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板干的比你少,却赚的比你多
只有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能力与资产,并将它们自带的红利利用起来,方能使自己的赚钱速度跑赢大多数人,从而从下层通道慢慢地往上挪。
作者:蔡垒磊,选自新书《认知突围》,经授权发布
除去纯运气带来的不可预测收入外,普通的收入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资产性收入,即利用现有资产本身带来的收益,如存款、房租、股权分红、版税等;
另一种是劳动性收入,即利用即时性的劳动换来的报酬,一旦停工就会没钱收。
这两种收入方式的区别显而易见,那就是前者是持续性收入,24小时都在挣钱,后者是一锤子买卖,靠自己一锤子一锤子凿,什么时候锤子不挥了,钱就停止入账。
从普遍情况来看,富裕阶层的收入比例中,资产性收入占比较大,而劳苦大众则刚好相反,长期处于不开工就会饿死的境地,这使得劳苦大众更加攒不下钱来拥有资产性收入了。
资产性收入的挣钱效率明显大于劳动性收入,而随着资产性收入的不断增加,这些增加的钱又再次成为资产性收入本金的一部分。
圣经里有一则寓言,有句经典的话一直被人们引用至今:“凡是少的,就连它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后来人们把它称为马太效应,这种“赢家通吃”的现象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见到,也是贫富差距被持续拉大的重要原因。
作为劳苦大众,想要快速提高收入就得在保证劳动性收入不缩水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资产性收入在你的总收入中的占比;
而只有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能力与资产,并将它们自带的红利利用起来,方能使自己的赚钱速度跑赢大多数人,从而从下层通道慢慢地往上挪。
从劳动性收入过渡到资产性收入说说很容易,但真要做起来就非常困难。
试想一个劳动性收入仅能维持温饱的人又如何攒下余钱去拥有资产性收入呢?
一天仅有24小时,除去睡觉、吃饭,就算都用来工作也还是提高不了多少收入,唯一的方式就是大幅增加自己的单位劳动价值。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信息不透明,社会分工比较粗,大量的工作同质化严重,需要脑子的地方不太有,大家都是撸起膀子干,以份数论英雄,以流汗数论英雄。
一样的活你干一份我干两份,所以我的收入比你高,那个年代,通常谁的力气大,谁肯干,谁的收入就高。
因此至今很多人依然把老实巴交一门心思做苦力的叫做“踏实”,这也是他们眼中的勤奋,可以算是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后的“创伤后遗症”之一。
那个时候,多数人都被当成机器使,就算再有想法的人,也没什么发挥的舞台。
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开始以后,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这种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精细化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
物质越来越丰富,新的需求不断诞生,为满足各种需求应运而生的职业也就越来越多,这时人和人的差异性就慢慢体现出来了。
有的人由于会玩计算机、会英语等被高薪聘走,有的人啥也不会,于是依然只能在苦力届挣扎。
许多人此前可能一直认为,按劳分配很合理,付出多少劳动得到多少报酬。
但依照这个理论,环卫工人应该拿高薪,因为他们起早贪黑,夏天对着烈日骄阳,冬天吹着刺骨寒风,确实很辛苦,比某些在单位混日子的白领辛苦得多,付出的劳动力也足够大,然而他们的收入明显不符合高薪的定义。
为什么呢?
因为这件我们一直以来认为很合理的事情有着很大的问题,按劳分配的“劳”,得看是怎样的“劳”。
劳动力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凝结在上面的无差别劳动,还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词,叫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研究这样的一种现象,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会导致的效用变化以及对人们决策产生的影响。
边际效用有个均衡点,当过了这个均衡点以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数量,效用的二阶导数就是负的,且绝对值越来越大。
翻译成具体例子的人话就是,假设3个农民种一块地的分工是最最合理的,那么3个农民就是种这块地的均衡点,在此之前,每增加1个农民,效用的增速都是加快的;但一旦数量达到4个、 5个,甚至100个,这块地的产出并不会因此同比增加,那么每个农民的效用就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减,这就叫边际效用递减。
这个理论可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当你口渴的时候,你对第1口水和对第10口水的感觉;
如当你负债累累的时候,你对第1个10万和对第10个10万的焦虑;
如接到一份新活的时候,领导只能依靠你和他有2个、3个甚至10个备用选择时他对你的态度变化。
因此,环卫工人的收入为何如此之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能力胜任这个岗位的人数供远远大于求,也就是说,可能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都想当环卫工人,就如上面例子里的备用选择。
有人会说,那难道环卫工人干的活不重要吗?
