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男生事件: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支撑一个人挺过绝望的,从来不是物质的诱惑,而是爱的支撑。
作者:刘娜,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经授权发布
01
别人家的孩子
他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成绩就是数一数二,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大学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学校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研究生。
他也是现实中的“白眼狼式的孩子”:
为拒绝和父母见面,他已12年不曾回家过年;为彻底和家庭决裂,他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最近一次回家,是3年前的春天,为更换身份证向父母要户口本,他在家只待了10分钟。
他还是成长中的“被伤害的孩子”:
一小遭受父母的语言暴力,极少得到安慰和理解;总是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中,极少被父母接纳和看见;父母以爱的名义裹挟他,却从不反思这是种伤害;即便他已成年出国,依然无法摆脱父母的监视和掌控……
在那封长达15000字的“控诉书”中,而立之年依旧走不出原生伤害的他,把“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自己,形容成伤痕累累的“情感孤儿”:
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是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更是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如今,他和他那封长信传遍网络。
有人赞美他,说他道出了所有被侮辱、被伤害、被压迫的中国孩子的肺腑之言。
也有人谴责他,说他堪称是那些不成长、不感恩、不宽容的中国逆子的典型代表。
新闻报道中,他的化名叫王猛。
其实,他叫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故事在这个回家过年的时刻,让我们陷入集体思索:
曾是孩子的我们,能否在成长中避免这种不幸,和父母友好相处?
终是父母的我们,如何在养育中直面这种悲剧,和孩子并肩前行?
面对热点事件,我始终如一的态度是:如果所听所见并非全部真相,那就不撕不怼谈谈爱和成长。
亲爱的父母们,别把孩子当成装扮家门的面子,请把孩子看成自带热望的生命。
02
你考多少分数,我都爱你
每个年底期末,都是比拼大会。
两天前,孩子参加期末考试。
平日里,他成绩不怎么好。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写字慢的他,能够把卷子做完。
考试完,我去接他,问他是否做完。
他说做完了,但数学有道题不会做,肯定考不了一百分。
我安慰他:“没事,考多少分,妈妈都爱你。”
他想了想说:“如果考一百分的话,妈妈会更爱我。”
我纠正他:“不管你考60分还是考100分,妈妈都一样爱你。我爱你,是因为你是我的儿子,而不是你是个成绩好的孩子。”
他听完,开心地笑了,放开我的手,撒开脚丫子跑了。
期待孩子学习好,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如果孩子学习不好,父母也要去接纳。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接纳的爱,却能让孩子看见自我的珍贵,觅得人生的光亮。
白岩松老师曾半开玩笑地对儿子白清扬说:“你要是敢考第一名,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在他看来,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一时的风光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最好的孩子是在家长的引领下,找到生命的乐趣和方向。
在那封万言书中,王猛控诉父母的罪状之一,就是父母把他当成炫耀机器,在公开场合显摆他成绩多好家教多言,让他生厌。
为人父母,需要谨记的第一条:
面对孩子的成绩,尽量别说“儿子,你成绩这么好,真是给我长脸了”,也最好不说“你考这么点分数,把我的脸都丢尽了”。
告诉你的孩子:我爱你,和你的成绩无关。
你的分数从来不是父母炫耀的资本,但你的努力却是你此生最美的勋章。
03
你有没有出息,我都爱你
有位亲戚,住在兵工厂大院里,曾给我讲过他们院门对门的两户人家。
一户人家,父母是典型的虎爸虎妈,对儿子要求特别严格。儿子也听话懂事,一小就成绩优异,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去了国外,现在定居加拿大。
还有户人家,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儿子学习不太好,但热爱维修技术,后来读了技校,毕业后结婚生子,在汽车维修店上班。
以前,邻居们教育孩子,总喜欢拿第一家的孩子当榜样,拿第二家的孩子当反面典型。
但如今,定居加拿大的那个孩子,两三年也难得回来一趟,他父亲摔伤腿,他母亲心脏病住院,他无法回来,要亲戚朋友帮忙。
而在维修店上班的那个孩子,隔三差五就拎着肉和菜回来,帮母亲做饭,给父亲理发,总是一副不慌不忙、和气安稳的样子。
“孩子有出息,是好事。如果不能,能有颗平和安稳的心,就很好啊。”亲戚讲这事儿时,对我说。
知乎上有人问:“出息的孩子什么样?”
