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惩罚不聪明的勤奋者
收益不仅和能力有关,还和站位有关。但不聪明的勤奋者不管站位,逮到什么做什么,一根筋地做下去。而聪明的勤奋者愿意去看更大的世界,他们会有意识地寻找高价值区。
作者:李小墨,来源: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经授权发布
一个普通人应该做什么并且可以做什么,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过上想要的生活?
只要稍有进取心的人都想过这个问题,然而提供给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努力。
这是个万能答案。
越努力越幸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拼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你只管努力,最坏不过大器晚成。
......
这些说法当然都有道理,可是一味强调个人努力的作用,却常常面临一种尴尬:人们的努力和回报,常常是不成正比的。
古少侠《跃迁》这本书里戳破了努力者必胜的泡沫:
最成功的人,不见得就是最勤奋最努力的,那些活得不如意的人,也不见得就懒惰怠懈,他们应付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未必就比别人少。
因为获得百倍受益的关键并不是百倍努力,特别是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埋头苦干、踏实努力的人,往往过得不如前瞻远虑、走位灵活的人。
对人生的可能性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觉得:世界正在惩罚不聪明的勤奋者,留给他们的战利品越来越少。
因为问题的关键根本不是要不要努力、该不该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而是如何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如何勤奋才能实现跨越式成长。
古少侠除了《跃迁》之外,还写过百万级的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
《跃迁》的序言里说到了少侠的父母:
他们勤恳一生,却没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一个“无所事事”的朋友通过投资房产,轻松赚到了他们成千上万倍工资?
无法理解的同时,他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深深地受到了冲击。
这就是过分强调个人努力的局限性。因为聪明的勤奋者几乎都有这样一个特点:
既懂得驱使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又懂得借助社会科技趋势以及平台优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
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持续努力和积累,但高手的跃迁往往发生在后半部分。只增加了前半部分的斗志,却没有补齐后半部分的眼界,结果当然事倍功半。
如果懂得借时代的势,借平台的势,一个人的命运会有多大区别?
熟悉少侠的人都了解,他曾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之前在深圳参加创办新东方分校的时候,有一天,他经过一个教室,里面时不时传来大笑。
少侠原本以为是哪个老师在试讲,没想到却是一个消防员在给教职员工讲解灭火常识。
原本是无聊至极的活儿,可是这个宣讲员竟然发展出一套极其有趣的讲解方法,课堂氛围好得不行。
少侠被吸引住了,观察了一会儿后感慨万分:这是一个极其优秀的讲师,并不比台下年薪几十万的新东方老师差,甚至更好。
可惜了他所在的行业,如果他不是在讲消防器械的使用而是讲英语词汇,恐怕是个极具竞争力的厉害同行。
新东方是个极有能量的平台,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做锤子手机的罗永浩、付费专栏卖了2600万的李笑来、写畅销书的李尚龙、参加奇葩说的艾力……全都来自这个英语培训机构。
新东方的兴起是借了时代的势,国门打开,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剧增,加之国民经济发展,有条件送孩子出国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学热兴起。
而一批又一批的新东方名师则借了平台的势,运用平台放大自己的个人影响力,然后让自己成长突破平台本身。
这种平台和个人双赢的机制今天很常见,比如微博早期的草根红人,直播平台收入千万的当红主播、知识分享平台的知名网红。
而勤恳的父母也好,表现超出预期的消防员也罢,不可谓不努力,可是他们的付出和受益却明显不成正比。
踏实勤奋多年的成果被不费力地超越,持续努力很久却没有相匹配的回报,不是怕努力而是怕努力却没有成效。
我写过很多勉励大家努力的文章,却很少提及利用社会、科技趋势以及平台优势来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这方面的知识。
因为我从来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是我的知识盲区和能力短板。
不止是我,个人成长无法突破,大多数人会把原因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毕竟百分百的投入非常少见也很难做到,总有更努力的余地。
为什么大多数人只懂得个人努力的道理,却都忽略了培养“借助社会、科技趋势以及平台优势放大自己努力”这种能力呢?
