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祝贺兰州大学!
历时十五年
兰州大学联合多家单位
培育出我国首个
适应高寒气候的肉用细毛羊新品种
满足了高寒地区保毛增肉的需求
让我们听听科学家讲述
这得来珍贵的新品种的育成记
我国首个适应高寒气候的肉羊新品种育成记
近日,农业农村部颁布第762部令,发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的21个畜禽、蚕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发现的17个畜禽、蜂遗传资源。
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李发弟教授和乐祥鹏教授团队联合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天祝藏族自治县种畜繁育研究院、甘肃润牧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培育的天华肉羊名列新品种之列,成为我国首个适应高寒气候的肉羊新品种。
2009年至2023年,育种团队共历时15年,在海拔2800 m、年均气温仅-4~8°C、最低气温-26°C、年降雨量为265 mm、年蒸发量在1500 mm以上的严酷生态条件下,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创制出含62.5%南非肉用美利奴羊血液、37.5%甘肃高山细毛羊血液的肉羊新种质,建立由“核心育种场+育种场+扩繁基地”的三级育种体系和家庭牧场为主体的小群体大规模协同育种机制,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育成了我国首个适应高海拔、寒冷、干旱自然环境和放牧、半放牧半舍饲及舍饲饲养方式的肉用细毛羊新品种——天华肉羊,这是甘肃历史上的第3个绵羊培育品种,是兰州大学对标国家种业振兴大战略的生动体现。
输
国家所需 甘肃所求 团队所能
培育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一项或多项突出性状的新品种,是打造肉羊“中国芯”的种源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养羊生产普遍转向肉用,在我国传统细毛羊产区,由于羊毛与羊肉比较效益落差,大量引入地方粗毛羊品种倒改,或用产毛性能较差的专门化肉羊品种杂交改良,使我国几十年所获得的细毛羊资源面临混杂和泯灭的风险。“我国每年进口细羊毛25万吨以上,细毛羊资源实际是战略资源,中国必须有,若目前细毛羊资源完全混杂和泯灭后再恢复又得几十年,我们不能让几代人培育的宝贵细毛羊资源消亡。”培育团队第3代带头人、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副院长乐祥鹏说,“如果我国细羊毛产量持续下降,毛纺工业所需细羊毛只能不断进口。甘肃养羊居全国第3,存栏量达2595.6万只,近三分之一羊只为细毛羊及其改良羊,传统细毛羊产区及其周边区域绵羊当家品种的‘保毛增肉’是国之大者,省之要者,牧民之盼者。”
天华肉羊聚合了南非肉用美利奴羊肉毛性能优异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对高寒牧区适应性良好的优异基因,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达100、65公斤,剪毛量达6.1、4.2公斤;6月龄公、母羊屠宰率达51.5%、50.5%,羊毛纤维直径主体在21.6~23.0微米;母羊常年发情,产羔率132%,与育种区原有品种相比,繁殖性能显著提高。具有体格大、生长发育快、肉毛性能佳、繁殖力较高、适应高寒旱地区严酷生态条件的特点,综合生产性能位列世界肉用细毛羊第一方阵。
天华肉羊适宜在北方牧区和农牧交错区饲养,在适应海拔高、气候寒冷和半干旱的环境方面,有着其他品种肉用细毛羊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在青藏高原等生态条件严酷的地区推广利用。可用作当家品种和肉用杂交父本,在部分地区可用作母本与其它专门化肉用父本品种杂交,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我们将天华肉羊在河西地区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地方饲养,产羔可到达145%以上,作为父本的杂交效果也十分显著。”乐祥鹏提到。
该品种的育成,解决了高寒地区及周边区域原有品种生长缓慢、繁殖力低、出栏周期长、肉用性能差、毛用性能退化等缺点,使该类区域由被动的增肉向肉毛双增的主动局面转变,可切实保证宝贵细毛羊资源不因羊毛市场波动和羊毛与羊肉比较效益的落差而混杂和泯灭,满足了高寒地区特别是细毛羊产区保毛增肉的重大需求,为该类地区羊品种升级换代提供了良好的种源保障,为我国羊核心种源的自主可控贡献了甘肃力量。
输
三代专家 坚持不懈 玉汝于成
2008年伊始,年届70的羊业泰斗赵有璋先生带领李发弟和甘肃农业大学的马友记等对我国细毛羊生产和引入我国的肉毛兼用羊品种的利用情况开展调研,师生3代历时半年多走遍新疆、甘肃、内蒙等我国细毛羊主产区和新疆、内蒙、山西和北京等引入肉用细毛羊的企业、牧场,基于对我国细毛羊生产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羊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提出用肉毛品质俱佳、繁殖力高、泌乳能力强、生态适应幅度广的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杂交,实现细毛羊产区“保毛增肉”的技术路线。
路线确定了,开展工作需要经费支持,就在团队为试验经费犯难之时,国家启动畜禽育种方面的科技支撑计划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赵有璋教授参加有关课题,李发弟教授担任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经费得到了切实保障。
有了经费,如何实施?
