看到小朋友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就觉得所有付出非常值得。”
志愿者指导小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
得失——收获与遗憾并存的旅程
对于此次甘肃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结果,陈明富感到有些惋惜:“其实我们的目标是金奖。”陈明富介绍,“身边化学”项目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复赛,他和队员们都对项目抱有很高期望。“这是我们第一次参赛,对于赛道选择不太了解,导致我们在决赛时被分到了与项目相关性较弱的赛道,这可能也影响了最终成绩。”赛后,陈明富进行了复盘和总结。
对于明岩而言,比赛路演时的小插曲是她最大的遗憾。“路演时间只有3分钟,由于开始时PPT翻页笔设置出现了问题,导致后面做的特别好的、有很多丰富数据的PPT都没有机会展示。”明岩惋惜道。
在路演过程中,王鹏举也有一些遗憾。在他看来,PPT还有可以完善的空间,原本准备的短视频也未能如愿展示。“所有的这些遗憾都来自于我们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王鹏举总结道。这次获奖给王鹏举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他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公益科普活动,争取明年再创佳绩。”
在比赛过程中,团队也获得了一些意外之喜。“有评委老师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并表示愿意为我们提供资金,帮助我们把项目进行下去。”大赛评委对项目的兴趣给陈明富带来了很大启发。他将继续带领“身边化学”团队积极寻求与社会面机构合作,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将化学知识科普的品牌做大做强。同时,团队还将进一步关注新媒体领域,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消解时空对化学知识科普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化学知识,实现化学知识科普的最大化受益。
目前,“身边化学”志愿服务队不仅斩获了甘肃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还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职院服务项目立项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立项,共获得6.95万元项目资金。接下来,团队将与甘肃科技馆展开合作,通过到甘肃科技馆进行科学知识宣讲,进一步提升志愿者们的志愿服务能力。
“未来我们将不仅仅局限于化学知识科普,也会将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普的重要内容,借助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专业优势推动我们项目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王鹏举说。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兰州大学报》第1085期
记者丨于璐 张晨曦
编辑|李永刚 骆锦锦
责任编辑|骆锦锦
主编|李晖
他们,两破世界纪录!
2024,沾沾兰大人的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