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好老师,在兰大特受欢迎!
✦
•
✦
和同学们自由探讨
发现同学们的主动性和兴趣点
成为学生项目的
最大支持者和“天使投资人”
教学
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
相互浸染,教学相长
教育者
非为已往 非为现在
而专为将来
那些讲台上的“先生们”,他们从青年时期走来,看到青年身上曾经的自己,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他们又向教学走去,身上都是传承的烙印,推陈出新地传递知识。
近日,校报记者团采访了李文金、刘军涛、陈红梅三位老师,走近了解他们在课堂上传道受业解惑,通晓领悟他们在教学中助力青年学生成长的故事。
>>>>
李文金:从种子到大树,
我只是一个“提苗”的人
李文金给学生上课
“植物有行为吗” “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 “捕蝇草是怎么如何吃肉的” “白天从东向西追赶太阳的向日葵,晚上又是怎么变化”
《行为生态学》课堂上,一个个问题的抛出,勾起了学生们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又熟练地抛出另外一些问题,“行为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行为”,接着再让学生们试着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解释植物的行为表现,猜想植物行为的原因。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这位“吊足了学生胃口”的老师就是生态学院李文金老师。
站在植物的角度想问题。在这堂通识课上,李文金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看到的“通人性”的植物,琢磨植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于是,这个科普式的课堂中,师生之间交流多了,学生思维更发散了,求知欲在课堂中不断膨胀。课堂氛围正合李文金心意。“与其带给学生们越来越多的理论知识,还不如让学生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改变一些固有的认知”。
交流不仅限于课堂之内,课间时分李文金也会在教室内,问问学生学得怎么样,听听学生想学什么,看看学生还想怎么学。
通识课中不敷衍搪塞,专业课更严谨负责。在李文金的《恢复生态学》课上,学生站在讲台上聚焦植物成长的过程进行着汇报,李文金细致地抠着汇报同学的语言表达和汇报内容的资料搜集,“你这个地方讲得不太清晰,以后要更加注意。”“这个材料已经有点久远了,稍后我把对这一块最新的研究文章发给你”,从PPT细节到汇报思路,李文金引导每一位同学去思考。
“恢复生态究竟能不能改善现在的生态环境?”学生们对此观点不一,李文金直接把问题变成辩题,提前把相关资料分享给学生,用上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们辩一辩。最后的效果竟出奇得好,“没想到这种方式太能够激发学生了,连从前不主动表达的同学都会在那种氛围下加入进来,甚至下课了学生们都还在讨论着”。李文金说道。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赛、学生汇报、调查问卷设计,各类课本外的前沿热点分享,各种形式的“翻转课堂”创新,各种生态相关的知识以不同形式进入学生脑中。李文金在课堂上的各种努力,都不断重申着他对课堂的总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大学课堂更应该‘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应该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发挥’,积极地进行学习与思考”的理念。”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一平方米的草地里能共存几十个物种”“如此狭小的空间内,这么多物种为什么能和平共处”“物种之间是如何共存”等等问题,李文金亲自将学生带到青藏高原草地实验地中,现场为学生答疑解惑。
据李文金介绍,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学生先后主持“校创”“国创”“䇹政基金”,之后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谈到作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导师,李文金激动地强调:“我作为一个导师,尽管和他们只有半年或一年的联系。但当他们告诉我他们被保送的时候,我真的特别高兴,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了好的归宿一样”,边说着李文金边展示他在朋友圈分享的学生的好消息。
作为生态学领域的老师,在李文金眼中,育人和种树就是一回事,盖土提苗都很重要。面对不同需求与不同选择的学生,李文金总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量他的问题,只要学生愿意找他,他也从不让学生失望。一句“老师,我想找你做毕业设计,但是还要考研”,他就卸下学生的焦虑,“好好准备最重要的事,考完立马找我,祝你顺利!”问及原因,他只道:“事有轻重缓急,我也要为学生考虑”。
从初登讲台时的紧张,到现在教学的得心应手。李文金的教学风格始终如一——“围着学生转”。课堂形式的不断创新,课后学生的项目指导,现实需求与发展计划,他都用自己来时的经历与经验,尽其所能帮助学生们少走弯路。
于李文金而言,“所有教学都以学生实打实的收获为重”,学生们就像是不同品种的树木,生长有先后,花期各不同。他的“提苗”只是为了让苗木舒展根系,让其找到适合的“生态位”不断生长。虽是树木成长的一小步,“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辜负”。
>>>>
刘军涛:一路芳香香一路
刘军涛与毕业生合影
2020年刚在兰大工作一年的青年教师刘军涛荣获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两年沉淀后,又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实际上,来到兰大后,我才首次独立地站上讲台。”刘军涛说道。尽管备课充分,但当真正直面六七十张求知若渴的面孔时,他“握着粉笔的手还是有点哆嗦”。回忆起第一次讲课的情景,刘军涛忍不住失笑。此刻也正穿着浅蓝衬衫的他,模样似乎与4年前并无二致,却也多了一份时间带来的从容。
回望更遥远的时光,青年求学时的所见所感便如同细雨潜夜,默默滋润着他。岁月流转,那些昔日的体验已凝聚成他对学生需求的深刻洞察,清晰指引着他教育的方向。他知道,讲授知识必须首先保持学生的兴趣,防止“他们的神儿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因此,他经常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融入课本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精力状况灵活调整授课节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力。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刘军涛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工程制图》课上,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图原理,他自费购买了三维模型教具。刘军涛还注意到,原课程安排中理论教学与软件实操的课时比例失衡,而这对于制图这一重要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他说:“学生毕业后接到制图任务,需要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绘图,并与加工厂的工人和设计师进行有效沟通。”于是,刘军涛向学院申请增加实操的课时来提高学生们的制图技能。