少侠的《跃迁》提出的观点让我恍然大悟,真正的问题是今天大部分关于个人成长、生涯发展和人生设计的理念都源于心理学、教育学。
这些学科的视角主要是从个体出发,希望个人通过整合、学习获得成就感,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丰盛。
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竞争力、发挥优势、快速增值等概念,却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和商业。
从这个视角来看,个体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社会原子”,更重要的是抓住趋势、利用规律、达到外部的社会成功。
换句话说,个人命运并不是一条孤独的航线,而是不可避免地和这个社会缠绕在一起。
只懂努力和精进是不够的,聪明的勤奋者还懂得“借势”,懂得借时代的势,借平台的势。
就像鸟借助上升气流和同伴的拍打翅膀,能够飞跃大洋,他们利用平台和社会系统的力道,撬动自己去更远更好的地方。
过分强调个体努力的作用,并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牛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取得成功,特别是巨大的成功,还需要借势。
可是太多不聪明的勤奋者,深信做好自己就够了,两耳不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双眼不看不同领域各个平台的崛起,只盯着鼻子底下的一亩三分地。
“选择比努力重要”,我不止一次地听过这个说法了。
因为高频率出现,我把它当成了老生常谈。
最近我才发现,我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过这句话。
《跃迁》里的说法更确切: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上面说到的消防宣讲员和年薪几十万的新东方讲师的区别,就是站位不同。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两个初始能力相若的人,在头部行业如互联网,在尾部行业如邮政,起薪和成长速度会相差很多。
同一家公司两个能力相若的人,在核心部门和边缘部门,收入和成长速度也不同。
少侠后来转型做职业生涯咨询师,在遇到了成百上千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之后,他发现:每个细分领域最优秀的人,优秀程度都差不多。
一个奔波于城乡的优秀推销员的智商和能力,并不比顶级高手差。同样,即使在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也有混日子的人,他们的水平很普通。
“你身边肯定有这种站位极好的普通人,他们不是富二代,也不搞贪污腐败,但是仅仅由于他们卡在一个头部行业,他们的受益就比普通人高出很多。
比如热播电视剧《欢乐颂》里邱莹莹的男朋友应勤。
小城出生、父母是小职工、为人呆板,就因为进了互联网公司,做了比较核心的技术岗,就比年长他很多岁、做辅助性人事岗位的樊胜美收入高得多,还买了房子。
那为什么明明能力相若,有的人选了有潜力的行业,有的人却进了夕阳产业而不自知呢?
因为选择比努力重要,但认知决定选择。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获取几乎是没有门槛的,但信息的筛选和认知却是有门槛的。
就拿投资房子来说,把存款攥在手里还是出手买房子买股票?如果买的话,买哪个城市哪个地段的房子?什么时机买入,什么时机抛售合适?
选择行业和平台也一样,需要结合自身能力结构与社会、科技趋势,需要克服短期利益的诱惑并看到长期利益,需要取舍权衡,这些都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眼光和决断力。
比如咪蒙最近采访的一个真实离婚故事,两人离婚最大的原因就是男人的成长跟不上女人的成长。
男生在一家广东很牛的媒体当游戏专栏编辑,那个时候大概是传统媒体的黄金时期,2001年在广东房价只有三四千的时候,工资就七八千了。
女生最初靠男生养,后来靠男生的帮助和介绍入行,进了一家小游戏公司,前四五年累死累活,工资只有三四千,男生有优越感,感慨还是干媒体轻松。
可是当女生公司的游戏大火变成游戏行业的神话之后,女生的职位和工资却以惊人的速度变化,而男生随着传统媒体衰弱,不仅工资越来越低,最后还因为部门解散而失业了。
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然没用,要知道如何选择才有用。《跃迁》给出了选择的策略。两个关键词:高价值区和头部效应。
这是一个处处是机会的时代,可是越是处处是机会,个人就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这个社会永远是20%的行业和人赚了80%的钱,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那20%。
收益不仅和能力有关,还和站位有关。但不聪明的勤奋者不管站位,逮到什么做什么,一根筋地做下去。
而聪明的勤奋者愿意去看更大的世界,他们会有意识地寻找高价值区。
但高价值区没那么容易找,选择太多、变化太多、不确定太多的今天,你需要非常努力地观察、发现和求证,最终才能逐渐通过乱象发现高价值区。
因为高价值区有三个特点:
第一,高价值区往往是反直觉的
一旦“人傻钱多速来”,这件事马上就变成低价值的了。比如股票牛市,当股票变成全民社交话题的时候,离牛市结束就不远了;
第二,高价值区需要高竞争力
有些行业你明明知道高价值,但你资源、人脉、能力不够,无法入场比如公众号,开公众号的人很多,但能靠公众号养活自己的只有少部分人,靠公众号赚大钱的人更少。
第三,高价值区随着时代在改变
往往此一时,彼一时,跟站位一样重要的还有时机。
就比如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优秀的毕业生可能会选择进媒体,比如撒贝宁、许知远。但现在最优秀的毕业生都往第一梯队的互联网公司钻。
在一个充分竞争、互联的时代,是几个头部与众多长尾的时代,所谓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
根据高价值区和头部效应,少侠在《跃迁》里把所有的选择都可以分为四个区块。
高价值高优势头部区:这个时候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一阵营,你是风口上的独角兽、名校的优等生、热门电视剧的女一号。
高价值低优势的凤尾区:这个时候你在第三、第四争议,是独角兽公司里打杂的、名校里的差生、大热电视剧里的丫环。
虽然不如第一阵营,但也还可以,比如当年《还珠格格》里演金锁的范冰冰,台词和戏份不多,但是跟着女主角身边,曝光率很高,范冰冰的美貌成功地引起了注意。
低价值高优势的鸡头区:你是小山头里的山大王,是某家小公司的核心员工,是一个冷门领域的第一名,是边缘群体的中心人物。
低价值低优势的沙漠区:你是小公司的边缘员工,非核心产业的非核心岗位。这样的地方你为什么待呢?