赵有璋教授想到的是先选择小区域开展试验示范,并把试验示范地点选在甘肃的肃南县和天祝县。就在准备引入公羊开展杂交时,有专家对团队的技术路线提出质疑,担心损坏已有的细毛羊资源,时任肃南县副县长张鸣实、肃南县农牧局局长兰永武、天祝县副县长赵军湘、天祝县畜牧局局长李春云充分认识到“增肉”的重要性,力排众议对此项事业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鉴于此,赵有璋教授更加坚定了“保毛增肉”的初心,提出引进公羊的肉毛性能都必须突出、羊毛直径要小于21.5微米。2009年,在多方支持下从北京引进南非肉用美利奴公羊,在甘肃肃南县和天祝县,用南非肉用美利奴公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开展以杂交生产优质羔羊肉为目的小规模杂交。2009年底和2010年春季,杂种羔羊出生后生长速度很快,项目组针对杂交生产优质羔羊肉的需求,做了全日粮育肥杂种羔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的对比试验和杂种羔羊适宜营养水平的小群体试验,试验结果使南非肉用美利奴公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广泛认可。天祝县各方面对杂交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评估,提出在天祝县开展大面积杂交。时任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梁育林带领张海明、李锋红等县乡技术人员组织进行人工授精,累计生产杂种后代20余万只。
2012年,李发弟接下了事业的接力捧,与梁育林、张海明、马友记和李锋红等商定在已开展杂交基础上培育肉羊新品种。基于对杂种一代和杂种二代生长发育情况、放牧性能和适应性的综合评估,制定出用杂种二代公羊授配杂种一代母羊创制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的规划并实施,开始组织创制含62.5%南非肉用美利奴羊血液、37.5%甘肃高山细毛羊血液的群体。2014年,根据杂交效果优化了育种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理想型标准,开始横交固定。
育种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需要咬定目标、坚持不懈,在受到质疑、遇到困难时需要坚定地保持初心,寻求各方面支持。横交固定开始后,育种工作一直在艰难的状态不断推进,期间遇到3次大的危机,一是来自有关方面对育种工作必要性的质疑,二是市场变化和经费不足造成部分育种群流失,三是核心育种场拆迁。团队始终坚持不放弃,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天祝县的大力支持下,每次危机都得有效化解。
育种工作需要团队大协作,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天祝县种畜繁育研究院、武威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和天祝县华藏、松山、打柴沟3镇的一大批技术人员一直默默奉献,做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育种往往是一代人完不成的工作,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乐祥鹏从2014 年进入项目组,开始接手横交固定工作,作为第3代接下了育种工作的接力捧。随后,兰州大学的李万宏、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李开辉、天祝县种畜繁育研究院的王斌等参加育种工作。“新品种15年的培育过程中,4个世代持续选育花费了最长的时间,每个世代的选育都经历了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所干的活是简单、重复、枯燥。”横交固定的目的是使目标基因纯合,让目标性状稳定遗传。团队选择杂交群体中的理想型个体横交固定、自群繁育。在选育过程中,主要用表型选择的方法,后备羊的选留兼顾考虑体重和产羔、家系等情况,选留双胎羔羊,测定并详细记录四个世代肉羊各个生长阶段的体重、体尺、羊毛品质、产毛量、产羔率等数据,不断选育出更优质的种羊。“育种过程其实是很辛苦的,”乐祥鹏回忆起新品种攻坚时的故事,“给羊配种、人工授精,包括抓羊、称重、剪羊毛之类的体力活,我们亲身去做,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回忆,酸甜苦辣都有。”每年的性能测定季节,乐祥鹏、许开云和李万宏住在天祝县与天祝县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性能测定工作,“我们先要在羊圈里抓羊,然后进行称重等一系列测定。抓了几只之后就累得满头大汗,但必须坚持。”。也正是因为长期的坚持和亲身攻克难关,为新品种的培育成功提供了坚定的保障。至 2022 年,完成4世代选育的天华肉羊,种群数量和质量均达到或超过了育种目标要求。由于其优异的生产性能,被誉为天祝雪域藏乡的华彩硕果,华锐(天祝藏语称“华锐”,英雄部落的意思)大地特有物产。
