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悼念名人怎么了?吃你家大米了?
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作者:拾遗,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经授权发布
01
最近一周,三位名人相继逝世。
于是朋友圈掀起了悼念潮。
可就在大家悼念之时,
一拨人开始跳出来泼冷水:
“你读过李敖的文章吗?
有什么资格悼念他?”
“你连《北京法源寺》都没读过,
有什么资格悼念李敖?”
“连《时间简史》都没看过,
凭什么缅怀霍金?”
“一群物理没及过格的,
装什么怀念霍金?”
“看得懂黑洞理论吗?
非要跟风装逼?”
……
这拨跳出来泼冷水的人,
甚至给在朋友圈悼念名人的人,
取了两绰号:悼念婊,哭丧婊。
“每天守着新闻,
甭管谁死,只要有名,
都要第一时间出来哭丧。
找一张图,配一句台词,
然后悲痛欲绝,
只恨自己没能为他养老送终。”02
名人去世为何会引发刷屏?
我想,大概有以下四种原因:
第一种:真了解此人,
知道他的贡献,
为他的离开感到惋惜。
第二种:知道他的贡献,
但对他不太了解,
为他的离开感到惋惜。
第三种:不了解,
只是知道有这个人,
据说很了不起,
他走了,有一点小感慨。
第四种:完全不了解,
只是看到大家都在发,
就跟一下潮流。
大多数人悼念名人,
都是基于前三种原因。
悼念不是为了装逼,
而是表达一种惋惜和尊敬。
有人愿意把这种惋惜和尊敬放心里,
有人愿意将这种惋惜和尊敬,
展现在朋友圈,
只是喜好不同而已,
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就算是第四种“装一下逼”,
我觉得也不应该受到谴责。
尤其是有些自视优越感的人,
会鄙视第四种无脑跟风刷存在感的,
辩解说不然也不至于被人diss,
可是,哪怕是第四种也挺好的,
因为这种悼念行为,
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危害,
至少这个人再一次被大家记住。
非但没有,还有好处。
我表妹,1998年出生,
她以前就不知道陈忠实,
就是因为“陈忠实逝世被刷屏”,
她才去读了《白鹿原》。
如果霍金逝世被刷屏,
哪怕多触动一个人,
去读《时间简史》,
不也是好事一桩吗?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
容忍别人装一下逼呢?
03
大画家梵高,
他生前所画之画,
几乎无人问津。
若不是他去世之后有人怀念,
把他的画拿出来研究,
那《向日葵》《星夜》
早就消失于垃圾堆了。
现在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纪念日,
比如伽利略逝世纪念日,
比如爱因斯坦逝世60周年,
之所以要搞这些仪式,
就是要唤起更多的人,
去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
所以,我一直觉得,
名人逝世被刷屏是件好事,
因为路人粉对去世名人的怀念,
会让这位名人的作品和精神,
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传播。
哪怕只是“多引导一个人”去了解,
也总比谁也不去了解好吧。
如果你真的看不惯,
那可以远离,而不是抨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04
我想问问那些骂别人是“悼念婊”的人:
那你觉得谁有资格悼念霍金?
第三种人有权对第四种人说,
“我有资格,你没资格”吗?
第二种人有权对第三种人说,
“我有资格,你没资格”吗?
第一种人有权对第二种人说,
“我有资格,你没资格”吗?
如果有,我估计杨振宁会跳出来说:
“你们谁都没资格,只有我有。”
以前有学校鄙视链,
以前有电视剧鄙视链,
以前有音乐鄙视链,
以前有旅游鄙视链,
没想到,
现在连悼念都有鄙视链了。
我以前不熟悉霍金,
就连悼念一下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我以前不熟悉霍金,
那从现在开始,
了解和喜欢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如果你觉得是,
那我再请教你一个问题:
你是生下来就了解所有名人吗?
并不是吧。
我们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启蒙,
一开始不都来自于道听途说吗?