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
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人前辉煌如塔,人后凄凉如沙,活成了父母亲朋的面子,却活不成淡定从容的自己。
王猛和他的万言书引爆网络后,有人无法理解,这个受过高等教育、将近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为何死死揪着父母的过错不放。
那是因为,这个看似优秀出息的孩子,从未享受过真正的爱和被爱,也尚未找到平和安稳的自己。
他用看似锋利的叛逆和戾气武装自己,内心始终有个不被接纳不被理解的小孩在哭泣。
为人父母,需要谨记的第二条:
不要因为没有活出自己,就想着控制孩子的人生,让他成为你的替身和荣光。
告诉孩子:你出息不出息,我都爱你。
如果优秀成了你沉重的枷锁,那么我宁愿你不出息地活出自我。
04
你结不结婚,我都爱你
电影《剩者为王》中,当得知35岁的女儿盛如曦(舒淇饰),因为母亲的病患和家庭的重负,要嫁给她不喜欢但对她有好感的白医生时,如曦的父亲(金士杰饰)约见白医生,说出了这样一段让很多人泪目的话。
他说他和如曦的母亲也曾想过,女儿如果遇不到爱的人,找个会过日子的人迁就一生也好,但他是如曦的父亲,30多年前是女儿的到来让他成为父亲。他希望女儿能结一场没有遗憾的婚姻,能真真正正地幸福,能让自己无怨无悔地把她的手放到另一个男人手中。
和相爱的人结婚,是女儿多年来坚持的原则。作为父亲,他想和女儿一起去守护。如果女儿受挫了,他就陪她哭一场。如果女儿不想哭,他就烧一桌子好吃的菜给她吃。
女儿不该为父母结婚,不该在外面听了风言风语就想着结婚,而该和喜欢的人结一场白首偕老的婚。
准备结婚的女儿,应该是昂首挺胸地,特别硬气地,非常憧憬地,就像赢了一样,带着喜欢的男生来到他面前,骄傲地说:“爸,我找到了,就是这个人,非他不嫁!”
拥有这样的父母,何其幸。
现实中,多少父母因害怕儿女年龄大在婚姻市场中掉价,因担心同事亲朋问让自己颜面扫地,没有耐心等孩子遇见喜欢的人,就一遍遍发出这样的通牒:
再这样耗下去,你就真没有人要了。
你不考虑自己,总得考虑考虑父母。
你不嫌丢人,我们还嫌丢人呢。
正是这样指责,让儿女跳出原生家庭的不幸,再步入再生家庭的火坑,在一个接一个的不幸中,耗掉所有的希望和热情。
为人父母,需要谨记的第三条:
千万不要拿孩子的婚姻做交易,更不要以孩子是否结婚作为自己人生是否圆满的依据。
告诉你的孩子:你结不结婚,我都爱你。
婚姻是你自己的,你无论坚持多久,都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因为,我想看到你幸福的样子。
05
你离不离婚,我都爱你
看过一个涂磊主持的综艺节目。
女儿一直生活在不幸婚姻中,丈夫好吃懒做,沾花惹草,家暴不断,她怀着8个月身孕时,还遭到丈夫的殴打。
10年内,忍受不了这地狱般婚姻的女儿,一次次给妈妈打电话求助,说自己要离婚,要挣脱婚姻的桎梏,但每一次都遭到母亲的谴责。
母亲甚至为了不让女儿离婚,还选择绝食的方式自残,为此还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涂磊问那个母亲:“女儿一次次遭受伤害,你为什么不让她离婚?”