在刘军涛本科期间,一位教授《地质学基础》的老师曾带领学生们走进野外,让他们亲眼目睹了构造碰撞作用下地层产状发生的奇异变化。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鲜活呈现在眼前,给刘军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的《核测井技术》课中,刘军涛组织学生们前往安宁凤凰山,现场讲解典型的地质结构,同学们无一不听得入迷。
每年九月,刘军涛都会以“我的科研之路”为题,向新生们现身说法,并强调学习、思考、实践和表达四个基本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他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科研项目,强调相较于追求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方式。“它就像一扇窗,让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一个初步了解。未来深造的话能够更快适应。”刘军涛解释说,“即便未来不从事科研,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将有益于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对于学生的校园创业项目,刘军涛也乐意提供支持,甚至成为了“天使投资人”。他笑着说:“上个月我还得到了20元的分红。”刘军涛认为,当学生有好的想法时,应该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有机会锻炼和成长。“学习固然重要,但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同样关键。”
每年刘军涛都会收到来自学生写推荐信的请求。“他们选择来找我,说明我的推荐信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对我也是比较信任的。”学术能力与人格魅力被学生认可,让刘军涛体会到了无比的成就感。
刘军涛将个人经历的智慧与经验都熔铸到了教育当中,敏锐地把握着学生的成长脉搏,给予他们最恰切的指导和回应。
从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到温文尔雅的青年导师,他所种下的一路芬芳,将始终润泽着后来的无数学子,萦绕不息,历久弥新。
>>>>
陈红梅: 不仅仅是传承,更要发扬
陈红梅给学生上课
“从小学开始,我成长的每一步都能遇到好老师”。今年是陈红梅研究生毕业后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任教的第二十个年头,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她感恩每个阶段遇到的老师们,陈红梅感慨地说:“老师的引领很关键!”
1996年,陈红梅高中毕业,考入兰州医学院医疗系开启了医学生涯。“我在本科学习期间,遇到了一位认真严谨的病理生理学老师,他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他认真批阅实验报告并给予及时反馈和答疑,这些点滴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及老师的引领,陈红梅说道。也正是因为这位老师,陈红梅读研也选择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工作之后也延续了这位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
“研究生有给本科生带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上讲台前要求先试讲。”时隔多年,陈红梅早已忘了第一次试讲的实验内容,但她仍然清晰地记得在试讲结束后,一位听课专家给予了她积极的评价,“你挺适合当老师的”。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陈红梅选择回到兰州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工作的第三年,陈红梅在校园碰到一位学生向她打招呼,“陈老师好”!原来是她在研究生期间曾教过的学生。“很难形容那一刻的感受,一句‘老师好’,在山西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还能在甘肃继续维系下去。”虽然是寻常小插曲,但陈红梅认为这种师生情是弥足珍贵的。
师生情长是陈红梅追求的师生关系。身为老师的她非常愿意和学生交流,给予同学们指导和帮助。在《医学生理学实验》课堂上,陈红梅曾遇到过一位思维活跃、喜欢提问的女生,“这个女生经常抛出各种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会跟她一起探讨、查阅资料,也会不断地鼓励她勇敢质疑、大胆尝试。”陈红梅说道,“在包括我在内的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她成功进入了清华大学,在更高的实验平台学习深造”。
在日常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授课中,陈红梅也在不断思考、精进和完善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
“我希望能够助力学生触及自身的‘阈电位’,点燃追求真知的内在动力,即‘动作电位’,从而主动探寻和获取知识与能力;同时,我从中思考和探索如何把书讲薄,留白给学生,更好地践行‘授之于渔’的教师职责。”
同学们的预习报告单和实验报告上,总有陈红梅批阅过后的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批注和建议。她也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实验,及时为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面对实验失败想再来一次但又怕浪费时间的同学,陈红梅也会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再尝试。她经常会跟同学们讲:“在科研训练和实验研究中,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失败,珍视并体验探索的过程,享受不期而遇的收获与惊喜。”
在医学类实验课上,实验失败是常有的事情。这也是很多同学感觉压力大的原因之一。“医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压放松方式,比如‘公园20分钟理论’,每天去我们美丽的兰大校园走一走,接触和感受大自然,让自己安静下来,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陈红梅也会鼓励同学们和她一起漫步校园。
她从讲台之下到讲台之上、再到讲台之下,陈红梅在一步步践行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慢慢沉淀,探索留白的艺术,追求和谐互长的教学。她说:“不仅仅是传承,更要发扬”。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兰州大学报》1102期
文字丨曹芸妍 田田 黄灵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冯杨敬
校对|黄芮博
责编|李晖
审核|法伊莎
放弃清北offer → 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