如果没有环卫工人,道路就变成什么样子了?
当然重要,但是重要跟稀缺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并不是越重要就会越贵。
空气重要吗?
重要。
贵吗?
不要钱。
需求有自己的平衡点,当供给越过了这个平衡点,那么单位供给的价值就会不断递减。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变化决定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如果你起早贪黑挑大粪,但并没有人有需求,那么你就做了无用功,你的单位劳动价值为0;
就算市场上确实有这个需求,但由于你的劳动力可替代性太强,市场供给远超需求,这也意味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那么你的单位劳动价值也依然会很低。
究竟怎样才能挣到钱?
在了解了需求和供给决定了我们的单位劳动价值之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为何有些人的单位劳动价值如此之高;
为何他们在对等的工作时间内能理所当然地拿到高薪,因为他们干的是有需求的事,他们拥有小众的综合技能,他们具备难以替代性。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想到自己的老板,他明明看上去整天啥也不干,貌似也没什么特殊的技能,为何按照单位时间的收益来看,他的单位劳动价值会如此之高呢?
这里你就犯了一些错误。
首先,老板的劳动与你的不同,他的单位劳动价值未必在你看得到的地方,公司之所以可以运营得下去,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给他的;
其次,就算老板仅仅是个投了钱的甩手掌柜,他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此时他的收入是来源于通过风险和收益的概率性博弈产生的资产性收入,因此不能用单位劳动价值的体系去衡量。
然而对于普通的底层劳动人民来说,首要目标是先通过各种方式积累起一定的资产,然后才能在资产性收入上作文章。
回到单位劳动价值。
要成为高薪人士,必须具备建立在需求上的难以替代性,那么这个难以替代性体现在哪里呢?我们通常将其称作“门槛”。
每一件事都有它的门槛,就连扫地、擦桌这样看似简单的事也有,它至少需要你能行动自如吧,否则就干不快,要知道这世上很多人是没法行动自如的,因此它也是个门槛。
但是这个门槛能达到的人多不多?
多。
所以这类劳动的单位价值自然就低。
同样是做环卫工人,如果你所在的城市里有某个区域长期要接待数量众多的重要外宾,对环卫工人的需求是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帅小伙,硕士学历以上,英文流利,海归背景优先,虽然你还是干着环卫工人的活,但几乎可以肯定,你的收入一定少不了。
因为上面的每个条件都分别是一个个小门槛,而需要同时满足这些所有条件,又构成了一个大大的门槛,此时市场供给将会急速减少,那你的单位劳动价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大门槛一般都是由多个小门槛组合而成,每个小门槛除了对与生俱来的某些特质有需求外,其余都是对某类技能的具体要求。
因此要踏入更高的门槛,就必须拥有更多的技能。
但这世上的技能千千万,我们该打磨怎样的技能,才能在挣钱的道路上保证不被落下呢?
1、从纵向的角度来看:
哪怕拥有的是同一种技能,但由于掌握的程度不同,门槛就依次不同,因此会有小白、菜鸟、老鸟、专家、骨灰等级别的差距,每晋升一个级别对于收入来说都是一个飞跃。
因此,在技能的选择上,我们要努力学习那些能够通过积累带来改变和飞跃的技能。
这世上有些技能是难以积累的,比如包货员,你可以通过数十年的积累将货包得又快又好,但那又如何?
一个包了半年的人照样可以包到95分,而你包了二十年,可能也不过是96分,你的收入又怎么会提高呢?
再比如快递员,如果按月薪来算,也许并不算低,但按照时薪来算,其实并不高,况且你不可能一辈子送快递,除非你在其他方向上已铺好了路,万事俱备就差点初始资金,否则你这几年除了这些并不算多的金钱,又享受到了多少积累的红利呢?
所以,从纵向上来看,我们要尽量避开这些几乎无法靠积累达到飞跃的技能和工作。
在筛选想学习的技能时要睁大眼睛先看看,熟练掌握该技能的“骨灰级”玩家的收入是多少?