2008年赵有璋教授(左三)等在甘肃永昌调研细毛羊生产
2010年赵有璋教授(左二)和马友记(左三)在甘肃肃南称测羔羊体重
输
多方协同 校企共创 村民增收
在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比起技术问题,育种的工作机制更重要。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是育种成功的关键。”回顾育种工作的艰辛历程,乐祥鹏深有感触地说。 以市场为导向,育种工作就不仅仅是科研工作者的事业,也是参与育种的企业家和养殖者的事业,使他们主动投入人力和物力开展育种工作。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是不同性质主体的协同、不同来源技术力量的协同。政府在协同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经费和政策方面的持续支持,甘肃省科技厅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给予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推荐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和原甘肃省畜牧兽医局列出专项育种经费;天祝县每年列出专项经费并通过以奖代补等将资金和产业政策向核心育种场、育种场和扩繁基地倾斜。开放式育种协作组是多方协同的重要纽带,协作成员都是自愿加入的,根据育种工作的进度,也会调整协作组单位和个人成员,不遵守协作组章程的也会随时出组。专家委员会汇聚了各方的技术力量,是协同不同来源技术力量主要抓手,为育种工作提供了切实的技术保障,并由专家委员会主任兼任育种协作组组长,以确保技术路线与育种的组织实施协调统一。
育种体系和组织机制的建设是育种工作的重要保证。在育种的15年间,多次遇到羊周期,育种群的流失成为最大的挑战。面对困境,团队从育种体系和组织机制的建设入手,建立起由“核心育种场+育种场+扩繁基地”组成的三级育种体系,通过机制创新、技术保障和政策引领有效地保证了优异种质由核心群育种群向育种群再向扩繁群传递。共建立2个核心育种场、14个育种场、3个扩繁基地(3镇6村),形成了民营(甘肃润牧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国有(天祝县种畜繁育研究院)企事业单位为双核心育种场、家庭牧场为主体的小群体大规模的协同育种机制,有效地防控了市场起伏和育种主体经营方向的变化造成育种群流失的风险,确保了育种群的基本稳定。育种工作能穿越多个羊周期,2个核心育种场、14个育种场功不可没。
天华肉羊因优异品质受到高寒牧区广大牧民的欢迎,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 2022 年,天华肉羊成为唯一列入到甘肃省委 1 号文件支持的绵羊新品种,受到天祝县的大力支持,天祝县专门制定了天华肉羊扩群政策,除在原新品种培育的华藏寺镇、松山镇、打柴沟镇外,在石门镇、祁连镇、朵什镇等19 个细毛羊养殖乡镇组建天华肉羊扩繁群 315 个,群体规模持续扩大。
与新品种培育地原有的品种相比,每只天华肉羊能繁母羊每年可为养殖户增收800-900元。据统计,15年间,天华肉羊的出栏总量达50万只以上,为县域肉羊产业的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有效赋能,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饲养天华肉羊。天祝县打柴沟镇多隆村原村支书秦玉良,自2017年开始饲养天华肉羊,从最初的400只到现在的1300只,通过养殖天华肉羊,秦玉良的年收入翻了一番。本着“先富带后富”的想法,他鼓励全村村民一起养羊,目前全村天华肉羊的养殖规模更大,模式更精细,村民收入更高。
品种在培育的过程中,慢慢被农牧民接受,肉毛性能可与百姓的需求契合,让乐祥鹏真正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新品种为农民增收之后,我们对自己正在培育一个为老百姓服务、能给老百姓带来收益的新品种这件事,才有了实感。我时常感觉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看见天华肉羊,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幸福。”
天华肉羊核心育种场周岁母羊群
天华肉羊育种群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采写、编辑丨付曼羽 骆锦锦
主编|李晖
1000多天,我们给中国湖泊做了专项体检!
兰大预测:甘肃不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