母亲回答说:“我怕周围的人说三道四,我怕别人笑话我,我不想让她家庭破裂。”
因为怕自己脸上无光,就要强摁着儿女生活在火热之中,还打着“我还不是为你好”的名义。
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少见:
夫妻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谁不是凑合过一辈子。
你离婚了,别人问起来,让我的脸往哪儿搁?
只考虑脸面的亲情,没有爱,只剩下自私。光顾及面子的家庭,没有暖,只剩下冰凉。
为人父母,需要谨记的第四条:
不要让自己的脸面,成为造就孩子一生不幸的枷锁。
告诉你的孩子:你离不离婚,我都爱你。
离婚是一种自我选择,不是一种羞耻标签。如果你在婚姻中不幸,那就选择挣脱。
06
你有没有工作,我都爱你
看过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泰国视频,叫《爸爸的鼓励》。
女儿公司倒闭,被迫下岗,生活陷入困顿和迷茫。在爸爸的鼓励下,她利用自家门面开了一家咖啡馆。
就在咖啡馆渐渐走上正轨时,爸爸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被查出罹患帕金森综合症。
女儿的人生更加忙乱,咖啡馆的生意越来越差,整日冷冷清清,爸爸的病越来越重,已经无法站起。
就在她萌生退意打算关掉咖啡馆时,父亲从床上爬下来,摔倒又站起,站起再摔倒,终于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的走到她的面前。
就像之前人生的无数次那样,用身体力行的执着和坚持鼓励女儿:“不管怎样,你都是最棒的;不管怎样,我都爱你。”
就像视频中的爸爸所说,人生难免起起伏伏,不断往前才能取得进步,孩子你要学会给自己打气,爸爸会站在身后看着你。
“我的女儿,你是最棒的!”
“加油啊,宝贝,你一定行的。”
“没事啦,大不了从头再来。”
“你有钱没钱,失不失业,我都爱你。”
这样的话,会给一个人前行的希望,也会给一个人活下去的力量。
而不是,“你丢了工作,我的脸往哪儿搁”,也不是“你失业了,我该指望谁啊”,更不是“你连工作都保不住,怎么不去死呢”。
支撑一个人挺过绝望的,从来不是物质的诱惑,而是爱的支撑。
如果有足够的爱和接纳,西安交大寒门博士杨宝德可能就不会这样走丢,中兴程序员欧建新也可能不会选择纵身一跳。
为人父母,需要铭记的第五条:
不以世俗的成败界定你的孩子,不要让他一直陷入“总害怕自己能力不足,耽误了全家人的幸福”的愧疚中。
告诉你的孩子:你有没有工作,我都爱你。
只要你一直在尝试,我就愿意一直站在边上为你鼓掌。别怕,即便世界抛弃了你,我的爱始终和你同在。
01
如果上帝允许,我只会更爱你
在《立》这本书中,作家池莉这样给女儿写道:
“我对你的爱,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笑,每一滴泪水。如果上帝允许,我只会更加爱你。”
是的,真正的爱,是信赖和自由。
爱是看见和接纳,理解和给予,成全和放手,陪伴和鼓励,不是忽略和排斥,控制和打击,索取和占有,裹挟和监控。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踏入其中的人,才会得到滋养与辉映,收获平和与力量,丰盛和喜悦。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一遍遍练习:
不管你是怎样的,我都爱你,如果上帝允许,我只会更加爱你。
唯有如此,将来的某天,我们才有资格听到孩子说:
不管你是如何的,我都爱你,如果时间允许,我只会更加爱你。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遍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爱/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刘娜,80后老女孩,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富书原创矩阵: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属猫(woshimiaoji),爸妈内参(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出版畅销书《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
赏饭加微信:fushusz(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富书创始人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