也许是因为安全感,低价值意味着低竞争,时间长了,斗志没了,能力没了,你就被困住了。
那你告诉我,哪里是高价值高优势区,我直奔着去不就可以了吗?当然没那么简单。
你想去,也要有入场资格才行,做选择要同时考虑领域的价值和个人的竞争优势。
只考虑领域价值,却不考虑自身竞争优势,容易眼高手低。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地方,才是属于你的机会。
马云的生意当然是头部领域,可是跟你没关系。
你得找到你能入场的领域,把注意力放到你能影响到、能操作的赛场,尽快到你视野里最近的头部,从身边的头部做起,先做鸡头和凤尾,再往前拱起来。
只考虑个人的当前优势,不考虑领域价值,又容易圈地画牢。
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去思考价值,他们用成长思维看自己,他们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可以积累的,所以考虑选择的时候,领域价值的优先级比个人优势更高。
比如,用了四年时间读了一个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人比,有本专业的学科优势。
这个时候大学生特别容易在“专业对口的烂工作”和“专业不对口但有前景的工作”之间纠结,当然选后一个。
最后还有注意,选择比努力重要,但选择不能代替努力。
宣布“这个行业我不合适”“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太容易了,而认识到“我有问题”“我能力不足,对我有难度”很难。
很多人在选工作、选公司、选情感的时候,都喜欢用选择代替努力。
恋爱谈得不愉快就换个对象咯,工作不痛快就换个工作咯。专注、刻意练习、不断积累精进是高手的必经之路,选定高价值方向之后需要培养自己的高竞争力。
聪明的勤奋者绝不是不勤奋,不是投机取巧,不是不费力就成功,而是有策略的勤奋。
专注、刻意练习、不断积累精进是高手的必经之路,所以聪明的勤奋者还深谙高效学习之道。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者都面临着这样的囧境:生有涯,知无涯,这个世界永远有读不完的书以及非常多学了一定有用学了或者可能有用的知识。
专业细分在工业时代是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可是知识总量剧增,现在一个人学完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也很难了,而且如果过分聚焦、专注还可能导致视野狭窄、跨界能力低下。
当今有一种普遍的知识焦虑。
但不聪明的勤奋者永远在焦虑如何学得更多,学得更快,而不是“学来干吗”的思考上,比如“如何一年读完300本书”、“如何零基础快速学完一个领域的知识”。
这样为什么无效呢?甚至越学越慌张、越学越焦虑?
因为今天,在具体情境里串联知识的,不是学科脉络,而是场景问题。
少侠发现,焦虑的根源其实是,你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而不对症的知识学得再多,也解决不了你的焦虑。
那该怎么办呢?
《跃迁》给出的答案是:用问题树代替知识树。
传统的知识管理是知识树思维,先建立知识体系,“广积粮,缓称王”,并相信将来或许有大用。
甚至有一种潜在但强劲的风气,在鄙视强调用处的学习者,好像问“学来有什么用”成了一件特别政治不正确的事,会被斥为功利、浮躁。
然后就有了“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的困惑,以及“这个很重要,先记下来再说”的仓鼠心态。
和知识树不一样,问题树依托的是真实的、高价值的,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的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比终生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生提问者。你要学什么,取决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树思维的好处是,你专注地解决问题,学习动力更强。一个问题解锁后,会带来更多更大更有趣的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自由地调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不再为学得不够多、不够快而焦虑,在这个过程中,既孜孜不倦又平静从容。
说这是功利,我不同意,它更像是不聪明的勤奋者为了自我安慰,在贬低高效学习方法的说辞。
相比漫无目的、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方式,我觉得提问式学习、基于场景学习才是这个时代的离校成年人的学习之道。
大声地问“学来有什么用”并不丢人,世界正在惩罚不聪明的勤奋者,留给他们的战利品越来越少。
就像小说《在轮下》里说的:
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新书《请停止无效社交》正在热销中。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每看完一本书,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
富书原创矩阵: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属猫(woshimiaoji),爸妈内参(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出版畅销书《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
赏饭加微信:158589503(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富书创始人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