这也很大可能会是该职业的天花板。
2、从横向的角度来看:
很多事情并不是依靠单一技能就能解决得了的,比如你是开出租车的,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烧钱补贴那会儿,很多司机都在车上配了两个智能手机用来接单。
如果你是其中一名司机,但你不会用智能手机,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学,要么就只能眼看着比别人赚得少。
在现实工作中,并不存在依靠单一技能的状况,技能都是组合着用的。
被组合的技能越多,技能的拥有者就越少,要做好某事的门槛就会越高,竞争者也会越少,挣钱就相对更容易。
而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就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某些技能的被组合频率就是比其他技能要高,因此,这些技能便是我们重点需要掌握的。
例如“会用智能手机”这是一个多数人都掌握的技能,这个技能已经演化成一项最基础的生存技能,因为移动端作为一个平台,目前几乎所有的应用都围绕着它进行,所以这样重要的技能若是不会,就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习掌握,否则会有很多麻烦。
有些年纪稍长的可能认为智能手机跟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不太沾边,所以能偷懒不学习,但由于它被组合的频率实在太高,而且将来会越来越高,所以这部分人就很容易在将来吃大亏,甚至生活无法自理都有可能。
所以,从横向上来看,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攻陷那些被组合频率最高的技能。
现在可以拿出白纸,找一些你最想依靠它挣钱又确实能通过积累迅速实现飞跃的职业,然后列出它们分别所需的各项技能,别遗漏。
接着,你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重合率很高的技能,这些重要技能就是决定你进阶更高门槛的关键了。
举例:在线教育是可积累的领域,要成为有所成就的名师,需要的技能包括专业知识、清晰的逻辑、公开演讲能力、熟练使用网络的能力、做出精美PPT的能力、打造品牌的营销能力等。
而写作也是可积累的领域,要成为知名的大作家,需要的技能包括深厚的语言功底、清晰的逻辑、销售自己的能力、通晓商业运作的能力等。
现在我们将问题简单化,就上述两个你最想要从事的领域来说,经过比较你很容易就会发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你可以就此列出N项技能,方法类似,就是找重合的“百搭”技能,这样当你不知道该学什么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找到重点。
上面说的基本都是以侧重自身努力为主的挣钱方式,一个人要挣到钱,肯定是向他人提供了价值,或者是承担了相应的风险,钱只不过是价值和风险衡量的尺度而已。
风险这回事,我们留到最后说,先来说说向他人提供价值。
我们打造这么多有用的稀缺组合技能,无非也是希望给他人提供稀缺价值,不过这是单向的提供价值的方式,还有一种双向的。
基于人的理性,人是更倾向于合作的动物,而合作本身就可以产生出自愿的双向交换价值,于是,很多人就可以利用直接合作或间接合作的方式来挣钱。
直接合作很简单,互利共赢,我通过你挣钱,你也通过我挣钱,但不一定是挣彼此的钱,可以一起挣别人的钱。
比如厂家和渠道商合作,一起挣消费者的钱。
间接合作指的是我不直接跟你们任意一方合作,我只提供一个交易场地给你们,你们能更方便地在我这里达成交易,那么我当然也有价值,也自然可以通过提供这种价值的方式挣钱,当然我既可以问你们交易双方收钱,比如提点;
也可以依靠你们的流量问别人收钱,比如广告,这就仅仅是变现方式的区别了。
那么不管是直接合作还是间接合作,这里面的挣钱逻辑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就是我们在自己挣钱之前,先要想明白,如何让别人同时更好地挣到钱,甚至是如何先让别人通过你挣到钱。
比如你生产东西以后肯定要定价,你要给渠道商留出价格空间,不能钱都留给自己挣,除非你根本不准备发展渠道商;
比如你作为资源掮客,肯定要想办法提供对交易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让有能力提供价值的人在你这里获得足够多的收益,你作为一个平台,路才能越走越宽。
市场环境下,除了承担风险以外,钱就是价值的变现结果,那么“让别人挣到钱”的价值原理在哪里呢?
如果别人本来就能挣到1块钱,到你这儿还是挣到1块钱,那么你就提供不了价值,也挣不到钱。
所以我们之所以可以挣到钱,是因为可以让别人挣到比原来更多的钱,我们给别人的价值做了加法,那么这中间当然就产生了额外价值,而从别人因你而提升的价值差价中挣到钱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看到这里,你可以现在就拿出笔梳理一下,你拥有哪些资源,你是不是这些资源的核心交汇点?
因为如果不是核心交汇点,这些资源完全可以绕过你,走别的交汇点。
如果你是核心交汇点,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不管是直接合作还是间接合作,先考虑如何让别人挣到比现在更多的钱,然后属于你的那份钱自然就来了。
作者简介:蔡垒磊,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一站式知识平台蚂蚁私塾创始人,公众号:请辩(luojiyingshang),颠覆认知的新书《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正在热销,部长强推
富书原创矩阵: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属猫(woshimiaoji),爸妈内参(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出版畅销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
赏饭加微信:158589503(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小明牛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