05
而且,如果我们不怀念呢,
这拨人照样还是会跳出来,
义愤填膺地说:
“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然后骂你一声“娱乐婊”:
“只知道关注娱乐八卦,
怎么不去关注一下科学家?”
看吧,横竖都是他有理。
为什么很多人总喜欢这样批判别人呢?
我觉得有个网友说得特别好:
“他们不过是在秀智慧优越感,
通过贬低别人来拔高自己,
人人寻找六便士,
我却在抬头看月亮。
他们痴迷于‘人人,我却’这种句式,
因为这种句式可以让他们获得智识优越感,
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
如果说媚俗恶心,
那我觉得这种“反媚俗的媚俗”更恶心。
喜欢张嘉佳说过的一段话:
“看到小清新不要说矫情,
看到二逼段子不要说脑残,
看到文艺范不要说装X,
看到诗歌不要说无病呻吟,
看到意识流不早说傻X。
每个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如果你不喜欢,
只能说明这不是为你准备的。
你可以不接受,这是一种自由。
但不屑和抨击,翻到另一个世界观,
只能说明你的无知和武断。”
06
耳帝在微博发了一条长文,
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从未感受过网络像现在这样,
全民都在相互批判,
每一个群体都在吵架,
每一个圈子都在挂人,
大家都变成了人性批判家、
截图小能手、原意曲解师,
有时候未必不明白,
对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可是内心很亢奋,
道德逼迫我必须挖掘出,
你潜在的阴暗与龌龊。
不揭发憋不住,
想到评论里能获取几个哈哈哈哈,
就按捺不住。
曾经是0与9分歧的争执讨论,
后来是6与8区别的互骂傻逼,
现在是在4.9与5.1的区间里,
彼此杠得脑花飞溅……”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一种“婊”:
绿茶婊、奶茶婊、文青婊、
学生婊、专家婊、公知婊…
07
为什么我们就这么看不惯别人呢?
为什么我们就这么容不下异见呢?
我来做一种假设:
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一种,
跟你一样价值观的人,
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一种,
跟你一样审美的人,
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一种,
跟你一样思维的人,
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只要一家电视台就行了,
只要一份报纸就行了,
只要一个网站就行了,
只要一种书籍就行了,
……
如果全世界只剩一种声音,
你没发现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吗?
喜欢罗素的一句话,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
正在于其参差多态,
正在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一种声音等于死亡。
08
写这篇稿子我想说什么呢?
就是“不要以自我为绝对中心”。
把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当成绝对正确,
只要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
看不惯别人的人,
通常有这样一种思维:
“你这太不正常了、太低级了。
你的这些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是不好的,
都不如我的高级,我就不会像你那样。”
然后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来认同你的,按照你的价值观做。
但究竟谁的价值观更高级,
有时真是一件无法说清的事情。
有人看不惯富二代,觉得他们没志气,
并诅咒他们“肯定会坐吃山空”。
但富二代看不惯屌丝男不敢投资,
瞻前顾后,为贫穷的现状找借口。
有人看不惯90后的张扬矫情,
觉得做人应该低调务实,
但90后看不惯大叔们的死板陈旧。
你看不惯的人也正在看不惯你,
谁的活法才是正确的?
谁应该按照谁的价值观来生活?
都不能那么“一定”和“绝对”。
一个正常的社会,
应该包容多元的审美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09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
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
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
那就是: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你就记住,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个个都有过,
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如果将这句话延展一下就是:
每个人因为所处的
城市、家庭、背景的不同,
从而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
行为作风和思考模式,
所以即便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也应该尊重别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
不会有那么多看不惯,
因为他懂得尊重和容纳不同,
他从来不会强迫所有人跟自己一样,
也不会把这种强迫当成强项沾沾自喜。
我之所以写这篇稿子,
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
“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允许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理解了前半句,就能做到包容,
理解了后半句,就敢活出自我。
什么是成熟?
成熟不是懂得更多,
而是能容不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拾遗,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富书原创矩阵: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爸妈精读(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出版畅销书《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微博@富书创始人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